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员和舞蹈演员对形态和素质上的要求,也有许多相 似之处;在基本动作的要求和基础训练的内容上也有异曲同工的 感觉。近年来,武术与舞蹈的训练方法和生理、生化、心理等方 面的理论探讨也在互相裨益。“武”在增强体质,掌握“击”法 的同时也展现了艺术的姿态、神态、劲力的美,是舞蹈取之不竭 的源泉。不久前上演的“醉拳舞”、“醉剑舞”、“弓舞”和某些武

打的组合就是见证,起到了扩大舞蹈的视野、繁荣舞蹈内容的间 接目的,而舞蹈又间接地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体育作用,这一点是 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

综上所述,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显示了在我国历史上,武术 中的舞与舞蹈确曾并行发展,互相影响。武术中的舞曾浇灌过舞 蹈艺术之花,舞蹈艺术的搭蕾也曾经在武术园林中灼灼绽开。

我们知道,把武术与舞蹈等同起来,显然是错误的。虽然长 期以来,两者始终关系密切,有许多相似的形式和内容。但是, 以增强体质、掌握技击方法为目的的武术项目,终究与反映社会 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舞蹈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经过这番考察,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武术与舞蹈都发源于生产劳动、阶级 斗争;武术中的“舞”与舞蹈的发展并行不悖,这是客观存在 的。不管“舞蹈”与武术中的“舞”有何不同,在武术今后的发 展进程中,它们互相借鉴,彼此增辉,恐怕也不是任何外力所能 阻止的,

八、明清武术典籍拳论之成就论析

明代武术典籍注重兵家武术实用技法之研究,故专论拳术要 义之作不多,主要有二:一为唐顺之著《武编•拳》;一为戚继 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其他如《阵纪》、《.三才图绘》、 《武备志》等书中虽含有拳术之论,但多为上述二文之转录或转 引,无更多新义。清代情况则不同,由于民间武术蓬勃发展,拳 种流派林立,习武者对“拳为武艺之源”的认识加深。对拳艺的 实践与研究加强,因而专论拳理拳法之作增多,而且学术流派纷 呈,新的拳学理论不断创立,尤其是以炼气养生为主的拳学理论 的出现,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的深化。使众多习武者感悟增强,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耳目一新,这是武术向民间回归的必然成果。本文仅选取颇有学 术特色和新意的清代拳学专著一部作探讨依据,即是清初张孔昭 撰《拳经拳法备要》,此为少林寺拳法代表作;以上所据明清武 术典籍文献三部,皆为专论拳术要义之经典作,所论拳理拳法各 有侧重,特点与成就各不相同,然而,都各代表着一个时代之特 点,一个流派之水平。现逐一分析如后。

(―)《武编•拳》最先为拳艺立论,揭示出中国武术技理 之根本

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技艺是拳术,然而明代以前何谓拳,尚无 文献记载。《汉书•艺文志》有“手搏六篇”,当是最古老的拳法 专论,惜早已亡佚,今只见其篇名。宋初调露子著《角力记》, 乃古代摔跤史话。直到明代中叶,抗倭名将唐顺之著《武编》, 始有较系统的武术专论多种传世,其中《拳》论是其重点列在首 篇,足见作者对拳法立论之重视。

《武编》付梓成书是在作者唐顺之逝后的万历末年,稍晚于 《纪效新书》,然而其创编都在《纪效新书》之前,这不仅因为唐 顺之年辈长于戚继光,而且,还可从《武编》中的“拳”、“枪” 二论之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出其先行一步之足迹。故《武编》中各 武术专论,实为古代武术典籍开先河之作。明于此,则可明其创 编成就之价值所在。

《武编•拳》这篇专论,着重论述了拳术的势与法,学术价 值甚高。中国武术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诸般武艺皆首重立势,通 俗讲,就是亮出一个交手前的架势。清末民初北派武师称“抱门 子”,现代拳击、散打、摔跤等项比赛,也得有个架势,此理皆 同。《武编•拳》论开篇就论及拳法的攻守藏变之势,可分三个 层次分析。第一层次文曰:“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 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顺便 指出,明代武术典籍面向士卒、民众与社会,行文通俗易懂是其 • 180 • 特色,上引即可望文明义。然文中所说的“墙户”,当是武术的 关键学问之一,得有所理解。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家 就指出了这一点。史载越王勾践曾问剑戟术之道于越女,女在答 问中指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 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显然,越女所谓“门户”, 也就是唐顺之说的“墙户”,然而“墙”与“门”这一字之别当 作何理解?窃以为这一字的微妙差别,表明时代前进千余年后的 明代武术家,其经验学识已有新发展,标志着武技的成熟与进 步。古人用字,既慎且精,据《说文解字》:“户、护也,半门日 户;墙、垣蔽也,人之有墙,以蔽恶也”。据此可以理解为:“门 户”、“墙户”都是严防对方进攻之技术,但门户意单而墙户意 深。俗称“手是两扇门”,意近此。古人把这作为一个学问点提 出来,深思之,还不是一个简单防守问题,而是要研究寓攻于 守,深含机变之势,这才是所谓“墙户”应研究的学问。“拳” 论进一步论“势”曰:“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其用也, 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式。”武术家常说:“练时有定 规。用时无定法”,乃上述之意,也是经验之谈。然而学问在于, 要能在千变万化的行拳走架过招中,严密把握住拳技的基本法 势,掌握主动,方可称“把式”。民间俗称习拳者为“玩把式” 的,或源于此。以上分析是“拳”论精要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 次论述拳势的虚实之道与惊取之法,又曰:“作势之时,有虚有 实,所谓驚法者虚,所谓取法者实也。似驚而实取,似取而实 驚,虚实之用,妙存乎人。”格斗之技,必须善于虚实变化,诈 驚巧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真功夫,高水平。第三层次 论及拳技之精与实际运用中多熟巧狠的关系,文曰:“技欲精欲 多,用欲熟、欲駿、欲狠。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 则餿与狠者胜。”此言制胜之规律,有一定道理,但实战并不绝 对如此,常常出现例外。

以上所引,字虽不多,但言简意赅,层层深人,精辟透彻,乃拳论精要之所在。而因拳所言之理,不仅只在拳,还可通于诸 般武艺。然而此篇所不足者,未论及拳艺的另一重要形式拳术套 路,但细考则不然,作者为拳立论是比较周全的,他另在《荆川 文集》中著有《峨眉道人拳歌》一首,言拳术套路非常精彩,聊 引数句并夹简评其间,足可想见明代拳术套路达到的高水平。歌 词描述峨眉道人打拳的形神谓:“……忽然竖发一顿足(震脚起 势),崖石迸裂驚砂走(力脆神驰),去来星女掷灵梭(行拳快 捷),天矫夭魔翻翠袖(手势奇妙)……险中呈巧众尽驚(势险 法巧),拙里藏机人莫究(机变难测)……翻身直指日车停,缩 首斜钻针眼透(大舞花跃步前穿),百折连腰尽无骨(柔轫翻 腾),一撒通身皆是手(发连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 无声神气守(收势即静,面不改色)”。歌词绘声绘色,既妙且 美,形神兼备,韵味无穷,不亚于杜甫赞颂公孙舞剑。拳论与拳 歌相参,实为较完整的拳艺学经典。

《武编•拳》首次将民间武术拳派作了记载,这些珍贵史料, 显示明代民间武术之盛况。也分三个层次分析。第一层次记拳 种:①温家长打,含: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 ②赵太祖长拳多用腿;③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 套用手用低腿;④吕短打六套。关于分布地域,文曰:“宋太祖 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三家短打(即温刘吕)钺(越) 亦颇能;温家拳则钺(越)所专习。第二层次记“温家拳谱”中 的十个单势名称,g卩:一势四平势井栏四平势、高探马势指 挡势、一条鞭势、七星势、骑虎势、地龙势、一撒步势、拗步 势。然而,这些明代的单势拳名,已多见于流传至今的太极拳 中。足见其悠久的传承与择优互取关系。第三层次记拳谱歌诀, 如••“……盘旋左右脚来踌,调出五横三推肘,你行当面我行旁, 你行旁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砲劈挂手……喝声打 上下头虚,顾下还须上捉手;只些真诀是原传,还有通仙六只手 ……”皆为拳理。

浏览1,0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