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次摔跤比赛前,不论是运动员、裁判员还是观众; 都弹奏民族乐器,唱起民族歌曲,跳起民族舞蹈,欢聚在摔跤 场上。裁判员首先进入摔跤场内,号召愿意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入场,运动员入场后在裁判员的指导下,诙谐地绕场一周,对 手入场比赛。对手入场后,双方拥抱,然后双手高举,轻轻下 落,表示在比赛中要高高抱起对方,往下摔时则轻轻放下,以示友谊。

比赛时运动员袒胸露背,穿短裤,腰上系一根带子,全身 可以握抱,可以抓腰带,不许抓短裤。把对方摔倒后,可以继 续翻滚,直至使对方单肩或双肩着地才算胜一跤。每场比赛采 取三跤两胜制。裁判员在地上滚动一次,表示某方胜一跤。比 赛不受时间限制,胜者留在场内继续比赛,直至败给对方才退 出场外,延至最后没人出场比赛时,则由举办单位派一人出 场,与优胜者比赛。云南流行的摔跤类似自由式摔跤,所以, 云南省自由式摔跤在我国跤坛有一定的优势。

第四部搴击

第一章拳击概述

拳击是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一种运动项目。它既 是一项业余的,也是一项职业的运动项目。比赛的目标要比对 方获得更多的分以战胜对方或者将对方打倒而结束比赛。与此 同时比赛者要力图避开对方的打击。

拳击运动起源于埃及。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中,已有拳击护具“皮绷带”的叙述。大约公元前17世纪, 经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传播到古希腊。公元前688年被列为第 23届古代奥运会比赛项目。公元1世纪,拳击在罗马帝国十 分盛行。现代拳击始于英国。中世纪英国伦敦盛行有奖拳击 赛。

°赤手的拳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当作一种为自卫而习练 的技艺,而且被列入古代奥运会。1867年英国采用了昆斯伯 里拳击规则,比赛者要戴拳击手套进行比赛。1880年业余拳 击联合会在英国成立。1946年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成立。

在世界拳击运动中属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古巴,英 国和俄国。拳击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力量、速度、耐力、凶 猛、灵活、协调、果断和勇敢等素质。

1745年,杰克-布劳顿首次为拳击比赛制定规则。当时的拳击比赛不戴拳击手套。1805年,英国人吉姆-贝尔切在 比赛中将一块白手帕系在拳台的围绳上。自此之后就形成了系.孝 白毛巾就表示认输的传统。比赛中一方教练将白毛巾投入拳台 内就表示认输。

到了 1904年,拳击比赛首次出现在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 赛场上。1956年匈牙利拳击手拉斯洛•帕普成为首位夺得三 枚奥运会金牌的拳击手,分别为1948年伦敦奥运会75公斤 级;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71公斤级;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 71公斤级。

1980年,古巴拳击手特奥菲洛•史蒂文森成为首位在同 一级别上连续三届蝉联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分别为1972年 慕尼黑奥运会91公斤级;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91公斤级;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91公斤级。

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拳击比赛首次实行四回合且 每回合用时两分钟的赛制,在每两个回合的间隔,选手的休息 时间仍然为一分钟。在这之前,奥运会拳击比赛实行三回合且 每回合用时三分钟的赛制。

世界性业余拳击运动管理机构的名称为AIBA国际业余拳 联是世界业余拳击运动管理机构。国际拳击比赛主要的有:美 国业余拳击锦标赛和欧洲业余拳击锦标赛。

第二章拳击基本知识

第一节拳击动作要领

拳击运动选手在一个正方形的绳围赛场中,戴着转制的柔 软手套,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进行击打和防御的一项对抗性 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

右势:左手左脚在前、右手右脚在后的实战姿势。

左势:右手右脚在前、左手左脚在后的实战姿势。俗称 “左撇子”。

进攻型拳击手:意志顽强、主动进攻的运动员。

耐力好的拳击手:意志顽强、体力充沛、不怕猛攻、善于 拼搏的运动员。

反攻与反击型拳击手:运动员以守为主,打法沉着稳重, 善于消耗对手体力,抓住时机进行反击,最后反攻。

快速型拳击手:运动员能快速、连续出拳进攻,但拳力不重。

防守与还击型拳击手:动作稳健、以守为攻的运动员。

第二节拳击比赛规则

拳击比赛的基本规则分为业余比赛规则和职业比赛规则。 拳击运动员要戴拳击手套。其他用具包括:头盔、护齿、运动 短裤和护裆。拳击运动员的比赛按体重分级。

一、 业余比赛规则:共3个回合,每一个回合2分钟,1 分钟休息时间,分12个级别。

二、 职业比赛规则:共5个回合,每一个回合3分钟,1 分钟休息时间,分17个级别。

拳击比赛的裁判人员包括一名台上裁判员,若干名台下评 判员和一名计时员。台上裁判员的职责是控制整个比赛。计时 员打铃表示每一局比赛开始和结束。构成犯规的动作包括打腰 部以下部位,击打脑后勺或颈背,和击打已倒地的对手。犯规 要扣掉犯规者的分数,甚至取消比赛资格。击倒(对方)获 胜和技术击倒得胜的区别:击倒获胜是指一名拳击手被击倒在 地,并在裁判数十个数之前站不起来的情况;技术获胜是指裁 判员停止比赛的情况。打分:明显地以拳击手套手指关节 (正前部)部分击中对手时给记分。拳击运动的技术包括攻 击、上下移动、躲闪、扭斗技术和善于反击。攻击技术包括左 刺拳、左直拳、左钩拳、右上钩拳和右交叉拳还有组合拳。

第三节裁判员职责

一、严禁出拳击打对方。开拳击打是犯规动作,有的运动员打摆拳或直拳时,为了重击对方,用开拳击打对方头部。这时,台上裁判就要根据开拳击打的轻重程度,对犯规运动员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其比赛资格。

二、 比赛过程中,如果运动员重击对方后脑,则取消犯规 运动员的比赛资格。比赛时利用摆拳进攻,而又掌握不好相互 之间的距离时,容易用远距离摆拳击中对方的反脑,如果用 打,情节不严重,可警告,如果重击,或故意去打对方后脑 的,就要取消犯规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三、 判定绝对胜利。比赛中,一方运动员被对方用正确的 技术击倒,台上裁判员就要对倒地的运动员数秒,10秒后运 动员不能站起来继续比赛,这时就可以直接判对方获得绝对胜 利。如果一方运动员被对方用犯规方法打倒在地,'10秒后不 能站起来继续比赛,这时台上裁判就可以判倒地方获胜,犯规 方为犯规失败。

四、 比赛时消极不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运动员故意消 极等待、试探,没有充分利用进攻的机会,这时台上裁判就要 示意消极一方主动进攻,否则就要进行警告,甚至取消比赛资 格;另一种情形是有一方运动员实力太差,实力悬殊,因而消 极不战,这时台上裁判员为保护运动员安全,可以直接取消实 .力较差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五、 判定优势胜利,保护弱方运动员。如果比赛时一方运 动员在体力、战术、技术、体能等各方面都明显好于驻方,这 时,台上裁判员就要停止比赛,为保护弱小一方而宣布对方运 动员优势胜利,结束本场比赛。

第四节拳击级别

级别分为:48公斤级、51公斤级、54公斤级、57公斤 级、60公斤级、63. 5公斤级、67公斤级、71公斤级、75公 斤级、81公斤级、91公斤级、91公斤以上级。

第三章拳击之最

第一节拳击之最

参加拳击赛次数最多的选手。

美国的亚伯拉罕•霍兰德斯基,从1905年到1918年,共 参加比赛1309次。

体重相差最大的拳击赛。

1900年4月30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次比赛,选手菲茨 西蒙斯体重78公斤,对手邓克霍斯特体重141. 50公斤,相 差63 . 50公斤,但菲却获胜。

3-连续获胜次数最多的拳手。

英国轻量级拳手哈尔•巴哈韦尔,从1938年8月10日至 1948年11月29日参加拳赛183次,连续获胜178次,平5 次。

获同一届奥运会金牌最多的拳手。

美国的柯克,由于当时允许兼项,所以在第三届奥运会上 获最轻量级和次轻量级冠军。

获奥林匹克金奖最多的拳手。

古巴的特•斯蒂文森,在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届奥运 会上三次获得最重量级冠军。此外,匈牙利的帕普也获得过三 次冠军,但不是同一级别。

第二节拳王绰号

乔•路易斯——褐色轰炸机。

福尔曼——凿岩机。

索尼•利斯顿——大熊。

阿里一一怒吼的雄狮。

赫恩斯——职业杀手。

伦纳德——蜜糖。

哈格勒——秃头魔王。

泰森一一无敌霸王。

拉多克——剃刀。

第三节 拳击运动明星人物

一、苏加•雷•罗宾逊

他的拳击生涯长达25年。从1946年到1951年,罗宾逊 连续蝉联轻中量级世界冠军,之后他又在1951年成为中量级 世界冠军,并在1955年至1958年间连续蝉联中量级世界冠 军。在其拳击生涯的总共199场比赛中,罗宾逊174次获得胜利。

二、洛基•马西亚诺

从1952年至1956年间连续蝉联世界冠军,拳击生涯49 场比赛保持不败,其中43次以击倒对手获得胜利。他是迄今 为止唯一一位保持不败的拳击冠军。

三、 穆哈默德•阿里/卡休斯•克雷

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拳王。I960年罗马奥运会, 年仅18岁的卡休斯•克雷在81公斤级的比赛中夺得金牌。 1964年,克雷转信伊斯兰教,并改名为穆哈默德•阿里。在 1964年至1967年以及1974年至1978年间,阿里称霸重量级 拳坛无人能敌。其间打了 22场重量级拳王争霸战,在职业生 涯61场拳赛中56次获胜。

四、 达马特

美国著名的拳击教育家达马特,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拳击教 练,而且也是优秀的雕塑家。在美国,许多拳击爱好者出自明 暗的黑人贫民窟,由于社会的歧视,使他们沾染上恶习。达马 特凭借自己的言行,把一些不良少年培养成为世界冠军。1979 年,他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听到关于魔鬼少年泰森的叙述,这 时的泰森不仅被拘押在少年管教所,而且被诊断为大脑发育不 良,属智力低下的弱智儿童。达马特找到有关当局,交付了一 笔保证金,以保人身份将他领出少管所,并收为义子。

五、 波德金纳斯

24岁的波德金纳斯雄心勃勃,因为他在以往的美国职业站拳击赛中,取得了 10胜3负的佳绩。然而一次车祸,使他失 去了右腿。他的朋友和支持者失望地说:可怜他从此以后空有 一双铁拳,却不能站到拳台上。而他的对手中有人却幸灾乐 祸。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没绝望。一位有名的医生为他配了假 肢,并支持他下地学走路。他拄着墙壁,慢慢挪动脚步,汗如 雨注,伤口鲜血直流。他以坚忍的毅力学会了走路,并开始步 法练习,磨坏了两副假肢。终于,他可以重返拳台了。

第五空手道

第一章空手道历史

空手原称唐手,中国拳法。在日本,有人认为空手道是中 国明朝时期由陈元贝传入日本的,也有人认为14世纪闽人36 姓迁入日本的琉球群岛时带去的,还有人认为是几百年前到中 国福建谋生的冲绳人,在福建习得中国拳法后带回日本的。二十世纪初,日本冲绳的空手道人士出于民族的自尊,将唐手改 成空手。到本世纪年代,这种改法得到较大范围的承认。在日本,唐字的发音与空字相同,而空的含义恰好与赤手空拳吻 合。加上一个道字,就与剑道、茶道等一样,不是单一一门技 术,而是一种人生修炼之道了。

空手道也是分流派的,在日本有所谓的四大流派分别是刚 柔流、松涛流、和东流以及道流,其它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门 派像神道自然流、少林寺流、千鹤流等,除了传统的空手道以 外另有一种强调以实战为主的空手道(除了脸部及部分要害 外身体各部位均可直接攻击),其中以大山倍达所创的极真会 为首,其余则有大道塾、正道会馆、诚心会馆、士道馆、北斗 旗等,不胜枚举。

日本流派相当复杂,有些人学了空手道之后会自立派别, 造成现今有许许多多不同流派的情形。以松涛派空手道为主的台湾则是由浅井哲彦先生从日本带入台湾,许多老一辈的教练 都曾是浅井的学生,空手道从此在台湾生根茁壮,之后培育了 不少优秀的选手为国争光,不论是在亚洲甚至在世界杯都有优 异的成绩,使得台湾在世界空手道界占有一席之地。

空手道有格斗、健身和人格修养之价值。从事空手道练习 者的原始动机可能不尽相同,但空手道本身就是一个徒手格斗 的技术体系,健身与人格修养是通过磨炼这个技术体系来完成。

空手道是巧妙应用拳、脚,探究胜负的原理,从而达到超 越胜败的境地,是磨炼精神、体魄、技术,探究真、善、美的 动态的禅道。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严格的竞技,掌握高级的 护身之技,养成强身健体的精神,用信心和勇气努力实践,从 而为人类社会的正义、和平、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空手道吸取了传统空手道中简捷的击打和防守技术,围绕 简捷有效技术的应用形成训练体系,不练套路或是在掌握了格 斗技术之后再练。在对抗比赛中,格斗空手道突出之点在于采 用直接击打制。有佩带护具的直接击打,有不戴护具的直接击 打。技术以踢、打为主,有的流派还可以用快摔。与我国现行 的散打比赛十分相近。但可用肘撞、膝顶、重击打效果。相对 于我国散手清晰地击中对方即可得分,他们要把对方倒在地或 击得对失防守意识才取得成功。,

第二章空手道基本知识

第一节练习空手道基本要求

有氧搏击操的每组动作实际上是由直拳、勾拳、前踢等基 本动作变幻组合而成。因此,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动作,练习 有氧搏击操便十分轻松了。练习过程中,动作要求迅猛、有爆 发力,出拳时注意腹肌收缩,并大吼一声,这样可以释放情 绪,减轻压力。

—、空手道基本动作

动作要领:摆拳紧贴身体而出,出拳时臂和肩成一弧 形。

目标:脸颊或两肋。

动作要领:直拳双手前后握拳,前手快速冲出,臂和 肩成一条直线。

目标:下腭或腹部。

动作要领:前踢提膝向前,大腿与地平行,小腿垂直, 脚尖始终上翘,伸直腿,身体微后仰,保持脊柱正中,还原。 这一招看似简单,其实练起来很不容易。

目标:腹股沟、躯干,有时会是脸。

动作要领:勾拳两膝微弯,出拳的一侧肩膀降低,该 侧臀部扭转,垂直出拳,拳头反转,拳心向着自己。

目标:肋、鼻部。

二、空手道热身要求

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否则身体得不到足够的伸展。 腿部也应每隔15-20分钟做一次伸展练习;

运动时人体一定要处在有氧代谢状态下*简单的人体

反应是呼吸正常、不头晕,也可以通过脉搏测量:每分钟心率 在220减去实际年龄再乘以60% ~ 80%之间为最佳有氧状态。 若感到腿部疲劳或人体局部出现疼痛不适、眩晕、心率过快等 情况,应立刻停止。

膝盖切勿僵直,以减轻缓冲;转身时要抬起膝盖,否 则会扭伤韧带;避免肘、膝部用力过猛;避免进行闪躲或猛击 动作时由于动作过大而导致脱臼。

第二节空手道训练比赛的装备

搏击手套:手掌部位有皮质护垫,可防止打滑、皮肤起硬 茧,但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强搏击的“真实感”,同时也可配合 头巾、发带等。

搏击服:可以是普通的健身服,要求上身紧,下身宽松。

第三节练习空手道益处

增强力度、弹性与身体柔韧性。练习过程中动作速度 逐浙加快,加上大幅度的反复练习,使肌纤维伸缩,肌肉力量 与蔚性增强,反应速度变快。另外,各种踢腿对提高下肢的柔 韧性也很有效;

收缩腰腹。搏击操的各种拳法与腿法,要求腰腹发力, 大量的腰部摆动与腹肌的收缩,使锻炼者的腹部变得强健平 坦;

消耗大量热能。长时间处于中低强度的运动状态,消 耗掉体内大量的血糖与脂肪,有利于减脂。

第三章空手道考级

第一节 空手道考级课程内容

10191406_627904

初学者入门四个月后才可考试。(有经验者例外。)

一、 课程包括:正统的热身及准备运动。有效的松筋及开 脚运动。

手技攻击法:正拳、裹拳、手刀、背刀、贯手、弧拳、 猿臂、掌底、铁槌等。

手技防御法:上段挡、中段内挡、中段外挡、下段挡、 掌底挡、十字挡、旋臂挡及弧拳挡等。

腿法攻击法:前抬腿、内外摆腿、前踢、旋踢、侧踢、 后踢、关节踢、膝踢、撩阴踢、后回旋踢、舍身后回旋踢及纵 踢等。

腿法防御法:膝挡、脚胫挡、脚底挡及脚跟挡等。

马步:不动立、结立、三战立、骑马立、四股立、平 行立、自然立、前屈立、后屈立、猫足立、鹤足立及组手立 等。

二、 呼吸方法:阴阳呼吸法、息吹呼吸法等。

三、 强化训练。

体能训练:掌上压、指上压、腕上压、蹲腿踢、前腹、侧 腹及背腹仰卧起坐等。

击靶及沙包训练:不同节奏的拳腿组合配以呼吸节奏练 习。

组手训练:三本组手、一本组手、约束组手及自由组手。 组手即对打练习,一般练习组手时,学员需戴上拳套及穿上护 服,避免受伤。

步法重心训练:实战步法移动、仿真对打攻防练习。

距离训练:近距离、中距离及远距离战术运用练习。

自卫术:除练习如何自卫及反击外,并讲解人体要害及弱 点位置,令学员意识到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第二节空手道色带级别

空手道色带分为七种,每种色带又对着相应的级别,具体- 内容见下表。
第六部攀君

第一章攀岩概述

攀岩技术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65年,英 国登山家、攀岩运动创始人埃德瓦特首次用简单的钢锥、铁锁 和登山绳索等技术装备,成功地攀登上了险峰。1890年,英 国登山家马默里又改进了攀登工具,发明了打楔用的钢锥和钢 丝挂梯以及各种登山绳结,把攀岩技术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攀岩运动是利用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以各种装备作安 .全保护,攀登一些岩石所构成的峭壁、裂缝、大圆石以及人工 岩壁的运动。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竞技项目。 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在苏联的军队中作为一项军 事训练项目而存在的。由于登高对目前上班族来讲机会很少, 而攀爬悬崖峭壁相对机会较多,且更富有刺激和挑战,所以攀 岩作为一项独立的、被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运动迅速在全世界 普及开来。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最早倡导这项运动。当 时的评判标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攀登峭壁的速度最快者为优 胜。70,年代初,前苏联形成了一年一度定期举行的全国联赛。 1974年9月,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率先在前 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发起举办了首届“国际攀岩锦标赛”。后 由前苏联提议,经国际登山联合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攀岩锦标赛。中国于1987年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举办了第一 届全国攀岩邀请赛,此后每年一届。

进入80年代,以难度攀登的现代竞技攀登比赛开始兴起 并引起广泛的兴趣,1985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一次难度攀登 比赛。1988年6月国际竞技攀登比赛在美国举行。1989年首 届世界杯分阶段在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 前苏联举行。运动员参加各地比赛,最后累计总成绩,进行排 名。世界杯攀登比赛每年举行一次。

随着攀岩运动的蓬勃发展,国际攀联在各大洲成立委员 会,组织洲内地区性大赛。“亚洲攀委会”于1991年1月2日 在香港成立,第一届亚锦赛1991年12月在香港举行。1993 年12月在我国长春举行了第一届亚锦赛。1987年中国登协主 办了第一届全国攀岩比赛列入全国比赛项目。

与此同时,民间攀岩运动也随之悄然兴起。萌芽诞生于思 想上较为前卫的北京青年中。清华、北大、北理:t等院校组建 了户外运动俱乐部,攀岩是他们重要活动之一。也有人认为是 不务正业,但这种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的渴望却是新潮的,体现并继续带动了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 中国登山协会的前辈对这帮年轻人的举动给予了肯定和扶植的 态度。在北京近郊的百望山、鹫峰等地,清理开发了数条顶绳 攀登的路线。路线的选择和保护点的设置方面都稍显初级,但 总算迈出了起始的步伐。

1997年对于中国攀岩运动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建于 北京宣武门的攀岩馆吸引和聚集了许多爱好者。作为第一家成 功运营的商业性攀岩场所,宣武门攀岩馆为攀岩者提供了攀岩 基地,正是这批最早的北京攀岩爱好者成为攀岩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中心力量。

攀岩爱好者耗费金钱和精力从香港或国外带回当时市面上 根本没有的装备。需求意味着商机,随着爱好者的规模扩大, 大大的推动了装备店、俱乐部的诞生和发展。国产人工岩壁及 攀登支点也应运而生。从此,中国的攀岩运动走上了自我发展 的道路。

1998年华山国际邀请赛,国际好手的技艺展示让我们叹 为观止。国外的教练和高手来中国授艺,官方和民间的国际交 流活动开始蓬勃发展。

1999年是热情高涨的一年。攀岩圈中出现了明星、偶像、 实力派选手成为爱好者瞩目和跟随的焦点。号称四大金刚的丁 祥华、李文茂、徐洪波、赵雷以高超水平和卓越号召力占据了 这一期的榜首。同年首届湖州极限运动大赛对攀岩从时尚娱乐 角度作了都市化、大众化的定位,推动攀岩以越来越迅猛的速 度走进城市青年的生活空间。

与此同时,攀岩也慢慢多元化了。京郊白河峡谷在官方、 商家和爱好者的共同集资集力下,开发出一批质量不错,难度 适中的先锋攀登路线。广西阳朔于1992年开辟的数条路线为 基础,发展成为南方的攀登基地,并为攀岩在广州、深圳的发 展提供了机会。

攀岩运动迎合了现阶段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在中国有 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我们才经历了短短的十多年,就 有如此规模,必将很快拉近差距,成为攀岩的大国和强国。根 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可将攀登技术分为岩石作业和冰雪作业两 大类,其中,岩石峭壁的攀登技术简称攀岩技术。攀岩运动, 又被人们誉为“岩壁上的芭蕾”。

我国从1987年起已先后举办了 5届全国性的攀岩比赛, 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攀登赛、双人结组攀登赛和人工岩场的 攀登比赛。但木论那种比赛都是以攀岩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 的。攀岩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科学考察、工程技术、消防、建筑 等广泛领域。开展这项运动,不但经费开支少,而且装备简 单,还具有难、险、新以及竞争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国内的攀岩运动几乎局限于很少的几所与地矿部、登山协 会挂钩的大中专院校,主要通过体育教研室选拔具有一定体育 特长的学生来充实攀岩群体。攀岩对这些人员而言更大程度上 是训练项目而不是爱好。长春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人工岩 壁,也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负责攀岩项目,他们的选手在当时的 竞技攀岩排名榜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攀岩运动以其独有的登临 高处的征服感吸引了无数爱好者。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 生来的新项目,,也是登山运动中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它集健 身、娱乐、竞技于一体,既要求运动员具有勇敢顽强、坚忍不 拔的拼搏进取精神;又需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节奏感及攀岩 技巧,这样才能娴熟地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陡峭岩壁上轻 松、准确地完成身体的腾挪、转体、跳跃、引体等惊险动作, 给人以优美、流畅、刺激、力量的感受。

第二章攀岩基本知识

第一节攀岩基本要领

一、 推:利用侧面、下面的岩体或物体、以手臂的力量使 身体移动。张,将手伸进缝隙里,用手掌或手指曲屈张开,以 此抓住岩石的缝隙做为支点,移动身体。

二、 挂:用脚尖或脚跟挂住岩石,维持身体平衡使身体移 动。

三、 抓:用手抓住岩石的凸起部分。抠,用手抠住岩石的 棱角、缝隙和边缘。

三、 蹬:用前脚掌内侧或脚趾的蹬力把身体支撑起来,减 轻上肢的负担。跨,利用自身的柔韧性,避开难点,以寻求有 利的支撑点。

四、 拉:在抓住前上方牢固支点的前提下,小臂贴于岩壁,抠住石缝隙或其他地形,以手臂和小臂使身体向上或向左 右移动。

五、 踏:利用脚前部下踏较大的支点,减轻上肢的负担, 移动身体。

第二节攀岩基本方法

三点固定法是攀岩的基本方法,它的要领是:对身体各部 位的姿势和动作有一定的要求。

一、脚部动作

一个优秀攀岩运动员的攀登技术发挥得好坏,关键是两腿 的力量是否能充分利用。只靠手臂力量攀登不可能持久。脚的 动作要领是,两腿外旋,大脚趾内侧贴近岩面,两腿微屈,以 脚踩支点维持身体重心,在自然岩壁支点大小不一和方向不同 的情况下,要灵活运用。但要切记,膝部不要接触岩石面,否 则会影响到脚的支撑和身体平衡,.甚至会造成滑脱而使膝部受 伤。另外,在用脚踩支点时,切忌用力过猛,并要掌握用力的 方向。

二、手臂动作

手在攀登中是抓住支点、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手臂力量 的大小直接影响攀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一个优秀的攀岩运 动员必须有足够的指力、腕力和臂力。对初,学者来说,在不善 于充分利用下肢力量的情况下,手壁的动相就显得更为重要 发。手臂如何用力,在人工岩壁攀登和自然岩壁攀登时情况不 同,前者要求第一指关节用力抠紧支点的同时,手腕要紧张, 手掌要贴在岩壁上,小臂也要随手掌紧贴岩壁而下垂,在引体 时,手指(握点)有下压抬臂动作,其动作规律是,重心活 动轨迹变化不大,节奏更为明显。但攀登自然岩壁时其动作就 变化很大,要根据支点不同采用各种用力方法,如抓、握、 挂、抠、扒、捏、拉、推压、撑等。

三、 手脚配合

凡优秀攀岩运动员,上、下肢力量是协调运用的。对初学 者或技术还不熟练的运动员来说,上肢力量显得更为重要,攀 登时往往是上肢引体,下肢蹬压抬腿而移动身体。如果上肢力 量差,攀登时就容易疲劳,表现为手臂无力,酸疼麻木,逐渐 失去抓握能力。失去抓握能力后,即使有好的下肢力量,也难 以继续维持身体平衡。所以学习攀岩,首先要练好上肢力量, 上肢又要以手指和手腕、手臂力量为主,再配合以脚腕、脚趾 以及腿部的力量,使身体重心随着用力方向的不同而协调地移 动,手脚动作的配合也就自如了。

四、 身体姿势

攀登岩石峭壁时身体要自然放松,以3个支点稳定身体重 心,而重心要随攀登动作的转换移动,这是攀岩能否稳定、平 衡、省力的关键。要想身体放松就要根据岩壁陡缓程度,使身 体和岩壁保持一定距离,靠得太近,会影响观察攀岩路线和选 择支点。但在攀登人工岩壁时要贴得很近。在自然岩壁攀登 时,上、下肢要协调舒展,盘眼要有节奏,上拉、下登要同时 用力,身体重心一定要落在脚上,保持面向岩壁、三点固定支 撑、直立于岩壁、三点固定支撑、直立于岩壁上的攀登姿势。

第三节攀岩基本技巧

一、 技巧

推:利用侧面、下面的岩体或物体以手臂的力量使身 体移动。

撑:利用台阶、缝隙或其它地形,以手掌和小臂使身 体向上或向左右移动。

拉:在枣住前上方牢固支点,用力上拉引体向上。

靠:利浦能够容纳身体的裂缝,用背部靠住一侧岩面, 用四肢顶住对面岩石,使身体上移。

挂:用脚尖或脚跟挂住岩石,维持身体平衡使身体移 动。

蹬:用前脚掌内侧或脚趾的蹬力把身体支撑起来,减 轻上肢的负担。

跨:利用自身的柔韧性,避开难点,以寻求有利的支 撑点。

胀:将手伸进缝隙里,用弯曲手掌或握拳,以此抓住 岩石的缝隙并移动身体。

踏:利用脚前部下踏较大的支点,减轻上肢的负担, 移动身体。

浏览1,3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