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以调制自心、净化自心、识知自心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禅定。佛 教禅定,其实是一种专门锻炼自主其心之能力的技术。禅定调心的基本方式,是 锻炼收放自心,一般从摄制散乱心,令持续专注一境一事入手。在佛教看来,专 注一处的定心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功能,是成就世间、出世间之一切事业之本。 而这种以调心为锻炼内容的方式,正是暗合武术内功养生的基本原理的。把佛 教禅定作为一种内功训练方法,是对传统武术训练之方法系统的进一步扩充,传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统武术通常利用其来养身益智,开发人体潜能,以及进行专门的对治性训练。
禅定,也称止观、定慧、瑜伽、禅那等,本是印度各家瑜伽通用的术语,后被佛 教沿用。佛教禅定,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在佛教思想指导下而进行的“思 维修”,是一种佛教观念的“静虑”。“静虑”,即寂静与审虑,在寂静中审虑,由审 虑而归于寂静。佛教各宗各派的禅定方法,总数至少几百种。对此,中国佛教曾 做过多种不同方式的分类。就佛教发展的整个历程而言,禅定可分为小乘禅、大 乘禅、密乘禅三大类。小乘禅的修习,从对生死之苦的畏惧出发,一心追求个人 解脱,其观智以三法印为宗。禅定入门方法,主要为观息法即专注呼吸,观色即 观相一定的开相两种,分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两类。南北二传小乘禅,内容大体相 同,组织结构与入手门径有些区别。南传上座部的禅法,修止有“十遍、十不净、 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一想、一差别”七类共“四十业处”,修观有四谛观、十 二因缘观、三随观、三解脱门等;北传小乘禅法,修止有六十种以上,修观则有四 念处、四谛观、十二因缘观、三解脱门等。小乘禅的基本特色,是禅观内容和观智 都带有厌世、出世、追求个人解脱的色彩,以入于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灭尽定” 为最高境界。
大乘禅是在小乘禅基础上的再发展。它不但包容了小乘禅的所有内容,还 有作为大乘禅之主体的独立部分。当然,无论是哪些内容,大乘禅所有方法的修 习,都是在大乘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样,即使修习与小乘同样的禅定,其性 质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乘禅法种类繁多,号“百八三昧”。按《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菩萨地持经》)的说法,菩萨禅可分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 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九大类。大乘经论中 的禅名目虽多,但从其宗旨效用来看,不外乎《瑜伽师地论》卷二所说的“身心现 法乐住禅、引发功德禅、饶益有情禅”三大类。身心现法乐住禅,谓能止息妄念而 入正定,伏断烦恼,延年益寿,使身心享受轻安之乐;引发功德禅,谓能开发自性 本具的智慧、辩才、神通、善心等功德;饶益有情禅,谓能成就如“说法、著论、显现 神通、治病、息灾、降雨、生财、精通工艺技术”等利益众生的诸多能力,成就度化 众生的各种事业。与小乘禅相比,大乘禅不堕于个人解脱,而是更多地注重开发 自性潜能,关注度化众生,具有较强的入世精神。另外,大乘禅虽门类众多,但在 北传大乘佛教徒的实际修习中,则主要有实相禅、念佛禅等很少几种。客观地 看,这倒是为大乘禅定的大面积普及创造了条件。
密乘禅实属大乘禅的一门,宗旨与大乘禅一致,不过更重他力救渡,追求即 身成佛。密乘禅法最多,按修习目的与方法论,可分为本尊法,气脉明点修法,菩
提心、光明修法三大类。本尊法,以某一位或几位佛、菩萨或金刚、空行母等为 “本尊”,以本尊的形象、咒语、曼荼罗、心性为所观境,系心入定;气脉明点修法, 以观想或调息、诵咒为门,控制自身气与明点,令其化为智慧所依,有宝瓶气、金 刚诵、拙火定、金刚拳等法;菩提心、光明修法,以心性、光明为禅观对象而进入
定境。
无论是小乘禅、大乘禅,还是密乘禅,都强调止观或曰定慧双修。在佛教诸 宗看来,修止得定,乃世间共外道法;只有用佛教独有的出世间法修观得慧,与真 如相应,见证本来真性,才足以超出世间,而获得真正的解脱。佛教诸宗禅法的 宗旨,皆为了证得与真实相应的般若智慧,从而断烦恼而入涅槃。止观双修,才 能达到定慧平等的定境。就止观双修的次第而言,佛教诸宗的禅修,大致是先研 习佛典或聆听教诲,得闻思慧,然后略修“四念处”等观对治粗重烦恼妄想,最后 再正修止观。正修止观的次第,大约有“从止入观而达止观双运、从观入止而达 止观双运、定慧不二之顿悟”三种。从止入观而达止观双运,即修习者从止门择 一而入,渐渐入定,于奢摩他定心中修观,获得对真实的定解,平等住于定慧不二 的止观双运境;从观入止而达止观双运,即从修观入手,观至于无我真实义生起 定解,并由此引发身心轻安,定心于毗婆舍那定慧平等之境持续而住,达止观双 运;定慧不二之顿悟,即不系心一缘以修止,也不以闻思慧分析而修观,唯径直调 心令与真如相应,明心见性,得般若正见,然后定于所见证心性上而修定慧一体 的一行三昧,入止观双运境。
佛教禅定的方法种类很多,修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根性,从止、观、顿、 渐诸门中选择自己喜欢而又容易掌握的一门深入。成佛之道甚多,关键在于修 习者能否择一而真实用功;各种禅定功能不一,几乎涉及世间与出世间的各个领 域,故无论是成就佛果,还是培养世俗处事能力,都可从禅定系统中找到方法。 这正是传统武术能够把禅定作为内功训练方法的根本依据。当然,被传统武术 作为内功训练方法的禅定,并非囊括了禅定的所有方法,而主要是那些有益于培 养武术运动能力的方法内容。作为一种为探索生命奥秘而进行的自我身心锻 炼,佛教禅定的实践并不必然地导出唯求出世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方法,单就 佛教禅定自身而言,既可为出世解脱服务,也可顾及入世的目的。禅定的实践发 生出世与入世的作用,并不在于禅定本身,而在于禅定修习者自身的价值取向, 以及其对各种禅定方法的取舍。自然,当我们把某些禅定方法作为武术内功时, 并非是从禅定修行之终极意义上来考虑,而多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经验价值。
在佛教看来,有选择性把一些禅定方法作为武术内功的训练方法,似有歪曲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佛理之嫌;而实际上,这对佛教并无伤害,只会更有利于人们对佛教的了解,更有 利于佛教的宣传与发展。能够把佛教禅定中的一些方法运用于武术训练中,使 那些道德高尚的拳手更好地造福于社会,本身就是佛教的一大功德。作为一种 宗教,佛教的禅定修习,是有极强的宗教意味的。佛教的禅定修习,必先具备一 定条件即所谓的“资粮”。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条件,即一般修学佛道的共同种 目,如三皈依、发心、持戒、供养、读诵、忏悔、布施等。另外,修习佛教禅定,还必 须弃除“贪欲、嗔恚J垂眠、掉悔、疑”五毒,调节“饮食J垂眠、身、息、心”五事,保持 良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条件,未必都是武术训练一定要 遵循的。这就使相同形式与内容的武术内功与佛教禅定产生了区别。然而,某 些武术家们按照武术的标准功利地选择一些佛教禅定方法作为武术内功而抛弃 一些纯宗教性的内容,并不意味着武术内功与佛教禅定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当我们按照佛教的方式,备足佛教禅定所要求的“资粮”,而进行那些作 为武术内功的禅定修习时,这些禅定修习所获得的效果,在捍卫其宗教功能的同 时,并不会丝毫减损这些功法的武术训练效果。武术可以改造性地选择一些佛 教禅定方法作为其训练方法,而宗教意义上的佛教禅定,则在保存其宗教功能的 同时,也可以全部包容作为武术内功的训练价值。虽然,当纯粹的习武者进行内 功训练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佛教禅定方法而摒弃其纯粹宗教的内容,但 是,当佛教徒习武时,武僧们所进行的佛教禅定修习,却未必一定要适应武术的 这种改造性做法而有损其宗教信仰与修行效果。这可能也是佛教禅定能够被传 统武术家们改造吸收,而虔诚的佛教徒们则在不影响其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更容 易练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浏览4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