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学习传统武术太极拳必先学其理论,首知太极之先,本是无极。鸿蒙一 气,浑然不分,故无极是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气上浮,浊气下降,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人之生,本为一无极,即先天之机,迨 入后天始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人之作用,有动有静,动 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 上浮,无异于天。神凝内敛,无异于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因此学习太 极拳者,必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理,只是肢体运动,徒劳无益。故欲求安心 定性、敛神聚气,则静思明理,返观内照之法不可缺,而行功也不可废。练功人, 须于动静之中,悟太极的至极真理,于刚柔之中,寻生克之玄机,然后由太极而入 于无极。心性神气,相倚相随,则达到心安定性,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 交,动静合,全身之四肢百骸,气血周流畅通,不粘不滞,真可谓得敛神聚气之法矣。 武学之真谛内家拳学经典著作云“习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 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 依势活动而难收成效也。”这是拳理,也是养生健身哲理与方法的论述。
还有一种习武练功之法,意想眼前如有一巨大气球,人双手用力推气球,久 而久之,可以推出丈许,这种功夫是可以练出来的。可不知,练此功者,发力之后 疲惫之极,自感筋疲力尽之苦,只有习者自知。究其根源,意即是气,发、放意即
消耗精力,浪费生命,此谓有为法。身、心、意离体,真气散矣。《黄帝内经•上古 天真论》中“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养生健身之理论是指 导练功的真理。佛家最上乘经典著作《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中释迦 佛说了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道家经 典《清静经》中说:“人性本清,心本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性不清是心干 扰,人心不静是因意所乱,意是被物所迷。”《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上古圣贤的经典著作今人有必要反复读一 读,佛言袓语,妙理心法,习武人有必要悟一悟。
中国有句古话说:“欲做长明灯,须知添油法。”灯如果要保持长明,重要的是 要添油和保护,不要被风雨雷电扑灭了。人体不适当的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会 破坏人体内五脏的阴阳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 最终缩短人的生命进程。比如同样刚出厂的两辆汽车,甲车每天跑高速公路,时 速达到160公里,润滑油、冷却液少了也不知道添加,不按时做保养,这样的车用 不了 10年就提前报废了。乙车每天时速平均在80公里,按时保养,汽车的发动 机磨损不大,到规定的报废期也能正常行使。与过激运动相反的,是平和的形体 运动与心理静坐,提到“坐”,大家都会认为是坐在椅子上或地上,这里指的是“心 坐”。六袓惠能有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长坐拘身,于理何益。”这就是说练功人不要为坐而坐,坐的目的是养心,只要是 养心,无所谓坐与不坐。这也就是说功夫在功外,日常事都是功,平常心即道。 作为练武强身、修养生之道的人,最好能让自己全天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使自 己的精神内守,神不外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兴起了一种“内心健康”学说,这种注重心理和 情绪健康的内心健康运动使诸多的美国人免除了都市生活带来的心理压抑,保 持了身心健康的和谐。美国的医学家们早年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 都是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挫败和敌意等情绪会损害心脏,升高 血压,造成多种疾患,降低与破坏免疫功能和加速老化身体各脏器。所以西方人 特别关注东方传统的养生文化。在此文化中最上乘的就是养心之法。
既然养心,首先要明理,提醒您要牢记七个“不”字:
心不要被一切功所转;
心不要被一切法所迷;
心不要被一切物所牵;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心不要被一■切事所动;
心不要被一切情所系;
心不要被一切难所惧;
心不要被一切爱所恋。
心上不放任何东西就达到了清净本然之心,也就是返璞归真了。目前在人 类社会健身的千功万法中,能做到尽善尽美的莫过于自我洗心涤虑、修心养性、 心灵修缮的功夫,此是养生健身之大本。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迎合了人类最基 本的生存欲望,人不但要生存,而且希望生存得更好,不但肉体上要健康长寿,而 且精神上将力求愉悦舒畅。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 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第三节禅定与武术内功修养
武术与佛教发生关系的首要表现,即武术把佛教修行中的禅定方法移植过 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功修炼方法。武术把禅定作为内功,通过禅定这种内功的 修炼来逐步彰显自己的超验心即般若智慧,开发自己的潜能。
_、禅定即内功
就形式与内容而言,传统武术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内功训 练方法。对武术内功,历来并无十分明确的界定。大致说来,所谓的武术内功, 其实乃是运用于武术中的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训练或者心理训练。作为精 神训练或者心理训练的武术内功,与现代体育训练意义上的心理训练,是有很大 不同的。现代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 传统武术的内功训练,则要在提高拳手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开发其在体 力与智力等方面的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只是武术内功的一个基础性的功能;而 其更主要的功能,则是健体益智,提高拳手直接的武术运动能力,如抗击力、打击 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应该说,武术内功训练可以包括心理训练,但却不能局 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训练。
身心修养,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功能,然而,我们对中华武术之身心修养功能
的认识,却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首先,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与养心益 智的功能,自然,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参加武术运动而获得强身健体与养 心益智的效果;其次,进行武术运动,特别是进行武术技击对抗,需要以强壮的体 魄与聪慧的智力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武术运动系统中,可以容纳一些来自于 其他文化领域的专用以身心修养的训练内容。也就是说,强身健体与养心益智, 既是武术运动的自身功能,也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前提;传统武术容纳与吸收一*些 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身心修养的练习方法,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 事情。
在我们看来,武术之所以能够容纳与吸收佛教禅定并把佛教禅定作为传统 武术的一种内功训练方法,就在于佛教禅定在事实上所具有的强身健体与养心 益智的世俗功能。虽然,在佛教看来,这种由禅定所带来的世俗功能并无十分重 要的意义,但是,这种由禅定所带来的身心素质的改善,却是让佛教徒们着实受 用的。当佛教禅定被传统武术吸收利用而成为武术内功时,武术的实战技击,就 多了一个重要的辅助性的基础训练;同时,当佛教禅定被传统武术吸收利用而成 为传统武术的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时,武术的身心修养功能,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 强化。
心主成枢,万法唯心,无不是在强调心的重要。佛教修行,虽法门众多,但究 其性质,却难离对心之调控。佛教修行的实质,即要竭力把对心的调控运用到极 致,通过自宰其心而达到自宰生命以实现绝对自由的目的。佛教修行的最终结 果,即消除妄心而使真心显现。“若能伏心,则伏众法。”“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 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 心能尽作一切世间种种色相。唯心见心唯心造业若善不善,唯心轮转无暂休息 犹若火轮,唯心奔逸犹如恶马,唯心能烧犹如野火,唯心润生犹若大。如是观察 住心念处,则便能得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 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浏览6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