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健儿好身手,英名自昔传荒徼,

今日犹存尚武风,观之我心为倾倒。

奈何斥使不流传,坐使英雄埋头老,

吁嗟乎!攒跤。

——陈祖增《撞跤》诗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13年(1924年)以前, 因有清室与民国间所定的让位优待条件,各旗营 的兵丁,饷额照旧,由民国政府发放,但不几年 间,已是断断续续,不能照旧按时发与。摔跤手 一布库所隶属的善扑营,自然也是一样。在民 国12年(1923年)发表的穆如丐的小说《北京》 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善扑营兵丁生活的文字,

他们多已改行拉车。原文如下:

"伯雍(坐车人)在车上问那车 夫道:'你姓什么?'车夫道:'我姓 德。'伯雍道:'你大概是个“固赛呢 •亚拉玛”。'车夫道:'可不是!现 在咱们不行了。我叫德三,初在善扑 营吃一份饷,摔了几年跤,新街口一 带,谁不知道跛脚德三!'伯雍说: '原先西城有个攀腿禄,你认得吗?' 德三说:'怎么不认得!我们都在当 街庙摔过跤;如今落得拉车了,惭愧 得很。'伯雍道:'你家里都有什么 人?'德三说:'有母亲,有妻子,孩 子都小,不能挣钱,我今年四十多岁 了,卖苦力气养活他们。'伯雍说: '以汗挣钱 有什么可耻;以前的

事,也就不必想了。'德三道:'谁还 敢想从前。想起从前,教人一天也活 不得。好在我们一个当小兵的,无责 可负,连口王爷还腆着脸活着呢!

清代对善扑营的布库,待遇和一般旗营一 样。善扑营翼长是二品大员,二三等布库待遇 也很高,即使小徒弟(他希密)和一般营兵也 有按时领钱粮的待遇。他们除大宴会、新正、 令节在皇帝御前比赛表演外,主要为战阵之用。 善扑营所辖技艺,主要是摔跤,其次还有“勇 射”、“骗马”、“跳骆驼”等绝技。每年除岁首 太和殿元旦会宴,年末岁除保和殿宴外藩蒙古 等部贡使外,每年冬至还有定期检阅;全营举 行比赛大会,胜者升级,劣者降等。摔跤作为 清朝国技节日表演,皇帝都要亲自检阅。慈禧 太后垂帘听政时,也要按旧制,依节令看摔跤。

善扑营兵除日常节日表演,经常练习外,在 近代史上还有一层重要任务,便是军机大臣或外 交使节与外国办交涉、谈判时,充当保镖的任 务。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时,恭亲王与英法侵略 军的谈判;1900年辛丑条约谈判时庆亲王、李鸿 章与八国侵略军代表谈判会议时,中方侍从中都 有善扑营兵化装参加在侍从行列之中,以防万 一。这是他们在近代史上一项重要任务。总之, 善扑营之设,绝非只供皇帝游乐欣赏,他们还负有战争和保镖等重要军事政治任务。

至于康熙时利用善扑营跤手捉拿权臣鳌拜 的传说,在北京几乎家喻户晓。虽是传说,也 可以看出善扑营在当时的影响与作用。

.民国以后,布库多靠圈场卖艺糊口(图10 -1、图10 — 2)。有善扑营后人曾著有《新角力 记》,概仿五代宋初有署名调露子者著有《角力 记》,专记民国时期相扑逸闻者,今录其部分稿 本如下:图片13 图片14

新角力记

五代宋初有署名调露子者,著有
《角力记》专文,专记五代以前相扑
逸闻,五代力士赖以相传于后世。调
露子能记当时人所不屑记之民间力
士,诚奇书也。余幼年颇喜观京中庙
会圈场摔跤,且识其人。因于闲暇著

《新角力记》以传,使民间力士得为 后人所知。私以为胜记官场丑态,更 有益于史乘也。

北京摔跤场

北京摔跤场自清亡以后,多集于 隆福寺、护国寺、天桥、白塔寺、钟 楼前等处。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 恒以每月庙会时圈场,天桥、钟楼前 则每日有之。民国二十年以后辟西单 商场,亦有之,此北京摔跤之大 略也。

圈场摔跤,每三跤为一场,一场 后向观众索钱;钱得再继之比赛。民 国二十年前后,斯界名人有宝善林、 沈友三、张狗子(张文山)、熊德山。 宝在护国寺,无庙日在天桥;沈年老 后不卖艺,卖艺时曾在西单、东安市 场;张狗子在天桥;熊德山在西单, 也在钟楼前。时间稍有先后,皆当时 京中负盛名之摔跤力士也。

宝、沈、张、熊之评论

当时京中论摔跤,以宝、沈二人 名高,张、熊次之。以时间论,宝善 林卖艺时间最长,熊次之。沈、张后 皆辍业或外迁不可知。沈、宝、张均 曾参加过全国运动会,也取得优良 成绩。

宝善林

宝善林,京中呼之为宝三,满族 人,短矮而壮,腰力尤强,市井群众 目之为不败之手、无敌之王。彼圈场 摔跤兼卖药(大力丸)。正月则练 “中幡”。幡三丈余,以粗竹为杆,上 悬布幡,幡上挂铃。练时,赤臂以头 顶,掷起以肩接,以臂接,以项接, 以手托;或翻身腾接,或旋身反接, 姿态万千,诚绝技也。其伙友孙荣、 魏德海者二人亦能之。然技不如宝。 练时,呼“上担撑” “左右单撑”,不 知何意,盖技中术语也。彼辈赤身,

身上多刺花绣,呈蓝色。宝胸前刺一

"小儿",左、右臂刺"龙"。或云系 以针刺肤,俟出血后以墨揉之,即成 蓝色。《水浒》九纹龙史进等“花绣” 之沿传也。

民国时,蒙古地区仍然照旧盛行摔跤(图10-3),不时举行摔跤大会。今录民国20年;图片15

(1931)呼伦贝尔之南屯举行单一项目摔跤大会 情况报道如下:

" 呼伦贝尔各蒙旗举行赛马

攒跤大会……

随即举行摔跤,各旗各出其

壮健魁伟之中年,着短衣,穿长靴, 缠护膝具,陆续自东、西帐幕中跳跃 而出,至竞赛场中向主座为礼后,遂 即与对方角逐。彼此皆出其全力,虎 视眈眈,小心翼翼,冀觅对手方之破 绽,以便乘隙而入。有数分钟即被摔 倒者,有经十余分之久而彼此尚不能 抓住者。其有既抓住后历二十余分之 久而仍旧相持不下者。亦有尚未被抓 住,亦未抓住对手而竟被摔倒者,莫 不各具特色。围观之众,不住喝采。

每一胜负决定后,立即给 奖;唯胜者所得远过败者。”

民国时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 演摔跤为职业。当时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和 精武体育会也有摔跤科目,曾举行过几次全国 性比赛。1936年,还进行过女子摔跤比赛。

民国时期,天津卫摔跤行里有“四大张、 一大王”之称,那就是张魁元、张连生、张鸿 玉、张鹤年、王海兆五位著名的跤手。鼎盛时 期天津摔跤高手云集,天津的摔跤流派适合实 战,动作泼辣实用,技术全面,每个人都有绝 活。双方对摔,讲究“快跤”,两人见面用手互 相一晃对方,瞅准机会一近身就出招下绊,吃 招的一方已经倒在了地上。靠的是技术,而不 是力量。

中国式摔跤讲究上、中、下三盘合拢,先 要练熟基本功。上盘:支、横、盖、涮;中盘: 威、拽、走、胯、入;下盘:抽、踢、盘、跪、 过。中国式摔跤与传统武术不同,武术注重套 路的练习,而摔跤则没有套路可言,全凭现场 根据形式随机应变,使出各种“绊子”,而这 “绊子”可是不计其数的。“大绊三千六,小绊 多如毛。”实际上没有人能精通所有的“绊子”, 而是要练就一两下绝活儿。不过还是要尽可能 多地掌握各种“绊子”,为的是有所了解,以便 实战中知道如何破解。

民国初年,杨村河东、河西有三个摔跤场。 当时好手有马文清、沙铁杆儿、王德才、马成 善、车子王、王振廷等人,深受广大群众所喜 爱。据《天津日报》2005年9月13日毛振文撰 文“杨村群众摔跤史趣”中记载:

“1915年河西务有个刘大个儿, 身体强壮,两只胳膊各夹一个100公 斤的绿豆口袋,装船走跳板如履平 地。那年农历四月八日庙会上他摆了 个摔跤场,以跤会友,两天下来没有 对手。杨村有一个叫穆祥林的跤手, 前去与他一比高低。当时庙会上人围 得里三层外三层。刘大个儿仗着力大 已摔倒三四个人,穆祥林身单力薄, 光凭力气显然不是对手。上场后双方 握手致意,随着摆开了架式,刘大个 儿想抓住穆的裕链,穆闪转腾挪设法 不叫他抓住。走了几个圆场,突然刘 将穆举了起来,想来个'过背摔'。 转了三圈正要用力的一瞬间,穆使了 个'金蝉脱壳',死拽着刘筋一只胳 膊,同时用一个'小得合'把刘绊倒 在地。观众为二人的表演大声叫好! 他虽胜了,但刘的身体太重压断了他 的一条小腿骨。从此二人成了非常好 的朋友,很多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为了提高跤艺跤技,一些爱好者 曾到北京、天津求师。天津丁字沽曾 经有一高手,人称'墩子',身体不 高,浑身是劲,到北运河里提水两只 手各拎一只木筲,每个至少有15公 斤,走百十米远,把水倒水缸里,脸 不红、气不喘。刘大海、小四秃、马 云光等都不是他的对手,请他支招, 进步很快,结下了师徒情谊。他们还 曾到天穆村向穆成月学习,到北京天 桥学习'沈三'的技术动作。过了一 年,再与'墩子'比跤,他们只用了 三个'别事'就取得了胜利。

还有一个姓白的人在天津北站摆 了一个跤场,此人膀大腰圆,是个力 量型高手,当场曾单手举起80公斤 的石锁,一气举过头十次。连上几个 人比试,都输了。老师穆成月叫小四 秃上,并告诉他怎样合理运用动作。 开始,小四秃用了一个'软别子', 这只是虚晃一枪。紧跟着使了个'跑 别子',还没真正用力,紧跟着又使 了个'踹别子'被躲过。好个小四 秃,马上用了一个'倒步别子,,这 下对方失去了重心,马上一用力,将 其摔倒。这一连串的'别子',使白 姓高手口服心服,当场表示要交朋 友,切磋跤艺。”

上文中提到的天津天穆村素有“摔跤之乡” 之称。天穆村的传统式摔跤便始兴于清朝末年, 当时村里有1。多个摔跤荡,村民们把这项竞技 作为劳作之余的一项休闲活动。全村老少爷们 都乐于参与,延续至今也出了不少此道中的

“高手”,并在国内外的摔跤比赛中取得了较好 的成绩。

总之,自清末民国成立,直到1949年新中 国成立,摔跤运动实陷于中衰时期,许多摔跤 好手只以圈场卖艺维持生活;甚至有的还兼营 其他体力劳动副业。诚如引头诗中所叹息的 “坐使英雄埋头老”也。但摔跤运动在广大群众 中的影响,并未中衰,特别在劳动人民当中, 一直受到热爱和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式摔跤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摔跤有了很大发展。 1953年,中国式摔跤被正式列入国家体育运动 竞赛项目,并在当年举行了全国比赛。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中国 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1957年颁布了《中国式 摔跤规则》。“中国式摔跤”也从此定名,以区 别于世界上的“自由式”摔跤和“古典式" 摔跤。

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十个级别。 每场比赛分三局,每局净摔3分钟,两局之间 休息1分钟。比赛在平坦柔软结实的8米8米 的垫子上进行。运动员身穿柔软结实的短上衣, 系腰带,穿长裤,全身可以握抱,可以抓摔跤 衣和腰带,但不许抓裤子。中国式摔跤只许站 着摔,摔倒后就停止,然后重新开始比赛。按 照把对方摔倒的不同程度,分别判得3分、2 分、.1分。图片17

20世纪50至60年代,曾多次举行全国摔 跤运动专场比赛,各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 比赛,交流了技术和经验,把本地区传统的摔 跤特技应用于中国式摔跤中去。摔跤运动员经 过系统训练,不仅技术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队 的技术特点更加鲜明和突出。

例如,北京、天津运动员擅长手法和小巧 动作,以巧取胜。内蒙古运动员腿脚灵活,力 量大,常以“假踢真拧”、“得合勒”等技法击 败对手。新疆运动员喜欢搂抱上摔,摔跤名将 大毛拉的“撒网”(把对方抱起来抡几圈再摔下 去)堪称一绝。山东、辽宁、河南的运动员动 作扎实,基本功好。山西队的“抱腿”神出鬼 没,防不胜防。

摔跤运动员已摆脱新中国成立前圈场乞钱 的境遇,都成为国家不同程度的有声望的运动 员和选手;场场比赛,精彩至极;力士人才, 层出不穷,真可谓人才济济。深受广大群众的 欢迎和热爱。

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族体育运动表演及竞 赛大会上的摔跤比赛,就是历史上空前的摔跤图片18

大赛。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摔跤运动员在天津 市欢聚一堂,比试较量,切磋技艺,交流经验, 共同提高了技术水平,增进了民族团结。

这次比赛是按大会审订的《民族形式体育 运动摔跤暂行规则》进行的。

规定比赛时运动员赤背穿着坚固的短上衣, 系腰带,穿轻便长裤和布质短靴一一突出民族 特点:

规定比赛在1米高的正方形台子上进行。 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每场比赛三局, 每局3分钟。以摔一跤见胜负、三局两胜,使 对方三点着地为胜利。

规定比赛只许摔,不许击打、蹬踹,不许 用头、肘、膝顶撞对方,不允许使用逼迫关节 或勒绞颈部等危险动作。由于有了较为健全的 规则,精彩的比赛场面屡见不鲜。据《体育项 目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记载当时 比赛盛况:

“ 重量级选手天津的张魁元

对内蒙古的僧格的比赛最为激烈,扣 人心弦。张魁元是天津的码头工人, 身体高大,技术娴熟,经常在天津、 北京的摔跤场'帮场',是一位见义 勇为、久负盛名的跤坛老将。僧格年 轻,身强力壮,勇猛善战,从小练习 蒙古摔跤,是驰骋草原上的摔跤骁 将,多次那达慕大会摔跤比赛的优胜 者。两人第一局摔得谨慎,虽然双方 都展开过几次攻势,但均未奏效。第 二局一开始,僧格猛扑上去,两手抓 牢,先一拉,再向前猛推,同时右腿 插入对方裆中向右后方勾对手左腿, 使出了蒙古摔跤的绝招——'得合 勒',动作迅速有力,一举成功,把 对方摔成仰面朝天。第三局开始,老 将张魁元毫不示弱,伺机反攻,最后 拿出看家本领——'挑勾子',用一 条腿把僧格高高挑起,因为取胜心 切,用力过猛,只见两个体重二百多 斤的运动员,'扑通'一声跃下台去, 全场为之大惊,但两人都安然无恙, 又轻松地走上台去继续比赛,当即博 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跤判为无 效后,张魁元再进攻已力不从心,最 后败北。比赛场上,观众时而屏住呼 吸,时而喝彩。欢呼声此起彼伏,场 面极其热烈,体现了摔跤运动特有的 紧张、惊险、引人入胜的特点。"

《体育项目大全》还记载:

“为了适应摔跤运动的发展,国 家于1955年在中央体育学院(现北 京体育学院)开设摔跤专修课,培养 摔跤专业人才,先后毕业的学生多数 担任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集训队 摔跤和柔道的教练员。与此同时还着 手摔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颁布了 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标准。1956 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是我 国第一次举行的摔跤单项比赛,有 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的96 名运动员参加。在这次比赛大会上通 过了我国第一批10名中国式摔跤运 动健将,他们是:

宋保生、王德英、其木德、孟广 彬、马清宗、义达木、杨子明、苏达 那木、僧格、张魁元。”

1959年9月,在首都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 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中国式摔跤比赛盛会, 本章题目下的摔跤运动评语“各有专长,各有 特点,八仙过海,各显奇能”,即是见于1959 年9月18日《内蒙古日报》对当年这场摔跤专 场运动会报道的“标题”。

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在北海公园体育场举 行的中国式摔跤前后五天的专场比赛实况。

我们先看看开场以前的盛况:

“来自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 一百多名中国摔跤力士,从14日下 午就要在北海公园体育场进行搏斗比 量高低了。这些摔跤力士们,都是各

个省、市、自治区的历届摔跤比赛中 的获胜者,他们个个勇猛似虎,力量 超众,战术妙绝。在这样规模巨大, 猛将云集的摔跤比赛之前,预先猜测 谁胜谁,冠军谁属,确实很困难。但 引人兴趣的是他们无论在体量或战术 方面,都各有专长和特点。如最重量 级比赛里,有江西力士涂大银,身高 二米多,体重达二百六十多斤。而在 次轻量级比赛中,我区摔跤能手巴托 尔,却身材矮小,体重仅有一百零二 斤。就战术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一 种或两种以上的独特的绝招,如我区 运动健将僧格、其木德、胡和勒等 人。他们在传统的蒙古式摔跤战术基 础上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式摔跤的十四 种基本战术,因而他们的战术变化多 样,非常机动灵活。而且每人都有擅 长的一种或几种绝招。又如解放军队 焦德年的'绊子',山西队张毛清的 '抱腿',河北队贾福才的'手蹩子',

北京队钱德仁的'右门叉'等,都是 使人无法逃避的绝招。人们平时也都 知道这些人常以降服对方的那些战 术,但一赶上他们的那些阵势,就难 以'脱险'。现在各队的夺标信心都 很高,摔跤手们正在抓紧分秒时间锻 炼,以加强各自的'猛冲法,和'脱 险法',决心战败对方,争夺冠军, 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冠 军究竟属谁,还有待揭晓”

1959年9月18日《内蒙古日报》

接着报道了这次运动会的几对选手实战情 况,但由于系内蒙古所报道,难免有偏重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

“最受北京观众欢迎的中国式摔 跤比赛,在景致优美的北海体育场举 行,热情的上千观众,冒着小雨自始 至终观看了这场比赛。在摔跤场上, 我区著名摔跤手僧格、胡和勒、丹森 等的精湛技术,不时受到观众的热烈 喝彩。当著名摔跤手胡和勒、僧格分 别和山东老将李长津、钱长朋对摔 时,全场观众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 胡和勒、李长津在第一回合中,双方 各有攻守,相持许久,不见上下,最 后胡和勒采取攻势,李长津转身守 护,胡和勒借对方转身的一刹那,绊 倒李长津,胡和勒胜。在后两回合, 双方均采取守势,未见胜负。终局胡 和勒以一比零胜对方。在僧格和钱长 明对摔中,僧格取攻,钱长明取守。 第一回合中,僧格因前扑用力过猛, 钱长明退至右侧,借僧格来势力量, 拦腰绊倒僧格。接着第二回合中,僧 格继续采取勇猛攻势,节节逼近,两 次皆以'得合勒'(小勾腿)摔倒对 方。第三回合未见高低,终局以二比 一取胜。

丹森在对黑龙江董奎武的对摔 中,十分精彩。第一回合,被董奎武 拦腰一摔,几将倒地,说声迟,那时 快,只见丹森一翻身,反借对方前冲 力量摔董于地下。接着董又采取攻 势,两人合抱角力,未见胜负。第一 回合终了。后两回合中,双方皆取攻 势,结果董奎武节节失利。终以五比 零败于丹森。

14日,内蒙古摔跤队六人出场。 共进行九场比赛,结果八胜一负。成 绩良好。由于摔跤手们表现了良好的 体育道德作风,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 称赞。15日以后,摔跤比赛将继续 举行。”

1959年9月18日《内蒙日报》

接着报道了摔跤比赛中最精彩的一幕,题 为:

摔跤场上的一场激战

—其木德智胜大毛拉

中国式摔跤预赛结尾前夕,在次 轻量级摔跤台上,我区健将其木德遇 上了新疆维吾尔猛将大毛拉。一场动 人心弦的搏斗开始了。他们俩都是自 比赛以来未曾败过的健将,因此观众 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两人身上。哨子 一响,大毛拉靠他力过对方的优越条 件,势如下山猛虎,首先采取猛攻。 其木德也不甘示弱,用他高超的技巧 迎战对方。

第一回合中,大毛拉猛扑下把, 企图抱腿撩倒对方,但其木德在两次 被抱到半空中,当大毛拉用力摔地之 机,反而翻身跳上大毛拉背上,将大 毛拉压倒地下。场上响起了雷动般的 掌声和喝彩声。大毛拉虽败不馁,更 加勇猛,趁其木德从他左侧闪过之

机,抓住对方上腰,以他那熟巧的 “得合勒”招数,把其木德摔倒。第 二回合开始,大毛拉又想用“得合 勒”战术,猛扑抱住对方,其木德见 势不妙,跃身跳上半空,撑在大毛拉 肩上。大毛拉就势在半空中抡转开 来,这样持续十秒许,大毛拉正要把 对方抡起摔倒时,出其意外地被其木 德用闪电般的“右门叉"招数,大毛 拉被摔倒地下。接着大毛拉用他超众 的力气和纯熟的"引内法"与“跨进 法”两次摔倒其木德。其木德义用 “趁机拉法”,摔倒大毛拉一次。这时 双方分数四平,成拉锯状态。

第三回合,双方展开阵势,更加 猛扑猛冲,大毛拉趁机把其木德头部 压在自己胸下,企图用他老虎般力气 压倒对方。这样搏斗许久。

局势紧张万分,最后其木德突然 挺身,把大毛拉从头顶上倒翻摔过背 后。时间终了,结果其木德以五比四取胜。

1959年9月20日《内蒙古日报》

这次运动会的收获,报纸上有详尽的报道 如下:

“为检阅我国体育运动十年来的 伟大成就而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 会,已经于9月27日胜利地结束了 它的全部竞赛活动。这次运动会开得 好,开得精彩。运动会的盛大规模和 '大面积的丰收',给全国人民留下了 深刻的难忘的印象。

这次运动会的选手,代表性极为 广泛,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 的人物,都有他们在生产、工作、学 习岗位上的好手,是运动场上的健 将。模范地遵守体育道德,团结友 爱,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是这次运 动会的又一个特点。在竞赛场上,在 运动员宿舍里,各单位,各民族选 手,你学我教,互相帮助,在各竞赛 场地上,运动员都能自觉地遵守纪 律,尊重裁判。运动员、裁判员和大 会工作人员,在这次运动会中,在政 治思想作风方面,也得到很大的提 高。”

1959年9月29日《内蒙古日报》

这次运动会,内蒙古报道特别详细。因为 在内蒙古摔跤运动始终没有出现一个中衰时期, 这项民间的运动项目,年年举行,时时举行, 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蒙古 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 也叫蒙古式摔跤。蒙古族的摔跤特点:参赛摔 跤手总数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 32、64、128、256等。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 蒙古族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 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并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

其时,在其他地区,这种运动在民间也仍 然继续未衰,只不过已不如内蒙古广泛而已。 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河北,自古燕赵多壮士, 摔跤之风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许多大 牌运动员。特别是保定,历史上曾在跤坛独树 一帜,形成“保定快跤"风格。自清代以来即 有“摔跤之城”的称号,可见这种运动在河北 省广泛相传,代代沿袭不绝。天津名将张魁元、 杨子明等,北京名将杨宝和、王德瑛等,在屡 次的比赛中都曾大显身手。图片19

跤之乡”的称号。忻县、平原、定襄 三地跤手以“四十八手抱腿”摔遍天下无敌手。 建国后涌现出张毛青、崔福海、高书文、郭六 丁等一大批运动健将。20世纪70年代也涌现了 梅喜怀、卜建伟等一大批好手。《北京晚报》记 者过士行特别为此访问过山西,写了一篇《跤 乡忻县见闻》。内容如下:

“早就听说忻县是摔跤之乡,慕 名前往采访,果然名不虚传。

接待记者的忻县地区摔跤教练员 高书文,自己就曾三次获得次轻量级 的全国冠军。说起来,从高书文、崔 富海、李兰田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一举 夺得中国式摔跤三个级别的冠军。到 一九八一年,阎白明、钱贵龙夺得两 个级别的冠军,忻县人共有二十九人 次夺得中国式和国际式摔跤的全国冠 军,其中张玉明曾连续六次夺魁。如 果把忻县地区的定襄、原平也包括 上,仅从一九七四年算起,就有169 人次参加全国比赛,就有130人次进 了前六名,得金牌40块,银牌38 块,铜牌26块,这在全国称得是绝 无仅有的。

忻县地区有忻县、定襄、原平三 县摔跤运动很普及。小孩儿、青年爱 摔,老头儿也爱摔。摔跤在晋北地区 也叫'跌对'。据当地老人说,忻县 在很久以前是个大湖,湖四周水草丰 盛,当地人以放牧为生。两个放牧 的,休息时就要'跌对'取乐,用一 只羊押注,得胜者扛羊而归,谓之 '挠羊'。后来湖泊干枯,当地人改以 种地为生,可是跌对的兴趣没有改 变。每逢庙会,唱完大戏,'挠羊赛' 就开始。场地上插跤旗两面,一方是 东道主,一方是四方来宾,戏台上肥 羊一只为奖品。规则是一人必须连胜 六人方可'挠羊',双方各选骁勇, 车轮大战,常常要到第二天天明,才 能分出胜负。现在没有了庙会,就在 剧团来演出时举行。在我们到达忻县 的前两天,还有一个公社举行'挠羊 赛',从头天夜里十点一直战到第二 天上午十点。

据高书文分析:忻县跤手能在全 国拿好成绩,一是有从小摔跤的基 础,二是山西的'抱腿'独树一帜。 山西'抱腿'有三十六招,常用的 '穿腿抱','抱腿枕','抱腿旋', '抱双','抱单','插抱'等,全国 摔跤法有四大流派:京、津地以踢、 别、勾胜人,讲究'手是两扇门,全 凭腿赢人';新疆则以抱腰为主;内 蒙是以防上为主。各流派摔法各有长 短,经过全国性的比赛交流,如今 京、津跤手引进了抱腿功,山西跤手 也学会了 '勾、别、踢'。因此摔跤 技术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高教 练说:'近年来山西选手在不断想办 法,因为光靠抱腿是不能维持霸主地

位的,现在各种防抱腿的招数,已经

应运而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忻县地区柔道运 动也开展起来。去年,定襄人胡跃进 在中国青年队时,曾战胜了全日本大 学生比赛的亚军。忻县女子队则在全 国比赛中,一举夺得四项冠军,拿了 全部金牌的半数。有着中国式摔跤基 础的山西柔道选手们。有信心要在国 内和世界性比赛中创出好成绩。"

1982年3月18日《北京晚报》

其他各省也各有历代摔跤运动的沿袭和保 留,限于篇幅和所掌握的资料,不能一一列举, 尚待他日补充,希各地读者见谅。

总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式摔跤特 别繁荣,尤其是在北方,各种比赛接连不断, 兴盛之至,甚受群众欢迎。其后,由于国外体 育项目的竞争,摔跤专场比赛逐渐减少。如北 京,多在春节期间,在地坛等庙会中表演揽跤、 中幡,做为游园观众的观赏节目。图片20

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国式摔跤受 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发展随之跌入低谷。

打倒“四人帮”后,摔跤逐渐恢复正常活 动。私人跤场和单位的摔跤队逐渐恢复活动, 练习中国式摔跤的人又多起来。1982年和1986 年的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都把 摔跤列为主要比赛项目。第四届全运会上,摔

 

跤比赛分为十个级别。摔倒对方一跤,根据动 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况可以分别得1分、2分或 3分。参赛运动员都经过系统训练,技术水平普 遍提高。技术战术向着积极、快速的方向发展, 一代新手在成长。如内蒙古的摔跤运动员董雅 臣勇猛顽强,体力充沛,动作敏捷、连贯,善 于抓上就用,连续进攻,不给对方喘息机会, 摔跤场上所向披靡,名震跤坛。董雅臣后来当 了教练,为国家培养出不少跤界新人。

中国式摔跤发展管理委员会成立后,近几 年先后推出了中国跤王争霸赛、城市对抗赛、 大学生团体赛,加上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和体 育大会、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中国式 摔跤项目的比赛已形成系列化、规范化。

2004年,是中国式摔跤喜获新生的一年。 继“马清宗杯”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之后, “中国跤王争霸赛”再次在泉城济南燃起战火。 据《齐鲁晚报》2004年12月31日报道:

“全国这两次高级别、高规格的大 赛中,中国式摔跤的各地特色和各种

流派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内蒙古跤 手的勇猛剽悍和气力雄壮,北京跤手 的动作敏捷和招法多变,山西跤手的 贴身搏击和连环抱腿 赛场激战气 氛浓烈,胜负瞬息万变,双方的攻防 招法变幻莫测,精彩的对攻场面频频 出现,观众的呐喊助威声震耳欲聋。”

中国式摔跤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参加比 赛的选手高手云集,包括众多国内的“跤王", 是一次难得的国内跤坛盛会。在比赛举办期间, 共有上万名观众前后到场观战,对于中国式摔 跤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跤王争 霸赛、全国冠军赛等比赛反响十分热烈,中国 式摔跤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中国式 摔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争取参加 2008年奥运会做好了准备。

我国开展国际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 摔跤)和柔道以来,与中国式摔跤之间相互影 响,互相促进。中国式摔跤在技术方面吸收了 国际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战术和教学训练的方法; 在规则方面吸收了国际摔跤的绝对胜利和限制 消极的精神;更丰富了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宝库, 竞技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比赛中过胸摔等 高难度动作不断出现,促进了中国式摔跤的发 展提局O

中国式摔跤的发展也更注重知识化,更加 追求中国跤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文化魅力的展现。 现在至少有7所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系设 立了中国式摔跤专业,并建立了运动队,还有 五所大学设立了中国跤选修课。中国式摔跤正 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目前中国式摔跤 的选手大都是以各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出来的。 它为这项运动注入了更多的文化营养,为进一 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这一瑰宝得以更好传承。

中国式摔跤历史悠久,锻炼价值高,在城 市和农村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当今,其浓 郁的民族特色与现代人的竞争意识相结合,更 大地增强了对社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我 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式摔跤运动这 一民族体育运动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浏览2,2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