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应邀去他们家作客,雅致而琳琅满目的龙泉剑、中国书画 和中国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情,表达了对中 国大民和中国武术的挚爱。在参加辅导学习的学员中,有一位白发 苍苍的老人,每次练习总是站在前排,动作虽不那么松柔,却显出执 著的追求。每每课后,他总有不少问题要我解答。交谈中,得知这位 田中先生的简化太极拳已学一年半,32式太极剑学了两个半月,记 下了几万字的学习笔记。他说目前是“表面上的完结”,需要钻研。 最近他还寄来了学太极剑的笔记,其中将每一动作绘成连续动作图, 他说虽是漫画式的,但对看图学习者却极为方便。我想,这倒是一个 启迪,中国的武术书文字记述大都比较繁杂,作为技术文献可能是必 要的。对看图学习的广大初学者却并不实用,反而容易走入“迷宫”。 今后如果我们能注重连续图解式的记述,以图为主,文字则画龙点 睛,恐怕会备受欢迎。另外还有两位老人也给了我至深的印象,一位 是“文化之友”的会长山内良治先生,他对中国太极拳的兴致是从研 究中日文化中产生的,对中日刀剑交流,他能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套。 而老年人联合会会长后藤性信先生则是一位宗教学的专家,他是从 研究中国宗教中,燃起了对富有中国文化象征的武术的热情。
短期的访问。除了友谊、交流,留给我更多的是思索。中国武术 在世界的每一片热土上得以传播之后,该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
十、书评与书序
给王俊法《武术双语教学》的序
当中国的都市时尚着跆拳道、空手道、街舞的时候,一批洋学生 却迷恋于中国功夫的“过招这便是当今的国际文化态势,不同的 民族文化既在交融,也在竞争。文化若水,柔却有力,沁透人心。文 化是民族的灵魂,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经济实力、文化实力都不可或 缺。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输出的大国。看一看好 莱坞的大片、“韩流"般的电视剧,似乎也感到了我们的差距。
由此,如何利用好我们的文化资源,如何令世界上人们喜爱、向 往和追寻,既为人类造福,也为民族文化的弘扬,便是我们每一个民 族文化工作者所探讨的一个课题。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它 是在用身体运动讲述中国文化,用他的精美招法和奇妙功力诠释中 国文化。
艾斐先生在《文化的责任》一文中说:“要把优秀的文化推向全球, 其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渗透 力的。"人们是否想到了武术运动也是推介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武术这一身体运动形式,一旦有语言作桥梁,便如虎添翼,不啻为具有 感召力、渗透力的崭新传输形式。中国人不会外语,外国人不懂中文, 将会使武术的传输,尤其使对文化内蕴的领悟和交融大打折扣。
由此,我们太需要懂武术的外国人,也更需要懂外语的武术人。
王俊法便是我们期待的后者。记得23年前在上海体育学院就 读本科的他,说他是一名出色的武术运动员是无愧的。他把武术功 力和技艺熔为一炉,颇为美妙,时常令人激情荡起,为当今不少年轻 运动员所不及。然而当时他的外语水平却极为平平,他告诉我,用了 七年的时间攻读,又到亚、非、欧七个菌家“摸爬滚打”,终于实现了他 的人生目标,在境外教学既能教,也能说,还能练,很受欢迎。
今天欣读他的《武术双语教学》书稿,由衷地为他高兴,这位来自 孔子故乡——曲阜师范大学的武术教师的书稿,将由青岛的中国海 洋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岛蓝蓝海水正是2008奥运的水上竞赛圣地, 以此可以呈现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们,得以成为国际武术文化交 流中的一个窗口。
青岛也是哺育我的故乡,师生之谊,故乡情怀,不禁欣然命笔。
给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
文化审视》的序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面对东西 方文化的再次碰撞与交融,东方文化能否在21世纪得到更多的共识 和交融?在强势西方文化渗透与较量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传统 文化如何生存和应对?这都已成为关注民族文化存活和发展问题的 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科技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一系 列前所未有的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 失调、人格分裂等。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写道:“中国至 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为全世 界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更欢乐祥和”。
如果说中国文化具有现代意义」那么作为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 民族传统体育又体现了哪些理念和精神? 一位学者曾说:“要把优秀 的文化推向全球,其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 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我在想,文字、语言、音像、艺术是主要的 文化推介手段,那么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人体运动、身体语言是否也可 以作为一种文化的推介手段?诚能如此,很可能对西方人来说,更容 易认识和理解。
中国武术、摔跤、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从民间的底层到国 家推广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一种提升;在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可能 又需要一次文化层面上的提升。尽管我们说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也是 一种文化形态,也在文化之中,但是目前更需要把它放在一个世界文 化的大背景下,诠释和审视它的文化内涵,诸如哲学的、伦理的、美学 的、养生的,这就需要开展更高层面的文化研究。
欣闻王岗先生和王铁新同志的新作《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 审视》面世,受其邀约,为此书作序。“十年磨一剑”,细细读罢,真有 爱不释手之感。通览此书,应当说两位作者是站在学者的立场和文 化的视角,探究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文化成因,对全球化背景下的 民族传统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提出了民族 传统体育未来发展的走向。毋庸置疑,该书的完成和出版无疑会对 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面上的传播、推广颇有意义。
王岗先生好学不厌,思维开阔,具有时代气息,而且勤于笔耕。 愿意为他们赘言几句,发点议论,聊以为序言。
期盼更多的学人专著问世,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的发展。
给陆根秀《劲扇》的序
中华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母亲河里,流淌了几千年,延续了很多民 族的情怀和风韵,是一项十分珍贵而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好 像中国的烹饪,广阔的地域包容了多种流派,而且色、香、味、形俱全, 可吃、可品、可看。中国的武术流派更是难以数计,不仅风格多样,功
用也是多面,可攻防、可练身、可观赏.、可自娱,与烹饪文化可谓是异 曲同工。由此可以管窥民族文化的特点。
不仅如此,中国武术在使用器材上,也决不限于自古流传至今的 兵器,诸如刀、枪、剑、戟等所谓十八般兵器之外还有许多,就连生活 用具也时常用来做习武练功的器械,诸如扇子、笔、拐杖、筷子等,甚 至还曾有人用手帕编创的套路,健身自娱。
就扇子而言,人们在社会上多已见到太极扇、木兰扇、扇子功等。 陆根秀老师所编创的“劲扇"则又是别开生面的一种运动形式,她运 用传统扇子套路中的劈、撩、架、刺、扫、去、抱、点等各种攻防技法,以 长拳动作为基础,组成了一套攻防清晰、动作明快、劲健洒脱的套路, 其武术风采油然而生。
司马迁在《传记•自序》中说:“究天人之际,同气相应;通古今之 变,与时俱进。”伴随时代的进步,传统武术如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实现继承发展与创新,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陆根 秀同志的“劲扇",可以说做了一个极为有益的实践。市场和人群是 最主要的评鉴,凡是受到群众的欢迎,有人气的,无疑证明了它顺应 了时代的潮流,才会为人们所喜爱。深信“劲扇”会有广阔的前景。
时光如流,31年之前陆根秀同志还是一名朝气勃发的大学生, 上海体育学院的一名运动员,而后留校当老师、做教练,如今却也桃 李满天下。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认真踏实,对同志的诚挚 热情,从不阿谀奉承,随波逐流,形成了她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格。
应她的盛情相邀,匆匆命笔,写了以上的话,聊以为序。
给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的序
数千年来,武术在传播中生存,在传播中发展。可以说,一部武 术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武术传播”贯穿了武术发展的 始终。“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就是武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武术需要传播,传播是武术的生命力所在。然而,真正开 始“武术传播”的系统研究是在传播学引入武术之后。
2000年,我与我的博士生郭玉成在进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 院关于“武术体系框架”课题研究时,提出了“武术传播学”可作为武 术学科的分支。此后,成为郭玉成的博士研究课题,开始把传播学理 论系统引入武术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初步成果——“武术传播的理论 与对策研究”。《武术传播引论》一书便是该成果的著述体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传统艺术项目、体育项目的 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并非尽如人意。 一方面,传统武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 展呈衰微的趋势;竞技武术——“体育化的武术”,在经过几十年奥运 征程后,仍未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学校武 术——“教育的武术”,尽管很早就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但时至今 日仍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武术的国内、国际传播都面临着巨 大的挑战。而且,“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已迫在眉睫,如何抓 住机遇,展现中国武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2008年 之后的武术工作也任重而道远,如何传播需要科学的、专业的理论 指导。
浏览6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