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汉勾却白汉项,
白人捉却愚人胶,
如人莫辨输赢者,
直待墙隋始一交。

一五代•顾著《相扑壁画》诗

唐代相扑在全国盛行,后期并令各地每年选 相扑高手送到国都长安,所以整个唐代长安三辅 之间相扑之风最盛。在南方则有江浙、荆楚、蜀 郡也十分盛行。唐末藩镇军阀各自割据一方,唐 朝灭亡后,原唐教坊相扑棚中的人分投各镇。从 此以后长安一带相扑之风反而寂寞无闻。

五代十国时期,完全成为军人的天下,年 队中相扑尚十分盛行。后唐庄宗乃马上皇帝, 也习相扑。史载:庄宗在宴会上每与王郁相扑, 屡胜。自以为能。闻李存贤善相扑,遂对李说: “与你一扑,如你胜,赏你一郡。”结果,李存 贤胜,被任为蔚州刺史。这真是把任命州郡长 官当做儿戏。中原因五十余年中屡易朝代、民 不聊生,顾不上娱乐,反而南方割据,各国境 内安定,破坏较少,又有唐末投去的相扑力士 训练新锐,所以这一时期反而南方胜于北方。 在南方各国中又以吴、南唐、吴越、蜀等国相 扑最为兴盛。兴盛的原因固然由于上述各国大 力召集、培养相扑的后起人才,同时也不应忽 略这几国所割据的地方正是隋唐以来南方相扑 的盛行之地。

一、吴和南唐

唐末淮南军阀杨行密割据今江苏、安徽、 江西一带,国号吴,杨行密本行伍出身,历史 上记载他“有膂力.,日行三百里”。他的发家就 是因为他善走,送达公文不误期限。他做了淮 南节度使以后,很注意网罗骁勇,相扑力士投 到他那里的很多,遂又用这帮人培养新锐。后 来吴被权臣所篡,改国号为唐,即是历史上所 称的南唐。南唐在五代割据的十国中文风很盛,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不但是中国著名的词 人,同时也爱好和奖励相扑。

在吴和南唐先后割据的几十年中,相扑力 士出现了下列这些好汉:

谢建,吴时扬州人,身长八尺,胸宽三尺, 相扑没有对手,只有一个叫李长子的勉强可以 和他放对。

李长子(南方称大个为长子,实应称李大 个),身长八尺,有勇力,多为谢建比赛对手。

掌琼元,北方人,流落江南,成为名相扑 力士。

申鬼子,扬州人,身材短小但快健绝伦。

姚结耳(这个名字恐系由摔跤人多因揉挟耳 轮淤血而得的外号),江南人,膂力过人,小时 就喜好相扑,被人称做“河头相扑都知”(大概 唐五代时私相扑多以河岸、沙滩为场地),深受 南唐中主的赏识。他曾在庐山开光寺力拔巨树。

王愚子,扬州人,肤色黑如漆,有大力气, 从小就练习相扑,几乎没有对手。他的儿子王 八四,受其传授,成为南唐时的名相扑力士。 李后主时曾充当“对头供奉”(当时授予相扑高 手的一种官职),直到南唐灭亡,他还存在。

吴和南唐的相扑力士有一个特点很值得介 绍,就是许多名力士多喜好读书和参禅。如谢 建“性略知书,多口述词章,粗有可观”,王八 四“性尚儒学、读书、闲谈”,大约和当时国内 的风尚有关。参禅这一点倒毫不奇怪,我们知 道唐、五代以至宋的私相扑多在神前比赛。王 愚子自称他有大力气是曾梦与庙里的金刚抬东 西。谢建到庙里听老和尚讲南宗禅学曾坐断了 石碑。姚结耳后出家为僧,曾被禅僧触怒,拔 开光寺庭中巨树以泄愤,把寺中和尚都吓跑。 很像《水浒》中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和“倒 拔垂杨柳”的故事。

二、吴越

唐末军阀钱锡,杭州临安县人,行伍出身, 史书记载他“少拳勇,喜任侠”。唐末割据浙江 地方,后唐封他为吴越国王。他当时在浙江大 力搜求相扑力士。每年八月十八日浙江潮水大 至,他招待部下举办“看潮”。“看潮”日他安 排许多节目,最有名的是表演斗牛和相扑,他 奖励部下练习相扑,以为可以激发勇敢。在他 割据时期浙江相扑大盛。有这样一个故事:有 一次看潮日,临时叫一个管库房的人开库拿东 西。这个人怎么也开不开锁,看钥匙上拴的牌 号并不错。后来这个人自己发现了原因,原来 他看相扑时替双方用力把手伸在自己衣袋中捏 钥匙,竟把钥匙捏弯了。由这件事来看,当时 吴越许多人简直都成了相扑迷。

但当时吴越的著名相扑力士,我们只知道 一个李青州,山东人,身体长的“板形而异” (这大约就是后来宋人所说的“板沓”)。他原是 齐帅王师范的“应官都知”(即类似后来传达室 的头目)。擅长相扑,所向无敌。当时与王师范 地盘相近的有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镇州节度使 王铭。他们都到处拉相扑力士(大约当时多采 用挖墙脚的办法,拉别处的相扑力士。)王师范 怕李青州被别人拉去,给他优厚的待遇。后来 王师范被朱全忠所灭,李青州不愿随朱全忠, 便乘两浙进贡船去江南投吴越的钱客。钱惨得 到李青州十分高兴,选吴越的名相扑力士与李 青州比赛,没有一个能赢他的。后来遇到一个 叫陈宾的力士,这个人外形显着很呆板,相扑 却手脚便捷,李青州一次与他比赛时竟输给他, 从此以后便声价大减,不像以前那样被重视了。

李青州和第三章中所说投到吴越的蒙万赢 不是同时的人,应较蒙万赢稍后一些时候,因 为他在后唐天成年间才死在吴越。

三、蜀

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也网罗相扑力士, 尤以前蜀后主王衍时最盛。前蜀的相扑力士穿 宽大的衣服、头戴贴金花后面垂脚的帽子作为 平日服装,每个相扑力士都有许多青壮年的徒 弟追随着学习技术,渐渐地呼朋引类,分门别 派,互相争强。王衍时曾与凤翔李西平通好, 送相扑人名述者,去凤翔。路经魏宗弼处,魏 令蜀中高手角力者石彦能在席上与述角力,述 败于石,赴厨下取庖刀欲自杀,为厨役拦救得 免。当时割据军人多扬己方力士以为荣耀。

四、隋唐相扑的国际景3响

隋唐时代的中国摔跤——相扑,不止在国 内十分盛行,而且还影响到国外。

首先是对邻邦朝鲜的影响。朝鲜从汉朝时 就已出现了高勾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 代。由于在历史上朝鲜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 两国人民经常往来,因而文化、技艺也互相影 响。从吉林集安发掘的高勾丽古坟内部墙上画 的相扑壁画,使我们明确地知道高勾丽的相扑 和隋唐的相扑是一模--样的(图4—1)。当然, 朝鲜历史上的高勾丽存在的时间很久,高勾丽的 相扑也有可能受汉、魏或晋的影响。不过我国唐 代以前的角瘢、相扑究竟情况怎样,大体上我们 可以知道,但缺乏实物的佐证。唐代已有保存下 来的敦煌画卷展示给我们当时相扑的具体情况。 所以我们还是把这个问题写在这里。但应该说明 的是今天朝鲜的摔跤已经随着朝鲜历史发展、演 变,和历史上高勾丽时代不相同了。图片1

其次是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和中国历史上 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除在三国时和曹魏有过来 往外,在南北朝时日本和南朝往来更为密切。 到了隋唐时代,日本派遣隋使和遣唐使不断地 到中国来,这些日本使节都带有日本派到中国 来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当时日本在中国留学的 学生和僧人把中国的许多政治、经济制度,文 化技艺以至佛教宗派都带回日本,照样模仿。 因而,今天许多在中国已看不到的唐代遗风在 日本还可以看到。例如唐代盛行木构建筑,在 中国留传下来的已很少,但日本寺院仍多是木 构建筑,这种建筑的门,至今仍称作“唐门”。 围棋是唐代非常盛行的游戏,日本也仍在盛行。 隋唐的相扑传到日本之后,就发展成为日本今 天仍然十分盛行的国技大相扑,假如我们要了 解隋唐相扑的更为具体的情况,只要看一看日 本仍然盛行的大相扑,便可完全清楚。这一点 日本专门研究大相扑的人从没有说过,日本人 写的相扑史一类的书上也没有写过。我国更没 有人注意过这个问题。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惜的是唐朝人留给我们关于当时相扑的 详细记载太少了。但是宋朝人留给我们的材料 却非常丰富。为什么日本今天仍保留着的大相 扑是接受中国唐朝的,我们将在论宋朝相扑的 一章中详细论述。因为宋朝的相扑是从唐朝沿 袭下来的,宋的相扑力士的绰号以及比赛方法 等等无不和今天日本的相扑相同,这就是日本 相扑受唐朝影响的佐证。

宋朝继承隋唐和五代,仍管摔跤叫做相扑, 民间也叫做“争交”。由于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 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政权,经济繁 荣,人民生活安定。在这种形势下,相扑又呈 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宋代每当朝廷举行大宴会时,多同时举行 杂伎、歌舞和相扑表演。次序都有一定。相扑 多在宴会将终时举行,由左、右军的相扑力士 表演。左、右军的相扑力士叫做“内等子”,归 “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是从殿、步诸军 里挑选出来的力士。力士入选之后,就可以充 当虎贲郎将。他们除了在大宴会时表演以外, 每逢皇帝郊祀或出游,还要步行在皇帝车驾前 面担任保卫。

这些力士(即内等子)在左右军中有一定的 名额。“内等子"共有一百二十名。此一百二十 名中不全是相扑的力士,因为里面还包括“管 押人员”和五对“剑棒手”。真正入选的相扑力 士分为三等,共三十六人,即:

上等 五对 十人

中等 五对 十人

下等 八对 十六人

以上三十六人是经常在皇帝招待辽、西夏 以及高丽使臣等的重要宴会上表演的高手。其 余不入等的力士,也要按时伺候官差,经常练 习技术。

官相扑力士选拔的办法是比赛。“内等子” 每三年比赛一次,好的提升,劣的下降。“内等 子”以外,还由一般军队中选拔成绩好的,也 可以入额(即补为“内等子")。

宋代政府举行的大宴会仪注,是非常繁琐 的,大约要经过十九个程序,皇帝举酒达十余 次之多,每次举酒变更节目一次。如:

皇帝升座宰相进酒 吹麝篥(一种乐




























 器)
(二)皇帝举酒奏乐、唱歌
(三)皇帝举酒进食变换歌、乐
(四)戏剧出场
(五)皇帝举酒再变换歌、乐
 55

 

(六)乐工致词致词以后念一首诗,内容 歌颂宋朝.









































































(七)音乐大曲合奏
(A)皇帝举酒奏琵琶
(九)小儿队跳舞并致词(宋代的“致词"
 有白、有唱)
(十)(中间休息)杂伎出场
(十一)皇帝举酒吹笙
(十二)蹴鞠(表演踢
 瞥子)
(十三)皇帝举酒弹筝(筝是一
 种乐器)
(十四)女弟子队跳舞并致词
(十五)演杂剧
(十六)皇帝举酒奏乐唱歌
(十七)奏鼓吹曲(大约是鼓乐
 并奏)
(十八)皇帝举酒奏乐唱歌
到这时饭才算吃完了。
(十九)相扑表演赛

看完相扑宴会才算完毕。

这些繁琐的程序,看起来都令人头痛。但 当时我国北方的辽、金两朝却非常佩服和羡慕 宋朝的这些虚礼繁文,都学了去,并且照样搬 演,但节目比这还是简单得多。

相扑放在最后,表演的时间可能也较长,可见 宋代对相扑是很重视的。不过到南宋时相扑“内等 子”已减少到二十一人了,比起北宋是有逊色的。

二、宋代的私相扑

宋代时民间相扑仍然十分盛行,这种民间 的私相扑也叫做“瓦市相扑”。“瓦市”是劳动 人民集会的市场,练私相扑的多是劳动人民, 他们在瓦市人多热闹的地方圈场子比赛相扑挣 钱,也有爱好相扑的人参加进去比赛。开始时, 先由“女随”(即女相扑力士)出场“打套子” (即如后来所说的“套子跤”也就是“活跤”)。 数对女随打套子以后,观众已围拢起来,才由 有膂力的壮年相扑力士争跤。这些力士多半都图片6 图片7

是民间爱练相扑的伙伴(图5-1)0

另外还有一种私相扑是“摆擂台”式的, 并且预备奖品,当时叫做“悬赏彩头”,有旗、 帐、银杯、彩缎、锦袄、马匹等。这种争交, 北宋时是以泰安州岳庙争交为最盛。南宋则以 临安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为最有名。宋理宗 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护国寺争交有 温州人韩福获胜,除得到奖赏外,南宋政府并 给他补了一名“军佐”之职。可见宋代是提倡 民间相扑的。

三、宋代著名的相扑力士

我们在第三章中曾经说到唐代相扑力士的 情况因为资料缺乏,连他们的姓名和“绰号” (即艺名)差不多一个也不能完整地知道,是一 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到了宋代,幸而由吴自牧 和周密这两位民俗学家,给我们留下了《梦粱 录》和《武林旧事》两部非常可贵的著作。从 这两部著作里,使我们知道了宋代许多民间相 扑力士的姓名或艺名。我们在下面把宋代相扑 力士的姓名特别是艺名加以分类,从而研究唐、 宋相扑的实际情况以及唐代相扑的国际影响, 做出宋代相扑的全面介绍,并对唐代相扑也作 出若干补充说明。

宋代民间相扑力士按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 艺名,可以分为八类:

(一)以身体长大而得名的有:

王侥大 赛侥大 张侥大 董侥大

以上四个力士的艺名,若用今天的话说, 便是“王大个”、“赛大个”、“张大个”、“董大 个”。

(二) 以外表形状而得名的有:

周黑大 黑八郎 广大头 小黑大 郑白大 杨长脚 赤毛朱超

这是以“黑大个”、“白大个”、“大脚”、 “大头”、“红毛”等劳动人民之间纯朴的称法作 为艺名的。只有“黑八郎”换成今天的话,应 是“黑八爷”。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尊称“张爷”、 “李爷”,过去是常常听到的。因此,“黑八爷” 依然是瓦市的劳动人民,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 以外形刚健而得名的有:

铁板沓赛板沓曹铁凛 曹铁拳 韩铜柱 严铁条 周板沓韩铁僧

“板沓"当是宋代民间的一个习惯用语。旧 日北京圈场摔跤者常形状某人身躯宽大,说像 “大板墙” 一样,“板沓”当是此意。“铁条”、 “铁凛”、“铁僧”、“铜柱”更明显是形容相扑力 士的铜筋铁骨。

(四) 以出生地得名的力士有:

温州子昌化子

“温州子”必是温州人,很可能就是第二节 中所说过的韩福。因为时间也对。“昌化子"必 是昌化人。这种叫法若用今天的话语讲,即是 “山东”、“老西”之意。在劳动人民间这样互 称,并无恶意。

(五) 以职业得名的力士有:

傅卖鲜

我们知道宋代瓦市相扑除去职业相扑力士 外,还有爱好相扑的人去参加。傅卖鲜必是以 卖鲜货为职业的业余相扑者。

(六) 以小名变成艺名的力士有:

刘春哥 周僧儿 郑三柱 金寿哥 阮挣哥 王赛哥 小住哥

宋代闾巷青少年,小名多叫“某某哥”,这 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水浒》中的“郛哥”。这 些力士可能是青少年,也可能是从幼年起即练 相扑,所以被呼小名,及至年长已经出名,所 以没有改。(我们今天知道名字的没有一个不是 当时有名的相扑力士)。

(七) 以动作迅速得名的力士有:

王急快董急快周急快

这一类力士的艺名,初看起来很使我们不 容易理解。但我们要知道宋代的相扑和我们今 天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方法和招数完全不同。开 始交手时不是缓慢的拉架子,而是摔以前双方 对蹲着,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快速地扑到一起 对推对扑,因此速度快的往往容易获胜,所以 叫“某急快”和日本今天仍保留下来的相扑几 乎完全一样,这也是日本相扑取之于中国唐朝 的又一佐证。

(八) 以“关索”命名的力士,如:

张关索 赛关索 严关索 小关索

这类艺名,容易使我们想起《水浒》中的 “病关索”。《三国演义》里说关索是关羽的儿 子,其实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关索这个人,不知 为什么宋朝人这样喜欢用“关索”为绰号。有 的记载中说直到明朝为止中国西南云、贵一带 地方还有许多关索庙。宋朝说话人(相当后来

第五章宋代的摔跤——相扑 说书的)已盛行,很可能是说话人讲故事造作 出来的英雄人物。

(九)以“山"命名的力士,如:

武当山 撞倒山 倒提山

这保命名最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前面已说 过日本相扑和唐、宋几乎完全相同。日本相扑 力士是不叫姓名的,而是以山、海等名作为艺 名,如“双叶山”、"羽黑山"、“安艺海"等, 这些山和海都是日本国内实有的山、海。起某 山、某海为艺名的力士必须是当地的人,不能 乱用。不是已经出名的力士,也不能以山、海 代姓名。这个规律对我们了解我国唐、宋相扑 力士命名,帮助很大。

  1. 我们有理由推断我国唐、宋时代官相扑 的名力士必是以山、海命名的,“武当山”即是 一例(上面分类举的力士名,是宋代私相扑即 瓦市相扑的力士名,官相扑力士名并没有流传 下来的记载)。

  2. 叫“武当山”的这个力士必是湖北人, 可能是官相扑淘汰下来的,仍用旧艺名。

  3. 中国唐朝官相扑力士都以中国的山、河、海命名代替原姓名,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和 留学生把这种情况带回日本,所以日本相扑力 士也以日本的山、河、海来命名了。


我们这种推断是完全有根据而可以成立的。

“撞倒山”、“倒提山”大约是唐末或宋代才 有的,因为强力士既多叫某某山,为了压过 “山”去,表示可以把山撞倒,或把山倒提起 来,所以产生了这种绰号。这种绰号和“铁板 沓”等相似,大约是民间游戏起的,实际并不 存在这两个山名。明朝人记载中有西域送给中 国的烈性马,民间称为“撞倒山”可以作为 旁证。

四、宋代的女相扑力士

《梦粱录》中记载有北宋时的女相扑,女相 扑当然是私相扑,即女子对女子,是宋代瓦市争 交壮年男子比赛以前用以吸引观众的。《武林旧 事》中记南宋女相扑的有名力士有下列这些人:















嚣三娘赛关索黑四姐
韩春春赛貌多绣勒帛
锦勒帛后辈侥侥六娘
女急快张春

嚣三娘,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知道她必是善 于呼喊。宋代瓦市相扑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 旧时庙会上的圈场摔跤,摔跤人必要以呼喊招. 聚观众。赛关索、黑四姐则是以外形粗壮、黝 黑而得名的。后辈侥、侥六娘则是因身体高大 得名的。重要的是绣勒帛、锦勒帛这种艺名需 要略加解释。唐、宋时代相扑比赛都是赤身赤 脚,只用一宽的类似“板带子”的丝织腰带围 在腰间并遮着下体。“勒帛”即指这种腰带。 “绣勒帛”是因她喜用刺绣的腰带而得名。“锦 勒帛”则因她喜用锦制的腰带而得名的。“瓦 市”的人民怎么能用绣或锦的腰带呢?前面已 经说过唐代以来中国摔跤(即相扑)的盛行, 简直是我们今天所不能想像的。而当时的相扑 又不穿衣服、靴、鞋,只用唯一的腰带,所以 这种腰带都是很讲究的。再以日本仍保留的相 扑作一旁证,日本相扑的力士除大多数叫“某 某山”“某某川” “某某海”之外,个别的也有 叫“大和锦”或“樱锦”等艺名的。这应是一 种习惯的遗留,当日必是用各种锦织物作腰带, 系某种花纹的锦腰带便以“某某锦”作为艺名, 沿袭下来便以叫“某某锦”和“某某山” 一样, 认做是相扑力士的规范艺名的一种了。以此推 之,大概中国唐朝时必有这种艺名。

我们还回归本题研究宋代的女相扑,宋的女 相扑不过是瓦市相扑的序幕,并不占很重要的地 位,因女子相扑究不如壮年男子相扑精彩。但由 此我们可以知道女相扑决不只宋朝有,必是唐朝 早已有了的,足见中国劳动人民的尚武精神。唐 朝的女相扑并曾传到日本去,女相扑在日本流传 日久,便产生了许多新花样,所起艺名渐不雅 观,直到明治初年才禁止。这和中国唐、宋时代 的女相扑已没有丝毫相同的地方了。

五、宋代的小儿相扑

小儿相扑即小孩摔跤,宋代因为民间摔跤 ―相扑十分盛行,除男子相扑、女子相扑外, 还有小儿相扑。小儿相扑也是北宋国都开封城 内瓦市杂伎之一种。《东京梦华录》记开封瓦市 小儿相扑时,没有列举小儿力士的姓名,只写 “杨望京:小儿相扑”。大约当时的小儿相扑是 有一个大人带领着,这个人便是杨望京。我以 为小儿相扑也不是宋代开始的,应该唐代已有。 唐代小儿相扑曾和大人相扑一起传到日本。在 国内由唐或宋还传到契丹族建立的辽朝。1931 年在我国东北辽的东京城遗址就曾出土过画有 契丹小儿相扑的白色陶罐(见图6-l)o

天、宋代治乔相扑

“乔相扑”意思是“假相扑”或“假人摔 跤”。三十多年前北京庙会上还有“假人摔跤”。 “假人摔跤”是一个人爬在地上,背上负一和他 身体相等的木板,木板两端各有一个用布缝衣 的半身假人。因为表演的人趴在地上,他的两 腿便成为后边假人的腿。两双胳膊也穿上裤子 和靴子(过去北京假人摔跤是穿清代布库装束 所以穿靴)便当成前边假人的腿。伪装的相当 巧妙,技巧也可观,’表演起来和真的两个人摔 跤一样。宋代的“乔相扑”必然也是这样。

但北宋时的“乔相扑”在杂伎中自成一派, 远非清代流传下来的“假人摔跤”所能比拟。

北宋“乔相扑”的著名艺人有:

元鱼头鹤儿头鸳鸯头

一条黑一条白斗门乔

白玉贵 何白鱼 夜明珠

这些乔相扑的人的艺名,又是一个难解的 问题。但我们从乔相扑本身情况去分析,仍然 可以解开。

“元鱼头”、“鸳鸯头”、“鹤儿头”等指的是 假人的头的形状,不是指伎艺人本身说的,因 为乔相扑的艺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假人。“一条 白”、“一条黑”、“何白鱼”这些艺名,必须联 想到宋代相扑是不穿衣服的这一事实才好了解。 真人相扑不穿衣服,假人必仿真人形状做成, 乔相扑的技艺人表演时是在地上翻滚的。那么 假人肤色较黑便成了 “一条黑”,假人做的肤色 白皙便成了 “一条白“何白鱼”当是伎艺人 姓何,“白鱼”与“一条白”含意是相同的。

宋代沿袭唐代,民间对相扑的喜爱的程度 实在是今天我们难以想像的。官相扑姑且不论, 民间的私相扑和唱戏、说书等一样,都有自己 的同业组织称作“角熊社”。每到三月二十八日 东岳庙会,六月初六日崔府君生辰庙会,都去 赶趁献伎。因此宋代应该说是相扑的一个重新 繁荣的时期。它的繁荣、兴盛不在于官府的提 倡,更重要的是民间的盛行。从北宋到南宋数 百年间一直是这样的。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境内摔跤也很盛行。 但契丹人管这种游戏叫做什么?是否受宋的影 响也叫相扑或争交,由于记载的缺漏,使我们 无法知道。

但我们从种种迹象可以判明,契丹的摔跤 和宋的相扑不是一个系统,因为契丹地处北方, 气候寒冷,不可能赤身搏斗。契丹人的摔跤应 该是上承匈奴、鲜卑、乌桓、柔然等北方民族 的服装、技艺(突厥、回纥另是一个系统,已 见前章),下传之于女真、蒙古,今天仍见到的 蒙古摔跤与通行全国的中国式摔跤大体相同, 但服装、技巧仍有小异,就是因为它是直接沿 袭契丹下来的,这一点后面还将叙述。辽代契 丹人热爱摔跤这种游戏,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 以得到很多证明。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弟 弟剌葛曾经屡次反对他,后来失败。神册八年 (公元923年)阿保机擒住剌葛的党羽三百多 人,在处死刑的头一天,阿保机以为人死了是 不能再活的,应该让他们尽情地快乐一天。于 是阿保机给他们宴会一日。这些将被处刑的契 丹人吃饱喝醉以后,便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有的射箭、有的摔跤,尽情地欢乐起来。摔跤 是契丹人尽情欢乐的项目之一,可见当时摔跤 作为游戏来说是与歌、舞同样普遍;作为武技 来说又与射箭同样盛行于民间。

到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摔跤更为盛行,且 被统治阶级列入了大宴会的娱乐节目。

辽太宗天显四年(公元930年)正月元旦, 太宗宴群臣并招待外国来使,请他们看俳优戏 和摔跤。契丹人把摔跤与戏剧并列为娱乐节目, 而摔跤排在戏剧之后,大概契丹人认为摔跤比 戏剧是更为精彩的节目。

天显七年(公元933年)六月,历史上又 一次记载辽太宗观看了摔跤。

《辽史》中记载大宴会看摔跤的时间是春季 和夏季,这当会引起我们注意,因为在第一章 中叙述汉朝的角角氐时间与此相同,应当不是偶 然的事。

当时辽和宋来往很多,每当统治者的生辰, 双方都派使臣互相道贺。辽招待宋使臣时也把 摔跤列入余兴节目。

辽招待宋使臣所准备的节目,是有一定的, 如:

酒一巡吹罂篥(一种乐器)、唱歌

酒二巡唱歌

酒三巡表演手技(大约是变戏法或拳术 一类的节目)唱歌

酒四巡琵琶(一种乐器)独奏

在这以后便是吃饭了,吃饭的时候一直到 席终,又进行了更精彩的节目如下:

戏剧吹笙弹筝唱歌击架乐角 ® 即摔跤

这里写“角®T实系沿秦汉以来书写摔跤 运动的书面名称,唐、宋“相扑”有时在文字 上也写“角龈”,其实人民中间并不那么说。

契丹语管“大力”的叫“虎斯”或“虎 思”,摔跤叫什么?《语解》没有著录,因而我 们概用后世通用的“摔跤” 一词来代替。

辽把摔跤列为精彩节目的最后一项,这一 方面是受宋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契丹人对摔 跤十分重视,认为摔跤是最精彩的节目。

辽为宋使组织的这些自以为很精彩的节目, 不但在国都表演,有时派人伴送宋使回国时在边界上的涿州还席地表演一次,以表示招待的 殷勤。很多出使过辽的宋人都曾记过这些招待 情况,如本章开头王安石的诗就是。

但是,宋人对上述辽的这些节目似乎不十 分感兴趣。我们从出使过辽的宋人记载中常看 到有关的反应:比如,宋人说辽的乐队虽有三 百人之多,但表演跳舞的人连转转身子也不知 道,只是把手和脚伸出来又缩回去。宋人这类 记载虽有些高傲自大,但反映的情况却很真实, 因为直到近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有的 还是这样的,可见这个记载是很可靠的。

正因为宋人记载辽的舞蹈具有真实性,我 们便要看看宋人对辽的摔跤是怎么说的。因为 辽自己没有这一方面的记录。宋人对辽的摔跤 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他们说契丹人的摔跤两 个人揪扭在一起谁也摔不倒谁,好像是在消耗 时间。他们还记载着契丹摔跤的力士两个乳房 上盖着两个小饼形状的东西,如果在比赛时被 对手把盖乳房的小饼揪下来,这个力士便十分 害羞地用两只手遮着自己的脸退下场来。

说契丹人摔跤是耗时间•,这纯乎是宋人误 解。在第五章中我们说过宋人的相扑是讲求快 手的,所以名力士常被称为“某急快”,因此他 们对契丹人摔跤不理解,毫不奇怪。但所记乳 房上盖小饼形状的东西一事十分重要。它对帮 忙我们推断契丹摔跤服装形式太有用处了。首 先,契丹力士盖乳房的小饼绝不会是软的必是 以皮革制成的。其次,这种遮乳房的小饼必是 用绳或革条连系附在衣服上的,不然它没法扣 住不掉。但从上述宋人记载中可以推断:契丹 力士比赛时必穿有摔跤衣但前胸又是裸露的, 那么这种摔跤衣只有类似今天蒙古人摔跤力士 穿的“卓铎格”的形式才能解释得通。

我们这种推测看起来是合理的,但还必须 有实在的证据进J步证明。

幸好1931年在辽的东京城遗址(今辽宁省 辽阳市)出土过一个八角形的辽代白色陶罐, 上面用黑彩描画着契丹小孩摔跤的图像(图6 — 1)。概括起来说画有四面,而且是连环画的性 质。这个陶罐画面不只对契丹力士服装,而且 连契丹人摔跤比赛的实际情况都为我们提供了 非常具体可靠的资料。图片8

第一面:画两个契丹小孩对面蹲着,等待 比赛。胸部穿有类似兜肚的东西。

第二面:画这两个契丹小孩各自举手并活 动脚力,作准备动作,身上穿有无袖的短衣和 兜肚。

第三面:将开始比赛,尚未揪扭在一处。 另外有两个人,手中拿着花,似乎是裁判。

第四面:互相紧张搏斗的情景,左边的契 丹小孩正以两手揪扭,用一脚撩对方使之倒地。

这个陶罐上的画面已有人考证过,确认系 契丹小孩摔跤图,可惜画面有的地方已不十分 清楚。

从这个陶罐画面使我差不多明了契丹人摔 跤的情况,如下:

  1. 比赛前双方力士对蹲着等待,并蹲着活 动手脚(这一点和唐、宋相扑相同,却和蒙古 摔跤不同,当有演变过程)。

  2. 身上穿无袖短衣,前有兜肚。小孩的兜 肚到成年力士身上即变成遮盖乳房的小饼形状 的东西。这对东西应系皮制的用绳或皮条连系 在无袖的摔跤短衣上,后来这对东西被淘汰掉 了,只剩穿无袖短衣。应该就是今天流传下来 的蒙古摔跤穿的“卓铎格”的前身。

  3. 裁判有两个人,这也和后来蒙古的摔跤 裁判相合。

  4. 搏斗时不是对推对扑,而是揪扭使绊, 这也与后来的蒙古摔跤相似。


由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断定契丹人的摔跤 是今天蒙古摔跤的前身,今天的蒙古摔跤是从 契丹摔跤直接发展演变来的。

另外,辽朝契丹人的摔跤在民间也十分盛 行,除前面已介绍过的情况外,在辽住过多年 的汉人曾记载辽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 镇)西楼的情况,说西楼街上圈场摔跤的卖艺 人多半都是并州、汾州、幽州、蓟州(即今山 西及河北北部)的汉人。这些汉人在辽的境内 卖艺,他们给观众表演的是宋的相扑呢?还是 辽的契丹式的角力?抑或宋辽混合的技艺?我 们因缺乏资料,便无从知道了。

但是到辽晚期辽兴宗时,有这样一件事, 替我们或多或少地解答了上述的问题。辽兴宗 曾于重熙十年(公元1041年)十月,被请到驸 马撒八宁的家中赴宴。在这个宴会的余兴中兴 宗曾让他的契丹卫士和汉人进行摔跤比赛。这 里所说的汉人大概就是西楼卖艺的汉人。契丹 卫士多选威武有力的契丹人充任。旅居西楼卖 艺的汉人又多是摔跤的能手,大约让他们来一 场对抗比赛必是十分精彩的。从这里也使我们 有理由推测旅居西楼的汉族力士在摔跤的服装、 技巧上总有某种程度的契丹化了,否则是比赛 不到一起去的。

代辽兴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东北部 落之中就很盛行摔跤,女真语管摔跤人叫“拔 里速”,摔跤称“拔里速”戏。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部落中便有很多拔里 速。有一天阿骨打令他手下的拔里速,两对两 对地比赛,他的族弟奔睹才十五岁也在旁边。 阿骨打因回顾奔睹说:“你能行吗?”奔睹回答 说:“命令我,应当努力去作! ”下场后连续摔 倒六名拔里速。阿骨打非常高兴地奖给他金牌, 让他也作为一名永不离开身边的拔里速。

女真军队中也有很多出色的拔里速。太宗 吴乞买时,在兀术军中有一个著名的拔里速名叫阿撒。女真军队中常常举行拔里速比赛,用 羊当奖品,胜了就可得到一只羊。阿撒是个大 力士,每次拔里速比赛,他总得胜。阿撒的力 气大到这种程度,他能一拳把一头四岁的牛的 肋条打断。有一次金军的运粮车陷到泥里,用 七头牛都拉不出来,阿撒去了用两手就把粮车 拉出了泥塘。

金熙宗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让他的护卫石 抹荣与昨王元比赛摔跤,石抹荣不但赢了昨王 元并且连续胜了六七名拔里速,得到熙宗的奖 品-一金币。不过熙宗颇倾心于宋的文化,有 迹象表明熙宗晚年相扑力士有凌驾拔里速的 趋势。

代熙宗的金废帝完颜亮非常羡慕汉族文化, 对宋的一切都十分爱好,对女真固有习俗十分 厌恶。完颜亮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三月 迁都燕京即金的中都(今北京市),六月他就在 中都的宝昌门外广场上举办了相扑大会,他自 己登宝昌门楼去观看,并让中都的人民随便参 观。完颜亮的这种作法很明显是在学汉武帝、 隋炀帝的“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加重人民的负 担。完颜是时相扑在华北的重新抬头,便把女 真的拔里速置于闲散无用之地。

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正月初六日完颜 亮生日,宋、西夏和高丽都派使臣来金祝贺。十 三日,完颜亮又举行相扑大会并且亲自去观看。 这次大概是为招待宋、西夏和高丽使臣举办的。 从而可以看出相扑在完颜亮时盛行的程度。这里 应该附带说明的是金招待宋、西夏使臣的仪式, 几乎完全学习辽代,只不过对摔跤这一项目,完 颜亮时比辽代更为重视。五年之后,完颜亮又迁 都汴京,这里正是过去北宋国都的所在,北宋时 百戏人才集中的地区,相扑这一行比中都自然更 有基础。但就在这一年完颜亮南侵失败被杀,继 立的金世宗是一个维持女真固有文化的人,凡是 完颜亮所提倡过的大大小小的事,全都遭到贬 抑,相扑自然也在其中。

相扑在北宋灭亡河南全归金所有之后,并 没有绝迹,金也没有禁止过,所以经熙宗、废 帝两代的提倡,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相扑 力士较拔里速有受重视的趋势,但两者之间一 定也有了某种程度上的互相影响以及取长补短
的融合,和南宋仍然保留的相扑也不会完全一 样。但由于金国内这一次政局的变换,相扑又 走了下坡路,拔里速又重新抬头(图6 — 2)。图片9

世宗死后,他的孙子章宗继立,章宗时金 国内的形势已然不好,属下契丹、蒙古人都有 待机反抗的情况,长城以内汉族人民的反抗, 在世宗时就曾一起接着一起地出现。而当时金 境内北宋残留的民间相扑似乎仍有集社、收徒 弟等等的遗风。章宗遂于明昌四年(公元1193 年)下令境内禁止人民练习相扑和枪棒,违犯 的处以刑罚。从这时起北宋残留在华北特别是 河南一带的相扑才开始日趋衰落,完全为拔里 速戏所代替。

拔里速戏在禁令颁布后,仍然流行"因为 它并不在禁令之内,非但如此,章宗在明昌四 年、明昌六年(1195年)都曾训诫女真的猛安、 谋克,要他们督促女真人利用农隙练武,甚至 考中进士的女真人也要再考他一次骑马、射箭。 可见拔里速戏在金整个一代必流行在猛安、谋 克军中,在金境内广大人民中自然不会像相扑 那样普及。

金的一切,大半都是继承辽的,拔里速戏 技艺必也是继承辽摔跤力士的技艺,这对后来 的元代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浏览1,2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