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势与注诀皆显示:这三十二势拳法,既含有踢法、打法、 拿法、跌法,还含有上驚下取、低驚高取、闪驚巧取之妙招。这 些都是散手招法的突出特点。

由以上分析可见,“拳经三十二势拳法”是戚继光从民间多 家拳法中精选了的32个散手招法,按他所要求的“上下周全、 首尾相应”的技法原则和“势势相承”的整编原则,经重新组编 而绘成的32个图势。每一图势只表示该散手连环招法中具有关 键提示性的一个藏变招势,并不是散手演变的全部动作。正因为 如此,各图势所隐含的变化更是“微妙莫测”,使人难以按图索 骥,而那些隐于内不显于外的应变招法,若非口授身传则不可 得,所以,戚继光则不无自得地称其为“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这就是“戚氏三十二势拳图”之价值与精妙所在。在此训练士 卒,不仅可促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更重要的是掌握“遇 敌制胜,变化无穷”的格斗技能。综上分析表明,“戚氏拳经” 对古代拳法及拳理的总结、提炼与创新之成就,都是首屈一 指的。

在分析“戚氏拳经”之成就同时,很有必要对民国初年出版 的一部《拳经》中所载“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作一辨析。

《纪效新书》于明嘉靖时出版后,明清版有关典籍对《拳经 捷要篇》内容及三十二势拳图多有转载,但并未造成混乱。时至 辛亥革命不久,随着社会的变革,武术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 国七年(1918年)秋,上海大声图书局编辑出版了一部《拳经》 (下称“民初拳经”)为上下两册,由剡溪李肃之缮校,加印多 次,流传较广。此书上册卷二中,载有所谓“太祖长拳三十二势 图” 一辑,经考证此图实为仿“戚氏拳经”三十二势拳图摹绘改 名而成,并不是所谓的“太祖拳图”。这不仅造成了源流上的混 乱,更有甚者,“民初拳经”编辑为了将“戚氏拳图”改头换面成“太祖拳图”,竟然将“戚图”所显示的武技势法随意篡改, 弄得势不成势,法不成法,纰漏百出,错乱不堪,因而必须廓清 本源,指明谬误,否则不能消除其对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关于“太祖长拳”问题,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中提到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但并无该拳图像;唐顺之在《武编• 拳》论中也提到“赵太祖长拳多用腿”一句,亦无该拳图。这是 最早提到太祖长拳的两篇权威典籍,据此可以断定,“太祖长拳” 确曾有过,但是,“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则并不存在。

关于“戚氏拳图”的创编,乃抗倭战争需要使然,也是明代 武术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戚继光为便于士卒对“各家拳法兼而 习之”,“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 启后学”,如是始有戚氏首创之三十二势拳图传世。既然戚氏拳 图乃精选荟萃明代各家拳法之长的新作,其中当然会含有太祖长 拳的部分招势,但这绝对不等于原来民间流传的“宋太祖三十二 势长拳”。这关系到武术的源流与发展问题,必须先弄清楚。然 后,还须进一步剖析“民初拳经”之“太祖拳图”所暗含的主要 问题。

从“民初拳经”的主要内容来看,书中也辑录了不少有一定 学术价值的文字资料,但是,唯有所谓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 图”却是最糟的冒充货色。由于“戚氏三十二势拳图”范本较 多,如明清版《纪效新书》以及《武备志》、《三才图绘》等都有 收录,198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马明达点校本《纪效新书》 记载亦详。若将“民初拳经”中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与各 范本所载“戚图”加以比较研究,则“民初拳图”之错乱与作弊 痕迹暴露无遗。

先就拳势名称而论,所谓“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的各势名 称及顺序,竟然与“戚氏拳图”的各势名称及顺序完全相同,起 于懒扎衣,终于旗鼓势。这绝非偶然巧合,乃编者抄袭后无法变 更所致。所不同者,戚氏拳图未命总名,而“民初拳经”之编者

却为其抄袭的戚氏拳图加上一个“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的假 名,这虽然可以蒙骗某些习武人,却经不起行家的考证辨识。此 外,该编者还将三个势名各改动了一字:第三势,原探马改为控 马;第十一势,原抛架改为拖架;第十八势,原倒插改为倒捉。 该编者只顾妄改字义,殊不知因字义的改变,必然搞乱原图势技 法要义的准确表述,同时也暴露了遮掩作弊的痕迹。

再就拳图特点而论,抢眼一看,“民初拳经”中的“太祖长 拳三十二势图”之一般形象确实不同于“戚氏拳图”。表现在三 方面:第一,从画面布局来看,戚氏拳图各势都配有注诀文字四 句,太祖拳图只有势名而无配文;第二,从人物衣着来看,戚氏 拳图为明代士卒习武之形象,头裹束发布巾,脚穿软底长套布 靴,赤膊长裤束腰带;“太祖拳图”则为民国初年普通百姓刚剪 掉辩子后的一般习武人形象,头留浅发,脚穿平底浅邦圆口布 鞋,赤膊长裤束腰带;第三,从图像的拳势动作来看,太祖拳图 与戚氏拳图相比,多为相似而不相同。由以上三点看来,两种拳 图似乎并无关联,何来摹仿可言?但其实不然,上述不同点只是 表象,也是该编者用来懵人的一种花招,若从古代拳图所应显示 出的势与法这一根本特点加以考察分析,“太祖拳图”抄袭“戚 氏拳图”之痕迹便随处可见了。戚氏所绘三十二势拳图,乃名将 与武术大家的精心之作,各图势所显出的技法特点,无论是手 法、身法、步法及眼神等,都画得非常突出而传神。“民初拳经” 之编者竟然妄图借此再用改变某些动势画法的拙劣手段,欲达改 头换面之效果,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纰漏百出,以致造成所 谓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在动作表现上,或两脚左右错位, 不成步势者,共有十一势;或手势失法,不含墙户者,共有四 势;更有甚者,第十八势“倒插势”原本是一妙招,“戚图”表 现妙极,而“太祖拳图”此势仿戚图不成,竟然将图像的两臂之 肩关节及两腿之腕关节与头颈及胸背全画反了,显出一幅怪体人 形象,这还了得!而与“戚图”较吻合的只有第二、四、十六、二十、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等共九势。.上 述“太祖拳图”势法表现上的严重错乱,其负面影响将是深远 的。造成这种恶果的主要原因,除该编绘者有意作弊之外,在摹 绘“戚图”之精要方面,武技知识与绘画技巧两不逮也是主因。

我们在研究《拳经捷要篇》之成就的同时,特意将“民初拳 经”中有牵连的所谓“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所涉及的源流与技 法混乱等学术问题,一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有助于武术研究的 深人发展。

(三)《拳经拳法备要统论长拳短打,宗少林而融百家

《拳经拳法备要》原来流传于世的为手抄本,先后有过两种。 前有“海陵度我氏藏本”(简称“度本”),后有“光绪二十六年 王某手录本”(简称“王本”)。“度本”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 由上海国技学社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翻印出版,80年代 香港锦华出版社又翻印。“王本”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丙子) 经罗振常作序、由蟫隐庐以《拳经拳法备要》为书名印行。本文 所据为蟫隐庐印本。

著名武术研究家唐豪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对此书成书之源 作过考证研究,他为此访问过少林寺,得到了西塔历代僧侣墓碑 的拓本,见到从明末到清初的墓碑上所刻法名都属“玄字派”, 与此书所记“玄机和尚”辈分一致。据此唐豪认为,此拳法可能 是由玄机和尚先传给陈松泉,陈松泉再传给张鸣鹗,张鸣鹗又传 给张孔昭的。唐豪还以张鸣鹗在序文中写了明代兵乱的情况,推 测张鸣鹗和陈松泉是明末人,玄机和尚当然是明代人了,而这又 与少林寺的史实相符。唐豪对此书的研究结果,收编在《中国武 艺图籍考》中。

以上皆是权威考证,本文当无须赘言。然而,据蟫隐庐印本 罗振常所作的“拳经序”,开头就对此书的成书之源、尤其是编 撰者究竟为谁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且颇有道理。其文曰:“拳经 • 190 •

拳法备要各一卷,传抄本,其法为少林宗派,据其题名则张孔昭 撰、曹焕斗注,按其内容则孔昭之法,焕斗述之。非孔昭原著也 ……其拳法备要不署张名,图又为曹所补,似全为曹作。然拳经 中‘双管秘法’后附张先生原歌诀,可见拳经亦非张氏原文也。”

浏览3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