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1表现的是进身动作。两名脑后梳 有髻辫的摔跤手,身穿短衣裕链,腰束宽带, 一着黑靴,一着白靴。左边的人挺腰直立使出 盖领动作,右手抓住对方的偏门。右边之人收 腹耸肩,弓腰叉腿,抓住左边之人的小袖。双 方似乎正在较力,以决胜负。图片22

图12-2为超腿抓带动作。右边之人向前 探身,双手抄起左边之人的左腿,想把对方搬 倒。左边之人叉腿,左手抓住对方的中心带 (腰带),右手揪住其肩,似乎是即使被对方的 抄腿式所掀倒,但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占到便宜, 肯定会在倒下的同时将其一同拽倒。图片23

图12-3 为超腿绊的动作。按照摔跤规 定,双方开战之后,可以撞、推、摔。有的以 力量见长,有的以灵巧取胜。此图则表现了以 技巧见长的图案。左边的摔跤手右手抄住对方 左腿,左手以揣手式伸入对方左衣襟之内,抓 住其衣服,一抄一提,顺势将对方摔到,使对 方双手着地,半躺半坐侧卧于地。图片24

图12-4为扭臂盘肘式。左边的摔跤手双 手扭住对方的胳膊,同时下脚上勾,挑住对方 的右膝,上身前压,想在对方身子倾斜之时将 其按倒在地。右边之人已失去了平衡,屈膝弯 腿无法着力,败局已定。图片25

图12-5为跪腿“得合乐”式。双方抓胸 搭背作摔跤状。左边之人左腿直立,右腿上抬, 脚尖勾住对方左腿的脚腕,左手拽住对方肩颈, 右手扭住其小臂,似要将对方撩倒,右边之人 虽然左腿被勾住,右腿弯曲呈半蹲之状,但是 他左手抓住了对方胸襟’右手抓住其后腰之带, 与对方僵持。图片26

图12-6为挑钩子式,是一幅以勾、摔为 主的图。左边之人虽然侧身双手将对方搂住, 但同时也呈现出失败的迹象。因为右边的摔跤 手左手抓住他腋下的衣服,右手抓住其后腰带, 下方右腿勾住对方的右腿腕,已把他提起,似 乎只要再加点力往起一抡,就能把他损倒在地。图片27

图12-7为大别绊动作。双方动作几乎一 致,都是使用小袖、偏门动作,抓袖揪胸倾其 全力,左边之人使用大别绊动作斜身拽,右边 之人弓腰劲拉,都想把对方拉过来摔在自已的 脚下。图片28

图12-8为大背跨动作,反映了快速的擒 拿技巧。右边之人已被强有力的对手抡起,毫 无着力之处。左方摔跤手双手抓住对手背后衣 服,昂首弯腰弓步向前贯冲,使用大背跨动作 将对方提起,憋足了气,竟似要把对手从肩上 摔过去。图片29

图12-9蒙古摔跤服用蒙古语叫做“卓铎 格”

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 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 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 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 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 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套裤前面双膝部位绣 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 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 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 色彩条一一“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 的标志。图片30图片31

图12-11蒙古摔跤力士所穿套裤。清代 力士都穿套裤(参考前面动作图);民国后北京 圈场力士仍穿;近年始淘汰。图片32

图12-12今天所称“摔跤衣”(即清代的 褚被)正面,腰带原用骆驼绒绳,后改布带。图片33图片34图片35

在著名女真文、满洲学、蒙古学专家金启 踪(1918—2004年)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时候, 《中国摔跤史》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凝聚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研究成果得以成书奉献 社会,留给后人,是先生最大的心愿,这首先 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中国摔跤史》是金启踪先生在研究少数民 族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贡献时,选择并突破的 难点。他选择了体育运动中今天极为流行,且 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中国式摔跤",以此作为 一个题目来加以考证。为什么说是难点呢?因 为中国民间的体育运动“中国式摔跤",究竟起

 

源于何时,它的流派如何,它在各个历史时期 的演变、发展如何,与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的摔跤运动有怎样的关系,至今还没有系统的 著作问世。究其原由,如先生所说"……中国 自秦汉以来著书立说的多是士大夫阶层,他们 把这种民间盛行的体育运动看作是不能'登大 雅之堂'的士卒娱乐,或者看作是闾巷中'细 民'的爱好,不屑去记它;而熟悉摔跤运动的 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多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 也没有可能把这种运动当时的流行情况详细记 录下来。因此数千年来除去宋代署名调露子写 的《角力记》以外,几乎找不出第二种专记摔 跤运动史的专著。”

为了研究考证中国式摔跤运动的起源、演 变与发展,具有深厚史学功底,掌握女真、满 洲、蒙古语言文字的金启孑宗先生从20世纪40年 代始就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版本、各种史书、 民间笔记杂著中的各种记载中寻摘关于“摔跤” 的只言片语、点滴史料,然后集腋成裘,历经 几十年研究,理出了中国式摔跤自古至今的发 展脉络。这实非平庸者所能。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式摔跤的技艺和民间流 派,金启踪先生亲临赛场与圈场收集资料。当 年"宝三"、"沈三"驰名老北京跤场的赛事, "双叶山"、"羽黑山"、“安艺海"等日本著名相 扑力士的精彩技艺 先生谈论起来都是了如 指掌,直到晚年只要一有摔跤比赛的节目,先 生一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准时坐在电视机前 这些珍贵、精彩的纪实更丰富了本书的内 容。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整本书的字里行间充 满了先生对几千年处于社会底层的摔跤手竞技 人生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意。

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先生的论文 《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1954年3月初 稿于北京,1978年定稿于内蒙古大学,1979年 9月发表在《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 刊》上。这篇论文的价值是通过历史文献与考 古资料和民族学材料的对比,首次论证了中国 式摔跤是源自于契丹族和蒙古族的角力,再经 过满族的改进和提高,发展成为今天为广大人 民群众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先生到了晚年,虽然精力有限,仍一直想 把现有的资料再加以充实,写成一部完整的 《中国摔跤史》。晚辈们在先生研究精神的激励 下,在先生的指导下整理、补充了部分内容, 增加了图片资料,最终完成了全书。

《中国摔跤史》的成书过程,充分体现了先 生的学术精神。首先是先%对学问的执著,研 究方向既定,就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孜 孜以求。另外感人至深的是先生严谨求实的治 学理念,言必有据的大家风范。先生研究成果 的特点:一是第一手资料翔实丰富;二是“不 执前人辔衔而行”;三是其研究成果多补过去研 究之讹缺;尤其是以古证今,古为今用的致用 史学观,一直为先生所倡导。《中国摔跤史》就 是这样一部先生携晚辈共同完成的,具有珍贵 史料价值的史实之作。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和责任编辑王赤华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大 力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也是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启踪先生所著《清代蒙 古史札记》一书。这是先生在内蒙古大学工作 多年所做札记之一,内容不但有翔实丰富的蒙 古史实;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更有许多素 材是因先生出身清朝皇室、母系又为达延汗后 裔、姻亲多漠南蒙古王公贵族,从小熟知的清 代满蒙掌故。该书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当年 来京看望先生的内蒙古大学学者曾告诉先生: 这本书在蒙古史学界“人手一册”,足见该书之 价值。今天,也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慧眼识佳 作,使得《中国摔跤史》成功出版。

本书的出版如实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历 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为中国体育运动 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依据 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为广大中国式摔跤的 爱好者提供了一本生动通俗、图文并茂的专业 知识史书。本书使用的图片资料与照片,除已 载明出处的,还有部分未能查到作者,在此欢 迎摄影作品作者与本书作者联系,并表示衷心 的感谢。

浏览1,1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