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论”、“气论”是老庄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太极、形意、 八卦及内功功法拳技的千变万化均贯穿了一个“理”,这个“理” 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动力和根本, “气”是养生的基点和技击力法的本源。内功拳技遵循老庄“道” 和“气”的规律,强调拳技演练中的“气沉丹田”、“以气养神”、 “以气催力”等要求,对生命盛衰、延年益寿、促进健康具有重 要哲理价值。


  • 古代辩证法对武术文化之影响。古代辩证法是武术的战 术理论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八卦生化观、反 者道之动、形神统一观等诸方面。


阴阳学说是武术搏击战术思想架构的基础,由阴阳对应思想 衍生了武术技击对抗中一系列的概念:如动静、开合、进退、屈 伸、刚柔、虚实、攻防等。这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广泛 的运用于武术理论之中。可以这样认为:从武术的技法原理到练 功原则无处不渗透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

八卦生化的含意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化生万物的现象。武术 中的八卦拳运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化万物的思想来解 释八卦拳派生和变化无穷之意。即以一掌表示一卦、共八掌;又 依六十四卦衍生出六十四掌;八卦掌走转运动的方向亦是八卦的 八个方位(即四正、四偶);八卦掌运动中左右对称、转圈换式、 阴阳相交、终而复始、循环无端的特点,是古典哲理生化无端的循环论观点的反映。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命题,是武术战略 思想的基本原则。主要论述进攻与防守、动与静、刚与柔、内与 外、正与奇的矛盾关系及处理原则,总体认为:攻防是相对的, 攻能转化为防,防亦可转化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动 静、刚柔、内外、正奇亦是相生相克,互相转换的。

形神统一在哲学上归属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的问题。 认为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神又影响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这种思想成为武术中形 神统一的文化基础。

形神统一主要体现在练功中的神形兼备的要求,内外兼修的 目的及意、气、神、力的有机结合等方面。

  • 古代认识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古代认识论对武术文化 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


“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提出的认识论命 题,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武术中的“知行合一”观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社会实践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源 泉,即武术起源于劳动,发展于军事,完善于健身卫体;武术的 产生发展又是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切息相关的,是 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二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宗旨,倡导实战价值 和应敌技能;三是认为勤学苦练是达到领悟技击之真谙的唯一 途径。

  1. 武术文化与宗教


宗教是各种文化现象、社会观念、道德伦理的复合体,武术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其影响也是深刻的。

  • 武术文化与道教。道教的教义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影响远 远大于其他宗教。秦老和庄子的关于无为、贵柔、当雌、崇阳、 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后,大 约在芣明时期,武术开始以其精神和原则指导自身的理论建设和 162 • 发展。


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谈及的“以静制动”、“后发先 至”、“以柔克刚”、“守弱处雌”的拳技方法和思想,被后世内家 拳的实践家、理论家融入到道家的神学体系和修炼方法之中;道 教又把以《易》理为基本架构的内、外丹修炼术和经道教融摄的 古典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有机的嫁接到武术技术 和理论之中,为宋明时期以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卦太 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问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 论依据。道教方术中的内养功夫(道功)与固体的方法(道术) 又为内家拳完善训练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道教“贵生”、“全生”、重今生的养生观对武术生命文化的 研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突出生命延续的作用和价值,弱化技击 对抗功效,为形成独特的内家拳派体系创造了条件。

武术的招法动作是武术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 精神、思想观念也透过技术文化表现出来。诸如八卦掌因八卦方 位而变化,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而编制,太极拳以阴阳转换理 论而构建,如此等等,已足以证明道教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产生 的影响是深远的。

  • 武术文化与儒家伦常。武术的一招一式都显示着中国传 统文化的烙印,要寻根,儒家伦常称得上是武术思想文化的根源 之一。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武术文化尤为深远。中国 自古是个重伦理的国度,长期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特别是自汉 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居统治地位,中 国武术的伦理思想自然不能不囿于儒家伦常的圈子。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孔子主张在“仁政、德治”的基础上要文武兼治,孔子强调 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皆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 基于这种观点,孔子以六艺(B卩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 育的主要内容,射、御是武艺,六艺中的武舞(礼、乐中的组成部 分)也是武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念,是武术文化伦理构建的核心,拳谚曰“人讲信义,拳见正义”,崇尚伦 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儒家教育思想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对武术也有重要影响。 武术武德中讲究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尊师重教”在武术 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拳谚曰“徒弟技艺高,莫忘师之劳“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等这种“投之木瓜,报以桃李”的学练信条是 “知报”中“义”的重要内涵,亦是传统师徒关系美德的重要 特征。

儒家学者认为:“礼”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 教育手段,“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则。西 周时期就有带上浓厚色彩的射礼,汉高祖刘邦又专门制订了各种 人与人交往的礼仪规范和程序,把礼仪作为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和环节加以倡导,“礼”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 重要修养之一。儒家的礼常在武术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观念形态上明确了习武先要明礼的重要性。强调“未曾习 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 之”等,把“礼”与德等同视之;二是把礼具体化为礼节、礼 仪、礼貌、礼让四个层次面。礼仪即指拜师学艺的固定伦常仪 式;礼节即切磋技艺、教学过程、长幼相见的行礼形态和姿势; 礼貌和礼让是指习武者的修养和涵养;即要虚心求教、屈己待 人、助人为乐、扶危济贫等;三是重视“以理服人”,“不以人为 先”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四是追求“慎独”,讲究 个人自觉加强修养、要立业先做人的练武观念。武术文化受儒家 伦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地,自然也具有相当的封建色彩, 我们要摒弃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对传统武术伦理中的仁 爱、忠义、尊师、重道、有礼等合理内核注人新的观念和内涵, 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服务。

  • 武术与佛教。自隋唐以后,佛教的精神和人物逐渐融人 民间,使其具有了东方式态的特殊教派;佛教的民俗化为中国武术熔融其精神内核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为:


其一,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获得了良 好发展的外部条件;其二,佛教的神秘性为少林武术的传播起到 了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其三,以少林武僧为代表的佛教徒,以 其高超的武技促进了少林武技的形成和发展;其四,佛教的禅宗 对武术内功拳派的修炼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功法和盘架,佛教精 神、教义与教戒,诸如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及五戒,对武德、武 风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传统武术理论的 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重体验、轻实证的 产物。儒家讲中庸,道家尚无为,佛家崇定慧,整个中华文化都 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怕走极端的氛围中孕育和发展。

浏览3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