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按摩,即运动间歇中的按摩。其目的是迅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高机体 的兴奋性。
运动中按摩,应根据柔道项目的特点和间歇的长短,采用短暂、兴奋的手法,消除 肌肉的紧张和疲劳。一般是对负荷大的肌群进行按摩,先用轻而缓和的手法按摩已疲劳 的肌肉,然后再用较重而快的手法按摩将要承受较大负担的部位,以提高其兴奋性。按 摩时间不应超过3分钟,按摩后做专项准备活动。
(三) 运动后按摩
运动后按摩,也叫恢复按摩,其目的是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一般在课 的结束部分或课后进行。也可在洗澡后或晚上睡前进行。当运动员十分疲劳时,需让运 动员休息2~3小时后再进行按摩。
按摩部位应根据运动特点和疲劳情况而定,一般是按摩运动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当 运动员极度疲乏时,可用全身按摩。
在进行局部按摩时,关节和躯干部以揉为主,四肢肌肉以揉捏为主。先按摩大肌 肉,后按摩小肌肉,一侧按摩后,再按摩另一侧。臀部、大腿后侧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可用重按压,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在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三阴交等穴位处点穴也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肌肉的酸痛反应。搓、抖动、叩打等按摩 手法,也有助于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在进行全身按摩时,一般在晚上睡前进行。按摩时间需0.5~1小时,肌肉酸痛部位 按摩时间可长些。一般先按摩大腿,后按摩小腿,再依次按摩臀、腰背、上肢,必要时 还可按摩头部。也可先按摩腰背,后按摩馨部,再依次按摩大腿、小腿、上肢。
八、柔盅适舫中馈伤的猊场意辙
在柔道运动现场,一旦发生损伤,如能进行迅速而正确的急救处理,不仅对救护伤 者生命、减轻痛苦和预防并发症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下一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休克的现场急救
休克是指人体受到强烈的有害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症。
- 原因和原理
柔道运动损伤中并发的休克多为外伤性休克,主要是损伤引起的剧烈疼痛所致,多 见于脑脊髓损伤、骨折、睾丸挫伤等。由于神经作用使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 减少。其次为出血性休克,由于损伤引起大量出血,如腹部挫伤肝脾破裂时的腹腔内出 血,血容量突然降低,有效循环量不足所致。其他还有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过敏 性休克等。
休克发病的原理是微循环内血液灌流障碍导致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全身组织、器官 缺血缺氧,功能障碍。
- 征象
病人一般表现为虚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或紫叩,四肢厥冷,脉搏细 速,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等(收缩压降至80毫米汞柱以下,脉压差小于20毫米汞柱)。 休克严重时可昏迷,甚至死亡。部分病人在休克初期血压可正常或略高,但过后会出现 血压特别是脉压差的降低,所以不能因暂时的血压正常而忽视了休克的存在。
- 急救
使患者安静平卧或取头低脚高的仰卧位(呼吸困难者不宜采用),保暖,但不要过 热,以免皮肤血管扩张,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和增加氧的消耗。要保持呼吸道通 畅。昏迷患者,头应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必要时可给氧或人工呼吸。可针刺或按摩 人中、百会、涌泉、内关、合谷等穴。针刺时宜用强刺激手法。对骨折者应进行必要的 急救固定,如有伤处出血,则应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止血,疑有内脏出血者应迅速送医 院抢救。疼痛剧烈时应给镇痛剂和镇静剂,以减轻伤员痛苦,防止加重休克。
休克是严重而危险的病理状态,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请医生或及时送医院治疗。
(
二)出血和止血
血液从破损的血管流出,称为出血。
- 出血的分类
根据受伤血管的不同,出血可分为:
(1)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
(2) 静脉出血 血色暗红,缓慢不断地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3)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血流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能自行凝固,基本无危险。
根据出血的流向可分为:
(1 )外出血 身体外表有伤口,可直接见到血液从伤口流到体外。
(2)内出血 身体表面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向组织间隙(皮下组织、肌 肉组织),形成淤血或血肿;流向体腔(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和管腔(胃肠道、呼
吸道),形成积血。流入体腔或管腔的内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发展成为大出血,故要 特别注意。
- 止血法
成人体内总血量约为本人体重的十一分之一,若骤然出血达总量的三分之一时,就 有生命危险,所以及时止血非常重要,现介绍几种外出血的止血法。
- 抬高伤肢法:将肢体抬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从而使出血部位的血压降低, 减少出血。此法适用于四肢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出血,在其他情况下仅为一种辅助方法。
- 加压包扎法:有伤口的可先用消毒的敷料覆盖,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用于小 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
- 加垫屈肢止血法:前臂、手和小腿、足出血时,如果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可 将棉垫或绷带卷放在肘或膝关节窝上,屈曲前臂或小腿,再用绷带做“8”字形缠好。
- 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把身体浅部的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可暂时止住该动脉 供血部位的出血。用于动脉出血。
头部出血:头部前面额、颛部出血,要压迫颛动脉。压迫点在耳屏前方,用手指摸 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瓢骨面。
面部出血:要压迫面动脉,压迫点在下颌角前面约1.5厘米的地方,用手指摸到搏 动后正对下颌骨压迫。
上肢出血:肩部和上臂出血可压迫锁骨下动脉。压迫点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 缘,用手指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
前臂出血:可压迫肱动脉,使患肢外展,用四指压迫上臂内侧。
手指出血:可压迫指动脉。压迫点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食两指相对夹压。
下肢出血:大腿、小腿部出血,可压迫股动脉。压迫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搏动处, 用手掌或拳向下方的股骨面压迫。
足部出血:可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两手的拇指分别按压于内踝与跟骨之间和 足背皱纹的中点。
间接指压法简单易行,但因手指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故只能作为临时止血,随后要 改用其他止血方法。
及时正确地包扎能起到保护伤口、压迫止血、支持伤肢、固定敷料和夹板的作用。 一般用绷带,包括卷带和三角巾。
包扎时伤员位置要适当舒适,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位置。动作应力求熟 练柔和,不要触碰伤口。包扎须松紧适合,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将失去包扎的作 用。卷带包扎一般从伤处远心端包到近心端,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 察。包扎结束后,末端用别针或粘膏固定,或把卷带末端纵行剪开,缚结固定,结不要 打在伤处。
- 卷带包扎法
- 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细均匀的部位。包扎时将带 端斜放,用手压住,将卷带绕肢体包扎一圈后,再将带端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 续绕圈包扎,后一圈盖住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
- 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 处。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形缠绕,后一圈盖住前一圈的二分之 一至三分之一。
- 转折形包扎法:亦称反折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粗细相 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用一个拇指压住卷带,将其上缘反折 (避开伤处),压住前一圈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每圈的转折线应互相平行。
- “8”字形包扎法: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从关节部位开始,先做环形包扎法, 然后将卷带斜形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 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 以环形包扎法结束。
- 三角巾包扎法
用1米见方的白布对角剪开即成两条大三角巾。小三角巾是大三角巾的一半。三角 巾有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等名称。三角巾包扎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前臂悬挂法。
- 大悬臂带:用于上肢损伤,但锁骨和肱骨骨折不能用,将大三角巾顶角放在伤 肢肘后,一底角置于健侧肩上,肘关节屈成90。放在三角巾中央,下方底角上折,包住 前臂,在颈后与上方底角打结。最后把肘后的顶角折在前面,用别针固定。
- 小悬臂带: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先将大三角巾叠成四横指宽的宽带,中央放 在伤侧前臂的下三分之一处,两端在颈后打结。
浏览5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