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的经验,要想消除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畏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追求 一个较之这一事物更有意义的事物。这样,按照这一思路,要想消除自己对于死 亡的畏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追求一个比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的精神境界。从这个 角度看,佛教对于生死观念的破除,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在佛教,所谓的破生死 关,其实就是一个在内心深处确认“无我”的过程。不难理解,如果真的确信佛教 的基本教义,做到明心见性,深刻体认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自性即佛”,也就 真正消除了对死亡的畏惧以及对待胜负得失等的所有顾忌。破生死关,各宗各 派均有不尽相同的修习方法,然而,各宗各派虽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则
是大同小异的。
佛教告诉人们,世间万法,皆因缘合和,缘合则有,缘散则无,无任何恒常不 变的实体。南北小乘佛教都十分重视的四念处中的观人无我之修习,即是通过 对我执的破除来突破人们对死亡的畏惧。观法无我的修习,乃是在调和身心息 之后,再作正确的观想。“人们把自己的身体叫内世界,赖以生活的房屋、田地、 资具、器皿等叫外世界,这两种世界都是由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人们执此内界 以为我,执外界以为我所。修定者先观察分析自己的内身世界为无我,即思维我 曾执此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色身为我;可是我只有一个。如果地 大是我,其他水、火、风就不是我;若水大是我,地、火、风就不是我;若火大是我, 则风、地、水就不是我;若风大是我,则地、水、火就不是我。既然在四大中找不到 有我,故知此内身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内界是空,则外界也是空的;内外世界都是 空的,我何必执它们以为我与我所?如是思维,便放弃对自身的内界和依存的外 界的执着,即所谓‘内无根身,外无器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空上。”(叶均《略 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
空宗的中道观、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三谛三观、华严宗的法界三观、念佛 禅的实相观等大乘诸法的实相观,密乘诸法的观自性空与菩提心观等,修习至一 定境界,皆能达到破生死关的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显密诸法的顿悟禅,作 为一种对治方法,其修行实施似乎更为简单明了。明心见性,本是显密次第禅修 止观的目的。顿悟禅之见性不同于次第止观者,在于其直下顿悟,直接调心令与 真如相应。达摩所传“二入四行”之如来禅,以“壁观”为见性之法。所谓“壁观” 者,乃是以静坐中所面对的墙壁为喻,喻以中道为持心之要,不偏堕于有无、自 他、凡圣两边,打破二元对立,熄灭一切概念分别,从而与真如理相应,明见自心 佛性,确信自性本来即佛。见性后,在人的世界观发生改变的同时,人的心理结 构也必然发生质变,从而也就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并摆脱了人们执着追求 世间生活之胜负得失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安。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 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 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 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 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 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大乘起信论》)
慧能之袓师禅,直指当下,即心即佛。其禅定修习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限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制,而只强调从念头止息后的刹那间去体认心性。禅宗之禅的明心见性,即是在 一念不生处内觅心,体认那个在妄念遮蔽之下的本来心地。“则前不接灭,后不 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 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
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阋尔虚寂,似觉无知。”(《禅宗永嘉集》)对于佛教 修行而言,突破生死大关,绝非最高层次;更高层次的佛教修行,乃是断尽无明见 性成佛。也就是说,破生死关,只是佛教修行的一个环节,然而,对武术来说,这 已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心理训练,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破生死关,突破对死亡的畏惧,以大无畏的气势压倒对手,是武术技击实战 对拳手心理素质的最高要求。可以说,佛教禅定在此方面的训练效果,是很少有 别的方法能够超越甚至比拟的。佛教禅定的训练使拳手在生死观念上产生的改 变,不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无奈选择,不是一种战略战术的人为设计,更不是一种 求生欲望的功利计算,而是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超越。由佛教 禅定训练所实现的对人畏惧死亡之心理的突破,自然不是对生命现象的绝对否 定,然而,毕竟也是一种站在生命本质的高度对肉体生命的不屑一顾。明心见 性,打开本来,证见生命的本质,然后再面对生命的现象,人们对肉体生命的眷 恋、对性空之假我的执着,对如幻如化的胜负得失的计较,都将失去价值与意义。 对于以佛教禅定方式打开本来的人来说,世俗生命所参与的各种活动,相对于人 的真实自性,充其量只是一场游戏而已。参与游戏,自然应该遵循游戏的规则并 认真遵守,然而,游戏毕竟是游戏,参与游戏的人们,根本没有必要真正在意其在 游戏中的胜负得失。对于突破生死大关的拳手来说,武术技击充其量也只是其 正在参与的一场游戏而已。然而,正是这种参与游戏的心态,却会让拳手的各种 技击战术在实战技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四节气功与传统武术养生
1、气功是什么?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气功几千年来在促进中国人的身心健康、防病祛病、 养生延年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至今气功仍是数千万人修炼身心的一
种有效方法。然而不能不提的是,随着各门各派功法的诞生,随着某些气功师以 不纯的目的“出山”,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令人气愤的现象,一些所谓的气功大 师自我吹嘘,欺世盗名,编取财物,违法乱纪……一些练功者不辨是非,迷信愚昧 甚至助纣为虐!这些现象给气功造成了不良影响,极大地损害了气功的形象。 同时我们从目前人们对待气功的态度上也发现,大家对气功还是存在很多认识 上的误区。
气功在古代又被称为“吐纳”“导引”“胎息”“丹道”“行气”“服气”“食气”“吹 嘘”等。气功不仅仅是一种呼吸训练或“气”的训练。不少人认为通过练“气”可以 练就一身功夫,可以喉顶银枪、手劈青石、头撞石碑等,这是对气功的误解。也有很 多人将气功看成发放外气的训练方法。认为通过练“气”可以产生巨大的体外效 应,如诊病治病,甚至隔空击物、发功灭火等,这些认识实际上也是对气功的误解。
气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如果我们非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所谓“气功” 就是一门通过练气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功夫。然而在气功历代的发 展完善过程中,后来的气功又不仅仅局限于练气一种修炼方法,而与炼心神结合 起来。如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就记载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其中“真气从之”“呼吸精气”是 炼“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独立守神”是炼“神”。“炼神”逐渐被看成比“炼 气”更为重要。在气功三调——调形(调身)、调息(调气)、调心(调神)中,调心神 是关键。结合儒家、道家、易家,佛家生命修炼之“道”,可以看出生命修炼的根本 方法和目的就是修炼心神、心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功”倒不如称为“神 功”“心功”。
二、气功的养生机理之 调身
“调身”是气功锻炼的三要素之一,是指练功者对基本身形和肢体运动的调 控,使之符合练功量度的要求,又称身形合度,主要是通过筋、膜、骨、肉之间合理 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
浏览4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