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分析可知,唐顺之著拳论与拳歌之成就在于:最先为拳 艺立论,阐明了何谓拳,拳术的势与法、虚与实、形与神、技与 理,著录了民间拳派及特点,且贵在开先。

(二)《拳经捷要篇》为拳法作定位之论,提炼新的拳术要 诀,精编三十二势拳法,首创图文注解,乃古代武术专著之典范

戚继光《纪效新丰•拳经捷要篇》(下称“戚氏拳经”)。为 明代第二篇拳法专著,是紧接《武编•拳》后的又一杰作,且有 继承、有发展,两者交相辉映,精彩纷呈。“戚氏拳经”文字不 多,然对拳理拳法之论精练干达,尤为可贵者,戚氏搜集民间多 家拳技,择优编成三十二势拳法,逐一绘成图势,并配以注诀, 提示各势之技理,以利士卒训练掌握。如此图文并茂的编撰方 式,在武术发展史上为首创之举,可称武术专著之典范!既留存 着生动可贵的武术技法史料,又对武术的传衍发展发挥着深远 影响。

作为一位常胜将军,戚继光非常注重研究诸般武艺的实用技 法及其相关原理,戚氏研究最多的当然是枪法,然而对拳法也有 独到创见和深人研究,并提炼出不少新的拳学理论与技法原则。 在兵家武术高居主导位置的明代,当然是刀枪为主进人战场,然 而拳艺之地位与作用还有否重要性呢?是戚继光首先作了肯定回 答。他指出:“大抵拳棍刀枪……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 手。”因而论定“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这就对拳艺作了定位 之论,不仅弥补了《武编•拳》论之不足,而且揭示出拳法与诸 般武艺之间的相关要义,颇值得习武者深刻领悟。

“戚氏拳经”关于技法原理主要有三:其一,首先强调要 “拳打不知”,要求发拳瞬间,勿使对方觉察,即出手贵神速之 意。民间拳谚也说“出手不露形,露形不为能”,皆此意也。其 二,强调交手必须干脆利索。做到“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这 是于己而言;若遇对方架格遮拦,即是“犯了招架”,我方“就有十下”,有如俞大猷所言棍法中“连打连戳”之技理。其三, 妙论“惊、取”之法,并结合拳势图解讲了三种,即:上惊下 取、低惊高取、闪惊巧取。前者多为先手后脚,上引下绊,重在 用跌法;第二多为低进上冲,指下打上,先腿后手之击法;第三 多为腾挪闪进,避实击虚之法。这是继《武编•拳》论关于“惊 取”技理的延伸与具体化。

戚氏认为,要掌握高妙的拳技,必须首先苦练过硬的基本 功。他提出:“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 宜,……”。戚氏还结合新编三十二势拳法,进一步指出其中所 含“妙、猛、快、柔”四字之精要,指出:“腿可飞腾,而其妙 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 其柔也;知当斜闪……”

戚氏特别注重实践,认为有了功夫还不够,必须要认真演 练,因此要求将士“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 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又试”,才能学以致用,学好 用精。

戚氏特别强调练胆问题,严肃指出:“怯敌还是艺浅,善战 必定艺精。”并在第一势拳法图解注文中写道:“对敌若无胆向 先,空自眼明手快。”阐明了练胆与练功的辩证关系。与“戚氏 拳经”渊源密切的通臂拳志谱把练胆放在第一位,叫做“一练 胆,二练眼,三练谎诈虚实疾似箭”,贯穿着戚氏的思想。

上面初步分析了 “戚氏拳经”之成就。另外,再就其中的一 个提法阐明一下我们的理解。“拳经”开篇第一句话说:“拳法似 无预于大战之技”,常拜读一些论拳之大作后感到,凡引该句者, 后续之论就提不起神来,我们以为大可不必。因为这是一句似轻 非轻的点题之言,含有两点深意。第一点,所谓“大战”,当指 战场大规模拼杀,所需手段当然是刀枪而非拳艺,但是这就导致 士卒只重刀枪,不练拳艺的偏向。殊不知,拳乃刀枪之基础与源 头,无拳技之功底,刀枪何能精进。这可能正是戚继光所忧虑

者!因而,他在句前用了一个“似”字,即“似是而非”之意, 这就是第二点。因此,若将这句话割裂而引为“拳法……无预于 大战之技”,则背离了戚氏所论之本意。也必将忽略“拳为百艺 之母”的根本性论断。

戚继光对民间拳法作过深入考察,并有精辟论评,皆反映在 “戚氏拳经”中。在论及著名拳派、拳家及其专长时,戚氏称: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园拳。 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 合锁,二十四棄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 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 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这是作者考察民间武 术的著录,比《武编•拳》论所录为详,且兼有阐明观点之评 述,研究价值尤高。这还表明,作为我国传统徒手武技的四大类 击法——踢法、打法、拿法、跌法,早在明代就已形成独立的技 击法体系,并以其各自独具之特点而成为享誉武坛之一绝。

“戚氏拳经”的具体成就是精编“三十二势拳法”及其图解。 戚继光认为民间各家拳法“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 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 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 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为此,戚氏“故择其拳之善 者三十二势”,“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这就有继承, 有创新,有发展,足见作者学术思想之严谨而又活跃。

“戚氏拳经”的三十二势拳法,是古代拳艺的第一部图文并 茂之作,其中深含着拳技拳理之精妙,颇值得深入推敲,试作浅 析如下。

首先分析拳势图与注诀的一般特点。关于图势特点:作为图 像,若就人体各部解剖比例而沦,此图显然不够精确,但这毕竟 不是美术图画,而是一种表现拳艺的参考示意图,作者只是“绘 之以势”。无须刻意画技表现,然而却必须注重武技势法及其深

层含义之表达,从这一角度看,此图足可起到演练提示作用,若 结合文字注诀一并研究,各图势所含技法之变化及其深层之精妙 意蕴,仿佛跃然纸上,随着领悟加深而得其要领。

关于注诀特点:由于是“诀语”体裁,文法虽不算深奥,但 古代武术的术语较多,其意不仅难以一目了然,也不容简单地望 文生义,必须图文对照,并根据自身习武之实践基础反复推敲领 悟,方可逐步深人其间,渐窥测图文所含之精妙。一般说来,每 一图势配诀语四句,每句长短不限,无格律韵脚,重在提示图势 所含之技理。粗浅而论,第一句为势名及势法特点;第二句多为 变势之要义;第三句多为假设对方反击之势法;第四句多为本势 决胜之技理。以第六图“倒骑龙”为例,注诀谓:“倒骑龙诈输 佯走,诱追人遂我回冲,恁伊力猛硬来攻,怎当我连珠砲动。”

再分析“三十二势”为何种形态的拳法。由于作者自称“三 十二势,势势相承”,而图势的排列又仿佛是甲与乙之相对,因 而似乎像可连接的一套拳术套路,甚至像对练套路。但经初步研 究,尚未找到其“势势相承”的连接线索,故尚难断言其为可连 接之套路,也就是说,既不像单练套路,又不像对练套路。那 末,若不是“套路”,又可能是哪种形态呢?根据图文表述特点 初步认为,可能是古代习练拳法之“散手”势,也就是说,这三 十二势拳法,实为32个可变的、实用技法高超的散手招势。图 像所示,既有一招之定势,更多的为变势,即藏变、待变之辨。 其根据基于以下分析。

就拳术套路的基本组合特点论,皆是打拳踢腿,窜蹦跳跃; 而这三十二势图像只有手的动势,步的动势,却无一个发腿之 势。即或是第七图“悬脚”,也只是“虚饵”而非发腿。然所谓 “悬脚虚饵”者,正是“散手”诱敌人套的藏变之妙招。

就中国拳法的基本特点而论。民间素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 打人”之说。“拳经” 32个图势虽然没有直接显示出腿法来,但从 各势之注诀并结合图像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大多数拳势都藏有不同

的腿法,甚至就是以腿法制胜的妙招!经统计:32个图势有21势 含腿,占2/3。有腿而不露腿,正是散手招法的基本特点之一。

浏览1,2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