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氏武技书》作者苌乃周(1724—1783年),字纯诚,河南 汜水人,在兄弟间排行第三,乡人直呼其名为“苌三”。苌乃周 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经史,通晓《易》理,热衷武技,研习 精深,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武术大家。其长兄苌佑周是著名《易》 学家,所作《周易讲义》被收人《四库全书》。正是基于家学渊 源和武学素养,苌乃周所论拳理多融人《易》学之精蕴。

《苌氏武技书》自创编成文开始,就有手抄本在当地习练者 中輟转流传,起初未定书名,只是将70余个小专篇论文辑成前 后两部,前部名《培养中气》,后部名《武备参考》,而当地习练 者直称其为“苌家拳”。到了苌乃周的5世孙苌德普,将此艺传 授给汜水袁宇华,袁在1921年任镇嵩军拳技教习时,始将上述 传抄本公诸于众,陕西人冯超如得此抄本后,曾在陕西教育图书 社出版排印本,后又以此部本见示于武术史家徐哲东先生。徐哲 东于1932年据陕印本稍作整理,重新编订为6卷74篇,正式定 书名为《苌氏武技书》,于1936年12月交由南京正中书局出 版发行。

“苌氏武学”在总体上首重“中气”之研炼。这在武术发展 史上是一个全新的治学观念,它不仅反映出作者独特而新颖的武 学思想,同时还反映出当古代武术进人到清代盛世之时,由于当 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和传统文化氛围的滋润,已经有武术学者 在深人思考着武术在继续传衍发展进程中必然要涉及的一个根本 问题——武术习练者自身的“中气”培养问题。这也表明,在清 代民间武术不断向深层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武术习练者不仅要

研习搏斗技艺,同时更需要注重研炼内在的精气神之学,以求达 成神形兼修、外强内壮之功效。苌乃周显然是基于这一思考,最 先明确提出并创立了以“培养中气”为主旨的新型武学,又对有 关“中气”之学理及运炼之方法,紧密结合武术技艺特点进行了 全面、系统、深人的研究,构建起一门全新的以形气合炼为特点 的拳学体系,从而促成了古代武术尤其是拳学,在拳功特点与学 理结构上,都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苌氏武技书》的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 “培养中气”为主导的拳学理论;二是以“二十四字”单字含义 为特点的独创拳法。在全书所含74个小篇题中,论拳理者为64 篇,专论拳法者6篇,还有4篇论述枪、棒、剑,可见学理之论 是苌氏拳学的主体。学理篇按实质内容又可分为“中气”之论与 拳技之论,其特点是:凡论中气,皆紧密结合拳技加以阐述,不 尚玄说虚言;凡论拳学技理,都是以中气学理为主导以释拳艺之 精,由此构成了“苌氏拳学”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特征。《书》中 60多个学理论述单篇,每一篇都论述着一个或多个关于中气运炼 与拳技学理的问题,概其精要则体现为如下各点,g卩:“中气” 学说的理论根据;武术拳功与中气运炼的内在渊源;精气神运炼 要领;拳技学理精要等。下面引录《书》中有关专篇之原文为 据,分别加以评析。

(一)“中气”学说的理论根据

全书第一篇文为《中气论》,专论人体中气之根源,这是全 书之纲领,立论之主旨,阐明了中气学说的理论根据。什么是 “中气”呢?文论首先指出:“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 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这说明:中气 学说的理论根据,首先是源于中医学说和道教内丹学经典。苌乃 周接着指出“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 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作者明确提出了 •196*

“形气合炼”之学有“文炼、武炼”之分和“内丹、外丹”之别, 着重强调了“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的关键论点。这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学术观点,涉及“炼气”的根源问题,是指导练功实践 的真知灼见。为什么呢?文论接着进一步论道:“盖动静互根, 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同时还从相反的一面作了论述, 指出:“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人元窍,必不能 也。”斥责了粗俗之徒练功时不谙中气根源之非。为了深人论述 “中气”的特殊重要性,作者又从人体生命形成初始期所涉及的 先天性诸要素而展开论述。文谓:“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 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媾精,初凝于虚危穴内。”此“虚 危穴”的部位和生命活化功能又有什么玄妙呢?文谓:“虚危穴 前对脐,后对肾,飞上飞下,飞左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 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 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这就将“中气”与“虚危 穴”、太极学说的阴阳之道、动静之机,串连起来。

以上几节引文,是《中气论》的前段,也是其主体文论。后 段文论是依据中医学关于脏象、经络、气血与筋骨皮肉之间的依 存关系,对“中气”的生命活化功能再作详论,这里就不转引 了。《中气论》最后的结论文认为,中气与人体生命攸关,称 “原不可须臾离也”。并结合习武论道:“武备如此,炼形以合外, 炼气以实内,坚硬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丹人圣,上乘 可登,若云敌人不惧,尤其小焉者也。”此论表明作者以武术家 的学识素养,倡导“培养中气”的良苦用心。

(二)武术拳功与中气运炼的内在渊源问题

苌乃周指出,培养中气是充实精与神的关键,而精与神的合 一,又是充实气力的根本。故作《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篇展开 系统论述。首先论述了人体“精、气、神”三者之间的生命活化 关系,文谓:“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苌氏接着从人体先天遗传到后天水谷滋养因 素,进一步阐述精气神的关系,文谓:“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 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 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刚 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此节文须留意的是, 关于精气神三者的互动演化程序,在先天、后天两种环境中是不 同的,但却有相辅相成的特点。文论还把精气神的凝聚同气力之 根本关系,明确提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又深人一层,从气血的阴 阳属性和神虚精实特点,论述了精神与气力的紧密关联。文谓: “敌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 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 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 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这里把“精、神”与气力 之间的内在渊源,讲得十分清楚。

历来的习武人都非常讲究气力功夫。由于人体平常之本力有 限,出击时又常显笨拙,因而探求增强功力的锻炼方法和发放技 巧,就成为武术学者们的一大主攻目标。苌氏拳学基于中气培养 之学理而提出的气力之根本在于聚精会神的精要论述,值得深人 探究挖掘。

(三“精气神”的运炼方法及要领

苌乃周在作出了以上有关论述之后,紧接着又对精气神的运 炼方法作出阐述。他首先提出问题说:“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 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 而漫无适从也。”接着作了明确的解答道:“岂知神以气会,精以 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那么,聚气的方法和要 领是什么?作者讲道:“聚之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 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 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

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最后又 着重强调此说“即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上引 录文均为《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主体文。)

以上所引关于精气神的运炼方法及窍要等文论,是最为宝贵 的武术内练学说,值得习武人认真领悟,亲身实践。关于“精神 合一,气力乃成,无精神,则无气力”的论点,则是颇有中国武 术功夫特色的关键学问。

浏览4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