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野蛮”、“有损健康”、“不安全”,使武术运动成为了单 一的套路表演形式。民间确有技击专长的前辈没有受到重视,武 术技击精华和理论没有及时地挖掘和整理,有志于技击的武术工 作者,因没有系统全面的训练和比赛机会,又苦于没有高手的指 点,技击对抗技能很难提高,长此下去,宝贵的技击技术将有失 传的危险。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徒手技击技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是武术发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培养爱国主义精 神,振奋民族自尊心的良好手段,是强壮身体、普及体育运动和 掌握实战格斗、自卫防身的有效方法,对于我国的四化建设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得 方,开展得法,散手运动这颗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将会放出更 夺目的光彩。

五、散手运动溯源与发展

散手古称手搏(《汉书•文艺志》)、“弁”(《汉书•甘延寿 传》)、“卞”(《汉书•哀帝纪》),近代谓抢手、搏打、打擂、散 打、格斗等,是传统武术项目中的对抗运动,它的技术动作、攻 防理论和练习方法十分丰富,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居延汉简甲编第1304号简有六字,释文是“相错畜,相散 手”。据陈邦怀先生考证,1304号简确是汉代有关手搏的技术术 语,可知散手运动的起源是古老的。

散手运动起源于生产劳动,它是适应人的生存或劳动需要而 产生的,有些史学家否定这种提法,然而社会学众多的观点证 明,与“野兽纠缠扭打的意外现象”,正孕育着攻防技能的端倪, 只是在人们还没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讲习、传授和整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理时,不能发挥其社会职能而成为一种文化范畴的内容而已。以搏字而论,最初出现在先秦古籍中,与狩猎活动有 直接的关系

《诗经•小雅•车攻》云:“建旗设旄,搏兽于敖。”《尔雅 •释训》云:“暴虎,徒搏也。”《孔丛子•答问》云:“骨腾肉 飞,手搏兽。”等,这些徒手与兽相搏的记叙虽免不了文字的修 饰,但在“猛兽食颛民,鹫鸟攫老弱”的恶劣环境下的原始人 群,只有靠与巨禽拳牙相交,使其“骨肉腾飞"以求生存和繁 衍。

先秦古籍中的搏载,虽反映我国传统徒搏技术的起源是古老 的,但远不能证明早在西周以前我国就有相对定型的徒搏体系和 技术,从历史文献及民族学的历史材料去辩证的分析,“手博” 这种运动体系有一个“愈降于后而愈明"的长期的演变过程。

传说5 000年前蚩尤部落已擅长相搏、角抵而用于战 斗

氏族公社时代,各部落为争夺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人口和 财富,曾发生过残酷的军事较量,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蚩尤七十二兄弟,铜头铁额“以角抵人,人不能向",那时“干 戈”用玉、石、骨、木制成,也不锋利,在两军混乱中,干脆用 拳打脚踢、扑跌滚摔也是符合事实的,说明蚩尤部落在战斗中使 用过"搏斗”的本领。

人与兽斗,人与人斗的本能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和积 累,一旦从本能的自卫活动过渡到有意识的技击交流时,便会产生 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正是散手运动的萌芽,部落战争远则用弓 箭、投掷器,近则用玉、石、木、骨做成的武器,手中的武器打 掉,自然是赤手空拳的搏斗,因而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 提出了对本部落成员事先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的任务,这种有意识的组织教授活动对“相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图片11

(三) 殷周时代列为军事训练项目

殷商时代已在甲骨和钟鼎上出现了很形象的表现两手不持武 器相搏斗状态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出现在殷商时期,产生必在 其前,夏已应用无疑。

《国语•周语》云:“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 守则有财。”《礼记•脸》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 习射御角力。"“角力"与“裸股肱”是同义词,说明西周时代已 列为军事练兵内容之一。各奴隶主为了加强统治,提高部队的战 斗技术水平,就必须“春秋角试,以练精材。”徒搏技术随着训 练要求的提高,在军旅中首先上升到有系统、有理论的水平,是 完全可能的。

(四) 春秋战国时代,手搏已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社会的变革带 来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 展,手搏技击技艺已初步形成。

通过技击训练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诸侯争利,彼此吞并,战 争刺激着技击技能的发展。管仲主张“以能击不能击,以教众续 士殴众白徒,”提出了 “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的治军原则; 秦国的“锐士"、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就是把民众 和军事训练制度化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艺较量,已很重视攻守进退、真假虚实、 内外顺逆、动静快慢的战术研究,出现了许多文武兼能的军事家 (如管仲、孙武、吴起、荀况、韩非子等)和技击高手(如越女、 袁公、鲁石公等)。春秋之末,尚武好勇,其风历久不衰,吴越 之地,更是武风拳盛之地,其徒搏技术较其他地区发展更快,像 越女、袁公、鲁石公这样“手战之道”的高手,应是可信的。

史料不繁的记载了两人相搏和人与兽搏的技术和事实。《谷 梁传•僖公元年》载:(鲁)公子友俘获了莒拿,他对莒拿说: “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提出与俘虏 相搏以决胜负的办法,证明了当时相搏之事是颇为常见的。

《左传•僖公廿八年》,亦记“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已而 盟其脑”,连做梦也与人相搏,可见手搏颇为常见。《孟子•尽心 下》云:“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齐景公手下就有能手搏虎的 三勇士。《公羊传•庄公十二年》谓,长万被其国君宋闵公揭了 他曾被鲁师所俘的疮疤,“万怨,搏闵公,绝其脱。”说明手搏不 仅有摔打技术,也有其擒拿内容。

(五)秦汉三国,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手搏的体育价值,有了 较为正规的比赛形式,相搏中分化出角抵戏

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 上,背面有“手搏”比赛的场面,据体育史有关专家分析,可以 作为“手搏”最古老的形式、场地、服饰、裁判及观察技术动作 的参考。

《汉书•甘延寿传》载,“延寿试弁为期门”。弁是“手搏” 的异称,孟康注曰“弁,手搏也。试武士用手搏,以手搏固实用 之术也。”证明“对抗"是当时评价“手搏”的办法,这从四川 新都出土的汉砖图中和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中室北壁卷顶东侧的 壁画可以得到证实。

秦以前,相搏、角抵从史料记载中无法区分,秦时,相搏中 分出角抵戏。《汉书•哀帝纪》载:“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 览卞射武戏。”苏林注曰:“手搏为卞,角力为戏。”苏林是汉末 魏初人,其注汉书“卞"、"戏"分别为“手搏”和角力,角抵已 从相搏中释出。

《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一部名为《手搏六篇》的书,班 固没有介绍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可以推判,可能是汉代以 前手搏技术理论总结性的著作,只可惜早已亡佚。按照班固把 “手搏"收录到《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家中的寓意理 解,“手搏”在军事战争中的社会价值是“防身杀贼立功本身上 贴骨的勾当”(《纪效新书》),民间“手搏"便是“技巧者,习手 足”。从掌握攻防格斗技艺实战中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就是 人们在充分运用手搏的军事价值的同时,也已经正确的意识到 “手博”的体育价值,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和发展。

我国的技击技艺在汉代时传入日本,唐豪在文考中已证明: “由其琉球传往日本名为唐手术者,始为中国之手搏也。"

(六) 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和南北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徒搏 技术的交流

《晋书•臾阐传》云:“阐父名东,以勇力闻,武帝时,有 西域健胡,矫捷无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 扑杀之,名震殊俗。"这是一场相当激烈的相扑搏斗,从中也可 看出南北技击交流之一斑。又据《北齐书•秦连猛传》,梁武帝 大同年间,梁有使节去北地,“云有武艺,求访北人,欲与相 角”,齐世宗特遣紊连猛同梁人比试,“梁人嗟服图片8

南北朝的府兵制,对士卒的技击技艺和速度、耐力、力量等 素质均有选择标准;据《通典•兵典》记载,士卒既要会疾跑, 又要能攀高、越堑,既要会善射和使用长短兵器,又要会擒拿格 斗技术,民间也因战争的需要“秋冬习战阵,春夏修桑田”。自 晋以后,相扑盛行,又丰富和充实了手搏的技术内容。

(七) 隋唐五代,用制度、奖赏和称号鼓励练武,促进了 “手搏”技艺的普及和发展

《事物记源》卷三载唐武举制曰:“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其始置在长安二年也。” “长安三年正月十七日诏天下诸州宜教武 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此武举之始也。”(《唐会要》)这 种制度延续到明清,对技击技艺从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和推广作 用。

武举制对技击超群者,还授予相应的称号,如“猛殿之士”、 '“矫捷之士”、“伎士之士”、“疾足之士”等,对士兵中这种一技 之长的授奖,对士卒和民间的尚武搏击之风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 进作用。

手搏也深受统治者喜爱,《通鉴纪事本末•刘氏据广州》载: “汉主好搏,弘熙令指挥史陈道庠引之力士刘思潮……等五人习 手搏于晋府。汉主闻悦之,与诸王宴于长春宫,观手搏,至夕罢 宴。”

隋唐五代,手搏与角抵并行发展,互为补进,当时练角抵的 人多会搏击,《角力记》载:“后唐庄宗性多能,癖好俳优并角抵 戏。或云:自能此戏。尝诏王门关曰:胜与作对,供养太后。又 先约之曰:卿不可多让。门关退谢者数四,又谓之曰:卿一拳倒 者,与节制。及出手,果一拳而仆。寻除幽州节度使。”《新唐 书•宦者列传》称:“尝阅角抵三殿,有碎首断臂,流血廷中。” 说明角抵也可击打。

(八)宋代手搏已有较灵活分高低的规定,武技的对抗与表 演已成为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

司马光《沫水纪闻》卷三写道:“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 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 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蟆头坠地,趣前谢曰,臣胜之。上大 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此乃“手搏"胜负以倒地区 分。

同书卷九中还记载有:“世衡下令校手搏,倾城人随往观之。 世衡谓观者曰:汝曹先为我致庙梁,然后观手搏。众欣然下山

共举之,须臾而上。”此文描述了种世衡(当时海池的县官),为 把庙宇的横梁搬上房,用手搏比赛达到了召集村民的目的,说明 “手搏”已在群众中喜闻乐见,成为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

(九)元明手搏对抗要筑台,战术更为丰富,技艺大大提高

据《嵩游记》、《太和山志》、《兵法园机》、《水浒传》等有关 史料可知,正规比武民间叫打擂,要搭台子,台子叫“献台", 裁判叫布署,比赛时先败下台子为输,“俄摔也台下”。比赛时 “当思搏法,此临时着也。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裆抄,敌弱 宜用冲燥”。反映了比赛中攻守进退的战术研究和着实招法的多 样法。

清代的武学馆、会、社、团及农民军反抗压迫的斗 争,促进了手搏技艺的日愈完善图片18

清代沿袭封建的武举制,其考试主要内容是武艺。晚清,各 地均建立有武学馆,以提供进考武功名者习练场所。在清军操练 的武艺中,搏击、摔跤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代统治者禁止群众练 武,而民间却以会、团、社、馆的秘密形式传授武艺,不少团、 社成为后来反抗阶级压迫和抵抗外侮的重要力量。如“小刀会”、 “长枪会”、“义和团”、“拜上帝会”等。在清朝统治的270多年 间,农民起义军常运用武术技击技能作为反抗压迫的手段。例如 太平天国规定:“洗刀矛,操练武艺,以备临阵杀敌,不得偷安 ……”,不论“各衙各馆兄弟”,还是能征惯战的女军、童子军, 也从事武事训练。太平天国的许多重要将领如英王陈玉成、东王 杨秀清、西王肖朝贵、丞相曹天养、元帅罗大纲、女将洪宣娇、 苏三娘都以精通武艺、擅长技击而著称。这推动了技击技艺的发 展,并使之日愈精粹和完善。

民国时,徒手搏击已列为武术比赛的项目之一,散 手运动已初具开展形式

民国期间,出现了许多武术社、团、会等组织。如“精武体 育会”、“上海中华武术会”、“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达 群国术社”等。这些社、团培养了人才,出版了刊物和书籍,影 响波及国内外,促进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发展。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曾一度加强了对武术的利用,从中 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国术馆,举行过多次对抗比赛。1928年在南京 举行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和同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国术游艺大 会”、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都曾设擂比 武,多为徒手对抗,也有持兵器比试,在场地大小、裁判方法、 护具服饰和礼仪要求上均有明文规定。

解放后,散手运动已蓬勃发展,形势喜人

1979年国家体委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发出了《关于挖掘、整 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决定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院、武汉体院 等地率先进行散手训练对抗试点,同年在南宁全国武术观摩表演 大会和全运会武术比赛大会上,上述试点单位作了训练表演; 1980年在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会上,北京、武汉体院进 行了内部对抗比赛,同年拟订了 “全国散手规则";1982年在北 京举行了十单位散手邀请赛。至此,每年举行一次表演赛,各省 市自治区也积极组织承办各种范围的邀请赛、擂台赛,参加的各 省、市、自治区队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在深圳 举行的国际武术节大会上,我国散手运动员力挫群雄,第一次在 国际徒手对抗中,展现了我国散手技术的深邃和人才的潜力。可 以断言,散手对抗运动将随着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出现更 加喜人的景象。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合作者:吴彬)

六、武术的流派和分类

武术派别的发生和形成,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历史的 推移、文化科学的发展、千年小农生产方式的国情、无数次国内 外战争的变化滋长起来的。它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 济、哲学、医学、军事(兵法、兵器)、自然科学、地域、宗教、 民族、家族、师承传授、社会制度、竞技规则、技法特征、运动 规律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可以说是产生武术派别的诸因 素。具体分析,各门派拳种形成的原因有:

第一,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武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 的发生发展与经济基础阶级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里, 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武术来作为外行侵略、内压人民、保镖保院、 粉饰太平的工具,在斗争的过程中,为抵御某种格斗方法和器械 而研究出其他的招法和器械,如为防枪而有狼笫和护手钩,为防 体而有盾牌和甲胄铠,为对待护体有针标枪、投枪等与此相适应 招法,诸如此类,日积月累,就会门派衍生,拳种、器械也就多 样了。

第二,与地域、民族密切联系。地域、气候条件、生活习惯 的不同特点也是不同拳派产生的原因之一。南方天气热,上肢活 动较为稳定,运动量小些,北方气候寒冷,下肢活动增多,运动 大些较为合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拳北腿的特点和派系;我国 的穆斯林回族,具有强健勇武、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特点,就形 成了番子、八极、通臂、劈挂、炮锤等等短拳的各类拳种和派 系,回民们为求生存和自强,利用穆罕默德在穆斯林心目中的崇 高威望,把习武宣传为“圣行”,众人揣摩使短拳中的绝妙招法 称著于繁茂的武林之中,如驰名天下的三家枪法:杨家枪、马家 枪、沙家枪,其中马、沙两家就是穆斯林回民所创。说明拳种派 系是离不开地域、民族特点的。

第三,与师承祖传及本人的客观条件等有关。如太极拳由于 师承不同,加之各自根据本人心得需要,年长日久的演变和发 展,直接和间接的分成了数量不同、风格相同的不同类型的拳种 (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等)。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派生 出各种太极拳的器械和对练,如太极刀、剑、推手等,成为系统 而又广博的武术流派。同出一师,然由于学徒天资、品行、身 材、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存在,在技术的演变和发展上也就有不 同的特点。矮而壮实的打出的拳就“劲道"刚爆脆实,长而协调 的就会展示筋顺骨直、刚柔相济的风格,久而久之就会有不同的 体系和派系产生。

第四,历代研究整理发展对派系形成的影响。解放后由于竞 赛、健身的要求,对长拳套路的发展达到了高度完美状态,各种 不同风格的长拳套路也应运而生,成为较之其他拳种更为丰富的 形式和内容。如传承和发展的各种自选拳术、自选器械、改编的 各种传统套路、创新的各种对练,从动作套路的选编及形式内容 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集体项目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组 合,也将是未来的一种独特的形式派系。

由于武术拳种的繁杂,地域的广阔,加之几千年形成的各种 门派的不同研究方法和观点,至今对武术的分类还各抒己见,甚 难统一,现就武术界较为流行的几种分类方法分别概述如下:

其一,《内功和外功》说。雷南文集王征南墓志铭曰:“少林 以拳勇名天下。”该文中又说:“有所谓内家者,盖起于宋之张三 丰。"这里提到了内外两家。

内家“以静制动”,注意重在内部的气息和意识上,外家以 外形勇猛见长而区别于前者,其分类是:

(1)外功拳类图片3

长拳:查、花、洪、炮、戳脚、翻子、二郎、燕青、黑虎、 罗汉、迷踪、太祖、绵掌、奔打、金刚、联拳、24式、六家式、 南拳等谓长拳也叫外功拳。

混合拳:流行山西、东北的二煌炮锤,流行在冀南和海南的 炮锤;……在津一带的岳氏联拳;西北一带的通臂拳、披挂拳 ……在湖北、湖南一带的南拳、北腿中的洪门、孔门、鱼门、巫 门、大字门、小字门、颜字门、水火门等等。

象形拳:如猴拳、龙拳、•豹拳、鹤拳、醉拳等。

外功拳器械

长械:枪、棍、锐、叉、大刀、铝等。

短械:刀、剑、斧、镰、钩、鞭、拐、铜、锤等。

弹暗械:飞刀、飞镖、飞钱、飞(石皇)石、袖箭、弹弓、 弩弓等。

外功拳对练

徒手对练、徒手对器械、器械对器械(同器械对练、异器械 对练)。

对抗性练习

拳击、散打、长兵、短兵、太极推手等。

(2)内功拳、械类

形意、太极、八卦等及相应的器械。

内功拳对练。

形意对打、太极对打、八卦闪手、太极对剑、太极对刀等。

其二,《长拳短打》说。长拳与短打是相对而言的,“失去一 方,它方就不存在了。”长拳与短打的区分由来已久,《纪效新 书》中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至今之温家 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 亦善之善者也……”,《耕余剩技》中曰:“短打有任家拳",由此 可见明代就有了长拳、短打两类不同的拳系。明代戚继光的《拳 经捷要篇》中还有许多明显是属于短打招势,如中平势、旗鼓 势、指当势、兽头势、拗鹰肘势、顺鹰肘势等,而且拳诀中还形 象的说出:“接短拳至善,"“短打以熟为乘",“左右短出入如飞" 等特点的描绘,足以证明长拳、短打的分类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其特点是:

劲力:劲力是拳术反映特点的核心,是确立拳术风格的基 础,是区别于其他门派拳系的根本所在。

长拳在劲力上要求大开大合,松长舒展,发力时要求肩沉气 按,筋顺骨直,拳路清楚,力量明确。

短打则追求势长节短,猛起硬落,拳法密集遒劲,短促而多 变化。

把劲力与技击联系,长拳“进退疾速”,“遐举遥击”,灵活 而轻快,有时左横右探,有时“间在取巧”,有时“长刀冷抽", 有时又“手伸脚踢”,总之,强调虚虚实实,蹿蹦跳跃,“要求长 一寸强一分”的优势。短打主张紧逼硬攻,在贴近的距离内,以 “连珠炮动”和“揽靠劈重”两类技法而体现它独具一格的特点 和技巧,至于结合拿法和跌法,如所谓“双手逼他单手",“得巧 就拿就跌”(《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就更生动的描绘出实质风 格了。

套路:在套路结构及内容的差异等方面极易分辨。

长拳套路的动作数量多,趟数也多也长,通常是40〜50动 左右。而短打从套路动作数量、趟数长短,都较长拳少而短,如 八极小架不过十六个动作,往返两趟,番子拳的站桩番,主要动 作只有八个,只有一趟,螳螂拳只有两趟等。长拳套路中多翻腾 跳跃,定势、手型、手法、步型规格化,短打多闪展腾挪、步 型、手型、定势种类多而变化大。总之长拳套路布局日趋完美, 多变,短打比较简单质朴。

具体拳种是:

长拳:查、花、洪、炮、太极、八卦、劈挂、象形拳、少 林、武当等。南拳及现代的规定、自选套路及初级拳械等。

短打:番子、八极、螳螂、通臂、炮锤,西北地区的分手八 快、十二短等。

其三,《功、行、醉、别、对》说:借助于绘画和书法特点的分类法。

其四,《教材分类》说。

(-)套路运动形式


  1. 拳术


长拳:查拳、花拳、翻子、戳脚、少林拳等。

太极拳:杨氏、陈氏、吴氏、孙氏、武氏。

南拳:尤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较为普遍,特点虽不 一,但一般多以龙、豹、虎、蛇、鹤五拳为主要拳法。

形意拳:五行、十二形、杂式锤、连环拳、四把、八式等。

通臂拳: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白猿通臂、猿通臂、琉 璃河通臂等。

八卦掌:基本八卦、花串八卦、游龙八卦等。

劈挂拳:四路:一路劈挂拳(劈拳)、二路青龙拳(挂卜拳)、 三路飞虎、四路太淑拳。

附套有十二大踵子、十二大招等。

八极拳:八极小架、八极新架、刚功八极、八极拳、八极对 接等。

象形拳:猴拳、鸭拳、醉拳、蛇拳、螳螂拳、脱铐拳、鹰爪 拳等。

  1. 器械


单械:短:刀、剑、匕首、汇仗、掌陀杆。

长:棍、枪、大刀、仆刀、叉。

双械:双刀、双剑、双戟、双钩、双圈、峨眉刺等。

软械:软鞭、绳镖、三节棍、四节镇等。

暗械:飞刀、飞镖、飞钱、飞(石皇)石等。

弹械:弓箭、弹弓、弩弓等。

七、武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与鉴赏

武术流派是指在小农经济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下形成的特点突出、具有明显传承脉络、技术和理论体系较完整 的拳种类别,是我国武术独特的文化现象。

武术流派的产生、发展是与社会历史、民族地域、传承条件 及目的倾向性相联系的,纵向与横向的流传,继承和创新的发 展,加之几千年形成的各门派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武术流 派的分类至今武术界还是各抒己见,甚难统一。

当前,武术界较为流行有如下几种观点。即“内功和外功 说”、“长拳短打说”、“地域分类说”、“功、行、醉、另叭对说”、 “南拳北腿说”、“教材分类说”等,其中以“内功外功分类说” 持相同见解者居多,今仅就此类主要流派及流行较广的相关拳种 的特点与鉴赏问题作简要论述。

历史上以内、外功拳派分类的、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大派: 即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三大派依山命名,亦是中国武术与 佛、道相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流派。这里要说明一点,传统的武 术流派是武术文化沉积发展的产物,亦是质的规定性特征的反 映,并不是门户之见,相反,是历史本来面貌的再现,是客观事 物本质特性差异的真实写照,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介绍,不 能不尊重武术文化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是尊重科学的唯物辩

证观的体现。

内家、外家拳之说起于300年前的黄宗羲,其子黄百家在 《内家拳法》中又进一步作了阐述,当今对内外功之说亦盛行于 民间。按照传统的观点界定,少林派系属外家拳派系,武当派系 属内家拳派系,峨眉派系属内外家综合派系,前者与佛教有关, 后者与道教有关,第三者与道、佛二教皆有关。

1.三大武术派系简介

少林派与少林拳系。少林武术出自河南登封市嵩山少林 寺,因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五乳峰下,故称此拳派为少林派,其 拳系为少林拳系。

据有关资料考证,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 495年),最早入住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后南天竺高僧达 摩也曾入住并有“面壁九年”之“面壁石”l说,传说达摩为改 变僧徒精神萎靡不振和体质纤弱状态,曾撰写有《易筋经》,创 编了 “罗汉功法"等,教僧徒朝夕习练,以振其神壮其体质。把 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附会于神仙圣人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 也是相当多见的,其目的是抬高价值地位,以有利于生存推广, 出发点是积极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少林武术的起源与来自民间 的僧人有关,也就是说其渊源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武功。

据史料记载,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带武功相当盛行,而少林 寺的和尚大都来自中原一带,这就为少林寺武功的兴起和传承打 下了基础。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少林武僧月空率领 80余僧徒勇抗倭寇,为国屡建战功,名扬海内外;此期间抗倭名 将俞大猷拜访少林寺时,并将《剑经》之法(即棍法)传给了少 林僧徒,少林寺得此指点,棍法大进,经过后七、八十年的几代 人的努力,到明朝末叶,其棍法之精技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 少林寺拳系起始于拳术,发展于棍法,后又从刘德长高手中学得 峨眉枪法,使其名声大振;至清初之际,又融北派拳技之精髓,

贯南派南拳、西南四川之器械理论,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术 精湛的少林拳体系,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正宗派系地位。少林武术 在解放后的发扬光大,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发展方向和地位,少林 武术已成为中国北派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红) 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迷踪)、拦手、螳 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 猴拳、甚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 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目 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 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少林拳发展到现代,运动特 点表现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 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 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 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 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而落, 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 “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是两三步之 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 于佛门武功,禅宗是种修养,武术亦是一种修养,禅武相通,因 而佛陀以武择徒。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少林寺的 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可变通 成为内功,禅宗的和尚都要练习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 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2)武当派与武当拳系。武当武术出自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 镇之武当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之一,故称此拳派为武当派,其 拳系为武当内家派系。

据有关研究成果证实,武当内家派系起源于丹道家张三丰, 认为武当内家拳派是指元末明初武当山丹道家张三丰所开创的一 派带有道教修炼内涵的拳械派别及与此特点相似的其他拳派内容 的总称;亦有“武当武功"、“武当武术”、“武当内家拳"、“武当 拳”等称乎。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武术理论界亦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许多哲学家与理论家认为:人类许多门类科学的产生和发 展内核大略超不出“圣人造物”这个过程和模式,所以说,如果 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话,张三丰这个“圣人造拳”之论也不失为 正道之说。

《武当武术现状考察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论述,明清时期, 武当拳派分两种渠道传播,一是道内传播,是道士修炼内丹必不 可少的动功,沿道门延续,牢牢地保持着拳艺的真谛;另一种是 对社会有选择的传播,即由张松溪和王宗岳为南、北派代表的传 承系统体系。

 

浏览6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