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际,由于军事和健身的不同目的,武术逐渐分为实用 技术和套路运动两种形式。特别是套路运动被“百戏”吸收,艺 术效果就更强了。此种“舞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单有 双,有拳有剑,有集体有对练,还有象形类等。史料记载:“鸿 门之会”中的“项庄拔剑起舞”,这种剑术舞练,既讲招法,又 讲舞姿,是以“击”为中心内容反映出来的。

汉武帝兵炼匈奴的故事中叙述:“ 百抵戏者,秦并天下,

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能绝。至上(武帝)复采用之。” 《西京杂记》云:“三辅人俗以持刀为械,汉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

焉。”据汉书记载,元封三年春,在京城举行过一次角抵表演, 三百里内的人都赶来观看。到了元封六年,又举行一次。张衡曾 在《西京赋》里赞叹说:“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当时人们接踵而至是作为“妙戏”来欣赏的。《百戏》(原称“角 抵”。汉书中也写作大角抵或“角抵妙戏”。)是杂技、武术、幻 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各种民间技艺的串演。 其中《东海黄公》、《总会仙唱》节目尤为著名。王克芬同志在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一书中,对《西京杂记》记载的《东海黄 公》进行注释中说:“相传东海人黄公,年轻时有法术,能制蛇 御虎,他身佩赤刀,用降色丝带束发。秦末,东海发现白虎,叫 黄公去制服老虎,反而被虎所‘杀汉代把这个节目收人《角 觝戏》中,该节目有人、有虎,并“有人、虎相斗”,是武术中 舞与舞蹈的糅合体。

到唐朝时,“士大夫心里充满道教神仙妖魔鬼怪之说,剑乃 变为镇邪祛凶之器”。随着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减弱,各种“舞 练”,尤其是剑舞风行一时,甚为完善。诗人李白、将军裴旻、 女侠公孙大娘、“女乐”李十二娘等都是舞剑的能手。杜甫在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 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燔)如羿射九 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这里虽是剑(或相当于剑的器物)的声光,但似闻若见, 说明公孙大娘剑术奇伟,技艺超群,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气势和感 染力。当时这种非真劈实刺的“剑舞”不能不是武术套路的发展 或是舞蹈的素材。

从宋至明代,武术与杂技、舞蹈相并影响^ “起舞拂长袖,

四座皆扬眉”,“击”与“舞”反映出来的表演艺术,使套路运动 在健身和艺术上都有了髙度的价值。

宋时的“诸色艺人”,因为要靠献技、献艺维持生计,不得 不提高节目的艺术性和惊险性,.从表演角度出发,对使拳、使棒、棹刀、舞剑、打套子等进行了“花法”加工,达到了 “令人 观睹为快的目的”。明朝,武术技艺的表演健身甚为人们所重视, 武术中的“舞”已有势、有法、有动作说明和路线示意图。《武 备志》记载有温家七十二行拳的拳谱及三家短打的特点;《纪效 新书》中载有当时著名拳种的情况,并择其拳之善者编成了三十 二势并附图,八母六合之法,并附有二十四枪势图;《耕余剩技》 中的单刀法三十二图势等。《纪效新书》中说:“先自跳舞,舞毕 即以长枪对之,次之木刀对砍。”今“绘之以势,注之以学,以 启后学……”。足见武术中的“舞”已成了练武的重要内容。由 于明朝的政治、经济等特殊历史条件,武术中的“舞”逐渐趋于 成熟和完善,并明显的形成了不同特点的体系。

明清时,各种流派和拳系更为繁浩,理论研究的深人,各种 论著相继问世,更丰富和推动了各流派的交流,套路结构和演练 风格也大大地改进和提高。《儒林外史》中第十二回说“张兄方 才所说武艺,他舞剑的身段,尤其可观。”这种以“击”为素质, 舞为形式的独特运动方法,随着历史的演变,各流派的自我创新 和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了。

从我国古代至今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考察的事实来看,我们 窥见到,武术中“舞”(指套路运动)与舞蹈交相辉映、交叉发 展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二)互相借鉴,范围广阔

在我国历史上,武术和舞蹈相互影响、互相借鉴、相互补充 和丰富的范围是相当广阔的。

我国古典文献比较具体记载武事内容的舞蹈为“秦王破阵 乐”。这是颂扬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国家的武功的舞蹈,于贞观七 年而成。舞者120人,身穿盔甲,手持戟,左圆右方,先横后 纵,像鱼丽鹅鹳比次前后相随而来,交错屈伸,首尾相应。“每 三变,每变为四阵,像击刺往来”。(马瑞临《文献通考》)所谓 • 176 •

击刺往来,实质就是把战胜刘武周的战争情况进行了实地演出。 既是武技舞练的形式,又是具有浓厚战斗气息的舞蹈。“破阵乐” 后改为《七德武》和《神功破阵乐》,一直流传于后,成为专供 祭祀的“武舞”。

又如“剑舞”其素材取自武术和舞蹈。武术中的猴拳,是我 们追溯古代《沐猴舞》最值得参照的依据。(《江西省傩舞调査介 绍》•舞蹈学习资料第十一辑)“弓舞”的民族风格,豪放而武 威,虽没有故事情节,但却表现了深刻动人的思想和情趣。近 代,据54年的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对江西的民间“傩舞”调査 中发现:《武傩》是清末一位姓应的拳师根据跳傩改编的。婺源 县流坑的《盾牌舞》,则是咸丰年间一位善长武术的董演四“玩 喜”(即跳傩)演出中掺杂了武术内容而产生的。近代陕西葭县 的秧歌,“其中一部分可以看出来是吸收了武术内容的。”((《陕 西葭县秧歌》•舞蹈学习资料第十四辑)据料记载,元清统治者 禁止练武,一些以武艺为职业的艺人,为了生计,转人了戏班, 客观上也使武术与舞蹈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交流。

古典舞中的眼神、身段、功架、跳跃、平衡和腿法等都借鉴 了武术内容。武术动作的起伏、转折、急缓、轻重、开合的幅 度、范围也是舞蹈中不可忽视的基本要求。至于谈及具体身法中 的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倾、转体留身、身法迂回及塑形 有线等规律和方法中的内劲、含劲、寸劲等就更是舞蹈艺术的大 宝库了。舞蹈中其中一部分取材借鉴于武术,而武术又从舞蹈中 得到启示和发展。从套路运动的雏形到当今的各种类型的拳套, 无不在时刻借鉴舞蹈中的艺术魄力。长拳在解放后的发展,围绕 一个击,不违反一个击的许可范围内所作的某些“舞”的创新, 使人看来,在功底、方法、姿态、神态、步法和身法上更有了高 度的气质和感染力(当然也存在“类同”,“纯舞”等偏差)。这 种适应体育项目的需要,培养和丰富人们情趣和美学修养的东 西,并不违背武术“击”的实质内容,相反却更使武术发挥了其从意识观念到健身体育的双重作用。

(三)娱神遗老,目的类同

东汉付毅的《舞赋》,在解释“舞”的功能时曾提到“娱神 遗老,永年之求”。说明舞蹈也能起到类似体育的增进健康、延 年益寿的作用。因此,在追溯武术与舞蹈历史时,从功能性来 讲,也是引人注目的。

武术中摔打部分的古老形态《角抵戏》和沿袭下来的模仿动 物争斗的原始舞蹈《蚩尤戏》都起了强筋壮骨的作用。只是随着 历史的发展,有着逐渐分化的趋势,使其功能在本身特有的方面 各有所偏重而已。

我国武术和气功的前身——导引术,其内容、形式与模仿动 作形象和姿态的舞蹈非常接近;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求,与我国 古典舞蹈也很相似;华佗的“五禽戏”,并非纯粹的导引术,也 可以说是一组模拟动物的舞蹈。

战国的《吕氏春秋•仲夏篇》:“昔陶唐氏之始,阴之滞伏而湛 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 以宜导之。”宋朝《路史》云:“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 原,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重踵,得所以利其关节 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宜导”和 “利导”是“导气今和”,“引体今柔”。这里把《大舞》干脆说是治 疗潮湿而引起的“筋骨瑟缩”、“腠理滞著”、“重腿之疾”的健康体 育,足见武术和舞蹈的关系曾密切到了何种程度。

浏览3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