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历史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 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 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 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 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 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模仿猿 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 拳初步形成了。
木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 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 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 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 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 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此三大派,逐派叙述。
二、 六合螳螂拳及其技术特点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 无名指、小指有蹊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 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士,越狱逃至林世 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 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 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 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 爆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驼背,又不同于长 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 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似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 并重。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 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 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 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 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 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 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 靠、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 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 的劲造。 、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 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 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 术。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 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 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 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 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 仙手镣、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 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爆发力,但 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 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 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 进、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练功方法主要有:
- 抓铁球练习。
- 抓坛子练习。
- 推砖或推哑铃练习。
- 拧千斤棒练习。
- 拍打座沙袋练习。
- 皮条练习。
- 插小豆桶练习。
- 打踢吊沙袋练习。
- 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
以上各种练习是加强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强度。 另有药方,每次练习后洗烫以舒筋活血。
三、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耄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 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 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 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 截、梅花糖储翻车、句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 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 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 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 如,神形具备。爆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 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1、斧刃脚和撩脚、杵 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 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 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 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 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 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 纽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 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 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 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 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 .一百天。
四、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击特点
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 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 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 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 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 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 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 为核心。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 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 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 非_日之功。
查拳
一、查拳简史
查拳创始人查密,鲁西冠邑看故居,
流传民间数百年,歌颂前人留绝技, 系统套路十二路,正副刚柔兼相济, 二十八路弹腿势,枪刀棍术各有十。
关于查拳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朝末 年,倭寇经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明帝命戚继光为抗倭大将, 并诏书天下,聚兵东征,抗倭保国。新疆回族查密尔(尚 义),出于爱国,应征东来抗倭。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气候多 变,长途跋涉中,经鲁西染病。后经当地回族入民的精心照 料,逐渐康复。为报答关照之情,查尚义将自己武艺悉心传授 给回族乡亲。他逝世后,人们方便把他传授的武艺命名为查 拳,以资纪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师弟滑宗歧所传,故查滑不分 之说。
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 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 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 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
清末山东冠县张其维武艺精湛,手指功夫如钢似铁,力穿 牛腹,一指点在对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数人围攻休想得 手。他还练就一支虎尾口,如游龙飞凤,快如电掣,勇如猛
虎,堪称绝技。
张其维终生好武,授拳严格有方,培养出了一大批查拳名 手,如张西彦、张凤岭、张英振、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 常振昔、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大枪杨鸿修也是清末一 '代查拳名师,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又“快拳杨”,名噪武 ,林。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足,如打败外国大力上的“神力王” 王子平、“山东双马”马金标和马永奎以及于振声、何振江、 米广亭、马格甫等。另有以济宁人李恩聚为代表的“李式” 查拳,由于收徒甚严,授徒颇少。其拳刚劲有力,势势连贯。
在北京地区早有查拳流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号称“大 枪刘”的刘昆,回族,字世安,原籍山东省临清县刘家庄人, 生于1868年,卒于1965年,享年97岁。其祖父在庆王府当 差,是清朝八旗总教头。其父为清朝北守备。刘昆曾任北营 (右营)武术教头,兼教四王爷。后在东直门北小街清真寺武 术学校,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张学良,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 授。解放后,在日坛西门立场教授武术。刘老师1957 - 1959 年是朝阳区政协委员。刘老师文武才学渊博,他曾以/I母大杆 子之徒战胜众多高手,以“大枪刘”名扬海内外。刘老师武 功精湛,套路繁多,仅传下来的有十路弹腿(包括单练、对 练),查拳、洪拳、短打二路、二十四势、燕青拳、六架势、 杨式太极拳、盘龙剑和五圣三环刀、钩、撅、口、带、八法大 杆子等。其弟子有赵德朴、杨玉成、郑天祥、姜祥禄、董兴 华、李光福、李兆祥、刘笋岩(子)、王库、刘鸿池、杜剑 堂、胡西材、朱长友等。置正比较广泛系统地流传北京的查拳 应首推1956年应国家体委邀请来京传艺的常振芳。著名武术 家常振芳(1898 -1979),自幼酷爱武术,苦练不辍,深得张 其维老师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时就以武艺超群而闻名遐尔, >成为张氏查拳门下的佼佼者。常老师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研究,造旨深透,使查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风格特点更加突 出,内容更加丰富。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晓诸家拳术,尤 其剑术早在南京国术馆时,就深得馆长张之江的尝试识,享誉 黄河南北。其动作出神入化,成为众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 1928年在山东省济南摆擂比武,常老师“顺手牵羊”、“靠身 拳”轻取山东省警察局武术教习。常老师早年曾先后荣获七 项大奖,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七七卢芦沟桥事变”,亿万 民众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师目睹国难当头,义愤填膺,毅然投 身从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队(即冯玉祥部四十四旅武术队) 并任队长,在房山区琉璃河一带的战斗中,杀得日寇魂丧胆 破。
常老师在京期间,先后任北京市总工会、工人体育场、公 安部等处武术教练。I960年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多次 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出任裁判和总裁判长等职。出版了 《四路查拳》,参加国家武术甲、乙、丙组刀、枪、剑、棍、 拳套路的编写工作。
常老师一生曾传艺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江西、天 津等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中国第一位武术教授张文广 为最杰出者,现任北京体育大学顾问。常老师在北京期间首次 打破不收汉族人为徒的惯例,开始吸收汉族学员入门显毫无保 留地精心地系统传授查拳技艺。较有成绩的学生有:齐谋业、 翟金生、董世明、孙长立、邢宝仁(故)、路景臣、曹崇柱、 杨茂林、张旭初(已故)、马金龙、张汝志、张汝维、李全 坤、张忠良、.白德金、黄云贵、王少昆、王守仁、王立田、王 立英、杨思俊(故)、宋云培、王世新、刘鸿池、董秉章、李 国瑞、韩勇、毛淑英等。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盛行于山东、河 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
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的冠县的 :“张式”查拳,冠县的“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查拳 @ 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 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 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 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 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骡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 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
查拳经过几百年的历史繁衍,技艺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 逐渐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弹腿)于一个体系。其 技术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功法全面,艺理俱精。
查拳最初器械只有刀、枪、棍套路,各有十路。现在已经 很难见到全貌,以后在不断与其它门派交流中逐渐补充进剑术 套路。而钩、撅、带乃是查拳门中拿手器械,称之为“四 绝”。
查拳徒手和器械对练包罗万象,比较流行的有四路查拳对 练、板搭铐子对练、单刀进枪、朴刀进枪、大刀擒枪、双剑进 枪、双勾进枪、大铲进枪、对扎中平大抢、对劈刀、对刺剑、 口进枪、双刀进枪、扑刀进大刀、棍进枪、空手夺刀。
二、查拳基本技法、特点和风格
查拳重视腿法练习,内容丰富,如:低踢、平踢、低踩、 斜踩、蹬腿、闯腿、扫腿、缠腿、双飞腿、旋风腿、鹦子脚 等,都适当的分布在每一趟拳路中,错综而紧密的配合在必要 的动作中。综合其腿法归结为十五个字,它们是:跺、弹、 踢、踹、泼、扫、勾、挂、排、缠、点、撩、截、拐。
查拳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见长的“弹腿”,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滑步抄”的以拳法为主的“捣捶”组 成。这些基本套路均为十路,基本动作简单易学,左右对称, 即可单练,又可串连对练。
弹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它以弹腿和其它腿法为主要内 容,接回文二十八个字母排列组成的二十八个基本动作组合, 叫二十八路弹腿。目前流行的是前十路,后十八路比较复杂, 为了便于记忆,把它编成两套类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势,分为 一趟腿拳势,二趟腿拳势。因此,世人常云“南京到北京, 弹腿出在教门中”。
三、十路弹腿顺序歌诀
头路顺步如担扁,二路十字似拉钻, 三路劈盍夜行犁,四路撑扎左右盘, 五路挑打钻封闭,六路扑搂是单坎, 七路双砍紧掩肘,八路脚跺腿连环, 九路捧锁鸳鸯腿,十路箭弹势归原, 世人莫看势法单,多踢多练妙无边, 能测其中奥妙义,打开难关献绝技。
传统查拳较高级套路有十路,又因在第一,二路中又各有 一正一付两路,实为十二路。它们名称分别是:一路母子,二 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 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
查拳中很多攻防动作,都归纳在踢、打、摔、拿之中。在 运用时,还要灵活掌握“十字要决”即:缩、小、绵、软、 巧、挫、速、硬、脆、滑。
缩如张弓蓄巨力。发力如放矢;
绵而不断意力随,变化分虚实;
软能克刚随机变,借力出奇计;
巧生智力灵活用,巧技打拙迟;
挫则侧身跟步进,闪展腾挪击; 速如闪电莫迟疑,快打出不意; 硬如钢锥戳软泥,冲撞莫松弛; 脆如爆竹发寸力,克坚如摧壁; 滑能化消敌人力,乘虚再进击。
查拳的动作采用了五种动物形象的特点,即:龙,虎, 蛇,鹤、猴。
龙:升降自如,能隐能现,蜿蜒缭绕,变化万千。
虎:勇猛善扑,伏坐纵跃,目光如电,不动自威。 蛇:无足善窜,见孔即入,折叠盘转,曲伸自然。
鹤:动中有静,动静互换,只身独立,耐久稳健。
猴:攀登跳跃,灵活轻便,机警性敏,窜蹦闪展。
祖拳
一、米祖拳简史
米祖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之一,历史悠久。过去由于门户关 系秘不传人,因此流传甚少,世人罕见。今天在国家大力倡导 之际,为了武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国家体委对武术进行了大 规模挖掘整理工作,米祖拳遂被列为北京主要拳种之一。1985 年《武门精粹》杂志以《技击健身秘功米祖拳》为题发表了 套路内容。1989年香港录制了以米祖拳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盒 式录像带,发行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夏威夷、墨西 哥、菲律宾、关岛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米祖拳主要 传人张益明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了米祖拳,获得雄狮奖。据传米祖拳为赵必先生所传,至今已有200 年历史,后传至邯郸,又传至河北威县,家传至刘佩伟老师。 解放后,刘佩伟老师又将此拳传到北京。刘佩伟老师几十年 如一日研练米祖拳,即使在参加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也没 忘记练习此拳。解放后,特别是晚年又对此拳进行了系统的整 理和研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特点。
.二、米祖拳特点
米祖拳属少林拳系,在风格上除具备少林拳的特点外,同 时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套路的演练中要求:动静分 •明,快慢相间,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打拳要手到脚到,步到 身到,意到形到。力发始于足,发于腰,经于肩,垂于时,达 于手。多发脆劲,弹性自如。以意设敌,前面无人似有人,有 人似无人。以意强胆,以胆强气,以气强力,以力强技。同时 以勇制强。以快制慢,以法化力。 V
三、米祖拳功法
米祖拳练习的全部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统称为基础 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基本功和各种套路的练习,它的主要任 务是提高身体的灵活性、速度、耐力、灵敏、力量、协调,提 高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配合。第二个阶段是散手阶段, 根据实战的要求,将套路中的实用招法拆解出来进行实战练 习。有的招法包括在套路当中,有的招法不包括在套路当中, 都必须进行实战练习。练习的过程是,先一个人进行一招一势 的散手练习,待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两个人的对练。对练时先以一人为主,另一个人予以配合,也就是递手或喂手。通过练 习,掌握与对方交手的时机和技法,提高反应能力。这是实战 前的基础训练,不进行这一步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两个人的实战练习,两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技击法则和 攻防技巧进行实战操练。第三个阶段是实力练习阶段,两人交 手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纯熟的技巧,还需要有雄厚的实 力,也就是要有好的体力,耐力和力量。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 身体的力量、速度和爆发力,掌握动作的寸劲。主要的训练内 容有打砂袋、木人桩、棒功、千斤坠、走砖、大杆子。打砂袋 主要是练习肩、肘、腕、胯、膝、头、脚各部位的撞击力量。 木人桩主要是练习动作发力,一些主要的动作都要经过桩功的 操练。千斤坠主要是练习臂力和腕力,棒功主要是练习手腕的 灵活性,两种方法都是练习擒拿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走砖主 要是练习步法的稳定性。大杆子也叫大棍,和大枪的拦拿扎枪 法一样,可以单人练也可以两个对扎枪,是练习枪法的基本方 法之一,也是增强背、臂力量的方法之一。
四、米祖拳技法
米祖拳技法精深,动作舒展大方,给人以飘洒优美的感 觉。全套共五十多个动作,结构严整,动动相连,式式紧扣, 招招实用。进攻技击性强,身法突出,含蓄后发,避实就虚, 转展灵活,刚健有力,发力充实,变化无穷,势势相连,上下 周全,首尾呼应,刚柔兼有,.可慢可快。一势多动,一动多 变。临敌时讲求心明、眼快、手捷、身活、步稳、乘虚而入, 见招发招。踢、打、拿、摔、击、攻防兼备,一招一势具有鲜 明的实战特点。充分体现“远击拳打脚踢,近击肘肩胯膝” 的技击要领。
身法表现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技击的要求,实战 需要。初学者练拳时,头要叫,身要正,腰要直,宜慢不宜 快,要一招一势的练,细心体毫每一个动作的内涵,待动作完 全规整后再接作下一个动作,同时还要注意手眼身法步的配 合,动力的发挥,这既有助于动作质量的提高,又可达到健身 的作用,整套拳需要有相当好的体力才能完成。因此,练习时 还要配合以沉气,也就是气沉丹田。要求训练者有非常扎实的 桩功基础,才能使动作稳健而不气浮,保持充沛的体力完成整 个套路。
米祖拳步法有弓步、马步、仆步、丁步、虚步、半马步 等。拳法有:冲拳、劈拳、揽拳、挑拳等。掌法有:砍掌、削 掌、按掌、擦掌、挑掌、横推掌等。手形有:拳、掌、钩、虎 爪、鹰爪等。练习时要掌握好六劲即刚、柔、虚、实、直、 横。
米祖拳的内容除拳术外还有大枪、大刀、双铜、双钩、双 锤、双刀、花枪、刀剑等器械。米祖拳是实用性很强的拳种之 -O它的技击原则是,不动则已,动如雷霆,欲进先退,.欲上 先下,欲左先右,在技击上一般主张后发制人的原则。当对方 用拳击来时,待其新力已过旧力末发之际,我随即发招,对方 必然回手不及被我所制。米祖拳不主张硬打硬进的方法,而是 采取化解的方法,避其锋而后贴身进招。在技法上讲究高腾矮 挂,不高不矮用带打。当对方用拳击来时,用身法将其化开, 也就是躲闪之法,然后顺其抽拳之势而出击之。米祖拳主张拳 不虚发,手不空回,出手如钢铿,回手似钩杆。米祖拳的进攻 方法,多采用外进的办法,因此对步法的要求很高,在步法上 菱多采用连环步法。在做攒耳拳时采取直冲横打的办法。
花拳
一、花拳简史
花拳相传为清代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在江浙一带传授 的属于少林派系的拳种。
甘凤池,江南江宁人。少以勇闻,为人和善,武功深造绝 伦,精拳术、剑法,又善引导术。他少学于张长公,以技击而 闻名,中年获交吕元,又得明室朝元和尚真传,后综合各家之 长建立花拳。时因有反清复明之疑,为清兵追捕,隐居江浙一 带,其技遂传。因收徒甚严,故近代人习者较少。・
清末时期,京西海淀住有“莱户宋家”,主人宋国荣,那 时产菜专供朝廷食用。宋家世代习武、家中因有人参加义和团 .事败,便从祖籍山东莱州迁往京西海淀倒座庙。置菜地数亩, 以种莱为营。一日,有一痛者至宋家,自言从九华山因灾荒避 难而来,闻宋家喜结好武者故投奔。问来者尊姓,只言贱姓 宋。宋家更喜同姓同宗,留住。此后便称“宋痛套”,简称他 “痍套”。时年荒旱,民不聊生,盗窃抢劫甚多。一日,有群 徒聚众宋家门前,强行索要钱物,如不拿出便洗劫宋家。痛套 出面劝阻,众徒不允,双方动起手来。癖套手持一杆花枪,守 在门前挡住众徒,无一人进入,众徒俯首求饶,并言以后绝不 再扰,宋家以钱粮相赠,离去。
宋家见痛套真功,欲拜求学艺,痛套久居打扰,应以恩相 报,允之。时有半年余,忽有人来宋家找一捕子,痛套听后避 开未见。数日后腐套赠宋家残缺花拳手抄谱本,并言次日讲 述。待次日未见痛套,至卧室已不辞而别,留信一封,言缘份已至此后会有期,下款属名宋痛套。又隔数日,有官方模样两 人来找痛子,宋家说不知此人,此事久久才平息。
宋家从师痛套习练花拳,以赠谱为本、功、理、法俱全, *从此花拳扎根于北京宋家。传至宋泉,又名宋德泉,号兰坡 :(1878 -1958),其人瘦俏美髯,性格怪僻,一生惟有爱武, ;喜结武林,好打不平,见义勇为,侠胆行事极多,以德为先可 t称德武双全,在京津一带有“燕京怪侠”之称。其人生活简 :朴,经常一段时间内不食烟火,以果为食。衣着更为简单,一
1年四季中同样打扮,外披草呢大衣,白单裤,黑市靴,腰束麻 绳,银髯结辫。出入房间不走房门,越窗出入,专在暗处或隐 蔽于高处,看徒练功。其人白天夜晚不分,终日练功不停。居 室简陋,屋内墙壁、柱子、门框均是绳索铁链,地下城砖石 块。年至八'十岁时,在屋内劈叉、倒立、全身操打、握绳索或 抠门框身体悬垂。练功成性,故人宋疯子,家住海淀时,天未 亮,便越颐和园(万寿山)高墙内或去西山红山口处专找悬 崖峭壁翻山越岭,手倒立爬山。在山顶最高临崖处单臂做左右 旱水(即卧鱼动作,一臂屈肘支撑腹部全身悬起成水平),从 高处手倒立,距地面有丈余,脱手直冲向下,临接近地面时挺 身而起,站立地上,此动作为练鹰爪功的指尖力量,手扒山石 攀登,指戳铁砂碎石,练得单指断石,爪抠树皮,指尖悬 垂。冬天以大卵石放在火炉上烤热以暖手,久之,在卵石上有 手指钻的孔和深洞,因此手指非常坚硬。两脚更为捷健,带功 行路,时至密林中练穿林功。在荒年中带子志平去河间府谋 生,行至一村内,志平口渴在井台上饮水。本村人不依,来二 十余人阻止,举手便打围攻父子。宋泉无奈单人在人群中盘旋 穿梭,挨即倒,碰即翻。有人解劝说和,赔礼离去。1953年, 年已73岁。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结束后,组织国家武术队,
氟全国巡回表演。一次在北京东城区园恩寺演出,邀请北京武术 界观看。宋泉与师弟王金山同去(王金山号称形意王,在同 仁堂乐家护院为职,后收志平为徒)。王金山因腿脚不便,乘 坐三轮车,宋泉随车往返跑步约
20余里之遥(表演人员有蔡 龙云、程传锐、李天骥、张旭初等)宋家有长女宋坤英、跟 随吴式太极拳家郭松亭(姑父、宋泉随之姐嫁与郭家)习练 太极拳。次子志平从小随父苦练武功,常在夜间父子二人躲一 小屋内,点燃小蜡烛练私功,直至鸡晓天明。因此,志平从小 练得一身扎实基本功,得其花拳真传者惟有宋志平。
1945年宋德泉评选为当时北平国术界“十老武术家”之
1952年经武友赫寿岩相劝,在东华门大街成立“健身武 术分社”这样即可传技于世,又可有助生活。于是父及子女
3 人办起武术社。挂牌后,学员络绎不绝,青少年以花拳、长拳 基本功为主,老年以吴式太极拳为教材。不足
8年时间收学员 数百人,工、商、学、兵老幼俱全。由于宋老名声久仰,教法 得当,学员进步很快。为满足当时各地邀请表演,成立了 “健身分社武术队”,谢志奎为队长。久之,社里培养出一批 精悍的骨干队伍,内部组织健全,边提高技术边抓紧思想教 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跟上了社会发展形势。在当时的 武术表演及后来的武术比赛,健身分社的队员都获好评名列前 茅。以后,区、市、国家体委健身分社为中心,经常组织全市 武术界学习开会,为发展当时社会武术,团结武术界,提高老 拳师的思想认识,破除迷信,改进传统套路技术奠定了基础。
宋德泉末办武术社以前曾收徒有米长祥、韩德俊、张仁 华、王金仲、谢志奎等。宋志平在武术社精心培养的有方世 绵、杨僧宝、经本愚、纪鸣谦、董文玉、郭双凤等。
五十年代在京武林老拳师经常来社的有李尧臣、吴图南、 徐致一、李剑华、高紫云、寿岩、陈月舫、陈子江、程有信王达三、骆兴武、吴子珍、崔毅士、杨禹亭、陈发科、唐凤 亭、吴斌楼、高瑞周、张立堂、李经吾、孙风秋、徐元伦、马 玉青、胡老道、祖仲惠、冯金梁、常振芳、张文平、王金声、 刘佩伟、韩其昌等(顺序未按拳种、辈分、年纪记载)。
国家体委武术科常来的有毛伯浩、李天骥。地方体委有孔 凡敏、赵宝伶。工会系统有高君明。有关花拳师承及拳理拳法 等已无记载,原有资料在十年动乱中全部散失。那时武术社自 愿将有关武术书籍数百本及武术器械数十件全部上交东城区体 委,以后曾探问过,已沓然无存。
有关花拳的理论曾多方设法搜集健全整理,当前仅在大百 科全书及少量书籍中,载有极少论述,并知由甘凤池著有 《花拳总说》一书。曾请教过顾留馨、蔡龙云、毛伯浩等先生 的该书下落,均未如愿。蔡先生只说过其文很难释解。在其它 刊物虽刊有零散文章,但不足为据。
宋家花拳从师于宋痛套,言传心授,数代相传。由于每代 人各有特长,领悟各异,再在接触拳种派系繁多,各有所长, 他们均依附个人条件对掌握拳技会有所纳新发挥,这样就不断 充实和健全了花拳内容。尽管二代三代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 其宗,其根仍以花拳为基,这也是武术不断发展的规律。
二、花拳技法及其特点
在近四十年中,宋志平承上启下,桃李满天下。他有丰富 的教学与训练经验,接触社会拳师很多,适应事物发展很快, 在改革动作、套路中有独特见解。宋家花拳已在其基础上有了 很大变革。仅凭记忆中整理的花拳、功理、功法如下:
花拳,化也,非华而不实,虽花而不花。谱记:“花而不 足环中觅,巧打连环无形中”。又云:“花拳非舞一阴阳,快 愎相间虚实藏,指上打下防左右,前进后退护中堂。”拳理讲:“出手似百花顿开,使人眼花缭乱。”拳法精于内而神于 外,手法在进攻防守中运用争、长、滚、转、封打互用巧打连 环,硬打硬要至刚至柔,首尾相启左右逢源,你打你的我打我 的,水火风无孔而不入,开合得当动静相间,劲活力整紧凑贯 穿,势势相承灵活多变。
动作:沉着朴实,严紧完整。
出手:快速敏捷,迅速连珠。
劲力:充实劲整,刚柔相济。
定势:形神一致,手疾眼快。
内劲:意气相合,气沉丹田。
花拳有长拳的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特点,还具有刚中蓄 柔形神兼备,硬如铁,软如棉,身似杨柳臂如鞭酌独特风格。
三、花拳内容
- 基本功:(详细内容从略)包括各种腰功、腿功、臂 功。
- 基础功法:(详细内容从略)
多种手型、步型的定型训练方法。
多种手法、步法的变幻训练方法。
眼法、身法灵巧多变的训练方法。
跌扑滚翻摔打应用的训练方法。
技击散手实功实力的训练方祛。
抖袋滑杆内劲应变的训练方法。
- 桩功。
包括养生功、实用桩两大类。
- 排打功。
排打分为小操打、大操打两种。
小操打:自我徒手与器械排打周身。

大操打:借助外力徒手与器械的全身排打。操桩功又分死 桩、活桩两种。
- 套路。
徒手:总计四十余套。
二十四式、三十六手、五行拳、连环拳、五路短打。
五大拳有:展手、虎奔、翻手、探掌、行拳。
器械:总计四十余套。
初、中、高级的刀、剑、棍、枪。短器械:匕首:判官 笔。长器械:大枪、方便铲、牛头铲、大拐。双器械:双刀、 双剑、双钩、双枪、双戟、双拐。软器械:九节鞭、三节棍, 对练:总计二十余套。
双人对拳、三人对拳;空手与器械对练、器械与器械对 练。 -
四、花拳功法要求“五要四求”
- 五要:
一要筋长,二要气足,三要劲活,四要根固,五要完整。
- 四求:
一求身法似游龙,二求步法快如风,
三求手法如穿梭,四求眼法如闪电。
浏览2,2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