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继

O魏用中著.哲学、科学与气文化——健身气功新理念[M],长春:吉林大学出 版社,2006: 155

而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开篇为:“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 丰〇既境遇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据《内家拳法》记载:基本套

〇关于“张三丰”其人。据相关资料介绍:历史上至少有三个张三丰(或三峰、 山峰),即北宋的张三丰、元末的张三峰和明初的张山峰。根据近年来有关对“张三丰 其人”的研究成果,对张三丰身世做出综合性概述。张三丰,道士,明皇帝称老师、真 仙、通微显化真人、清虚元妙真君。出生于南宋定宗二年,出生地为蒙古辖区,便有人 说其出生为元,后人又将三丰写入《明史》中,也就变成了明人。很有可能三个朝代的 张三丰说的都是一个人。张三丰名号特别多,如名全一,又名邋遢、君实、思廉、玄玄 等;字元一、云水等。是张道陵的后裔(也有说成为张天师的后裔)。张三丰辽东懿州 人,非宝鸡人、天目人、冀州人、义州人和闽人等。关于懿州城在何处?经过考古专家 长时间的考证,一致认为:近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土城子村就是辽金元 三代的懿州遗址,此处正是张三丰的出生地。这一重大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张三丰身世及 其道教思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张三丰的相貌特征: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鬓如戟。顶中作一髻,手 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有请益 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 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 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人皆异之,咸以 为神仙中人也。张三丰好云游,先后北抵燕赵,东至齐鲁,南达韩魏国,西至秦陇,往 来名山古刹,且行且住。关享九先生在《武当修真密笈》中专门记述了“三丰祖师云游 法象”:祖师身高八尺,方面大耳,碧眼虬须,挽发,头顶日月,以晴天为衣着淡蓝袍, 以飞云为裳穿白裤,背后背竹笠,腰系豹皮囊,内插方尺一,穿草履,跣足未着袜,手 执青竹马尾拂尘,貌奇神清,风度潇洒,令人起敬。由于传说的张三丰如此出神入化, 也惊动了皇帝,在明太祖、明成祖曾多次下令寻找张三丰,但都未遂。使得张三丰不得 不“转战南北”,先由出生地的阜新,再居住陕西的宝鸡县(今宝鸡市),见宝鸡山泽 中有三尖峰,三峰挺秀,苍润可喜,因之自号三丰居士,后又到武当山习武。据记栽: 张三丰至少两度居武当山。第一次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居9年;第二次是在明洪 武初年(1368年说他“居武当23年,一日拂袖游方面而去'从此,再也没见到 他。三丰曾在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五年、天顺三年(1459年)三次躲避进宫而先 后跑到成都的青羊宫、大邑县鹤鸣山、峨眉山、平山县的万寿寺和珠宝洞隐遁潜心习武 修炼。那么,明皇帝为什么要再三寻找张三丰?而张三丰又反复逃避寻找呢?寻找的原 因有两个:①对三丰的敬仰;②寻求长生不死之方或妙药。逃避的原因也是两个:①无 长生不死之方或妙药;②怕落得一个欺君之罪而明哲保身。关于三丰之死也是一个谜, 但我们倾向于“三丰入幕府未几而卒”的说法。参见潘喜廷.张三丰出生地在阜新 [N],阜新日报,2001 -5 -22;明任自恒撰.太岳太和山志;张三丰元末明初家喻户 晓的传奇人物,参见于志钧著.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263;宜宾地区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整理.几个人物的纪述——关于张三丰情况调查 [J],四川体育史料,1984 ( 5): 55

路有六路、十段锦,并有歌诀;基本手法:斫、削(xia〇)、抖、磕、靠、 掳、逼、抹、芟、敲、摇、摆、撒、镰、嚣、兜、搭、剪、分、挑、绾、 冲、钩、勒、耀、兑、换、括、起、倒、压、发、插、削(XUe)、钓等35 种;基本步法:變步、后瓷步、礙步、冲步、撒步、曲步、踢步、敛步、坐 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 绞花步等18种;基本击法包括点穴法和应敌打法两种^攻击部位有死穴、 哑穴、晕穴、咳穴、膀胱、虾蟆、猿跳、曲池、锁喉、解颐、内关、三里 等处。应敌打法有长拳滚斤、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金刚跌、 顺牵羊、虎抱头等若干种。内家拳降拳架姿势和动作过程中的错误称 “病”,列了 14种“禁发病”,包括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 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内家拳讲 究以静制动、非遇甚厄则不发,发则应手即仆。内家拳以“敬、紧、径、 劲、切”五字为“心法”。简要解释为:敬:静也,慎重的意思;紧:敛 也,内收的意思;径:近也,直接的意思;劲:力也,内劲的意思;切: 听也,观察的意思。内家拳的主要特点: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道家理论 为主;在练拳宗旨上,强调以养生为主;在修炼重点上,强调以练意为主; 在身法要求上,强调松柔为主;在呼吸方法上,强调以腹式呼吸为主;在 技击战略上,强调以用法为主。

1.2相关研究成果

内家拳创自于宋元张三丰之说,一直存在争议。如上世纪30年代,唐 豪所著的《内家拳法研究》认为:“黄百家于康熙十五年所著《内家拳法》 中,亦不致谓此术已为广陵散,自视其著述等于诸葛书中的木牛流马,尺 寸虽详,而叹后人谁复能用,故愚断内家拳已于清初失传”。这种说法持续 了相当的时间,而且有较大的影响。据我们所知,清以来在四明(今宁波 市)一直就有内家拳的传承。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王征南、张松溪都是 宁波人,其中张松溪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所说: “有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当时在反 清复明的宁波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四明内家拳的高手,所以清王朝下令 禁止练习内家拳,内家拳只得转到地下状态。武术界和学术界都曾以为内 家拳已经失传四五百年。后人曾将近似于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
术归为“内家拳”,有别于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外家拳,而原始的内家拳则称 为“四明内家拳”。2004年4月28日,以内家拳张松溪第十一代传人夏明 土先生之孙夏宝峰师傅为会长的宁波武术协会四明内家拳分会正式成立, 这是四明内家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0年以来,学者们对“内家拳”的研究多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 点:其一,对“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做了彻底否定。理由是:“梦中授拳” 是一种玄学和神学之说,属于典型的宗教迷信观念的外露。〇但也有持不同 意见的,即“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之事,巧为道教特殊的教义内涵,更有 丹功修炼过程中的特殊表征其二,认定传说中的“张三丰开创内家拳” 一说是可信的。根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得出的结论:①张 三丰确有其人;②张三丰创拳之说有可靠的依据;③武当内家拳法不仅客 观存在,而且有其独特的拳术理论与完整的技术体系;④武当拳法是由不 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完成的,是科学的。®同时提出:所谓“张三丰无 其人” “武当无拳”等论点是可以否定的。©由于武当内家拳自成一家,在 方法论上也有独到的理论。如守柔处雌战略论、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 阳技击论、为善保真武德论、形神兼修习武论等等,®这些无不是功理的具 体运用和逻辑的展开。

根据学者的最新研究,基本认定传说中的“张三丰开创内家拳”一说 是可能的。理由有三:其一,张三丰聪明过人,精通三教经,所以能以道

〇澄清.破译“夜梦玄帝授拳”说[J],武当,1994 (2): 17

©谭大江.张三丰“夜梦元帝授拳”并非神话[J],中华武术,1995 (4): 12.

©《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是1989年被国家体委批准的、第一个委管武 术科研课题,由江百龙任组长,其24名成员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汉体育学院和郧阳 地区体委三家组成。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查阅全国各地与武当内家拳法有关的史料、 笔记、方志等近万册,笔录碑拓数百件,获得了 3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近10万字的论 证文字,并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贵的武当拳、械、内功演练套路和秘本抄本。在此基础 上,整理出版了 16万字的《武当拳之研究》。

»高飞.历史的跨越——国家体委第一个委管武术科研课题鉴定会述评[J],武 当,1992 (6): 4

高飞.历史的跨越——国家体委第一个委管武术科研课题鉴定会述评[j],武 当,1992 (6): 4

教经书上的黄老之学、老庄哲理、阴化、太极图说等阐发拳术,发展拳 术。》观古往今来各门各派在武术上有造就之人,起码必须具备这一条件。 其二,张三丰云游四方,寻师访友,并遇到火龙真人和邱长春两位道教高 师,学得炼气导引之术,为他在武当山开创内家拳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三, 张三丰将“兼利手足拳术应用之道亦寓其中”的导引术与自己遨游时所学 的民间武技相结合,并加以发展、完善,使其内容与哲理相融,从而形成 了理论基础、修炼要领、名称安排自成体系的武当内家拳,在武术界开创 了崭新的一派。®这一研究结论颇有启迪性。

根据我们对北京白云观收藏的《清诸真宗派总簿》査寻,所列三丰派 凡八支,其名有六:三丰祖师自然派(两支),三丰派(三支),三丰祖师 蓬莱派一支。此外,还有清微派、阴阳派、榔梅派(本山派)等十余个派 别,以及各派分支都奉祀张三丰为祖师,可见张三丰所传道派甚多。其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传南北两派不同的拳种。这在过去和现在的学者中 都有相近的认识:如吴图南的《国术概论》、金一明的《武当拳术秘诀》和 刘嗣传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中,将南派世系表为:张三丰—王宗->陈州 同—张松溪—叶近泉一>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甘凤池;北派世系表为: 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两条传承线路看起来较为清晰, 但是深人分析便可发现4个关键性问题:①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独立的人, 并不是“王宗”后面忘写了“岳”字,也不是“王宗”后面增加了 “岳” 字,而是张三丰为大弟子取得名字。即王宗,意思是不要忘记老祖宗;王 宗岳,意思是不要忘记老祖宗的荆山(即岳)。②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什么关 系?首先,我们认为太极拳和内家拳只是两个独立的拳种,并不能相互代 替和涵盖,更不是“武当武术”的代名词。“武当武术”是上位概念,应包 括太极拳、内家拳和武当相关的拳术和器械套路之总和,不可混淆。其次, 两个拳种又同创于张三丰之手,一定会有较高的相似度,或亲缘关系。《武 当》杂志曾做过“四明内家拳与赵堡太极拳拳式名称的比较”,其结果为: 两拳相同或相似的拳式名称有65个之多,占赵堡太极拳75个拳式的

O莫朝迈.张三丰开创内家拳[J],武当,1990 (3): 32 e潘喜廷•张三丰出生地在車新[N],阜新日报,2001 -5 -22

86.7%。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和同源性,四明内家拳很像南派的太极 拳。〇③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张三丰传播的就是太极拳和内家拳,并没有涉 及其他拳种。至于内家拳就是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代名词,纯属于 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依据。因为三个拳种产生于不同的地域, 人们将三者生搬硬套于一起犯了牵强附会、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错误。 ④从传承过程看,南派的松溪派小有名气,但并不是太极拳;之后的王征 南和黄百家所提及的都是内家拳,而北派的王宗岳、蒋发、陈长兴和杨露 禅等传承和发展的都是太极拳。两条线路在所传承过程中一定还有不为人 知的东西?值得深思。

假托于宋朝的戳脚在传承过程中,也吸取了张三丰分支传播的思路。 当关东戳脚发展到近代冯克善时便分支传播。即冯克善(化名赵灿益,也 称赵老灿)一支传戳脚(武趟子):段氏兄弟(段永清、段永绪)—胡奉三 —胡星武;另一支传翻子拳(文趟子):王占鳌—徐兆熊—杨俊峰、郝鸣久 —于伯谦;同时于伯谦又受教于胡奉三。胡奉三、杨俊峰、郝鸣久以戳脚 和翻子见长,因而将三位尊称为“奉天三老”。三人的交流及融合,使得两 个拳种习惯通称之为“戳脚翻子”。它的实质是同源同枝的拳术,而太极拳 与内家拳发展到后来也在不断融合。

1.3太极拳的创立

首先要明确两个名词:太极和太极拳。一直以来,体育专业院校所使 用的武术书籍中错误的将“太极” 一词最早源于《周易•系辞》的“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授予学生,而据哲学史家的新考证,“太极” 一词最早应出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在太极之先不为高”的 记载,之后被解释《易经》的《易传》收录。因为《易经》早于老庄,'而 《易传》则晚于老庄,《易经》与《易传》两者相距七八百年。所以说,最 早的“太极”观念来源于道家。

提到“太极拳”一词,就会牵扯到一系列与太极拳有关的重大问题, 在此只说明本讲的一个观点,其他问题另行专题研究。根据综合资料研究

〇课题组.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拳与武当山关系考察[J],武当,2008 (11): 38

认为:太极拳的命名,源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无疑,但由于武禹襄在 河南省舞阳县盐店发现了《太极拳谱》为咸丰二年(18«年),并误认为 王宗岳为清乾隆人,太极拳就创立于此。这种错误观点一直流传着。若按 记载的顺序看,“太极拳”命名,始于明末,约在明天启至崇祯初年之时, 命名者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的蒋发。蒋发在《太极拳功》首先使用了“夫 太极拳者……”;“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等。表明蒋发的 太极拳师承于王宗岳。而后才有邢喜怀的《太极拳道》、《太极拳说》;张楚 臣的《太极拳秘传》;陈清平的《太极拳论解》、《太极拳总论》以及武禹 襄的《太极拳解》等。至于其他说法均值得商榷。

根据唐豪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太极拳的编造是以 《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我们查阅了 1917年上海大东局出版的《拳 经》中太祖长拳三十二势,1935年出版陈绩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 中的陈长兴著《太极拳总歌》和198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氏太极 拳》中的“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及“第二路图解”做了对比。

从对比看,太祖拳三十二势全部被陈氏太极拳采用,许多招式从名称 到动作姿势都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其中“起势”都是由“懒扎衣”开始 的,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再做一次递进比较:陈氏太极拳是在少林拳法 的基础上汲取了《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而《拳经》的三十二势 又来源于“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又称赵家拳、赵太祖长拳、宋太祖长拳 太祖拳)”三者一脉相承。由此得出结论:太极拳源于太祖拳,但不等于把 太极拳的创造推溯到宋太祖。〇这涉及太极拳的概念,即什么是太极拳。太 祖拳是“外练筋骨皮”的外家拳种,属长拳类,以刚为主,姿势要求挺胸、 吸腹、凸臀、拔臂;练习方法讲打袋、开石、击木、踢桩;对练讲碰臂、 斩腿、掀足、缠腕等等。这完全与太极拳理相悖。

关于太极拳的创立,我们认为是由太祖拳为主体的功架、少林拳法、 擒拿术和气功融合而成。其核心是推手。由于发明了推手,才悟出了太极 拳十三势和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而其原理显然是在创造出太极拳 之后的理论总结。至此,太极拳才形成独特的拳架(套路)、理论、练习方

O 于志钓.从太祖拳看太极拳主体架[J],中华武术,1990 (3): 46
法体系,完成了太极拳的创造。由此推论,这些工作在陈长兴以前(陈家 沟)已初步完成,其时间上限是太祖拳创立之后。

1.4练气之炼丹法

内家拳和太极拳的定名、路数皆取于道教,它把道教气功炼养无为、 虚静、柔弱之旨融化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练时要求心息 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 既是武术中的上乘,又是气功中动功的精品。®另外,从武当山道教建筑中 可以看出人性化的布局。整体建筑是以玄武修真得道的典故来设计的,唯 有例外的就是“遇真宫”是为张三丰而修建的,可见,张三丰在武当山道 教及武术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张三丰在创内家拳之初,就较好地吸取了道教的道术。道教的道术有 多种,内家拳主要揉人了炼丹术和导引术,使得此拳实现了性命双修、以 拳证道的目标。所谓炼丹术,就是练丹田之气的方法。“丹”为红色,赤石 为丹砂。是指金丹、神丹和大丹。道家认为:人元之初成谓之金丹,地元 之中成谓之神丹,天元之上成谓大丹。而“田”则是炼化金丹、神丹和大 丹的场所,故称之为“田”。丹田,又称内丹、龙宫、海底、北斗、慧明、 经丸、泥牛、摩尼等,有上中下之别,如道教的《仙经》认为:“脑为髓 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道家还有另一种说 法,即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为上丹田;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 部位为中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为下丹田。中医理论 认为:上丹田指百会为中心的区域;中丹田指肚胳为中心的区域;下丹田 指会阴为中心的区域。而气功家们普遍认为:上丹田在两眉间印堂穴;中 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 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以佛教丹田之说最为通用,上丹田 在两眉间,中丹田在心窝,下丹田在脐下三寸。道家认为:上丹田为藏神 之所,中丹田为藏气之所,而下丹田为藏精之所。内家拳和一些与养生健

O 陈兵著.道教气功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144 ©甘毅臻,蔡仲林.武当道教武术形成及影响因素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5 (5): 718

©海东青.丹田浅说[J],武当,2012 (丨):47

身有关的丹田修炼,指的就是下丹田,而下丹田也未有统一的说法。本讲 是以多数习武之人的练功经验而确定的位置,即人体肚脐下约1.3寸的地 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小片。所谓炼丹术,就是一种专门修炼养气、练 气和用气的方法。其姿势有站粧、静坐、行功等多种形式;方法为腹式呼 吸,将新鲜的空气通过呼吸,吸人丹田(小腹部),然后再吐出,只有丹田 的部位在运动,感觉到肌肉随着呼吸而收缩,全身的其他部位是放松的。 修炼丹田者,谓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在自己 体内烧炼,使精、气、神聚凝不散而成为内丹修炼内丹,强调性命双 修,这与禅宗和道教符篆派的修炼是有区别的。举例:北宋悟真先生张伯 瑞曾与一位禅师一同入定神游扬州。出定后,禅师一摸袖中,空空如也, 张伯瑞却笑盈盈地取出琼花。后来,张伯瑞对弟子说:“我们的金丹大道, 性命兼修,所到之处,‘阳神’现形。而他们不修气法,只炼精神,出窍的 是虚的4阴神’,自然拿不回琼花”。® —语道破天机:这是物质的一元论 与二元论,或多元论差别的问题。

一直以来,内丹书籍隐秘难读,因而炼丹之法大都师徒相承,其方法 大同小异。内家拳的练气基本采用了炼丹术的方法,遵循了“练精化气 (小周天)、®练气化神(大周天)、《练神还虚”的“三炼”程序,并且在

O李养正.道教概说[M],北京:中国道教协会编印,1987:1 ©徐彦辉著.三教九流全知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111 ©小周天:是指用气打通任督二脉,是练精化气的过程。经尾闾、夹背、玉枕三 关,贯通上中下丹田和上下散桥。小周天主要是练精化气,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中年 人以后练此功有医疗保健、推迟衰老的作用。

©大周天:在小周天的基础上,通过药物和静练达到上通百会、下至脚底涌泉 穴,长寿还童。大周天主要作用是延年益寿。其境界是上自顶门泥丸宫,下至脚底涌泉 穴,身体上下真气通,浑圆一体成太极,精神舒畅如沐浴,浑身毛孔都是春,遍体开花 乐无穷。参见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2004: 18;气功精选 [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386
练功过程中讲究松、柔、空,用这种功法来聚集内气,〇打通任督二脉、® 奇经八脉,实现内气在体内的良性循环,这就是大小周天之说。®道教导引 术地融人,使行气、呼吸、按摩与内家拳的外在肢体活动有机的结合这 正体现了道教的“内修外行”思想。

内家拳不仅仅是重视身体的锻炼,更重视精神的修炼。这是由道教丹 鼎派“性命双修”的原则所决定的。所谓性,即为心、为神,是人的精神 本源;所谓命,即为肉体、为气,是人为之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能 达到创始内家拳“形神相依”的初衷。1980年在武当山紫宵大殿西侧楼顶 秘暗处发现了 “武当炼性修真全图”,为道家性命双修图谱,图中偏重命功 功法,旨在祛病延年。要求习练者必须知晓人体经络穴位、中医脏象生化、 道教气化及易理变化,以敛先天之气,施抱元守一之诀,习周年运行之术,

O佘志超撰文.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5

©任督二脉:是古代医者对人体认识的表述,是客观存在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得以建立,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处提到“任 督二脉”。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而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 认识,并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而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 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可以说,古人对任脉和督脉的认识有着深厚的临床基础和 实践基础,在理论化之后,任督二脉的概念逐步抽象。任脉变成了人体前面的正中线, 包括24个穴位,主血,而督脉则成了人体背后的一条正中线,一共有29个穴位,主气。 任督二脉为人体经络主脉.参见任督二脉不能无师自练[N],辽沈晚报,2012-5 -30; 打通任督二脉可能是种幻觉[N],深圳晚报,2012 -5 -30; “打通”其实就是“坐如 钟站如松” [N],2012 -5 - 30

e大小周天。周天是古代学上的术语,是观测者眼睛所看到天体上的大圆周,又 称为圈,或黄道。黄道划分为360度,在其两侧的八度内即为黄道带,布列各星宿,并 在其上运行。孔颖达在《礼记•月令篇疏》记载:“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 一日一夜为一周天。”道家“伍柳”《天仙正理》中说:“小周天云者,严取象于子丑寅 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可见,这是道家借用了周天这个词,用来说明在“炼精化 气”时引到内气的感觉。从下丹田循督脉至任脉,再回到下丹田的循环就是道家所说的 小周天;再由小周天的任督二脉,而经中关“炼气化神”要通达奇经八脉的过程,就叫 大周天。参见李志斌,张涛.道家“内丹”修炼与武术“内练”功法[J],武当,2008 (7): 47

〇朱荫芝.人体气质与锻炼的关系,参见气功精选[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81: 329

«>余志超撰文.图文中国民俗——武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1

以达炼性修真之目的。〇内家拳吸收了 “全图”中修炼方法,为我所用。内 家拳的形体锻炼就是修命,外在的形体锻炼始终强调松、柔、空,以松、 柔、空来带动内气在全身的流行运化,而内家拳的精神修炼也就是修性, 内在的清心息虑、气血平和、空定神明,会对形体锻炼产生积极的作用, 最终实现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有诗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说明在追求“性命双修”的过程中, 炼丹术是十分重要的。在“性命双修”方面有两句话是需要汲取的:一句 是“性靠自悟,命靠师传”;另一句是“内炼成丹,外炼成法”。据考察, 丹田学说对武术的影响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养生,其程序:静养身心, 全体透空4呼吸自然,细长匀静—心肾相交,气贯丹田;二是技击,其程 序:内气培养,有本可用4活练丹田,爆发枢纽4气行周身,周身协调。© 只有丹田的内练和外练相互融合,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武术的养生和 技击全面发展。

由于内家拳皈依于道家内丹术的性命双修体系中,因此,它必然以修 道和得道作为最终目标。那么,什么是道?《周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生发的根本。修炼内家拳也是为了求道和得道,得道 就是返本还原。道的返本还原是什么?《性命圭旨》中给予明确的回答: “道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气也。”道既是万物之母,是天地宇 宙生成的根本,也是人身之元气。从元气逐渐演化成得道,实际上这是内 家拳修炼的不同阶段而已,如果再用“内丹术”的修炼程序加以概括,那 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


  1. 武术内功修炼其实质就是练气


所谓“内功”,是指人体在保持松静状态和相对固定的练功姿势时,以 调身、调息、调心、存思、意守、任督二脉运气等方式,加强生物电、磁 等效益、派生和增加生命信息,疏通信息通道,使人体的有序程度提高,

O 李发平,刘洪耀主编.武当内家拳法汇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99

©靖庆磊.丹田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LMj,搏击.武术科学,2011 (9): 56

从而达到强体祛病的功法。而武术内功除了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增加 击打的力度和内劲。

关于“内功”,从康熙年间武术家王南溪家中所藏的《内功四经》一书 看,其中内功篇专讲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及其气运行于体 内,而使外形健壮的境界。主要是调气、养气、运气于体内,使经络通畅、 内脏无疾、精力充沛、体貌健康。纳外、神运、地龙讲的是练劲、练神、 练身,以此为基础。而乾隆四十年徐文弼著的《寿世传真》中阐述了内外 功。外功:按摩、导引、吐纳之法;内功:即小周天,分三步,一、静坐, 排杂念,宽衣,内视;二、想丹田,热气由督脉上升;三、热气由上而下 的运行。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编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内功之 法,练元丹说、返归说、运气说、通关说,任督二脉图式、坐身内功图式、 呼吸歌诀、行功存思要诀等。而1918年席裕康编的《内外功图说辑要》中 的内功是指心意静定的坐功法,通过调息、运气、调任督二脉,达到内状 外强的目的。虽然对“内功”的解释有所区别,但是内功的修炼对气的要 求是一致的。

那么,“气”又是什么?解释有多种。古代哲学意义上的“气”,是构 成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庄子说:“气变有形,形变有生”,以气来表示万物 的本源。自春秋以来,人们对“气”的认识进一步的丰富,如东汉有:“天 地合气,万物自生”。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北宋张载认 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而中医理论的“气”,是构成 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又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之分。无论如何,气在武术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武术的原力和根本,是武术的生命和精微所在。 武谚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简单解释就是:内练的气就 是练的内功。至于武术内功的修炼,清以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练武与练 气同步进行。即练拳之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呼吸、意念、动作三 者结合。河南倡教首领张百禄教习八卦拳,又授运气口诀;任四的天理教, 组织人“学习义和拳棒,并运气念咒”;清水教王伦“以拳棒教授兖东诸 邑,阴用白莲教诱人练气,运练气可饥半月不死,其法以十日不食为小功,

浏览6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