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行功的练习
此功法是在内功的基础上以脚掌外缘能坚硬如铁,周身上下高度协调,和技击时腿部能产生出碎石透铁之力。
练功时可选一僻静的有石壁或大树处。练习的方法是:周 身放松,平心静气站立于石壁前,距石壁约一步远。左脚立于 地上略有弯曲,右脚抬起,蹬于石壁上于大腿根相齐处,膝部微屈,右臂抬起向前伸出,与肩同高,肘微屈。左臂随后,比右臂略低,双手松握成拳状。静立不动,意念中周身及右腿有前 顶之意,左腿有如埋于土中之感。头向上顶,胯向下坐。当其 撑腿发抖而无法坚持时,再换左式,姿势与右式相同,只是方 向相反。站立时间应日渐增加,以能站半小时而不觉其累,支 撑腿不抖者为宜。
然后,在上一个动作的基础上,以右脚站立,抬左脚向墙 壁踢击,随后左脚落地,以右脚向墙壁踢去。踢击时两膝不可 完全伸直,如此反复,左右两脚轮换踢击。待脚掌外沿感觉疼 痛时,可以双脚外侧着地,向前向后走动。待双脚疼感消失即 可重复上述动作。
在南少林拳中,此功百日功成。功成后可抬脚击断石条,脚断石条时要做到周身放松,脚掌接触目标的同时,意念中要 有穿透力,视目标如朽木一般。
以上所介绍的功法,特点是功法简单易学,功效大,功成 时间短,是气功速成之法。
(二)内功练习的注意事项
凡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正常的现象,甚至发展 到不能自制,造成了精神、机体的痛苦,称之为偏差。关于练功 偏差,这是许多练功者在练功前及练功中首先遇到的也是最 为关心的问题。这些现象在练功过程中的确是有可能出现的, 但这只是少数,至于“入魔”者更属极个别现象。只要练功前理 解功法本意,如法循序渐地练习,不会发生偏差。在练习本门 功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本文所述各种硬气功功法,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 况选择适宜于自己的功法进行练习,不要见异思迁或者同时练习多种功夫,以免无一精深。
练功时间为子时寅时,每个时辰练功1—2小时。并尽 量选择空气新鲜,树木多,环境幽境的地方练功。
每次练功前,思想必须集中,情绪安定,心情愉快,严 禁在过度兴奋、恼怒、悲哀时练功。
练功前必须先呼出三口体内浊气,吸进三口天地精华之气后再行练功。要禁止在雷电时练功和在过饥过饱及过量 饮酒时练功。
在练丹田内功时必须宽衣松带。切忌为了追求气感而故意加深加大呼吸,以免出现偏差。尤其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要注意防寒保暖。练功出汗时,于练功结束后要迅速换去湿衣,擦干身上的汗水,穿上干衣服。练功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浴。
练硬气功的功法时,每次练功必须练至筋疲力尽时方有效果。练硬气功时身体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练功期间必 须适当增加营养,并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利于体力的恢复。但在未练就丹田内功之前,严禁急于操练硬气功, 以防肌肉僵硬或内脏、骨骼损伤。
练功者必须持之以恒地苦练不懈要练到行、站、坐、 卧不离练功,如此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切忌一曝十寒,如辍 功一日,则功退十日,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练功过程中,如口内产生过多的唾液时,应分3 口 慢慢咽下,并用意念把它送入丹田内,古人将此法称之为“玉 液还丹”,于人体很有益处。
练功时,每次最好均要求赤足练功,以接纳大地之灵气。而且本文所介绍的每一种功法,均需2—5年的刻苦练习 后才能大功告成,功成后仍需继续修持。此外,凡练本门功法者,切忌凭籍功夫而争雄斗狠,望习武者铭心切记。
(四)技击十形
南少林拳是介于内家拳与外家拳之间的拳术,它是模仿自然界的10种动物的扑击、穿展、捕捉、躲闪等形态特点,同时融合内功之法,创造出此拳的身法、手法、步法和技击法。因此,“形”在南少林拳的练习和技击中,具备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1.龙形
在南少林拳中,龙形功法突出要求其有缠、粘、弹、脆劲; 抓、扯、抖、蹬和各种功力协调配合的应用之能,故力量的应用 和变化较为复杂。拳经中云:“龙善腾云驾雾,此乃升降之形;绞手摆角显爪,此乃抽骨之法。”
龙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善于腾云驾雾,往往见首不见尾,神踪莫测。据说它的角、抓、尾等均是技击中的利器,并且 击之首而尾应,击之尾而首应,击之中而首尾皆应,前后相顾, 十分厉害。南少林拳中的龙形技法,就是取龙的这些功能而成的。在南少林拳术的技击中,龙形练的是腰,据说要练出龙的扭转之体、三折之腰,这样用于对抗,凶狠刁钻,令对手无法防范。龙形技法的发劲特点是通过腰的极力扭转而挣出的裹劲。 所谓裹劲,就是在实战搏斗中裹其手足,裹其身法,裹其形势,. 裹其影动,如狂风裹树一般,将敌手控制于我方的威猛气势之 中,使其打不能打,退不能退,而手足无措,如此其攻防必失调 而败北。在少林前辈中,仅用龙形技法便将对手打得三翻二 转,吐血而亡者并不鲜见龙形的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在南少林拳中,技击的发力强调劲由脊发,即通过脊背的 抖动,发出一种极其强大浑厚的劲力,这种劲力区别于一般的 局部发劲,它是一种整体的抖弹力,而且一旦击人则如触电一 般。所以拳手如练出这种劲力,举手投足即可击敌于丈外。龙 形的锻炼就是人体敛劲入脊的过程,因此许多功力深厚的少 林前辈高手,每练龙形技法都可听见其脊椎隐隐发出沉闷的 响声,这是内劲灌注脊椎的表现,而绝非虚言,此即所谓易筋 易髓,抽骨之法。
练习此功,拳手应注意全身整体运动时各部位力量互相交错、衔接所产生的缠、绞、粘、弹动和两手十指形成的爪抓力 与身体之间产生的钻力及其配合,在整个龙形的运动变化中, 这是一组非常复杂,多方面变化的力量体会,故应十分注意, 竭其全部意识来反复体会练习,方可逐步掌握。此功若能真正 领会掌握,则接手应敌之时,其势如蛟龙一般,展转盘腾,应者莫不东倒西歪,腾空跌出,而决无还手之能。
在技击中运用时,此功主动进攻、被动进攻都可以,下面 以主动进攻为例介绍如下:如对手处于我正前方,并采取防御状态。我则以快速进步接近对手,同时双手高举过头,一手在前,一手在后,以小臂及掌向对方头部猛击,此时如对手以双手迎击,我则在与其接触时的一刹间,屈指勾抓,变掌为爪,以 两爪分别抓住其两臂,同时用右脚(或左脚)快速踢向对手的腹部空当处,将其击倒在地。但在龙形功法应用中还应注意的是,抓扯对手时,一定要突然,迅速,拳、掌、爪的变化要快,要 将对方突然抓住,猛然扯动,使之因猝然受创而失去平衡。而 且只有在这些动作完成并取得应有效果后,才可能给其致命的一击。前面的抓扯和后面的一击是同一动作的两个阶段,都必须做好,做到家,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虎形
在南少林拳中,虎形功法要求动作“整”而且面积大,气势凶猛,并且要随着动作从丹田发出虎啸般低吼。在练习和实战 中,两手动作是以身为后盾的扑击,而不是单纯的拍,更不是 撞,初学者应注意。
虎是百兽之王,其威势气慨勇冠山林,曾有歌诀赞曰:“握 虎本是兽中精,离窝出洞下山林;仰天一吼乾坤动,便是天地 也应惊。''南少林拳中的虎形,就是要锻炼出虎的这种盖世神 威,与人搏斗如猛虎扑羊,使其望势而惊,一触即败。虎形练的 主要是一种扑劲,其劲的要求在于“决”,即此劲一发,就如大 江大河决堤一般,一发而不可收,如此即使是高墙巨厦亦不可 遏其奔腾之势。以此劲击人,就算对手有铁布衫、金钟罩等护 体神功,也一样应手而出,无济于事。所以说,南少林虎形的打 法是极其猛烈的,其出手运足劲力浑然如涛,沉重无比,势不 可挡。而且,往往是肘、膝、足并用,因此狠辣凶残,击敌非死即伤。
在南少林拳中,关于虎形技法,拳经曰:“虎有捕食之猛, 此乃扑战之勇;伏身坐窝离穴,百兽俱惊,'在技击对抗中,虎 形的招法主要有虎扑把、虎蹬山、虎摆尾等。其中虎扑把是最 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招法。实际上,在南派少林拳的任何一个动 作中,都隐含着虎扑的劲意,即所谓“势势不离虎扑",如离开 了虎扑之意,少林拳术也就失真了。在实战中,两眼应平视前 方一目标,如虎视鹰眸,意念之中犹如似有猎物在前,我纵而 扑之。同时,拳手可身随步进,其力由后脚蹬地而起,以腰背催 肩,以两肩催手,整体向前扑出。而且由丹田发气,气冲口鼻而发出深沉的虎啸之声,此亦为少林功夫试声的一种形式,即声力并出,给对手以威慑性打击。
据前辈高手讲,此功除应充分体会虎扑之力外,还应十分 认真领会虎扑的神意,也就是真正要做出虎扑食的凶猛气势 来,否则功法效果就会相差甚远。在实战中虎形的应用范围较 广,即近距、远距、正面、侧面、主动、被动均可直接做,在其它 动作掩护下做都能收到预期效果,只要自己不失态,不为对手 所利用就可以。如果对手身架高大,我可以两臂从对手两臂之 下擦接,即钻进身,两手直扑其胸,结果会与上面所讲的一样, 都可乘势用腿法击败对手。总之,虎形侧重于功力制胜,与对 手搭手,只要条件合适,不管对手形态如何,只管扑之。
3.猿形
在南少林拳中,猿形功法的特点为快捷、迅速,是技击术整体运动中的局部攻击动作。应用时一手未收回,另一手已 出,而且当第二次攻击刚刚开始时,第三次的攻击已准备好, 是主动连续进攻,使对手眼花缭乱,顾此失彼,无法对抗。
猿是一种极为灵敏的动物,其形态为历代拳家所效法者 很多。在这里,南派少林拳独学其缩身之法,并取其意而弃其 形,封面抓心摘桃,击法密集诡异,令人防不胜防。关于猿形功 法,拳经曰广猴能窜高蹦跳,此乃跃身之灵;封面抓心摘桃,此 乃缩身之法。”在技击中,猿形的打法特点是招法灵巧密集,身 法忽高忽低,且指上打下,示左击右。南少林技击法的“低进高 退”之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猿形的劲法着重于蓄,即手要蓄、身要蓄、腿要蓄, 并含胸拔背,蓄以待机。当然,蓄劲不是说不发劲,而是为发劲 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经过长期的猿形练习,可以做到内劲的蓄发疾收,使技击中的发劲灵巧而不失沉稳。
在身法上,猿形着重于起落二字,也就是要求身法在水平 方向的迅速变换过程中,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况且,初习南 少林拳的人练猿形还可以去其拙力,使换劲卓有成效。猿形是 一种辅助攻法,在实战中需要与其它功法配合应用。它一般只 能给对手造成皮肉及软组织的损伤,而不会造成致命的伤残。 不过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有效地破坏和瓦解对手的攻击, 拆散对手的间架与阵脚。
此功初练时动作要轻、慢、柔,待熟练之后,逐渐加快速 度,直至最后出手时不考虑其脚,进步时不考虑其手,动作就 会得心应手。用到实践中,对手便会感觉到有无数只手在向其 攻击,而看不到我方身在何处。在实战技击中,猿形功法的应 用范围很广,以其快速灵活,力量多变的特点,常与其它功法 配合使用。现介绍一例如下:如对手处于我面前,并凭借其强 大功力与我抗衡,我方先以两手拍击其防御之手臂,然后突然 将其抓住,以两手脸着步法变化而迅速将其两臂向下、向后、 向外撕拉,将其间架拆散,并使其失去重心,随即缩身进步以 作翻形功法,起腿直击对手,给予重创,使之倒地。这样的打 法,犹如将对手两手缚住再打一样,万无一失。这里所说的 “缚”,并不是指一般武术中单纯的拿法,而是含有控制对手的 意思。这里所说的“打”,也不是一般武术中单纯地操手挥拳, 而是包括着各种形式的击敌方法。
4.鹤形
在南派少林拳中,鹤形是手足并用的典型功法,它主要是 锻炼半边身上下协调的能力,也就是手上的劈打与脚下的踢 踹配合应用之功。尤其是遭数人围攻,需多方顾及时,可以干脆利索地解决侧面之敌。练习时,意念中应两臂如翅,且振臂欲起,身欲腾空一般,其它要求与诸形一样,左右落下的方向 与脚踢的方向要一致。
初练时,万万不可求快,首先要掌握好移步到换重心的平 衡,并按照要领要求反复揣摸,一项一项地做到、做好,俗云 “起脚半边空”,这一点必须注意。另外,踢出之脚要擦地而起, 最高不得过裆。在技击中手脚同向出击,实际上是违反日常生活习惯的所谓一顺偏的动作,各部力量的运动组合较平日之 习惯动作大不一样,而且初学时也会感到非常别扭,待真正掌 握之后,自会理解其精妙所在
鹤形的技击特点是以跳跃为主,即先行闪侧一边,然后出 击。此功尤重擒拿,不但需要粘手,还要有强大的腕力,搭手之 际,就应想办法扭曲对手的关节,光是指掌之间的变化就有几十招,因为南派少林拳都是在双方两手相交之际,施展绝招的。
鹤形技法初习时要练大圈子的拳术,如此练习既久,再将 大圈缩成小圈,并同样的展开攻势,这就是所谓的“外帘手”, 即暗示着它还没有看清楚对手的拳路之前,先行以大圈子的 姿势出击,然后转为小圈,也就是改用内帘手应战,如此对手 会为拳风所压,而很难在变成小圈之前出击,而待我方换成了 鹤形之内帘手。再想要展开攻势的话,已经无隙可寻了。假如 对手闪避得宜,而且还向自己进攻,两人间的距离接近了,这时就必须放弃长拳大马的战术,而改为暗腿短打。
在技击中运用鹤形技法时,自己应大部正面对敌,迎面而 上,然后突然变步,以侧面改击之,令敌防不胜防。如对手处于 我正面,以右侧身对我,或是防御,或是准备进攻,我向其右侧方向抢进。如对手变步仍以右侧面对我,我则随即上左步,虚 抬右脚,同时两手拳起,然后左脚蹬拧,腰背发力,手足并出, 以右拳背击对手面部之口、鼻处,以右脚猛踢对手中线所在, 以及腿的迎面骨或裆部,使其上下难以相顾而中招倒地。如对 手右拳自我头部出击,我同样可进右步攻击对手,只是先用右 掌拍击防御时,要以小臂将其进攻之手拍落,我右手同时落于 其面门之上。因此说,南少林拳的拳路相当高明,因为在打过 大圈之后,再打小圈,手上会很有劲,而变化多端的鹤形手,多 数是闪打的招式,如对手的右肩膀一动,就能知道他要发出右拳,不论这一拳是由低打上高处,还是以直拳出击,我立刻施 展侧身对敌的姿势来应付,本来是面对面的身体,忽然拉斜成 了一直线,闪过了来招,随后可用脚当胸打击,或者是用插捶 出击,左手则保护胸部。也有的是当对手打来时,自己用手掌由高处拨下,但并非随意拨下,而是把浑身的气劲集中在两手的手掌上,然后压下去,这样对手就很难击中自己了。因此,擅长南少林拳的人,能够一个打好几个的原因就是他每一招都 尽量避免用蛮力跟对手的手接触,而只是用巧打出击取胜。
5-蛇形
在南派少林拳中,蛇形技法是一种多方位、多角度且能连 续进攻,在整体运动中局部攻击的攻法,与其它功法相比,其 攻击威力虽然不是很大,给对手造成的威胁却很厉害。在技击 中,蛇形功法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突然、迅速、灵活、准确、凶狠、 连续攻击时,臂腿如同穿梭一样,轮番点击对手喉、眼、太阳穴 等明显薄弱的要害之处,从而给对手造成致命攻击的态势。关 于蛇形技法,拳经曰:“蛇能昂首抽蕊,草上飞行;屈伸绕盘柔 刚,机关在腰。”因为蛇是爬行动物,且身体柔软,每受惊吓便于乱草之中转瞬分草而去。南少林拳之蛇形就是取蛇的分草之能而成技法,故练少林拳术的人与人交手,往往习惯用蛇形 引开拨手,并开门进招,手足盘环往复,左右分拨,一如蛇行一 般。
蛇在古代称为“小龙”,故蛇形和龙形一样,成为南少林拳 的核心。蛇形的劲在于腰,其劲法是通过腰的扭转而产生的拨 劲,又分为:前拨、后拨、左拨、右拨、上拨、下拨、反拨、斜拨等。 其手法细腻,劲力阴沉,如配合以身法步法的展转反侧,在技 击中极易迷惑对手,进而抢攻得手。此外,发蛇形的拨劲,主要 在于拳手腰胯的放松,并含胸拨背,松腰沉肛,从腰胯的运动 带动手法的运动,使其劲完整如一,如蛇之首尾一致。
此功练习时要注意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力求步法、 身法灵活多变,臂腿拉送时具有弹力。此功在技击中运用时, 极为迅速、快捷,步法、身法的变化极快,其势如草中惊蛇,忽 左忽右,行踪不定,从而使得对手不得不左顾右盼,应接不暇, 从而露出薄弱之处。发起攻击时,应如射箭一般,准确利落地 命中对手软弱要害之处。这样,一旦命中就可以连续地攻击 之。例如,对手与我正面交锋,我可先向右虚走,然后再突然向 左移步,避开其进攻路线,同时以左手保护自己脸部,同时以 右拳擦着对手出击之手,以拳锋直攻其眼、鼻、喉等处,得手之 后,就可以用左右脚轮番连续攻击,或是换步变形再给对手以 致命攻击。如果对手的身架较高,或间架封得较紧,我则应先 以反手向对手掏进击打,但动作更应迅速、准确才可收制敌之效。
总之,对于蛇形功法来说,手脚的弹射攻击是整个身体在运动中进行的,是局部发力,故要速进速退,打了就走,但这也不是说动作轻飘,而是要气贯全身,力达梢尖,两手两足轮番 攻击,使之无间隙感。另外,在身形和步法上,应左右飘忽,多方位进攻。
鹰形
鹰属猛禽,嘴爪锐利如锋刃,于天空中翻腾盘旋,俯仰冲 刺,势如迅雷。南少林拳中的鹰形功法,即是综合了鹰的捕食、 钻天、击翅、翻身等形态,寓搏击手法于其中而成的。拳经曰: “鹰展翅击长空,取钻天之速;高瞩翻身入林,乃搏获之精,'少 林前辈曾说过广先哲在深山穷谷之中,见鹰熊竞志,故取法为 拳,防守象熊,进取象鹰,少此二势,其拳失真。”可见鹰形功法 在南少林拳中的重要地位,鹰形就是取鹰的进取之势,并在两 仪中寓义于阳,使其阳刚之气,迅猛暴烈,扑击撕打,气贯长 虹,这就是鹰形的搏击形象。
在南少林的技击中,还有“把把不离鹰捉”的说法,练好鹰 捉把对于每一个学习少林拳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鹰形 功法的劲力,主要表现在劈、压、捉三个方面,其起势高妙飘 逸,落势威猛凌厉,并加以丹田喊气相辅,其气壮山河之势,往 往一击而扑敌于地。
练习时,应双肘外撑,两腋含虚,指端向内屈抓勾,犹如鹰 爪状。而且精神内守,气息平和。待姿势站好后,可起左脚向 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与此同时,双手由手心 相向转为手心向下洞时向自身前方缓缓劈下,手达于自身正 前方胸腹部位而止。在进步下劈之时,力由右脚蹬地而起,由 脚而腿,由腿及腰,由腰达背,由背至肩,以肩催臂,以臂催手, 力达指尖,气贯全身,手有劈抓之意,身有飞腾之感。然后起脚 重创对手,攻其以措手不及。练此功时,要求全神贯注,意念真 实,眼似鹰隼猎物之目,手如出击之爪,势如雄鹰自天而降,神 威发自肺腑,但动作时应力求松、沉、透、实而均整,并一气呵 成。初练时一定要松静缓慢,以充分体会全身各部的协调性, 等掌握训练要领后,方可逐渐增加技击速度,变慢动为速动, 以求逐渐接近和达到实战的状态。
在技击中运用本功法时,如对手处于我左前方,在其将要 进攻或防御之时,我先向对手左侧方运步,使对手侧面暴露在 我的攻击之下,我即以左脚迅速踏入对手中门,同时双手高 举,以左肘臂保护自己的中线部位,以右手防其左手进攻,同 时右脚迅速跟进,出双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斜前下方劈 下,用左手抓、撕、拍对手之面部,而以右手臂劈击,抓扯对手 另一手臂或肩部,从而造成对方手臂和面部损伤,同时运用暗 腿进击和撕扯之整体劲力,在上述与对手接触的进击时造成 对手的失重,将对手击倒。如对手处于我右侧,则可以换手向 左方向作相反进击,要领相同,动作方向相反。在迎战时双方 身形和所处位置各点不同,所以学者万万不可拘泥于形式而 生搬硬套。只可象形取意,因势得力,随长就短,随机应变,运 用得法,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在鹰形技击动作中,往往是迅速降低身体,然后如迎风钻 天一般,由低姿猛然转入高姿,用浑身的整劲催动手肘或膝 足,将对手挑打出去,其进攻主要集中在敌方的下巴、胸肋等 处。鹰形的手法身法速起速落,往复循环,灵活游走,势如水银 泄地,令人防不胜防。不过,鹰形功法学起来很难,练起来更是 不易。在搏斗中,鹰形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八方应敌,同时应付 多人袭击,“学会鹰形功,敌多不用慌,”讲的就是鹰形的这种应敌功能。
豹形
在南少林拳中,豹形功法主要是训练扑击时的威猛之力 和逼人气势,并力求一次扑击成功。同时强调动作的协调变化 和力量的连续性,以求提高连续攻击方向变化时的应变能力。
在技击对抗中,豹形应用法与虎形不尽相同,虽然两者都 是“扑”,但豹形扑敌时,有一个较长控制对手的阶段,而且是 连抓带扑的连续进攻,故此豹形对于身架高,功力大的对手, 尤为适用。豹若捕食,必先用其爪将猎物扑倒,随后再以口吞 噬。
在豹形实战运用中,如对手处于我正前方,并以正面对 我,我即迅速运步上前,脚踏其中线,同时举起双手,劈抓其面 部,如对手以两手迎击,我即以双手分别勾抓其肩、臂等处,并 向下、向左、向右撕扯,然后如同虎形一样,以肘保护自己面、 胸腹等处,同时以两脚猝然发力,扑击对手重心中线,将敌击 翻在地。如果效果不佳,还可以将双手拉回,变换角度再扑之, 以连续的反复变换方向的脚法进攻,破坏对手的防御能力,不 给其丝毫的踹息之机。
牛形
在南少林拳中,牛形功法主要是运用整体顶撞力。发力时 既要有冲破罗网撞倒铁壁的精神和气势,又要有控制平衡,使 自身不失重的能力.因此练习本功法时要十分注重全身各部 分的动作协调和内外的呼应。练习时,右脚向右前方迈进一 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与此同时,左右手分别由下向上,由外 向里缓缓提至胸前,两肘外撑,并有撕拉之感。但此时两拳运 动不可停顿,以右胯带动右肩,向前猛力钻出。此时虽是出击 之动作,但两臂亦不得伸直,要具有含蓄的弹性力,运用腿法 攻击时更是如此。并且心、意、气、力高度集中贯注于拳或足之 一点,身如重锤,拳如牛角,全身的协调运动形成一个整体的 螺旋劲力,顶撞之力也就产生出来。
此功练习时应十分注意体会全身各部位动作的协调,动 作不可有断续、停顿之处,习练时可以只朝一个方向的动作反 复练习、体会,待掌握基本要领之后,再换向练习,如此完全掌 握之后,才能够产生功力,达到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地步。在 技击中,牛形应用之时,主动进攻和被动反攻均可,如对手处 于我正前方,以左手向我头部或胸部击来,我即在其将到未到 之际,以自己右小臂接触对手之腕部,做弧形化解动作,而脚 则要同时上步,同时左手握拳随即向对手之正面或侧面之脸 部猝然发力击出,脚亦需迅速跟上,务使对手如遭炮击一般, 身未动,头却感到已被打飞一样。如果此击效果不佳,则须连 续踢进,而且拳打脚踢务使己之力击透对手之身,使其双脚离 地,将其凌空击起。
牛形功法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动作干净利落,动作到 家,不可拖泥带水。进步或横拉步,一定要做到使自己完全避 开对手的攻击路线,但这决不是单纯的逃避动作,而是在避开 对手的攻击时,孕育着自己的进攻之势。同时在回位出击时, 应做到使自己不失控。故此功应用时有一定难度,如使用不 当,反会被对手所乘,初学者应该注意。此功之力,是由脚蹬地 而起,在练习中除了要认真体会身体回撞之力外,还应仔细体 会由上向下落体之力和左右拧裹之力,以及力量组合的协调 性。如此,发力打击时自可力透其体,震撼其全身,使其倒地难 起,失去再战能力。
9.鸡形
鸡是自然界中一种好斗、善斗的禽类。鸡在搏斗时,往往 翅弹、爪扑、胸撞、嘴啄,机敏勇武,斗志昂扬,不斗至鲜血淋 漓,决不罢休。在技击中,鸡形的打法在于勇,即不屈不挠,穷 追猛打,势在必成。在南少林拳中,鸡形的发劲特点在于抖:梢 节要抖,中节要抖,根节要抖,并振丹田以发抖劲,而且一抖而 无所不抖。所以,练好鸡形功法,发长劲可击敌寻丈之外,发短 劲可震其肺腑,伤其内脏,如此则穿透之劲已成。另外,南少林 拳还强调行拳与技击时的步型为鸡步,即如鸡的走路一般,此 谓之“鸡腿”,概为南派少林拳调动整劲的秘传。
关于鸡形技法,拳经曰:“鸡有急性能飞,此乃震翼之撼; 抖毛啄米刨食,此乃奋斗之勇。”在南少林拳中,鸡形着重是一 种步型的训练,身步法在技击中的价值,历代拳家均十分强 调。南派少林拳谱中就有“打人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的说 法,可见其身、步法的重要性。南少林拳的身步法有八要,即 起、落、进、退、穿、侧、收、纵。鸡形的身步法,重点在于穿侧,即 运用身体的穿侧之力,巧妙的打击敌人。所以,练好鸡形对搏 击身法与手法的巧妙大有裨益。
鸡形功法的要求是练习时要缓慢均匀,而应用时动作要 急骤快速,力量要透。也就是说,自己身体虽然未飞起来,而发 出的力量却有直插云霄之势。在实战运用中,如对手处于我的 对面,或以双手直扑我头、胸部,或左右直拳打我头胸部位,我 则在其将到未到时,手、脚、身一齐动作,即以左侧步避开其之 进攻路线,以左臂立肘拧拳,拳接对手之腕部并护住自己的脸 部,而以右拳向上向前直击对手胸部、下巴、口鼻等部位,将其 凌空击起。如果我右拳的攻击效果不好,就应立即换步,改变角度,不给对手踹息机会和还手的余地,以右腿再攻击。
10.熊形
在南少林拳中,熊形功法的特点为掌(足)、身一体,动作 速度相对稳健一些,但其力量沉实而雄厚,其势如泰山压顶, 不可阻挡。在实战技击中,熊形功法着重要求的是在接敌运动过程中的突发性进攻,而且运动之时要造成对手认为我要撞击的形势,而我方却突然变形攻击,使之措手不及而猝不及防。此外,本功法形简意深,故练习时要十分细致地体会整体 移动时的冲撞力和左右腿相争时突出的炸力,尤需认真体会两种力的联接和协调性。
关于熊形功法,拳经曰:“熊有爬树捕食,爬抓之力;摇肩 摇腰摆胯,战斗之性。”熊是一种看似蠢笨,实则精灵的动物, 其性情易躁,力大绝伦,发怒时可挥掌断树,足见熊之骇人之 势。熊在自然界中与百兽格斗,往往是后发制人,所以南少林 的熊形也往往取其守势,于搏击中先以顾法封守其势,并将敌 手足牢牢地控制在我方的打击范围之内,从而造成敌背我顺 的有利态势,然后一击制敌。这种打法是十分别致的,其成功 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练出了熊形的裹劲、含劲和晃劲。而且熊 形的劲法是极其含浑深厚的,熊形功法练得好的人,劲力内含,浑厚圆润,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劲力发出无法抗拒。 所以,久练熊形,可以达到外坚内壮的神效,而且收丹田即可 不畏击打,放丹田则可发劲伤敌。虽没有铁布衫的名气,但比 起铁布衫等硬气功来,更利于实战的需要,实为极其上乘的护体神功。
浏览7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