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匀深长,吐故纳新,强壮脏腑
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与柔和缓慢的肢体动作相配合,是健身气功的特色 之一。《胎息铭》说的“吐唯细细,纳唯绵绵”,便是这种呼吸的描述。细匀深长不 是生硬的深呼吸,使气则竭,屏气则伤,要掌握呼吸的劲、量和时机。
“深”是指吸气感觉直达小腹(丹田),有别于自然呼吸法的吸气感觉只到胸 部;“长”是指呼吸节律要放慢,一吸一呼间的时间尽量延长,来配合动作的柔和 缓慢和完整性;“匀”是指从吸气开始到呼气结束,气流在体内的入与出的整个过 程中,都要尽量做到均匀一致。以《健身气功•六字诀》为例,在六个字诀的呼吸 吐纳中,采用鼻息口呼,鼻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胸腔慢慢扩张,而腹部随之 微微内收,口呼气时,腹部微微松驰,通过口型与喉、舌、齿、牙、唇的特定变化,起 到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整个呼吸过程是吐唯绵绵,纳唯绵绵,有意无意,绵绵
若存,吸气时不要吸得太满,呼气时不要呼得太尽,要留有余地,以免造成憋气现 象,不能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健身气功的呼吸讲究顺其自然,这里不是 指听其自然或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即顺应功法特点和自身特点,需在练 习过程中细心体会,逐步把握。
细匀深长,吐故纳新,强壮脏腑。逆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之为变容呼吸,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呼吸肌的力量,降低了呼吸道解剖无效腔的相对比例,提高了 肺活量,增强了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能使人体更有效地 吸入大自然清气,呼出体内浊气,达到吐故纳新,改善全身气血运行,调节人体呼 吸系统及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使膈肌的 收缩和放松的范围增大,有助于对肝、胃、肠的按摩,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 化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脏器间韧带和脏器平滑肌力量。呼吸频率和 呼吸深度的改变亦能影响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主要是控制与协调内脏、血 管、腺体等器官、组织的功能,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进而能够间接调节脏腑 功能。
(三)提肛调裆,撮合谷道,改善机能
“谷道”即肛门,古人将肛门称为“五谷残渣之泄道”。撮,就是有规律地收 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 撮。”提肛调裆、撮合谷道是指撮合肛门与逆腹式呼吸相结合,吸气时收腹、肛 门上提,如忍大便状;呼气时松腹、松肛。提肛呼吸与肢体动作相配合是四种 健身气功又一调息特点。如《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猿提”中,伴随着两手上 提至胸前,两肩上耸,脚跟提起的同时,收腹提肛深吸气;两肩下沉,两掌下落 的同时,松腹松肛深呼气。提肛呼吸时,虽意在肛门的收缩,锻炼的却是整个 会阴部和盆底肌群。《健身气功•八段锦》中“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中,两脚 跟提起时,两腿并拢,在腿部肌群与盆底肌群的共同作用下,收腹提肛,脚跟下 落时,轻震地面,伴随着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同时松腹松肛。再如,《健身 气功•易筋经》中“倒拽九牛尾”一势,在重心后移,腰身扭转,团肩屈臂的同 时,会很自然地微提肛门,随着重心前移,腰身转正,肛门放松。健身气功中的 很多动作是多次重复的,在反复的提、松中起到了撮合谷道的作用。人体任、 督二脉同始于两阴之间的会阴穴,任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阴脉,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脉,称为阳脉之海,具 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提肛调裆,撮合谷道,起到刺激二脉起点——会 阴穴。增进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从而也增进了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提肛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调裆、撮合谷道与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相结合,能够提高膈肌、腹肌、盆底、 会阴等肌群的功能,并在这些肌群的相互作用下,有效地改善呼吸、消化、泌尿 等系统的机能。
四、气功的养生机理之——调心
“调心”是气功“三调”的核心,是指习练者在健身气功锻炼中,对自身的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运用,以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养生也称摄生,即 治未病,是通过各种措施,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调心与养 生的关系历来被世人所探求,正如《生命圭旨》中所言:“儒日存心养性,道日修心 练性,释日明心见性。”调心亦可见于不同的称谓,如意守、存想、调神、练意等。
《医钞类务勖》曾指出调心在“三调”中的重要性,即养心在凝神,凝神则气聚,气 聚则形全。健身气功的调心突出一个“调”字,通过其所特有的对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的调整来达到养生目的。
气功是以一定的形体动作促进气血畅达的导引类功法,在习练时遵循动中 寓静,形体动作密切配合调息、调心的规律,正如《庄子》所说,“抱神以静,形将自 正”。意守是调心的主要方法,意守则凝神人身,心静则神不外驰。
气功意守的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练功的状态决定,意念与动作相辅相成,即 意动相随。主要包括守内和守外,即意守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事物。意守自身 包括意守身体某一部位,如《健身气功•易筋经》中“韦驮献杵第一势”,双掌合 于胸前时,可意守膻中穴片刻。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 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脏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宁 静心神的作用。《健身气功•八段锦》中“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势,可随两手反 穿摩运,意想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下行 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脊柱两旁深入体腔,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 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胭窝中,下行穿过腓肠肌,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通畅。意守自身还可意守呼吸,如《健身气功•六字诀》中,可意想逆腹式呼吸 时体内气的升降,动作开合与呼吸升降相应,能进一步提高习练的效果。意守 身体之外的事物时,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体外的意守对象,如可意守 动作规格是否正确,动作路线是否清晰等,既可集中意念,也可达到正确地掌 握功法技术。意守时要掌握火候,即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 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
意守是为了达到虚静。虚静作为中国古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于
先秦时代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是指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 功利的平静状态。虚静则不为物欲所蔽,恬淡以养神,虚无以养志,正如《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科学 实验也表明,虚静的状态一方面能降低生物钟的速度,减少能量消耗,另一方面, 通过意识的自我调控而进入虚静状态。脑的有序化程度明显增强,脑细胞不是 受到抑制,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的思维能力、感受能 力和协调全身的功能都有提高,在节省能量消耗的同时提高机体工作效率,从而 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附录:《庄子》中的气功养生思想
养生论在《庄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书中有一篇《养生主》,谈的是广义的 养生,主要是人生处世之道,而不仅是保养身心。但对身心的保养也是至关重要 的。篇中讲了大家所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表层意义是解牛,中 层意义是养生,深层意义是得道。故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自述后,说:“善哉!吾闻 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轻巧自然,如歌如舞,而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 其固然”,养生之道也不外如此。庖丁开头就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表明他的志趣不在解牛而在得道。他的解牛也正是体现了道。“依乎天理”“因 其固然”就是自然之道的运用。这个故事就足以表明庄子学说的不同层次:道是 物理(万物之理),这是一种哲学层次,而不限于今天物理学的层次;养生是性命 之学;解牛是技艺之学。

浏览6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