健身在当代社会是一种时尚,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是每个 人的追求,而运动则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

而今,都市健身项目琳琅满目:跆拳道、空手道、瑜伽、街舞、扭秧 歌、太极拳等等,这些项目引领着当今健身的潮流。生活节奏的加 快,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 电梯代替行走,电脑的普及使人脑输入的信息量降低,致使运动量大 大的减少,造成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同时人们的健身观念也在改 变:选择轻松、快乐、简单有效的项目来健身。这可以说对一些传统 健身项目提出了挑战,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在都市里受到冷落,应引 起我们武术工作者严峻的思考。武术如何改革创新,适应大众的需 求,投大众之兴趣?比如:象形拳,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它取法于 自然,拟动物之形,取动物之意,以“形象为势,以意真传神”。或模仿 动物的形态、气质,或仿效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等。让练习者有如 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然的意境中享受到健身的快乐,对健身者来讲象 形武术不失为较佳的选择。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体 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精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 观察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灵妙之物,并能进一步模仿、颖悟,从中产生 技巧和智慧。东汉末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编了五 禽戏。猴的灵敏、机智;鹰的锐利的目光和威力无比的钢爪;螳螂的 矫健、敏捷,一静一动,形如天马行空,遇敌时,头仰脖竖、四腿撑开, 瞻前顾后,临危不惧;鸭走路时身体的摆动,两蹊着地步履蹒跚,头颈 前后伸缩;蛇的屈伸自如之奇,左顾右盼之能;人醉时的跌跌撞撞,身 形飘忽,快速的碎步移动,形醉意不醉,人醉心不醉等。被先民们用 智慧创编成猴形拳、鹰爪拳、螳螂拳、鸭形拳、蛇拳、醉拳等。练习者 通过猴形的耸肩、缩颈、圆背、束身、弯肘、屈膝的姿态模仿,又穿插着 猴的出洞、窥探、攀登、摘桃、入洞;鹰的钩扑叼拿,低翔谷林,稳健苍 松的技巧;螳螂的脖竖头仰等生活习性的模仿练习达到健身目 的……诸多惟妙惟肖的象形动作会使习练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行动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产生参与的 积极性。

武术中的象形是很广泛的,如:形意拳的狸猫上树、虎洗脸;太极 拳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南拳的虎吼、鹤立;八卦掌中的白猿献果; 少林拳中的黑虎掏心等等,不胜枚举。从健身的角度出发,学不到成 套的技术不妨从中选取较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动作学习,学习过程本 身就是健身的过程,练习的过程就是健康提高的过程,练中学,学中 练,反反复复,贵在坚持,在学练中将会达到健身的效果。

武术象形动作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引人入胜,象形武术给我们 的余暇时间带来更多的乐趣,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能看懂,而最 有兴趣的,也是象形武术。愿更多的健身朋友习练象形拳,让象形武 术为更多大众健康服务。

未来象形武术的发展趋势,追求二元发展模式,即简化和美化。 简化是便于健身,为武术的大众化服务;追求美化是武术文化的境 界,美化即是武术的象形文化的民族性得以继承和弘扬。

象形拳美学杂谈

美,荡漾在浩瀚的海洋,活跃在含苞欲放的花枝上,出现在舞台 以及银幕上……还出现在令人赞叹的武术表演场。

象形拳表演,诸如猴拳、猴棍、醉拳、醉剑等等,引人入胜;鹰爪 拳、蛇拳、螳螂拳等等,也别有风趣。如果从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探 讨一下象形拳的美学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象形拳表演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从美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以 下两点。

其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攀登、藏桃、 惊窜、入洞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猴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的展翅、伺 机、捕食、抓扑等动作形象,表现了鹰的机警勇猛;蛇拳中的陆起、吐 信、绕树、盘石,给人以松柔、灵便、腾云走雾的印象;而醉拳、醉剑则 把“饮中八仙”、“武松醉打山门”、“太白醉酒"、“燕青醉跌"等历史故 事中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美就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再现了生活,唤起人 们对所熟悉生活的回忆和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象形拳是运用武术技法结合人的醉态和动物的活动的艺 术创造,在追求形似和神似中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模仿。因为人毕 竟是人。不是所模仿对象的本身,有许多动作要“离形得似”,高于模 仿物。比如运动员表演中的连续旋子、连续头翻和各种空中造型,即 使猴子也望尘莫及;又比如醉拳中的摔跌、翻腾动作,又有几个真的 醉汉能做到呢?可以说象形拳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美学价值也正 在于此,机械的模仿是得不到的。著名艺术家齐白石说得好:“要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歌德也说:“和自然毫无二 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

有的运动员为了追求形似,大小俱呈,须眉毕肖,潜心模仿猴的 搔痒、抓虱,醉汉的踉跄、昏睡,螳螂的摇摆,蛇的扭动,甚至加上鹰、 猴的鸣叫,却忽视了动作的提炼和创造,不仅有媚俗之嫌,而且有舍 本逐末之感。象形拳毕竟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出现的,不应为 了求形似把杂技中的口技、滑稽戏中的怪相、夸张的肢体扭摆一并收 进,这样不仅不美,恐怕也有失武术运动的特点。

其二,动作高难、技巧性强。猴拳有许多灵巧敏捷的翻腾跳跃; 醉拳、醉剑有不少失重心的摔跌滚卧、闪展游离;猴棍时而立棍立空 中眺望,时而拄棍跳涧腾入半空;蛇拳腰臂独到的刚柔变化;鹰拳动 静疾于突然之间;螳螂拳双斧交劈、上下翻飞等等,没有良好的身体 素质和娴熟的技术是完不成的,没有长期艰苦的琢磨锤炼也是做不 到家的。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常常在于表演者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和 想象,而象形拳中经常出现的动作难度和技巧,身体素质与技术的高 度体现,使观众叹为观止,为人类奇迹般的创造力感到惊奇、高兴、自 豪,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近年来象形拳在技术难度上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伴随我 国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或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而出现的,应当予以肯 定和称赞。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的运动员偏重于难度,过多地罗列翻 腾跌扑技巧,却忽略了象形拳本身技法的运用和武术攻防技术的表 现,这也是不妥的。如有的猴拳练得近于自由体操,却又不如一个体 操运动员;有的练醉剑,却不多见到醉形的剑法,尽管技巧绝人,也赢 得满场喝彩,却似乎应当算“地躺剑”。可见象形拳也不能全靠素质加 技巧,在一招一式上仍要下功夫琢磨,使“形似”和“神似”有机结合。

醉剑与猴棍

1982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杭州举行。这次比赛,群英荟萃,各 显身手,是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尤其是醉剑与猴棍的表演,令人心往 神驰。

早在汉朝时期便见沐猴舞,《艺文志》中记述“醉乃统以刀舞”。 《水浒传》中有武松以风摆鸳鸯腿醉打蒋门神的描述,可见我国古时 候便有人根据猴的形象和醉酒的形态进行模仿而演练。醉剑、猴棍 是在醉拳和猴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器械演练的形式。它把猴 子的灵活轻盈、机警敏捷,醉酒后的闪展游离、跌扑翻腾等特点,结合 于武术的攻防技击之中。在这次表演赛上,各地的武林健儿在前人 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改进了技法,增加了不少高难度动作,在神 态、形态上更为逼真。

比赛的第一天晚上,陕西的赵长军、北京的李志洲、四川的李殿 芳、河北的徐向东等武坛名将编在一组,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相继上 场,登台献技,争夺相当激烈。赵长军上场不久,就连续几个头翻,接 着“把盏痛饮”,一拧腰剑从腋下穿出,只见他东倒西歪,眼神呆滞。 突然,剑从前方突发,嗒!嗒!嗒!刺、截、点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力 不虚发,劲透剑尖,动作清晰,身械协调。忽然,他腾起一个旋子,又 接一个旋子空中转体,动作完成得干净利索,可见其功底颇深。他以

剑法多变,动作准确,快速凌厉,离纵飘忽的风格,赢得了 8. 95分。 紧接着是北京队的李志洲手持三尺银剑上场,起势一个金鸡独立,左 手作杯,右手提壶斟酒,接着脚底运力旋而直上,跌跌冲冲地走着醉 步,一会儿前倾后倒似狂醉,一会儿左右飘忽如佯醉,实际上都是形 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踉踉跄跄的醉态中,他有机地结合了点、 崩、刺、撩等剑法,雪亮的剑锋忽聚忽散,忽快忽慢,轻起巧落,悄然卧 跌。他以轻巧敏捷见长,逢击而避,寻暇抵隙,处处暗藏杀机,真乃虚 实离纵,离幻莫测,结果取得了 9分。后面几位选手虽然各有特色, 终究在技艺上略逊一筹。

猴棍的表演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捞猴仙境之中。浙江 的胡坚强,手拿金箍棒,身穿镶金片的金黄色绸缎民族服装首先出场。 他先以“出洞观月”的架势开始,东张西望,时而抓耳搔腮;时而拄棍升 入半空;时而踏步上棍端,停立于金箍棒上探海了望;时而偷桃摘果, 嬉闹玩乐,蹿蹦跳跃,跌扑滚翻,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浏览6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