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少林寺所传功夫极多,五花八门,有“七十 二艺”之说。这些功夫,按性质分,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 硬功、轻功、气功等。所谓内功以练精、气、神为主,功成后 整体内壮。所谓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躯体某一局部的猛力, 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许多功夫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 得到迅速发展、推广,成为人们防身自卫或克敌制胜的本领, 也有些成为表演场上引人惊奇的绝招。当今许多功夫仍流传深 远,人们珍惜古代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性 的学习,成为武术爱好者锻炼意志,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提 高武术技能的基本功。

“功夫”是少林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简单介绍一部 分功夫,供读者参考。

一、沙包功

沙包功也是学练武功的基本之一。此功练肩、肘、腕、 胯、膝的实力,兼练手、眼、身、腰步。它以结实的帆布制成 口袋,内装细沙三十斤,共四个,作四方木架悬之,沙袋高与 胸齐。练功者站于中心,用掌向前后左右沙袋拍击,忌用拳。 当沙袋被拍出荡回之时,宜左右闪避,以练身法,然后再用掌 拍击。此功用掌为主,练至纯熟时,或掌或膝,前掌后腿,以及肩肘腕胯,随意练习,早晚两次,坚持不懈。沙包内的盛沙 逐渐增加,练功者的功力也就与日俱增。

二、 上缶功

上缶功为专练上肢悬劲和两手抓劲的少林嫡传功夫。其练 法是:备一个具有双耳的酒坛,用短绳系牢两耳,坚木棒一 根,长七寸五分,直径一寸五分,正中穿一对小孔,另用一绳 穿之,绳长约为身高的三分之二,其下端与联系坛耳的短绳系 牢。坛中盛铁砂两、三斤,连坛重十斤。练功者站马步,手握 棒的两端,把坛悬起,身腰正直,两手与肩平,肘垂胸前。两 手将木棒缓缓向内翻转,绳缠棒上,坛渐上升,至胸前时,稍 停片刻,两手再缓缓向外翻转,坛降至原位,如此每日早晚各 练三五十次。每三月向坛中加铁沙三两,不可贪多。照此循序 不辍练去,至加铁沙到连坛三十斤时,即告功成。

三、 梅花桩功

梅花桩是少林门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着重练跳跃,以练 就身体轻灵、步法敏捷和眼力而著称。初练之时,不必上桩, 可在地上用石灰画梅花形若干朵,每朵距离二尺至三尺不等, 每朵五个圆圈作花瓣,布定梅花之后,在每朵梅花中指定一瓣 为虚桩,另用暗号记明。练者立中间一朵为实桩上,立时止一 足,而着力于足尖,作独立朝岗之势,心中自定跳跃之程序, 如左三右四,前二后五,依次跳去,左右足不拘。最好叫一人 在旁喝叫,依其所喝桩次走去,如其人喊右第二朵第一桩时, 练者则跳至右侧第二朵居中一桩,余此类推。但每一朵上的虚 桩,须避免跳上,跳桩之时,脚尖务必踏于圆圈之正中;不可 偏离,以免功夫不到上桩以后,身体摇晃而跌下。在初练之 时,宜先于一朵花的四个实桩上来回反复练习,继则在两朵八 个实桩上行走,照此逐渐增加,练至在平地石灰所画的梅花形 中能来来回回,则可正式上桩。

正式练功的梅花桩,用坚木棒五根,各长七尺,埋入地下 三尺。桩头直径二寸,平头,外用铁箍加固。每桩相距二尺, 中桩立于四柱中央,呈梅花形。先于柱上站马步,初用足心, 继用足跟,最后用足尖,练习百日之后在各桩上随意跳跃,最 后可在桩上练习拳术套路。

四、 卧虎功

卧虎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又名睡功,复名猫功, 为练习手指及足趾二部之力。练时先将身伏卧于地,然后两手 掌按于齐肩之地上,两足伸直,两足尖直支种地,用身向前 探,乘势上升,至离地约一尺时,臀部向后挫,全身随之后 退,至离地三寸时,再行先探,循环行之,力尺而止,自始至 终,全身除手掌与足趾之外,其余各部,完全凌空,不宜贴 地,初时行二三度之后,即觉力疲气涌,与今日军队所习之体 操中伏地挺向略同,习之既久,次数可以逐渐增加,一年之 后,则完全不觉其苦,则易掌为拳,柱地而行之,越苦干时则 更进一步,易拳以三指代之,中食三指居前,拇指居后,略成 鼠爪形,再如法练之,更越若干时,则单用一足之趾拄地,其 另一足,则叠于其上,两足交换行之,然后在背上缚以巨石, 如法练之,石增至百斤时,则大功告成。

五、 轻功

轻功虽不像小说里说的“飞檐走壁”之玄,但确实存在, 在少林七十二艺中就有窜纵术、轻身术、跳跃法、一线穿等名 目。它与跳高、跳远不同,毋需奔跑鼓势,只需两足一蹬,即 可起高和跃远,其身法轻灵、步履轻健,落地稳妥。

练轻功异常艰苦,自始至终学成至少需十年左右。练轻功 必备的设施很多,诸如木桩、弓房、铅瓦、跳台等不下十余 种。木桩练法如上所提梅花桩,跳台练法以砖砌成长方形的台. 身,宽三尺,长五尺,又以等大木板制成台面,板下四周有尺 许长的边,刚好套在砖台之上,使练功者跳上时不致动摇。跳 台初高三尺,逐渐增高。台前可掘沙潭作起跳台,其用意与沙 坑底部铺沙相同,在于减轻足下能借之劲。带铅法易致铅中 毒,所用之铅必须先经过特殊处理。

六、 铁扫帚

铁扫帚其练法简单,埋木桩于地,以扫堂腿法频频扫踢, 用力渐次加重,三年坚持不懈练习,可以功成。

七、 排打功

排打功开始时用寸厚之砖,长约七八寸,手握两端,排击 身体之四肢、胸胁、腹、头顶部,背部则用单手握砖排击。用 力须匀,由轻到重,砖由薄到厚。“声、气、劲”为练此功的 秘诀:砖落身体之际,全神贯注于受击之部,并高声唱念数 字,借扬声以贯气提劲,务使声到、气到、劲到,三者同时并 行。

八、 鹰爪功

鹰爪功专在增强实力,畅通劲路,练时两臂平展,如鹰张 翼。其练法是:练功者正立,两肩向左右齐肩平伸,手掌朝 下,十指伸直。注意肩部不可耸起,肘部不可下垂,保持上肢 平直;绝虑调息,呼吸自然,默计数字,渐次增加。初练时必 觉两臂酸麻,可稍事休息后再练。此功增长上肢实力,可以使

得劲路直达指端。

九、铁珠袋

铁珠袋是锻炼两臂甩劲的功夫,须双人对练,用结实的帆 布制成口袋,内贮小铁珠或铁砂。两人对立,将珠袋相互抛 接,须双手并练。珠袋开始时重五斤,每三月增加三斤,两人 的距离亦可逐渐拉长,抛接手法亦可灵活变化,正反上下,随 心所欲。当珠袋增至五十斤重而能抛接自如时,则两臂的实力 就很可观了。

十、龙爪功

龙爪功为练习擒拿所需指力的重要功夫,其又称擒拿手。 为软硬相兼之功,刚柔并济之劲,阴阳相合之力。其练习之 法:用一小口缸坛,重约十斤,用大中食三指抓住缸口,向上 提之,初颇滑泽,不易应手上提,迨数月之后,即可随意升 降。然后每练七日,加蚕粪一碗渐增至坛满为止,再易蚕粪以 铁砂,更进易铁砂以铁块,循次增至五十斤,亦能提悬自如达 半小时许,即已成功。然后弃罐而凭空习之,每晨伸张五指向 日光作拉抓之状,能气随意注,力随指行,龙爪功软功阴柔之 劲成,至此则全功成就。

十I;石柱功

练武站马步稳固极为重要,石柱功即从站马步入手,练功 者早晚两次站马步,系低马步形式,大腿面呈水平位,头颈、 身腰挺直,两手置膝上。渐次增长时间,练至能坚持半小时许 而不喘不汗,即可进而练站桩。竖木桩两根于地,练功者即于 木桩上站马步,练至如平地一样持久时,再在两大腿上加青石块,石旁有耳,可以着手。石块自二十斤开始,每三月加十 斤,至能承二百斤重石块,站桩半小时许时,大功告成。此时 两腿实力极大,站立时如石柱一样,不易被人搬动。

十二、轻身术

轻身术,为软功内壮,轻身术功夫,最不易学,其练法与 窜纵术、飞行功、一线穿略同。初练时置七石巨缸,满盛以 水,习技者即于缸沿行走,即技击家所谓跑缸边,背负布袋, 内储铁砂,或铅沙数斤,亦须以猪血浸之,如是半月或二十一 天,将缸中之水,取去一大瓢(葫芦)而身上之铅或沙,则 增加一小块,或数两,依前法练习之,更一月或二十一天,去 水而加铅或沙,至缸中水尽,铅或沙五斤为度,已能于空缸之 沿,周围行走时,复易缸为大簸萝,其中满盛铁沙,在簸算之 沿,如法练习之,亦将铁沙逐渐取少,至剩空簸算,而人能行 走其上为度,然而还未功成,要进一步深化练习,可铺细砂成 甬道,厚至尺许,上面用薄桑纸覆盖,人行其上,按日取去一 纸,初时固然会留下足印,然而不断练习,足印渐无,这时轻 身术方告练成。

十三、铁布衫功

铁布衫硬功属自卫功夫,如兼习内壮童子功,则称金钟 罩,能成功不容易。铁布衫练习之法,先用软布,环束胸背 间,缠绕数匝,然后用手着力搓摩,又时将肘臂屈伸,使胸部 作翕之状。夜间宜用坚硬之木板为榻,使骨骼时与坚硬之物体 相接触,日久渐至坚实,初习颇苦之,习之既久,筋肉骨骼坚 韧矣,然后立铁杠于庭前,下作浅坑,铺尺许细沙,每日晨 错,就铁杠练习种种姿势,于下杠之时,则以上身各部,如肩 背胸腹臀等部,故向沙中跌扑,使身上各部,与沙接触二次为度,如是行之三年,将缠绕之软布除之,以木锤捶击之,渐渐 易以铁锤捶击之,并运气凝神敛力以佐之,更三年,则上身各 部绵软如棉,铁布衫功练成。

十四、合盘掌

练双手绞搓之劲。以方形竹筷三十根集为一束,两端用弦 线缚紧,使不松动。亦可先扎好一束,再将筷子增插其中而使 之紧密。两手分握筷束两端,使劲内外绞旋之,并两掌相对挟 持筷束中部使劲来回搓之。勤练一两年,功效即见:每绞筷即 扭曲,每搓筷即移动。乃易竹筷为铁筷同法练之,至铁筷被搓 细并展长,功即告成。

十五、纸墩功

将厚纸平叠、粘合成三四寸厚、七八寸见方的纸墩,置于 桌沿。练功者以拳、掌、指、臂、肘击打纸墩,用力逐渐加 重。纸墩须及时更新。击掌时四指伸直并紧,拇指屈贴虎口 部,以掌侧劈击或掌心拍击。用拳时拳面、拳背兼练。均可助 以臂力。击肘时举臂曲肘,以肘下击。左右肢交替锻炼,站弓 步练功。练指时则正立桌侧,包括跪指插(五指屈第一二节 作弹子拳状,以四指指背插击)、立指插(四指伸下直插)、 画眉手插(五指参差密并下插)。如此早晚勤练,三年功成。

十六、陆地飞行法

陆地飞行法即飞行功。先练平地奔跑,愈速愈妙,渐增至 跑百里。更于两小腿绑铅(另制过的)或沙袋,从每腿半斤 开始,如法练跑,以后每月每腿加重一两(旧制),各加至四 斤为度,并须舍平地而跑山。当带铅足量能于悬崖峭壁飞跑如平地,即可除去铅瓦或沙袋,此时奔跑之速与远,出人意料。

十七、推山掌

专练手腕发劲,极切技击实用。以坚木制成长桌形之架, 高与胸齐,四足深埋土中,架上固定两横木,各长四丈,间距 一尺半,外包光滑之铁皮,上置八十斤重青石一块。练功者弓 步站立架前,以双掌平按石面,运劲推之。不可上身前俯加以 助力。石块应手在架上溜出一丈远时,在原石之后再加一石, 以三十斤为递加率,至全重四百斤为度。此为初步功夫按推之 劲。第二步为猝劲,即突然发劲。以手指抵石面,手掌提起, 然后掌根突然下压,猛推石块向练功者的侧面,此时手指上 翘,纯用腕部和掌根之劲,仍从八十斤石块开始递加至四百 斤。最后练暗劲,即按上法对第一石发劲,使其余石块跃出而 所抵之石屹然不动,才算大功告成。

十八、螳螂爪

专练掌侧劈打之劲,如螳斧之砍物,故名。叠砖数十块, 上铺桑皮纸厚三寸。人立砖侧,上曾贴胁,前臂伸直与地面平 行,手离纸面约三寸,五指并拢,竖掌向上,然后运腕力将侧 掌向纸面砍下,如此一扬一砍,渐增至早晚各五百度。纯用腕 掌之力,前臂不应有大幅度的摆动。约一年后,一掌可使纸下 之砖碎去数块,练至应手使一叠砖全碎;即将纸加厚三寸,抽 去砖一二块,依法勤练,纸渐增厚,砖渐减薄,至纸厚二尺 余,下剩一块砖,亦能应手砍碎,即初步功成,进而练活劲。 竖瓦一块于地上,以掌砍之,初则瓦倒而不碎,继则瓦碎数片 而倒,终则应手劈去一角而瓦不倒。乃换以砖,砖自薄而厚, 最终以石代砖,至应手劈削青石,全功告成。练功初步用纸衬 垫,其作用有二,一不易伤手,二有刚柔相济之妙,故练成之后其劲亦刚亦柔,最为得用。

十九、直膝跳高

.这是一种简便无害的轻功练法。先挖一池塘,其中铺满芦 席,比地平面低数寸。练功者宜立塘边,两手下垂,用足尖着 力,向上弹跳到平地。注意:必须直膝。如此每日早晚各跳数 十次,渐次抽去芒芦席,增加高度。直膝跳一寸,屈膝即跳一 尺,故有“一寸管一尺,一尺管一丈”之称。

二十、竹叶手

又称铁砂掌。用粗帆布制成二尺见方的口袋,中贮铁砂, 杂以尖锐铁片,初重三十斤,悬于梁上,高与胸齐。练功者站 马步,用单掌(凡习用右手者,宜用左手)掌心拍击,使沙 袋渐宕渐远,在宕回之际,举掌从旁搓擦,使之旋转,如此反 复拍打、搓擦。至应手将沙袋拍出二丈以外、随意使之旋转之 时,即将铁沙加重二十斤,以此为递加率,加至一百三十斤, 即告成功。初练百日,须以药水浸洗手掌,以保护肌肤,方见 效。

二十一拈花功

专练指头捻劲,大中食三指第一节相扣,指面紧贴,运劲 作360度旋转,内旋外旋各百数十度,随时随地可练。一年 后,于指间嵌住大而且圆的黄豆三颗,如法练功,豆须不时更 新,练至应手捻碎,乃更以黄石、青石块。功之深者,一捻之 下,可使最坚之石卵立即粉碎。练功手势如同摘花,故名拈花 功。

二十二、点石功

专练食中二指点刺乏劲,以中指为主,适于点穴法之实 施。练法甚简,伸食中二指、余指相握为诀,向坚硬之木石频 频点刺即可。为测行功进度,可用粘土掺和适量胶水捣烂,制 成条形一长块,上画成排圆圈(圈宜小,以兼练眼力),先点 第一圈,数月而土陷,继点第二圈、第三圈……随着功夫的进 步,点土使陷所需的时日逐渐缩短,终则应指而土陷。更易以 坚木、厚石按同法练之,功到自成。

二十三、锁指功

大中食三指指面相扣,虎口成圆形,用劲紧扣,力乏稍息 再练,早晚行之。一年后手指间夹木板,自薄而厚,均以洞穿 为度,更易以铁板、钢板,同法扣之,能扣陷钢板即告成功。 相传少林寺某僧练书法,悬腕作书,力求笔力沉着,于笔管中 灌以铅,日临千字,历二十年,书既成名,而指劲亦臻绝顶, 此即锁指功于无意中发明之经过。

二十四、金针指

专练一指之功,又称金刚指。面墙而立,以两食指端抵 壁,身向后退,上身重量压向指端,初必不耐,久则习惯,且 能耐久6乃更进一步,以两指及足尖拄地,直身俯卧,臂伸 直,继而腰部弓起,上身前俯,两臂屈肘,全身离地三四寸, 更撑臂伸直,是为一度,状如饿虎扑羊,又称铁牛耕地,如此 反复卧下撑起,进而以一足拄地,另足搁置拄地之足上练功, 更可于背部压重物如石块之类如法练功。昔年少林寺一贯禅师 即精于此功,一指之力,可透重壁。

二十五、石孳养功

又名提斤斤。专练三指扣捏之劲,与龙爪功相仿,但着力 点侧重于指面,最利于卸骨法之实施。以麻石凿成圆推体,上 削下广,略如孳芥形,初重三十斤,以大中食指指面捏住上 端,指尖朝下,椎顶近中食指末节,不可抵住掌心,用劲上 提,约半至一年后即可应手提起,更须绕场行走,至数十周而 不觉其累,乃更换较重之椎体练功;以三斤为递加率,不可贪 多求快。加至六十斤重而提行自如时,则三指之捏劲可洞铁 板。

二十六、铁臂功

运劲于前臂,以前后两面交替撞击木柱或树木,默计度 数,只增勿减,早晚勤习,三年功成。功之深者,挥臂可断石 柱。必须注意,撞击之力应由轻开始,逐渐加重,并可用药水 浸洗以辅助练功。

二十七、鞭劲

专练两小臂下压之劲。初练上杠,即两前臂压于杠上,使 全身凌空缓缓上升。木杠之制作,一如单杠。如无木杠,于高 桌上行之亦可。晨夕各练百度。一年后练压竹。以坚木为架, 如方桌形,四足埋土中筑实,左右各以粗竹一根,紧缚架上, 更以毛竹四五根横铺其上,如桌面状。练功者站马步以两臂用 力压之,力乏稍息再练。早晚操练。当每运劲能将竹压下六七 寸时,即于原竹之下再加一层毛竹,如法操练并递加,能将十 余层毛竹随意下压六七寸到一尺许时,功即告成。此时双臂运 劲,有如挥动一对钢鞭,故名鞭劲。

二十八、分水功

密植粗竹一排计十根如墙状,上下端以绳索系紧。练功者 以两手插入中间竹缝,更以前臂伸入,运臂力使竹向两侧分 开,其罅隙自窦状以至于洞开而能容人通过,竹具韧性,分之 则开,收之即闭。再在两侧增植一竹,同法练之,至植竹三十 根而能开合自如,功即告成。

二十九、玉带功

择粗大之树,早晚站马步用双臂合抱之,使劲向上提拔并 来回摇撼,每练力乏而止。练至应手能使枝叶摇撼,乃更换一 个四五百斤重的石鼓如法抱持,至能历时半小时许且持之行走 自如时,功告大成。

三十、鹰翼功

专练臂肘挑劲的功夫。,于梁上用长绳平列悬二沙囊,练功 者站马步,曲肘握拳齐肩平举,拳面在胸前相对,以两肘分别 承受二沙囊之重量,练臂肘托劲,力乏稍息再练,早晚各三十 度。沙囊盛沙(不必铁砂)自十斤始,月增二斤,练至一年, 达三十四斤。更练挑劲,即用两肘节上挑,使沙囊向上飞掷。 自二十斤始,能挑掷二尺开外,好加重五斤,至每囊重五十斤 而挑掷自如即成。

三十一、千斤闸

专练两臂托劲,兼增长下盘及全身实力。体力充实者练此 功较为相宜。最初,练功者站马步,两臂上举过顶,掌心朝 天,指尖相对,仿佛力托千钧。三月后托石担,自三十斤始练至上托半小时不喘不汗,即逐渐加重,至二百斤为度。乃舍 担而托闸。立二巨石为柱,柱之相对处,凿有极深之槽。另备 长度相当之石板若干块,自三十至二百斤不等。先用二百斤石 板放槽内,用铁索绕住悬于柱横梁上,石下端约及人之胸高。 练功者蹲身其下,如前法马步托举。经若干时后,更于原石上 方加一最轻之石,然后逐渐易以较重之石,至能托举五百斤以 上即告功成。

三十二、翻腾术

练臂部实力及身手灵活性的功夫。从盘单扛入手。先练引 申,即双手握杠,运用臂力引体上伸,至双臂撑直,杠齐下腹 部,如此反复锻炼。更练“风车”,即两足离地,运臂力使全 身前后绕杠作360度旋翻。盘杠纯熟后练皮条。竖坚木为架, 高三丈,长二丈,上架横木,横木底部每二尺钉一铁环,环上 系以坚韧之皮条,下垂近地面。两手各执一条,交替上抓,引 体上伸。继而练旁行,即手握第一二条,升至半空,撒一手翻 身抓第三条,如此相继翻身,旁行至末条。再在此条上练风 车,由于此条柔韧,不易着力,且两臂须随绳拗折,故比盘杠 为难;而翻腾愈慢则愈难,也愈见功。风车纯熟后练脱手跃, 即两手用力一撑,全身向上一跃,再出手抡握此条,如此节节 上升至顶;下降时亦取同样方式。最后练横窜,即升至空后, 双手一按同时撒开,全身横跃数尺,抢握远隔数行之皮条。皮 条练熟后改用丝绳,同法练之,丝绳逐渐减细,减如筷子粗细 亦能翻腾自如,即全功告成。

三十三、流星桩

埋粗竹一根于地筑实,外面密缠麻绳一层。练功者站立桩 ,以头、拳、掌、肩、肘、腕、臂、腿、膝、胯等撞之,击之,拍之,削之,切之,勾之,拔之,蹦之,挤之。勤练三 年,全身实力过人。此法为少林入门基本功之一,练功要诀在 于用力由轻而重。

三十四、空手入白刃

专练眼法、身法,利于以寡敌众。练眼之法,自数物开 始,先数固定物,如望砖、屋瓦等,须练至同类群物落眼即识 其数;更练数活物,如成群之畜、禽等,由大而小,由少而 多,亦求落眼识数。第二步练梅花桩。跑桩纯熟后,在广场上 密植高低不一、大小不箸之竹竿,排列须杂乱无章,间距至多 一尺。练功者侧身于其间随意穿行疾走,要求身不触竿,愈速 愈妙;继而更于地面每隔少许距离布石灰一摊,同法练习,除 身不触竿外,更要求足不蹈灰,至此即告功成。

除以上各种功夫外,少林功夫还有铁砂掌功夫、朱砂掌功 夫、毒砂掌功夫、铁头功、铁膝盖功、一指神功……等等。因 考虑到这些功夫在当今时代对人们锻炼身体作用不大,如引导 不好会适得其反,不利青少年,故不作分别介绍,仅点及名称 而已。

必须正告,练功夫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武术 遗产,强身健体,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至于凭借功夫而好勇 斗狠乃至为非作歹,从来为武术界所切戒,任何习武者必须牢 记于心。

第三节戳脚翻子拳和绵掌翻子拳

翻子拳分两种,戳脚翻子拳和绵掌翻子拳。

一、戳脚翻子拳特点

戳脚拳风格特点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活,动作舒展,架势 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快速勇猛,放长击远。要求 腿功练得像胳膊那样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在技击攻防时要求 手领脚出,手到脚到,手防止脚踢下,手脚并重,上下配合。 戳脚易言讲:“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手出脚不动,打 人不能胜;脚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拳打三分不易,脚 踢七分不难”。翻子拳是戳脚的文趟手,又称九翻子拳。其风 格特点是架势较小,动作严谨,灵成多变,干净利落,先柔后 刚,刚柔相济。攻防方法含蓄,手法多变,虚中藏实,实中有 虚,虚实莫测。力从内发,发寸劲。拳遗讲:“出手似箭,回 手似线”、“眼似流星手似箭,腰似蛇形脚似钻”。要求上身紧 凑,下身灵活。劲法为绵、软、硬、脆、滑五劲。要求畜力如 拉弓,发力如射箭、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 都要相配合协调一致。上肢以腰带肩,队肩带肘、以肘带手之 下肢以腰带胯,以跨带膝,以股带脚。重身法架势,武术易 言讲:“犯势把式全凭架势”,充分说明手眼身法步功架的重 要。

地躺拳,又称地行拳,古时称“就地十八滚”,河北唐山 地区称戳脚地躺术。经历代拳师发展,又创出醉拳和各种地躺 器械,如地躺刀、地躺棍、地躺枪、地躺鞭、地躺双钩等,但 都以跌、扑、滚、翻为主要攻防技术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盘, 攻击以下盘为主。在攻防时多用主动倒地,以各种腿法击打对 方,其动作名称多取于象形叫祛,如:猛虎跳润、狸猫倒上 树、大蟒翻身、乌龙跤柱、鲤鱼打挺、旱地行船、旱地拔葱、 老虎大偎窝、钝镰割谷等。

地行拳说论,温家之拳术,最重者地行拳也。此术与别拳 木同,习练方法不同,难度较大。使手为根,脚为梢,手法、 腿法、身法、摔法概括为十六个字:跌扑滚翻、仰卧伸缩、摔 打砸拿、钩挂顿挫等法。格斗时使对方不能近身,欲使脚应 敌。举经讲:腿有攒抱之进,钩卦之力。地行拳由十八势相 生,交手应敌之时,敌者来势迅猛,使手不疾脚为先。

地行拳十八势

蛤螺出势上九霄,地雷翻滚人难逃。 飞剪落地五变手,李白醉酒卧中妙。 滚珠枪背同势样,风摆荷叶五龙绞。

大小三拍护头面,就地拔碑人难逃。 他人睡床云中落,大蟒翻身身要巧。 珍珠倒卷身绵软,王香卧鱼伸缩腰。 钩挂连环腿变法,哈唤亮臂四肢抱。 金赠出水三吞蜜,小鬼推磨•破人倒。 仙人亮掌用足点,倒上梧桐落树梢。

地行拳要求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腰腿要灵活有力,腹肌臂 力要充实有力。坚持长练不懈,在技击对抗时才能立于木败之 地。弹跳功夫在地行拳里尤为重要,如腾空击打动作,要求 轻、灵、整、捷。演练和对抗多采用跌、扑、滚、翻技法,多 用双手,双臂及头顶支撑身体完成各种动作。戳脚翻子门 (包括拳、长短器械)共有上百个传统套路。戳脚拳九趟,燕 青翻子十八趟,大翻子/I趟,寸翻子六趟,八闪翻八趟,地功 翻子六趟,金刚捶八趟小翻子六趟,地行拳八趟,醉八仙拳 (文武各一趟)。传统器械有五虎断门枪、五虎点刚十二枪, 绝命十三枪,正把罗丝枪,左把罗丝枪,四门枪、奇枪、卡枪 (五龙卡)、锦枪(双头蛇)、大昆仑刀、小昆仑刀、金背缥 刀、金背连环刀、双刀(带缥)、双手带、连环剑、七星剑、 青云剑、武子十三剑、乾坤剑、炎焰剑、双剑、虎头双钩、牛 头档、小双挡' 锁手棍、齐眉棍、九节鞭、刀里加鞭、虎尾 鞭、走线锤、双流星锤、龙头杆律、鸳鸯销、鸳鸯盆、拦面臾 (大烟袋)、峨嵋、判官笔、地躺刀、地躺鞭。还有对练套路, 空手夺刀、双刀进枪、双匕首进枪、三节棍进枪,、双梢子进 枪、地八卡(地躺对打)等。1984年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 工作时,整理出五十多个套路,.刊登在北京市传统武术拳械录 上。

二、戳脚翻子拳历史

戳脚拳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 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 名、磨、弹、查、炮、花、龙。经历代拳师继承和发展,去粗 取精,发展成为现代中华武术多拳种多流派百花争艳的新局 面。

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 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 为“北腿”的代表拳种。

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即戳脚,文趟子即翻子拳。 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 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承和发展, 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会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 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洛灿, 字灿益。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 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先生经饶 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 尚家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 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 芳等人。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 授予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 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 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 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耳 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 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 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

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戳脚 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 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 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 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 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 鞭”吴斌楼老先生到北京传授戳脚、翻子拳、地躺拳技艺。 源流师承及传人

第一代:赵洛灿、字灿益。

第二代: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段洛绪、魏昌义、魏 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刘振江、王占鳌、张景天、赵振基、•魏赞奎、王 洛苍、王勇、于印同、李效先、徐凤造、徐兆熊、郭洛溪、李 洛甫、严文平、刘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魏希贤、王云鹏、肖春荣、魏跃先、吴振堂、吴 斌楼、张勤增、张云骥、刘仁义、于金泉、彭法年、孙汝南、 曹振海、魏连会、张永和、刘景山、刘树田、芷平、刘景才、 闫长会、李金铎、张会中、张树田、张会来等。

第五代:魏树九、王德鑫、魏宗汉、刘化峰、张双龙、李 志祥、邓复兴、吴泽田、李文考、戴相峰、王瑞祥、杨玉凯、李坚、李娃、钱德华、李文兴、刘学勃、常双年,刘学会、崔 林生、曹照田、刘振民、孙长立、史立民、门惠丰、马青柯、 孙桂芬、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第六代: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安明山、李 海胜、赵建国、柳采风、索永建、李世明、王长亮、柴洪顺、 王立英、胡凤兰、刘杰、庞中峰、刘兵、唐兴全、蔡友、孙少 亮、李鹏、张远钦、杜吉顺、李双喜、王磊、宋振奎、于四 季、李海川等。

著名武术家吴斌楼先生是北京地区戳脚翻子拳的主要传 人。吴学海、字斌楼,1898年生,1977年病逝,原籍河北省 蠡县齐家庄人,自幼习武,从师武术名家魏赞魁(人称“魏 铁腿”)习武。二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后广交武林人士,以武会 友,如:与张长份、赫寿岩、许小鲁、李尧臣、王荣标、吴图 南、吴子珍、宋兰坡、张文平、常振芳、陈发科、王达三、王 宝英等武林朋友。

经常交流技艺。四十年代组建“北京艺林武术社”任社 长。北京解放后,受聘于北京清河毛纺厂、六一八厂、光华染 织厂、北京艺术学校、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传授武技,曾 创编有《岳氏散手十八势》、《艺术名言》、《燕青翻子拳》等 著作。

吴斌楼先生不但拳术技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北京武 术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精戳脚、翻子 拳、地躺拳,并擅长软器械如:流星捶、九节鞭、虎尾鞭 (杆子鞭),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

吴斌楼先生在北京传授弟子众多,如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 副主席刘学勤、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教授门惠丰、还有孙长 立、史立民、郑志亮、马青柯、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 志平、吴志刚等。吴斌楼先生在一生的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

三、绵掌翻子拳简史

绵掌翻子拳属翻子拳的一支,又称“短拳”,是流传于我 国北方的古老拳种。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记载:吕 红八下刚,未及绵掌短打,创始人绵张、浙江金华人。后由绍 兴传入河北保定地区高阳县一带,高阳县西柳村胡建堂为第七 代,王立增、张德良为第八代,乔秀川为第九代传人。

此拳徒手套路有绵掌、随手翻子,头、二、三、四趟、卦引子、八卦拳。器械有春秋大刀、雁翎大刀、六合大枪、六 合花枪、劈手杆子、二郎棍、六合单刀、双刀、刀枪棍对练 等。此拳风格特点: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紧奏有力,多用手臂 发贯劲,手法简捷,干脆利落。运动方法讲究含、软、挑、 蹦、扔五个字。技击特点是以守破攻为主,主张以短打长。

传人乔秀川(1929 -)男,汉,河北高阳县人。自幼从 师张德良、王立增习绵掌翻子拳。1959年又从赵砚波、李道 中习形意拳、大悲拳、太极拳及器械等。现任北京武协戳脚翻 子拳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肃宁县武术馆顾问。

主要传人有孙志强,现任辽宁省鞍山市武协副主席、志强 武术馆馆长、国家级裁判。靳万发,河北省肃宁县武术馆顾 问,在1982年北京职工武术比赛中获第三名。1993年北京市 传统武术比赛中获第二名。

刘庆勋在哥伦比亚国的“波哥大学”创建了 “中国武术 培训中心”。

吴呜瑞在1995年北京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前六名。秘鲁籍 学生阿尔杜罗•恩利克,在1993年北京国际友人武术比赛中 分获二等奖和优秀奖。1982年参加中国奥委会新闻出版委员 会出版《中国武术》海外发行专辑的拍摄演示。1993年参加

:北京电视台“中国之窗”《京城武林访探》节目的演示。

四、戳脚翻子拳功理及功法

该拳注重腰腿的基本功法: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 身稳,温家拳谚讲: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投转之能,脚有行程 之力。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 进身伏之,脚踢手颁,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 入方。脚踢对方莫容清,全手领门户清,拳打三分不易,脚踢 七分不难,脚之疾更比手之疾也。

拳谚讲:“打拳不踢腿,到老冒失鬼”、“习武不活腰,终 究艺不高”,练好腰腿功夫,五行则顺,六合则对。腰腿功夫 不扎实,则五行不顺,六合不对,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 筋骨不易。

内外五行论:外五行者,为五手五脚。五手即:崩、拨、 攒、贷、拿。五脚即:图、点、插、摆、踢。习武者不明手脚 五字是不知外五行也。手脚各有变化,运用奇妙也。

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气力之所到而势则随 之,架势之所到而气力则注之。教气力充则架势为有用,练架 势而气力愈增。初学技艺时,若不明练气,气不贯入丹田,身 体亦趋,四肢无力,练习日久必受病也。习武者必学运气,如 垂肩、项竖、齿扣、唇闭、内提等,按法司之日久技艺必精, 聚气于丹田,运气于四肢,为一气充气足。练武者要内外合 一,五行要顺,五行配为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五手五脚 者,养五脏,然肾水足精神旺,心气足,脑力坚,神经敏。肺 脏足气必充,肝脏足力必猛,脾脏充身必健,故五手五脚之运 动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便耳比奥 妙无穷也。

习武者注重六合:内六合、外六合。外六会者,背与肩 合、肩与肘会、肘与手合,腰与膀合、胯与股合、膝与脚合。 内六合者,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 筋合、筋与血合,是内外相关需协调一致。肘手一伸,背催 肩,肩催肘,肘催手挑动,腰催跨,胯催膝,膝催脚,背肩 肘。手在于上,腰胯膝脚在于下,肘膝要对,不对身有前俯后 仰。肩膀要正,如若不正左右歪斜。背腰要活,如若不活,身 无柔软沾绵之妙。

拳术讲:三节九桃报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动力增加。九 肢:胯、膝、足、背、肘、手、丹、心、喉。

武术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1. 胳膊一出打八字:压、挂、挑、打、崩、抱、劈、砸。


压是削手疾进,控是护肋前攻,

挑是粉桃撑撞,打是疾进硬冲,

崩是推崩转靠,抱是力大无穷,

劈是迎面三掌,砸是泰山压顶。

  1. 步法讲八字:顺、正、疾、绕、' 提、跳、咬、齐。


顺步打、正步观、疾步进、绕步闪。

提步空、跳步瓒、咬步扣、齐步转。

  1. 手法讲八字:起、落、钻、翻、崩、挑、横、竖。

  2. 身法讲八字:扑、仰、闪、靠、倒、卧、斜、绵。

  3. 手一出打八字:阴、阳、戳、竖、更、中、撮、坠。


阴手打鼻梁,阳手打胸膛,戳手千斤坠,坚手似柱梁,更 手摘僧帽,中手滚肋膛,撮手能抬土,坠手能开花。

  1. 眼法:眼要毒。眼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观五官,必达 于心,然后才能应敌之变化,取胜成功。然交手之时瞬息万 变,眼不毒不能察其动静,识其变化。眼之迟速,实为习武之 必要也。


扑身打、仰身抱、闪身躲、靠身肘。

倒身空、卧身脚、斜身走、绵身巧。

  1. 气法:气法是指在演练或技击时的运气方法。要求气 沉丹田,呼吸自然,不能闭气。有形者为四肢,无形者为气 力,放气力是四肢之根本。练气讲三心,三心是顶心、手心、 脚心。顶心要紧,手心要收,脚心要扣。三者要齐扣,使气会 聚一处。顶心不紧则张,气散意乱,气不能贯入丹田。脚心不 扣则张下肢,欲用足根无力,步法则乱。三心齐扣,气可归于 丹田。丹田气足发于脾脏,发于四肢。武术之道,交手应敌之 时注重十二要诀:口要震、脑要明、服要毒、心要狠、气要 均、力要巧、意要坚、势要快、手要妙、脚要清、身要活、进 退要灵。十二要诀实为练武者之根本。


武术说来各有门,未曾学艺想赢人,岂知手脚皆如此,不 用功夫必受腐。

投师容易,学艺难。得艺容易,练艺难。

练艺容易,打人难。打重容易,打轻难。

恰当难,要知来意更加难。

第四节劈挂拳

一、劈挂拳简史

劈挂拳是一种广为流传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古老拳种之一。 劈挂拳为少林佛门内武技,相传始于清代乾隆年间(1775) 年,一韩姓僧人(韩透露)去海望寺探望师兄,由于长途跋 涉,受尽千艰辛万苦,病倒在河北盐山县,被大左村的一位人 称左四爷的布施行善收留家中,请医治病,疗养身体。一日散 步,偶尔经过一拳坊,听到有习武之声。和尚见此地乡情有好武之风,为报答当地人好善之情,便将自己的武功劈挂拳,传 授给当地乡民。本村习武少年左宝梅见此僧人身怀绝技,便求 教拜师为徒。左宝梅苦练十余载,悟出劈挂拳之真谛。从此左 门世代相传。后左氏传人左东君,破家规传于外姓,从此逐渐 传开沿袭至今。

二、 劈挂拳技法

劈挂拳是一种以滚、搂、缠骼、劈、挂掌,两肩披形臂, 不招不架,闪展腾挪,见招打势,随势进招,搂膝绕步,拧腰 切跨,翻车辘辘,辘辘翻车。大劈大挂,大开大合,上下翻 飞,迅猛彪悍,滚翻扑搂,劈撩挂砸为风格独特的拳种。劈挂 拳功正劲整,架子舒展大方,势势开敞畅达,气力贯通,流畅 彪悍,以气贯力。以根力催腰力,以腰力摧稍力,滚翻迅速。. 正所谓:“劲力畅达势子悠,功架舒坦腰为轴,脚趾黄泉头顶 天,横平竖直臂轮圆。”滚搂缠骼劈挂掌,翻滚撩砸内中藏, 乌云罩月龙形势,蜂螯狗咬上下忙。劈挂拳则以丹田气贯通, 发劲饱满,劲足力透。而气浮则力单,气沉则劲透。举轻落 重,冷脆硬弹,气随意念,力在丹田。亦以脚为根,手为稍, 腰为轴,以意催气,以气带力,气贯小臂与手则以丹田气为 本。意随于心则机警如猿,气催于根则力如熊虎之威猛则无坚 不摧。气催于腰则是灵腰似蛇,龙腾彪悍、气贯于稍则迅猛如 鹘鹰之搏翼攻敌而不及。气通则力达,力达则劲整而不散。甩 膀抖腕遥击、圈拦、捆锁,放长击远。即所谓:“乌云罩月龙 形势,甩头一指是偷袭。”

三、 劈挂拳功法

劈挂拳之要诀综谓:腾如龙、猛如虎、狠如鹰、机警似 猴、腰灵似蛇。滑如油、冷如冰。快如电、行如风、站如钉一要精神,二要眼,三要力气,四要胆。手似流星,眼似电, 腰似蛇形,脚似钻。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成钢筋铁 骨,不怕筋骨皮受苦,拍打功练内膜,功到免伤我。

四、劈挂星风格

劈挂拳用力圆润,雄厚。快速敏捷,刚强有力,势势运用 自如,招招称心如意。俗话说:快打慢,慢打迟,迟的打没。 所以劈挂拳要求:来无踪,去无影,手似流星,眼似电。腰似 蛇形,脚似钻,迅速敏捷,不可呆滞。滞呆本无则不灵,机警 生智则有素。轻似狸猫,猛如虎。峻切如鹰,腰灵似蛇,机警 似猿,冲腾似龙。要打的手手似峡蝶翻飞。柔里调刚,无不具 猿臂、蛇腰、龙腾、虎跃之象。形如鹦鹰之翻展,转碾之迅速 敏捷,一举其态如飙风迅雷不及掩耳,真乃英雄叹莫及。劈挂 拳之引手,是引蛇出洞而后击,速打七寸莫迟疑,快打、猛打 手连手,真真假假是虚实,攻其不备,防不胜防,然而我自守 来螭,歌日:气沉丹田不要忙,沉肩舒臂内力藏。见招打势腰 带力,两臂平展为横击,滚搂缠骼圈拦手,辘辘盘打抡臂劈, 见空即人前戳手,顺势进招脆劲击。

劈挂拳之一动无不动,动则似蛇无足伏水草而行之,似鹦 鹰之穿林而翔,似蛟龙翻江倒海。似灵猫之捕鼠一发即动,倒 翻午雷,怪蟒翻身,迅穿猛击。劈挂之一静无不静,而气势神 态则无不生威。静则等待袭击时机,似弓满待发,打势、进 招,闪展腾挪,蓄劲在我,挺胸拔背,开胸舒臂。松肩合胯, 灵腰慧眼,然而守来螭。劈挂拳之两臂伸展,则似剪子张股, 似老虎大张嘴,似锄刀之撑起,似渔翁手.中之叉举起。突如其 来,则似霹雷闪电,泰山压顶,滚搂缠骼,探海缚龙,刁拿锁 扣,无不应手。失掉此机,真乃英雄叹莫及。

五、劈挂拳传人追踪

盐山劈挂拳源流如下:宗师韩姓僧人(韩透路)下传左 宝梅。左门世代相传,后左东君破家规传外姓李云彪、肖和 成、再下传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村彭子珍、安亭云、于 五爷(小名)、韩宝恒、刘贵长、河北省盐山县黄龙潭村黄林 彪。再下传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村罄振林;彭振山、于 子成,尹玉支、韩宝玉、刘云龙、高福安、高化龙、刘吉祥、 安长林、刘义彪。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河吕店村吴少亭。河 北省盐山县杨家龙潭村杨宝歧。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杨石桥, 村马凤图。河北省沧州市东关乡圈子村刘树村。以上几位师父 再下传。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村于子瑞、刘连发、韩福 贵、彭维西、彭维忠、彭维德、韩福海、张洪升、刘树亭、赵 连可、高明善、刘宝森、刘子善、刘子明、孙洪山、崔玉昆、 高连仲、张连新、刘泽龙、曹瑞亭。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卜 寨村赵海青、赵海山、高宪文。河北省盐山县子庄村马连坡。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卜老桥村郭金山。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 县河吕店村吴玉文。河北省沧州市东关乡午龙堂村王振环、马 玉峰、孙玉龙、马忠秀。孟村回族自治县程家村于青海。河北 省沧州市庞老太(小名)河北省盐山县于尉家村韩套林。河 北省盐山县楚林庄村楚连成。河北省盐山县程家林村董文祥、 董文贵。河北省黄骅县朵庄村赵春祥。河北省盐山县大王堡村, 肖恩甫、肖春甫。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杨石桥村马贤达、马 颖达等人。以上几位师父再下传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卜老桥 村郭晋武、河北省孟村人回族自治县辛店村刘金泉、韩华升、 韩洪升、董世明、刘银龙、刘冠兴、赵金德、孙金铭、张世 元、彭国章.、彭国昌、彭国瑞、彭国君、刘洪来、刘连通。河 北省沧州市老午龙堂村刘吉祥、胡桂英、胡金堂。河北省沧州图片32图片32图片7市老午龙堂村勒万德、勒万贵、孙景春、胡金升、彭连贵。河 :北省沧州市东关马金秀。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子村常树 :峰、常树德、刘义春、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肖庄子村肖国 忌(小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御史村朱贤、河北省孟村 打 回族自治县卜寨村李彪文、陈秀景、路振跃。

浏览4,4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