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生“温总理,你会不会武术"之问,反映出在西方文化环 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对武术的普遍性认知:在他们眼中武术已经泛化 为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那么,利用西方对 武术的好奇和神秘心态,从我国文化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规划武 术文化的当代生产,就可能成为我们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抵制西方 和平演变的途径之一。因为,早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 就在《外交》季刊发表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文明 冲突将左右着冷战后的国际政治。1998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就 以“文化大战"评论了加拿大对美国以自由贸易为名实施文化统治的 抵抗。所以,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解答这样的问题:在以西方话语为主 流的全球化语境中怎样才能有所作为,表达我们的思想,展示我们的 文化,发出我们的声音?或者说,在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同时, 怎样才能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由单向变为双向,由彼此间的仰、俯 之视变成平视,由“一言堂"的“单声道”变为“群英会”的“立体声”,并 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兼容、共处做出我们的努力?
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武术文化的紧迫性 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应以扎实的工作努力实现从武术好奇到 文化战略的转变。
第一,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的发展。从人类历史的 发展角度而言,文化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从深层意义上说,任何 行为都是文化行为。大力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近代对武术的体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
它的文化认知,如至今仍有不少人将武术归于一门技术或技艺。这 种思维定势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就实际工作都影响着武术的文化 开发,如影响“武术技术,作为动作的知识,所具有的对人体运动的规 范性(或后现代话语中的知识对人体的规训作用)”等理论和实践问 题的研究。所以,我们要根据文化战略在目的上的隐蔽性、在效果上 的渗透性、在范围上的广泛性,形成这样的自觉性:把武术的竞技行 为、体育行为等纳入到文化战略的视野中来思考。
第二,要加强武术教育。教育事关作为文化战略的武术事业的 全局,发展武术教育和科学,是武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04年4 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实施纲要》(简称《纲要》)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 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其中蕴涵着 丰富的爱国主义、和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因此,《纲要》也 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但是,要真正发挥武术 作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还需要武术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开展武术运动振奋民族精神
当我接受本刊编辑部之约,着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头涌起一 股抑制不住的激情。人们不会忘记,当电影《少林寺》在国内放映时, 场场爆满,使人大开眼界,连连赞叹:“我们中国竟有这么好的武术。”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也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我们 民族所独有的传统武术颇为生疏,或者不甚了解。其实,像李连杰等 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并不是今天才崭露头角的,而是早在五六年 前,他们已出类拔萃,蜚声武坛。只是他们的功夫像埋藏于地下的金 子,还未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来。
武术,是我国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体育之一,是民族精神的一个 象征,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年代里,开展 武术更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指出的:“一种具有民 族特点、民族风格的文化活动形式,一旦得到普及,被广大人民所掌 握,就会成为这个民族风貌的一部分,对振奋民族精神产生难以估量 的作用o ”可以说,中、小学开展武术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武术教学来 提高成长中的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其爱国热情。
武术运动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凝聚着历代人民的智慧,许多拳 种、功法是由数代宗师呕心沥血、反复磨砺而成的,在人民中有深厚 的群众基础。历史上,尽管有些帝王为维护其统治,采用收天下兵 器、禁民间结社、不准习武弄刀等禁条,但都未能使武术断代绝迹。 今天,如果让武术从我们手中淡薄遗忘,让热衷于追求中国武术的外 国人将武术发展成他们的东西,在世界上传播推广,那不是有愧于祖 先,有辱于中华民族么! 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国家和民族古老文化 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民族。因此我们要把武术作为继 承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摆到重要位置,积极开展。在 今天,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它具有强筋壮骨、陶冶情操、丰富 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作用,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都是很适宜的O 中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技艺之深广,决 不是三拳两脚的打斗。它不仅具有技击性,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深 刻的哲理性,是一项十分有益于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运 动。有的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够调皮了,再让他们学了武术那还 得了。”其实,真正学武术的人是很讲武德的,从不惹是生非。我们所 熟悉的一些全国冠军,如赵长军、李连杰、胡坚强、孙建魁等,大都是作 风正派、忠厚淳朴的青年,既朝气蓬勃,又虚怀若谷。传统的武术教 学,对学生从来都是严格的,除了教技术、练功一丝不苟,强调“严、苦、 勤、恒”之外,还重视武德教育,如少林拳的“十戒",内家拳中的“五不 传”,就是对不遵守武德、恃武逞强的人的制约。在武术教学中,只要 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引导,定会使青少年获得多种益处。
此外,武术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受场地、季节、器械等的限制较 小,比较简便易行。添置一些竹剑、竹刀、棍、枪也花不了太多的钱; 再不行,在普遍开展拳术的基础上,挑选少数优秀者组成业余武术队 或小组学习器械也可。总之,只要我们肯下决心,是不难开展的。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占的比例很小,而真正能教武术 的教师也不多。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里,连仅有的一点教材也没有完 成。武术在社会上是很有群众基础的,几乎占领了所有公园和绿化 地带,练剑习武者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中小学武术的开展是很不够 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做到受过中等教育的大部分人 都能对武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学会一套拳和一种器械套路。”这 的确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然而要切实做到却非易事。最重要的 一环是需要拥有大量的武术教学师资。李梦华在会上提出:“六五计 划期间,能否有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武术 知识和技能?"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我国武术运动蓬勃兴旺,欣欣向荣。我们热切地期望着中小学 武术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深入认识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教育
功能,积极开展大众武术
虽然在今天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会议上大讲武术可能有些不 合题,但我是一个武术工作者,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有很深的忧 虑,因此我还是希望借今天的机会能够向各位领导和委员阐述一下 我个人关于武术的一些想法。能和政府的领导当面交流,我十分高 兴,也很激动。总之,我觉得,武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中 国人的事情,是属于中国人的武术,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关注武术, 关注武术的命运。
武术在今天,主要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存在,但人们往往忽 略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忽视对它的文化内涵 和教育功能的认识。我们过去经常讲: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 育。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上,武术常常是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 目,如同篮球、田径一样,没有把武术作为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 淡化、隔膜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或多或 少的武术情结,有一种“尚武”的精神冲动,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武术 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武术人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影 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成为我们今天教育广大青少年的重要素 材。但是多年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
竞技武术的兴起,它是按照西方体育中体操模式形成的规范化 技术。近10年来,在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侵袭下,不少领导把重心 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成为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标记。中小 学的武术比赛也是以高考加分为杠杆,推进竞技武术的发展。我的 博士生对上海的一些中小学开展的武术活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 察,发现中小学武术“竞技化”的成分很浓,一些学校领导明确表示学 校开展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竞技武术的后备人才,等于和我们 的少体校走了一个模式。那么,在学校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就是一句空话。国内外武术界的专家、学者认为竞技武术的文化底 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浏览3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