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的。人的身心健康与体魄强壮,不仅与其身体结构有 关,更与人的精神有关,而且,即使是人的身体结构,也与人的精神有着内在的、 密切的联系。佛教禅定通过对人的思想意识的自我调控,去除人的染心妄念,改 善人的精神状态,调节人的心理平衡,维护人的身心和谐,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功 能,开发人的潜在智慧。佛教徒们坚信,当禅定功夫达到较高层次时,不但能大 大提高人的智力,而且还会使人的心智结构发生质变。佛教禅定对人的身心状 态所产生的影响,即佛教禅定对人的身心功能的提高,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是颇 有价值的。佛教禅定的治病、强身、益智等功能,无论是用来提高习武者的自身 素质,还是强化武术的体育功能,都是很有意义的;然而,相比较而言,佛教徒们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所坚信的在禅定中所出现的神通现象,对传统武术来说,似乎有着更为内在的、
强大的吸引力。
“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壅谓之为通。”佛教所言神通,乃是意念超越时 空、物质等障碍而实现的超级能力。佛教的神通,乃是从物质世界的系缚中获得 某种程度解脱的一种表现,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佛教禅定所 获得的神通,有五神通、四小悉地、八大悉地、六根互用、六根清净等说法。佛教 所言神通,是十分诱人的。且不说达到出世间的成就,即使是被作为世间成就的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五通即“神变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也已经远 远地超越了常规的武术训练所能达到的效果。且不说过于高明的神通功能,哪 怕只能达到“达摩师九年面壁,听阶前蚁斗,声如雷吼”这样的效果,又有什么高 明的背后偷袭不能防范呢?
《少林拳术秘诀》中说:“佛氐谓人之神通广大,至于无量无边,不可想象,不 可思议。斯言也,以寻常世俗之见观之,几不能解神通为何物,广大又为何事。 盖以尘世众生,本多恶劣性根。而又日醉生梦死于泥涂孽海之中。即人生固有 之机能,尚为五根六尘所汩没,而不克发挥光大,完其本真。更何足语于丈六金 身,有盘天际地之能、超神入化之妙哉!夫人之堕生于世也,本具有无上智慧、无 上神通。苟充其力之至,则乾坤我立,万物我造,举一切横尽虚空,竖尽来劫之色 色空空。……原夫拳勇之为术,寻常而视之,普通而习之,亦不过手也,足也,耳 目也,气与力也,胆勇与猛悍也。充其量,则御侮制胜,有兼人之力,十人或数十 人之敌而已。又有何奇技异巧之足言耶?至于禅机妙谛,其广大精微,乃上彻天 而彻地之无上法门,奚可与区区之拳技并为一谈乎?惟是此道小之则为入世之 金刚,大之则出世之宝筏,所谓百家九流,殊途同归者,正以此也。”
佛教各个宗派,均不会以神通为根本目标。在他们看来,神通虽有不可思议 的作用,但是,不管神通多大,都不过是意识的潜在功用的显现,在业力果报面前 都将无能为力。神通多是世间生灭有为法,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然而,BP 使是这种世间生灭的有为法,对于武术来说,其诱惑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如 果佛教禅定导致神通的出现确实是真实可信的话,那么,传统武术把佛教禅定作 为内功功法,只要能发挥其神通效应之丝毫,都将极大地增加其作为武术之功法 的存在价值。现在看来,过分地渲染这种至少还不是普遍现象的神秘现象是不 太合适的,但是,对待这样一份神秘的遗产,我们也没有必要轻易地去否定它。 既然前辈武术家们已经认可或者说曾经对此抱有信心,那我们就先存而不论,等 待时机成熟再做研究吧。
佛教禅定的终极目的,是转识成智,断烦恼入涅槃。虽然,在佛教徒们看来, 禅定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潜能开发等功能,只是其无意开发的一种世俗智的 表现,是不值得禅师们刻意追求的,但是,这对世俗的武术运动来说,已经是意义 重大了。佛教徒们以禅定治病、健体、益智、显现神通等功效来宣扬佛教义理,未 必会被教外人士们完全认可,然而,佛教禅定在实践中所具有的真实效果,却又 不得不引起教外人士们的关注。在现代科学看来,对某些有效技术的引入,应该 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的研究改造;然而,注重实效、主张海纳百川的传统武术 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只要确有治病、健体、益智、潜能开发等 的功能,无论其理论基础是否可以接受,都是可以移植过来的。对于注重实用的 传统武术家们来说,效果就是依据,实用就是硬道理。
佛教禅定在追求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世俗智得以开发, 并随着这些世俗智的开发而出现强身健体、养心益智甚至神通显现的效果。这 些已足以构成其作为武术内功的重要前提。这些可作为武术内功之重要前提的 基本功效,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已经很有意义,然而,这绝不是其全部的意义。现 在看来,某些来自于佛教经典的禅定方法,在其能够作为武术的基础训练内容以 外,尚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用途,那就是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手段,来对治武术运 动实践容易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
武术实战,是一种勇敢者的对抗。胆量,是能否正常地发挥个人技战术,有 效打击对手与安全保护自己的重要前提。“一打胆,二打眼,三打身法四打闪”的 民间谚语,无数次的拼杀战例,早已昭示并证明了胆量在武术实战中的重要性。
强调实战对抗中的胆量,其实还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模糊性。什么是胆量? 什么叫胆大?有量化标准吗?应该说,量尺式的标准,肯定没有,但是,最大限度 的目标,却是有的。这最大的胆量,就是对生死观念的突破,就是对死亡之畏惧 心理的彻底消除。在传统武术界,突破生死观念、彻底消除对死亡之畏惧的心理 状态,被称之为“破生死关”。破生死关,彻底消除对死亡的畏惧,在心理上已经 没有了生死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对生命个体的任何牵挂。这对于以个体生 命为最大赌注的武术技击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它已经彻底地消除 了生死赌博者的一切后顾之忧。可以想象,在一个无法消灭比生命更重要的东 西的武术实战中,一个已经突破生死大关的对手,你还能够消灭他什么呢?无数 次的对抗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生死观念、无所畏惧的拳手,是不可战胜的。经历 过武术对抗实战的拳手都会理解,如果你不害怕对手攻击,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 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对手的攻击,对手的攻击则常常不会奏效。应该说,理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解“破生死关”以后的无限胆量在武术实战中的重要性,根本不是什么问题;然 而,问题是,虽然这“破生死关”的重要性并不难理解,但是,要真正做到,绝对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生 死大关。
对于“破生死关”,传统武术自有其从不同的思想领域中学来的方法。运动 训练的经验告诉我们,对生死观念的突破,需要我们的主观认知与实践经验的相 互配合;认知破生死关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念的突破,长期磨炼,
必会有或大或小的效果。道德说教的理论告诉我们,正义的斗争是无所畏惧的,
因为正义的斗争即使牺牲生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正义的斗争,虽败 犹荣,虽死犹生;以道德的力量战胜自我对死亡的畏惧,无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 种方法。兵家告诉我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一个拳手濒临死亡、没有任何其他 生的希望的时候,他也就没有了任何对死亡的畏惧,也就被迫无奈地突破生死大 关。突破生死,彻底消除对死亡的畏惧,培养拳手无所畏惧的也是最大程度的胆 量,自然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产生于不同的情况,然而,从训练学的角度看,
直至现在,佛教禅定仍是最为有效、最为积极的方法之一。
破生死关,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完整的佛教禅定的修习,都必 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因此,如果说我们已经把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传统武术 的内功功法的话,其实这种内功功法的完整训练,必然将会解决这一问题。应该 说,破生死关,其实只是作为武术内功的佛教禅定的正常训练功效之一。我们之 所以把其单列出来进行论述,一是为了强调这种功效的重要意义,二是想要说 明,在武术技击的实战训练中,也可以有意识、有选择地用其来对治拳手的畏惧 心理,把其作为一种专项的对治训练来提高拳手的心理素质。佛的八万四千法 门,本来就是因材施教,是要解决人们的具体问题;自然,以佛教禅定中的某些方 法来解决武术训练中的破生死关的问题,应该是符合佛教的根本精神的。

浏览4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