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是一个十分有思想,善于整合创新,他创造的无形胜 有形的截拳道,博取世界众多武术门派之精华,打破门派界线束 缚,开创了武术全新品类,实在令人佩服。
他之所以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战中博取百家之长、创造出一 门全新的武学——截拳道,靠得就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感悟、 不断的改进。
李小龙的师父叶问教徒,主张少而精。在众多徒弟之中,除 了李小龙之外,仅有叶正(叶问的儿子)、黄淳梁、楚原、张卓 庆等八九人。李小龙在武馆,与师兄弟的关系十分融洽,不似在 学校,形影单调如一只孤雁。李小龙的一些基本动作多由师兄黄 淳梁传授,而年事已高的师父在一旁指点教化。叶问不主张一味 地下死工夫、笨工夫,强调悟性,教法灵活不呆滞。
李小龙对师父的点化之词或示范招数铭记在心,时常反复回 味领悟。据叶正回忆,有一回他同李小龙上街,行走之时突然发 现李小龙不见了。叶正赶忙蕙去找他,只见李小龙坐在路边,如 禅师入定般地冥思默想。过了很长时间,李小龙才站起来,依照 悟及的心得当街练起来。
在许多年之后,李小龙成为功夫大师后仍念念不忘师父的教 诲,他常与他人谈及师父对他的点化之词:“小龙,放松一点, 自然一点,注视敌人的动作,你就会自然适当地作出反应。”
“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套数,这样只会捆住自己,怎么 方便怎么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人击倒。”
“我们不要太虚伪地说,’我们学武只是为健体强身。’我们 学武基本上是用来打架的,只是不要轻易出手。”
叶问务实而灵活的武学思想,深深地烙在了李小龙的脑海 中,对李小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小龙在美国上大学的时 候,就曾对这段习武岁月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般的老师,均对 我起不了任何的启蒙作用,因为他们本身都处在形式的束缚当中 不能自拔,他们的观念和技术都是僵化的,又怎能教出开明的弟 子?如果他们的弟子没能获得成功,他们就会说弟子们修习不够 或其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而不去发掘属于自身的问题或那些属 于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这样就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 的循环。直到碰上了叶问师父,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老师。因为他 首先是一位精明的学者,他非常了解我的个性,知道我真正需要 的是什么,甚至在我踢打得浑身没劲时才让我学习一些新的动作, 以磨炼我的耐性。由于这时我已经没有了体力,所以,我练习起 来便不会心焦意躁。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武师来讲可能会 感到难以理解,但是,我却练得很开心,并且绝对不迟到,相反 还会早到。我已经完全沉醉在了这个独特的咏春拳世界里了。”
李小龙的思想就像一部机器,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完善他的 武学新体系,让人根本追不上他的步伐,他把双截棍玩得出神入 化!当别人学会了他的招术,准备用他的招术打败他,李小龙又 发明了新的招术,“李三脚”,手腕直接迎接对方攻击的拳头, 通过四两拨千金的方法把对方打倒。这些招术只有很深的武学造 诣的人才会想到的,李小龙做到了。
后来,李小龙到美国读大学后,选修了哲学专业,也正是哲 学把他引领到了武林的最高境界。在最后离开学校时上交了一份
沉甸甸的哲学论文——道。从此,他对武术的理解和创新达到了 无人能敌的境界。李小龙的梦想是在拳击界集众家之长,立自家 之说,创立新拳种。由于他不懈努力,加上朋友的帮助,最终创 立了属于自己的新拳种——截拳道。
截拳道舍弃了一切形式与派别。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 可以是有任何形式的,由于它是无派别的,也可以适于任何派 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 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抛弃陈腐老朽的技巧,才能够自由 灵活地运用。抛弃思想教条之偏限,让武术不为思想所左右,不 为外物所诱。
《全脑优势》的作者奈德•赫曼曾说:“如果你只想发生小 小的改变,那你只需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你希望带来成倍 的改变,那你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李小龙首先在思想 观念上改变了,所以他的创新是彻底的,是革命性的。
人们在研读李小龙的言论著作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自相 矛盾的地方。假如再把他的“言”与“行”相比较,就会发现 许多不一致的地方,甚至背道而驰。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费解和引起人兴趣的问题。
也许是他英年早逝,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他的学说,去履 行他在言论中所构筑的风范及意境。
李小龙说过:“美国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严酷的 现实迫使他不能以人格化的面目出现。
纵观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尼采的思想是火花式的,是反逻 辑、非理性的。对此,许多哲学家认为,尼采的著作充满矛盾, 漏洞百出,简直是疯子的瘴语狂言;弗洛伊德的学说偏执,难圆 其说,连他的学生都难以诚服。他宣扬泛性论,主张性的释放, 这使不少读其著作的人产生误解,认为他是个色情狂,可实际 上,他的性生活很检点,步入中年之后,他便早早禁欲。
李小龙不是完人,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是中国 武术史上的闪光人物。
李小龙在开创截拳道时,从格斗实战出发,以咏春拳为基 础,研究吸取了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泰拳、菲律宾拳术、柔 术、西洋拳击、击剑等26种世界武道精华,结合中国古典哲学 及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精髓,吸收有用的技术动作,加上自己的专 长,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学以致用,探求和创造了真正属于自己 的武技——截拳道。
李小龙灵活处事,又善于变通,所以他即使遇到了难题,只 要稍加思考,就可以从容应对。
在生活中要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程序、习惯和经验,不受任何 既定的思路和方案的束缚,随时拿出新的招数来应付新的情况, 以快速的心理反应来对付快速变化的形势。
一个思维真正敏捷的人,不是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作灵丹妙 药,到处套用,他们不会忘记经验的参考价值,但是决不拘泥于 此。他们知道,经验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个人智慧和 实践活动的广度及深度的限制。而且,人们的行动总是面向未 来,而经验却只属于过去。
一个成功者,并不一定非要有很高的才能,但是,他必须要 有智慧,而智慧并不是照搬书上的教条,而是灵活运用智谋。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李小龙的成功,不仅是截拳道的成 功,更是创新思想和精神的成功!
见招拆招,变“危”为“机"
《三国演义》里“空城计”,想必大家都看过这一精彩故事。 蜀国军师诸葛亮临危不乱,善于谋划,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战术, 缓解了危如累卵的局势,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实,有的危机是突发性的,有的危机经过长期形成。遭受 危机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事实。虽然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必然 会遭到一些危机,但有的人在危机之中顺利过关。实际上,危机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危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体现 在一个人的谋略上。
李小龙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精于谋划的人,因此他往往在处 事时,能够分清局势,成功地绕开危机。
有一次,李小龙在表演前作了一番讲演,宣扬“截拳道” 的优势,也分析了其他武术门派的弊病。李小龙的言论激起一名 在场的日本武师山本的强烈不满,这名武师属日本空手道黑带三 段,在另一所大学就读。他走到场边,以污言秽语羞辱李小龙, 将正在表演的李小龙置于除接受讲手而别无选择的境地。他戳着 李小龙叫道:“你的截拳道这么了不起?敢不敢接我的空手道?”
李小龙原想将他的招数表演完毕,却不得不中止,他忍无可 忍,接受了对方的挑战:“空手道是从中国武术演变而来的,哪 有怕空手道的道理?”最终,双方摆下架势,李小龙像豹子似的 贴近山本跟前,攻势迅猛凌厉,在短短的11秒内就结束了这场 比武。山本被打得满脸鲜血,卧地不起。
后来,李小龙到这所大学表演,听一位华裔学生说,那名自 诩为日本大武师的学生整整一周没来上课,待他返回学校逢人则 说他遇到车祸。李小龙听了一笑置之,在演说中没有提及跟山本 比武的事情。
这名日本武师的功夫上乘,名气也非常大。.李小龙轻而易举 地将他击败,声名鹊起,不胫而走,这为他自己做了一次成功的 广告。与此同时,慕名投奔李小龙门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武馆 大见起色。
其实,李小龙的这次比武,显示了李小龙沉着冷静的态度, 审时度势本领的巨大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能像李小龙这样沉着、冷静的人不多。有些 人一旦面对危难的事情时,就开始抓耳挠腮,狂躁发怒;有些人 则临危不乱,性格沉着冷静,理智地应对危机。这就是区别成功 者与失败者在性格方面的重要特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冷静的性 格,才能遇事不乱,稳中取胜,而狂躁的性格则常能使其失去发 展的大好机遇。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难免会遭遇危急 时刻。性格上的沉着冷静,可以使我们在危急关头静下心来,对 事件进行冷静分析,然后再采取有效方法使自己脱离于危难。所 以,培养一个人冷静化解危机是成功人生的必备功课。
沉着冷静的办事风格,对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是十分 重要的。这种办事风格,通常体现在面对人生紧要关口的时候。 我们要培养自己沉着冷静的性格,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有充分 的自信心,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去克服各种难题。只有具备了遇 事沉着冷静的好性格,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 清晰的思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
一席之地,取得人生的成功。
古语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的意思在告诫 人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地 制宜。如果一个人在处理事务中,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 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节,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 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以更好地适应于当今这个竞争 异常激烈的社会。
苏格兰诗人罗•彭斯曾说:“谨慎和自制是智慧的源泉。” 一般情况下,一个谨慎和自制的人,往往都会遇事沉着冷静。在 李小龙的一生之中,每每遇到关键时刻,客观地分析、无比冷静 的头脑帮助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过了风险和危机的考验,牢牢地把 握住了时机,最后终于成就了他人生的辉煌。
浏览4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