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能量如何影响我们镖手的操作水平,不仅仅是由于心理 能量的强度来决定(复习图心理能量与应激之间的关系)

还由心理能量的性质决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运动专家们 认为:积极的心理能量总是促进操作的,但是不能太高。而消极 的心理能量总是破坏操作的,哪怕是一点点消极的心理能量都能 对操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看法来自于许多运动学家科学的试 验和推理。

让我们先从逻辑推理上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应激是一种消极 的情绪,它是我们力图避免出现的一种不愉快的状态,它不仅会 损坏我们的正常操作活动,而且还会引起我们身体和心理的疾 病。一旦我们出现某种需要或想要达到某些积极的目标时,等于 我们自己在无形中将自已置身于应激的情境之中。

我们知道应激是通过产生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和引起我们的注 意力极度狭窄而破坏操作的,在高应激的状态下,镖手的注意力 开始来回地转移。使你不能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比赛中,或者 集中在操作动作的环节上。在比赛中镖手不能集中的一个主要原 因是:存在着与应激相联系的消极思想。如考虑自己的表现会怎 样?能不能战胜对手?有重要人物在现场观看,他会怎样想?动 作能不能像在训练中那样完美?以及对手此时发挥得怎样等等。

在比赛和训练中,镖手处在流畅状态时,他们的心理会完全 集中在动作上。如果感到忧虑时,他们会将注意力分散于活动和 忧虑之间,因而干扰操作。只有镖手处于没有忧虑或厌倦时,才 会出现(图14)焦虑应激区和厌倦应激区之间的最佳流畅状态 区域,才可以达到最高的操作水平。

经历了运动界广泛科学研究表明,忧虑从来都是损害操作 的。在实践体验中也支持了个人流畅状态的体验,只有在没有应 的状态时才会出现,从未听说过运动员报告他们曾在中等水平 的忧虑时获得最佳操作水平。

很明显,如(图16)所示,当积极的心理能量增加时,操 作水平随之也会提高。当消极的心理能量增加时,操作水平也会

逐步降低。如果镖手能保持最适合的心理能量时,最佳操作水平 会在倒U原理曲线的最顶点,它是一种最大限度的积极的心理 能量,此时绝无一点消极的心理能量存在。随着一些客观因素或 者时间的推移,镖手不可能永远保持在最佳状态,此时消极的心 理能量渐渐地介入。它也会渐渐地损坏操作水平,镖手体验消极 的心理能量越多,操作水平受到的损坏就越利害,水平也就会越 来越低。

另外,在(图16)中还能说明一个问题,在最佳能量区左 边的是心理动员区,在此区中镖手需要不断地以积极地心理能量 来使操作水平表现得更好。在最佳能量区右边的心理衰竭区(也 可以称之为心理偏离区),镖手的心理偏离导致操作水平下降 (在重大比赛中90%以上是由此引发水平下降的,镖手要尤为注 意)。

在实际中,镖手很少能够处在没有任何消极的心理能量,且 具有较大的积极心理能量的理想状态中。因此,镖手在比赛中体 验到的是多种情绪的反应,会从比赛的刺激性中和从事比赛的乐 趣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在期待外部奖励中体验到高而积极的心 理能量,同时,也会体验到焦虑或气愤的高而消极的心理能量。 此时消极的心理能量与积极的心理能量进行着斗争,积极的心理 能量是促进操作的,消极的心理能量是破坏操作的,就看它们两 者之间谁能占上风,这也就是我们镖手的曲线为什么总是上下不 定的原因

在比赛中还有一种情况存在,当镖手已体验到了一些消极的 心理能量但仍处在最佳能量区,并且技能操作得也很好,这是怎 么回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此时镖手还储存有许多积极的 心理能量,这种积极的暂时战胜或压倒消极的一面;二是镖手在 技能水平上有一定基础,可以借用一定的积极心理能量维持一段 时间。

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镖手只存在消极的心理能量的话,那 么他就会失去完成工作任务的动力了。其结果是,由于自己感觉 到没有可能从比赛中获益或只会出现消极结果时,他们将不会或 极不情愿地参加比赛(即使参加了如果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对今 后会更加不利,会造成恶性循环)。幸运的是,积极心理能量的 来源通常是超过消极心理能量来源的(有些镖手会报以碰碰运 气,也许能够成功,以这种方法来做心理动员更是不对的)。但 可怕的是,一旦消极的心理能量来源大于积极的心理能量来源 时,镖手就有可能退出比赛,甚至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

下面一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过多的积极心理能量会损害 镖手的操作吗?镖手能够要求更多的心理能量吗?两个问题的答 案都是肯定的。注意:在平时的训练或比赛中,“要求更多的积 极心理能量”和一些“尽善尽美”的想法都是产生消极心理能量 的潜在因素。因为,“尽善尽美”或“尽我所能”的想法会演变 为“我必须要做好”或“只能做好的想法”,此时消极的心理能 量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因此,镖手在正常的训练或比赛中,把 能量指向正在操作的活动时,积极的心理能量从来不会太高,只 有这时的心理能量不会有破坏操作的任何成分。

如果按照过去的说法,镖手要有强大的积极的心理能量,那 么与现在所提倡的适当的心理能量不是相矛盾吗?其实一点也不 矛盾,首先镖手要有一定的积极心理能量是没错的,但是以前所 要求的心理能量是要把它用于表象的促进作用,同样也有具体的 指向性问题。它是一个起伏和淡化的作用,这一点大家要分清 楚。只有在平时以积极和强大的心理能量加深表象,才有助于对 技术环节、细节和整体行为的序化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还有仔细 地复习以前积极的心理能量与消极的心理能量,是如何促进和破 坏操作的内容,这样就会要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在赛前或平时的训练中,可以用任何方法来建立

和加强自己的心理能量,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更有一些镖 手认为,在赛前给自己一些压力就能够使自己的心理动员起来, 这也是不对的。因为,第一,如果你要想使自己在操作中最有可 能达到最佳能量区的话,就要尽量去避免有任何消极心理能量的 存在;第二,你要尽可能地积攒积极的心理能量,把握这种积极 心理能量的水平越高,你就操作的就越好。

(四)工作任务上的差异

在活动中通常镖手们会体验到积极和消极心理能量的混合 物,由于这两种能量的同时存在,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们对飞镖 这项运动的关系。


  1. 简单与复杂的工作差异


飞镖运动到底是属于简单的项目还是属于复杂的项目,笔者 很难加以确定。因为如果只从动作环节上来分析的话,它是个简 单的运动项目,远远要比体操和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简单得多。 但是要从心理对此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上来看,它似乎又不逊色于 任何一项复杂的体育运动。所以,这还需要今后的运动专家来加 以确定。

简单与复杂工作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简单工作一般需要较 低的操作水平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如(图18)所示,简单的工 作比复杂的工作有更大的最佳能量区。而且,当积极的心理能量 处于最大时,简单工作比复杂工作能够承受更多的消极心理能 量。从图中可以看到,简单工作能够承受从A区到B区范围内 的消极心理能量,而复杂工作只是从A区到区的范围。由此 可见,复杂工作的最佳能量区是很狭窄的,在完成高水平操作活 动时只能够承受很少的消极心理能量。犹如镖手在结束关键的双 倍时,心理稍有偏离就会使动作变形,这一点有点像篮球运动员 的罚球,笔者认为此时镖手所需要的心理要求一点也不逊色于傩

(四)忧虑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应激的消极思维一般是以忧虑的形 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当你所希望发生的和你所知觉到的或将要 出现的事物不相符时,则引起忧虑。你很希望你自己在此次比赛 中表现的完美无缺,但是从你实际观察的情况来看,你对你能否 达到这一水平的能力感到心里没底(也就是忧虑)。你很希望在 赛前就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焦虑,但又担心是否能够做到(这并非 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应激成因——忧虑的结果使心理和精神上的疲 劳)。

'实际上,忧虑本身并不一定就能造成应激,相反,当你充分 地认识某一烦恼的事情时(所希望的与你认为可能发生的事情不 相符时),忧虑可以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你的忧虑 是有充分根据的(与事实相符),那忧虑的结果将是建设性的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你的忧虑没有充分的根据(与可能发 生的事情不相符),各种因素就会不断地促使你去尝试解决这一 烦恼。当合理的忧虑促使你烦恼时,忧虑就成为了一种压力和促 进力,如果忧虑是以消极的形式出现的话,它就是无益的和具有 破坏性的。

在众多的镖手中大家的忧虑倾向是不同的,高特质忧虑的镖 手形成了以消极态度看待事物的倾向,他们越是忧虑,越是比其 他人更消极地对待某一特定的事件做出反应。由于各种复杂的原 因,镖手们已经习惯根据他们以往比赛训练的经验来解释某一

特别要注意的是,尤其是在比赛中高特质焦虑的镖手在分析 某一情况出现时,总是习惯去看它消极的一面,同时又去追求那 微小的一线希望和抱以幻想由于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自动化 了,所以很难改变。因此,对这些镖手来说,让他们认识到不是 环境本身使他们造成的应激,而是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引起的应 激。

当你面临应激情境时,如果要了解是什么引起你的焦虑则是 对你很有帮助的。那么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请阅读下面对情境的描述并判断出每一种情况的应激 是由什么引起的,勾出你所选择的答案。

二、大脑的两个丰球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大脑两半球的活动,特别对他们在应激反 应时对机能的了解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 的大脑本身好象早已经做好的安排,以发挥不同部位的机能作 用。

人脑的左半球是分析中心,在这里我们可以连续地进行信息 加工,也是数学和语言中心的所在地。右半球则是具有空间定 向、信息加工比较和想象的功能等,如

分析中心和综合中心的协调合作

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当镖手的动作出现问题时,分析中 心和综合中心都知道当前需要它们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并顺畅 地开通进行工作。分析中心帮助你纠正错误的动作和设计方法, 综合中心随后自动地完成那些你已掌握了的技能,并时而以新的 和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进行。

从理论上讲,一旦镖手拥有了正确的动作程序,你就可以随 时随地完美地去完成这一技能。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往往有些 镖手在练习中完成得很好,那么为什么不能够在比赛中重现这一 动作呢?如果你能够在一次比赛中完成得很好,那么为什么你不 能够在每次比赛中都完成得很好呢?问题就出在分析中心的综合 中心常常是处于对抗的,而不是合作的。比如:当镖手应该只去 执行技能的操作时,你却可能还在分析刚才的动作和问题。而当

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分析一下你的技术环节时,你却不能像往 常那样去做,而只是盲目地去完成动作。

在许多的运动实践中(相信我们大多数镖手都有过这种体 会),当运动员疲劳和厌烦时,脑半球的后一种趋势最容易出现。 他们只是倾向于完成动作,综合中心完全处于支配的地位,不加 任何分析,以致动作技能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一些坏的不良 的习惯动作会趁机侵入到你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动作中去。这就是 我以前经常提倡的:要注重训练的质量,不要注重训练的数量的 原因。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分析才能使心理和技能程序完善,这 也就是“熟能生巧”的说法早已被“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形成 完美的技能”所代替的原因。

在现实中,分析中心常常指挥综合中心的工作不仅仅出现在 比赛中,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是经常的事。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 原因呢?其实这主要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更多的注意 逻辑思维和推理的发展,这是我们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在小的时 候,家长和老师总是喜欢具有逻辑和推理思维能力的孩子,而不 注重具有想象和创造力的孩子。当我们长大了甚至走上了工作的 岗位,我们的分析能力就早已更加地强大了,远远地超过综合中 心的能力。因此是我们从小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导致分析中 心越来越强,而综合中心越来越弱。这就注定了今后如果我们面 对控制权的斗争时,强大的分析中心总是不由自主在占上风的原 因。如:大部分镖手在比赛中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技能行为,在执 行技能行为的过程中,分析中心往往出来予以干涉,时刻地提醒 综合中心不能这样或要尽量那样等,使综合中心不能够完全和坚 决地执行这一种技能的行为,越是如此执行起来越是困难和混 乱,造成此种后果的最大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执行能力(综合 中心)太差的结果。因此,作为一名成熟的镖手必须要学会和知道,在什么时候即曲龄通寺

需要自己进行分析,什么时候只是需要你去执行,两者之间如何 更好地转换最为关键。答案是:分析最好是在比赛和训练的之前 或之后进行,也可以利用比赛的间隙进行,但要谨慎,一定要以 具有建设性的和积极的自我言语进行陈述◎当你需要综合中心进 行工作时(执行技能),你只需要坚决地按照以往的练习或分析 去做。此时脑中像是一片空白,只是意识到动作和镖的线路,没 有其他任何的东西存在。相信老一些的镖手都有过这种感觉,当 时的情境是,轻松、稳定、心态平和、顺畅以及精准等。这也就 是以前我所讲过的最佳流畅状态,以及各个中枢神经的暂时性的 神经联系。

在以上的知识中提到,在脑的两半球的协调活动而产生的运 动,分析中心(脑的左半球)通常比脑的右半球(综合中心)所 起的作用更大。

对消极自我谈话的知觉

下面假设一个在比赛中的场面:比如你和一位镖友一同观看 一场镖赛,当一局比赛过后,输掉比赛一方镖手的教练员总是时

不时地把镖手叫到一边,再说些什么。虽然你们俩听不到他在与 镖手讲什么,但能看到这名教练员在以极为平常和随便的样子向 他的队员陈述着。这时你的朋友对此非常生气,评论道:“他总 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叫住镖手,以体现在比赛中他的主导地位, 这时应该让镖手去自由地发挥,不要限制他了这时而你却与你 的朋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你认为;“正是因为这名镖手在心理 上出现了某些问题,才致使水平的发挥受到了限制,而对手却因 此更能够从容地发挥,这等于是他自己白白地送给对手机会。” 你不仅没有埋怨这名教练员,反而认为他做的对,是一名称职的 教练员。 '

很明显你的朋友的看法是消极的,而你却是积极的。当你们 看到的都是同一件事,但你们对此的解释和评价却是不同的,而 不同的想法引起了你们不同的情绪。在我们的头脑中永不停止的 意识流,将决定我们每一个人如何看待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这 些思维特点的一部分今后会变为高度自动化(这就是我们以前常 说的习惯思维),并以自我谈话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自我谈话 可以是合理的和具有建设性,也可以是不合理的、消极的和非建 设性的,这种差异常常是很微小的。当我们对成功与赞扬的愿望 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并把这种愿望变成了要求自己按照某一想法 去行事时,这种差异就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

消极思维似乎是一种特定的和单独的思维活动,常常在一瞬 间出现。尽管它是不合理的,但几乎总是难以摆脱,它的出现是 自发的会突然地占据我们的大脑并很难消除,这些消极思维是通 过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看法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进行 改变。

镖手们对自己的消极思维注意的能力有所不同,当个体处于 应激时,消极思维就成为难以限制的和笃信不疑的,并成为注意 的焦点。镖手要想克服消极思维所引起的应激,最重要的就是要

人老了,油然而生的怀旧情感似乎越来越强烈,时而想回老 家瞧瞧,会会儿时的大小伙伴;偶尔又想起昔日的老朋友,总想 创造机会在一起聚聚,叙叙旧日的友谊和故事。那曾经无瑕的童 年,那坎坷曲折的历史变迁,还有那奋斗不息的专业求知和探 索,每每纵横千秋也道出了不少人生的哲理和值得反思的教益,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段从东到西的路程,有起点亦有终点, 只是有的长、有的短、走的方式和心态不同罢了,当回首往事 时,应该是前进的、奋斗的、精彩的就满足了。

一路走来,平凡而短暂,人生之道到现在才稍有领悟,马亚 可夫斯基曾说:“人的躯壳是速朽的”,但人的知识财富却是永存 的,基于这种理念和怀旧情感,产生了想忆点什么、留点什么的 探究欲望。

六十八个春秋岁月,五十多栽的专业奋斗,那一幕幕峥噪往 事,催人联想和怀念。应该说是历史的误会把我推到了体育的行 列,一次偶然的巧合又使我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结就是 ―辈子

我出身在一个中医世家,家境的优越和医生这种特殊职业的 社会价值使我的童年过得舒坦而自在,我的周围除了温馨的关怀 外,就是甜蜜的呵护,虽未养成娇生惯养的恶习,确也滋生了自 负、傲气等毛病,身体也因任性挑食而体弱多病,再加之生活无 序,搞得父亲很伤脑筋,不得已把我送到了一个武术师傅家,逼 着我磕了头、认了师,想通过练武来搬搬我的“小毛病”,改变 一下我的健康状况和体质……令父亲意想不到的是,搞拳打脚踢 倒提起了我的兴趣,虽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确也学到了一些 气功把式和洪拳拳套。回家练上几招,听到家人长辈的赞许,自 当荣耀不已,就这样,人自然而然地懂事多了,身体也壮实一些 了,学习也刻苦了 十年后,也就是这点“小功夫",被我的 恩师温敬铭教授看中了。

那是一个十五的晚上,明月高悬、风清气爽,把农村的稻谷 场照得净白通亮,我兴来练起了小洪拳,正练得起劲,突然一个 洪亮而铿锵的声响把我愣住了: “好!过来我瞧瞧!"我疑惑地走 了过来,“你练的什么知道吗?” “我师傅说是小洪拳!" “喜欢 吗?”,“喜欢!" “还想学吗?”没等我回答,只见老人边走边说: “明天晚上过来吧!”事后才知道这位长者是鼎鼎有名的大教授温 敬铭老师。就这样我又入迷了,这一迷就迷到了毕业留校、直至 耄耋之年的现在。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生命的符号的话,那温敬铭 老师就是给我谱写符号乐章的伯乐,恩师给予我的一切使我终身 受益,是我永远不会忘怀的,至于这乐章演奏的如何?我不敢自 我炫耀和标榜,然回首品味,起码感受是良好的,也值得恩师欣 慰了。

50多年来,我虽然培养了不少学者、教授、优秀武术运动员 和教练员,创建过专业系科,完善过武术专业的理论建设工作, 获得过“省优秀教师”、“先进体育科技工作者"、“武林百杰”等 祢号,荣获了武术圈中最高的段位(九段)和高校最神圣的专业 职称——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然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 真知的拳家或者说武术家,我的评价最多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武术 工作者而已。之所以这么说,这与我毕业后的工作是相关联的。图片100

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鉴于各种政治和非政治的原因,我 当过教师、教练员,下基层进行过群体武术辅导和培训工作,又 因工作的需要搞过体育科技管理、教务管理和系科创建管理等工 作……正因为我涉足武术又跳出了武术这一特殊的业务经历和学

科背景,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领域,促进了我学术思想 的成熟和发展。在研究领域我超前性地研究了武当拳派和徒手技 击术,也根据学科建设的急需进行了与武术有关的多学科领域的 探索,这些理论建树,有的发表了,有的获得过奖励,有的作为 教材填补了本学科的某些空白,对武术专业的发展和理论建设起 到过积极作用,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退休后,武术学院领导 聘我继续兼任研究生的部分理论教学工作,为避免与本科理论教 学的重复,我有意将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了一些综合,分不 同专题进行了讲授,反响还较好,不少学生要我的讲稿,有些青 年教师还建议我汇编一本小册子,等等。对此,我犹豫很久,一 直未予首肯。近期几位武术界的老朋友谈起人生问题,认为我们 这一代是新中国培养的、具有承前启后价值的一代,留点什么从 某种意义上说,可反映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和理论建设的历史 轨迹,这些文论虽不十分系统、全面,然确是中华武术科学化探 索的最好见证,也是拓展武术教学领域的有益的参考资料,于是 我开始了搜集整理工作。

本书定为"丛论",旨指此书是由形式、内容和结构不尽相 同的文章所组成的;也就是说,书中的文章时间跨度较长,发表 的刊物、内容范围或者讲学的对象亦不趋相同,虽竭尽全力汇 编,与“学术大家"之论著相比,也仅仅只能是一束“灌木丛” 而已,谈不上什么学术论著之特殊价值,这是要说明的第一点; 其二是本书搜集的文稿中,大部分是我个人撰写的,有一部分是 与同行共同完成的,虽然主体论文主要出自本人之手,然也吸取 了同行诸多精华之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这些合作者是 陈流沙、张振贤、余水清、李宁、林荏海、黄治武、黄杰明、吴 庆华、郭建华、袁威、胡容娇、吴彬、袁铭、于鸿坤、芦绍群、 王刚、周兰萍、黄正喜、孟金星、周方、杨艳、郝晓蕊、靳守国 等。

“丛论"分为七大部分。首部是基础常识篇,从武术一词的

由来到武当武术之研究共计有十四篇文章,主要揭示了武术的概 念、产生发展、特点功能、拳种流派及某些特殊项目的技术情 况,实属常识类性质;第二篇是理论研究篇,涵涉武术理论基 础、内容实质和武术文化方面的相关问题,已超出武术专业领域 的范畴,具有学术探究价值;第三篇是发展战略篇,重点对武术 的发展战略、武术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体制、武术学校和竞技武 术的运作模式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有些是论文体,有些是访谈实 记,具有瞻前性的指导作用;第四篇是常规教学篇,主要对教 学、训练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阐述,具有规范教学 管理的参考价值;第五、六篇是一些实验研究性文论,文章对武 术运动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化探索,拓展了武术运动健 身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是武术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第七篇是 武术运动科学化选材、计划、实施方案、内容和运动负荷等诸问 题的研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武术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该说,全书内容是丰富的,汇编是有序 的,重点是突出的,只要细细研读品味,我认为是会有一定收益 的。

爱迪生曾说:“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 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 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但愿这本小册 子的奉献能给武术百花园中增添一点春色,给学者和武术爱好者 带来一丝启示和收益,这是我的本意和愿望。

武术理论研究任重道远,尽管研究工作艰难曲折,只要我们 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点春天的雨露,一丝丝研究的情怀,武术理 论研究的春天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武术理论的科学大厦一定会 屹立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度里。

一、武术一词漫话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健身手段。武术一词湖本求 源,也有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韩非子•五蠹》记载:“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 服。"这就是传说中舜以“干戚舞"慑服苗氏的故事。干是盾牌, 戚是斧头。这显然是一次军事演习,相当于现代的武术表演。此 记载是战国人对舜之德治的赞颂,并非真实,但从侧面反映了萌 芽状态的武术最早叫做“舞”。郭沫若在考证《卜辞通纂》第63 片时把“戒”说成是“械之省”(诫是古代一种祭祀乐舞的名 称);《文献通考》中记述:“古之人,寓习兵于乐舞之间,至于 干(盾)、戈、戚(斧)、杨(钺、斧)、弓、矢之类,靡所不 执。”这里所提的“兵”,就是武器,“舞”就是格斗的技术。看 来,西周以前,萌芽状态的武术统称为“舞”。

周代《雅乐》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六舞中的“大 漫”是“武舞”,舞时手持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进行 搏斗技击的单纯操练;周武王时的“大武舞”重于表现武王伐纣 的功绩,是文舞的范畴。夏商时代,“舞”见之于“伐”。“大乐 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山海经•海外西经》),“一击一刺 为一伐”(《礼记•乐记》郑玄注),实质上是简单的对练套路。 周朝有“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诗经•维 清》郑玄注),四川东南部的巴族有“巴游舞”。文舞是歌颂文治 的舞蹈,武舞是歌颂武功的舞蹈,但多是以“武事“和“武练“ 为基本素材的。后来的历代王朝也因袭用“文舞”和“武舞”来 宣扬武德,或者作为郊庙祭祀之用,从功能倾向性来看,“文 舞”、“武舞”就是原始的武术套路运动。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代,武术则称为“技击"、 “ib”,讲“拳勇股肱”,“执技论力”等词。《管子•小匡》记载: “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礼记•王 制》中曰:“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说明当时 已有比赛形式。并通过“执技论力”来分胜负。《汉书•刑法志》 谓“齐愍以技击强”,《荀子•议兵》中有依据斩首级数字给予奖 金的叙述,称这种搏击敌人的技术谓“技击”。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 角力。”这里所指的“角力”,“射御”二者被列为军事项目。

自秦汉至三国(前221—280年)已使用“武艺”的名称, 《三国志•刘封传》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自汉以后,这个名 称一直沿用。也还有“角抵、手搏”、“舞练”等称。

据考证,秦汉以来,武术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实用性较 强的攻防格斗练习,称谓“角抵",实质是武术中摔跤的前身。 “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 仪礼篇•军礼部》)“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汉书 •武帝纪》);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一 件木篦,其背面有彩绘的“手搏”的场面,从图中形象分析, “手搏”并非“角抵”,而是武术中的类似角抵的技术。另一类是 以攻防格斗的动作为素材提炼加工而成的“舞”(就是现今的套 路运动),特别被“百戏"吸收,艺术性就更强了,叫“舞练", 此种"舞练”有“剑舞”、“刀舞”、“戟舞”、“对练”、“集体剑 舞”、“集体矛舞”、“醉舞”、“狗斗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 (280-589年),有称武术谓“弁”、“卞”、“手臂”等。隋、唐五

代期间,武术鼎盛繁荣,唐实行武举制,对击技技术超众者授予 “猛殿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伎士之士”等称号, 武术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到了宋代又有“打拳”(《射柳垂丸 记》)、“使拳”(《都城记胜》)、“使棒”(《武林旧事》)、“白打” 等名称;对练叫做“打套子”;明代“武艺”之词盛行;“夫武艺 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杀贼立功本身上贴骨的勾 当。”(《练兵实纪》)。戚继光认为“武艺”就是“御敌本事", “真可搏击者”,即实战中有效的内容。

清代民间又有叫“把式”、“走花”等,武术一词也在此时产 生,最早见于《清稗类钞》之中,其中在谈到八国联军攻打北京 时,在圆明园附近的谢庄,有一位民族英雄冯婉贞为抵抗外辱、 保家卫国,出于民族的气节,奋起率领本村的父老兄弟,以刀枪 战胜了当时持洋枪洋炮的侵略者,其记述为“女婉贞,年十九, 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武术一词最早产生于清朝 末年或者稍早一点。

有专家认为“武术” 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其史料为梁昭明太 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有《皇太子释奠合作》诗一首,诗中曰: “国尚师立,家崇儒门,尊道毓德,讲艺立言……偃闭武术,阐 扬文令",这里是偃武修文之意,“武术"二字是泛指军事,其内 涵不是现今的武术运动。图片78

浏览4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