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心神专一,必须首先排除外界的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是通过人体的视 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引起人的脑神经活动的。人们做气功的时候,要排 除视嗅味触诸觉的干扰比较容易,最难排除的是听觉带来的干扰。四面八方的 声响袭来,不由你不听。《庄子》作者不说“无视之以眼”“无嗅之以鼻”,而说“无 听之以耳”,是突出了难点,实质上已概括了停止一切对外界的感触,使精神专 一。精神集中到哪里呢?既然杜绝了对外界的感触,那么“听之以心”就是以意 识对自身的感触,亦即自我感觉。因为承上句“无听之以耳”而来,故不用“意”而 用“听”。按照气功的一般规律,以意顺气,以意导气,感觉着自身体内气息的运 行,意与气浑然结合。等到体内气息的运行已经比较稳定的时候,也就无须着意 去引导了,所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以气”表明连呼吸都毫不着意, 处于自身神气的自然运行之中,所感觉到的只是气,也好像只是由气去感觉。耳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不听,心无念,气运不息,就进入完全的虚静。
陈撄宁先生(原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对道家学说及气功皆有精深研究)认 为,“庄子这段话说的完全是静功的做法”,“为了达到这个‘静’的目的,古人曾立 出许多法门,如数息、止观、持咒、结印、诵经、参公案、看话头、习禅定、心存丹田 或眼观鼻端等,虽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在降伏自己的念头。这些 法门有的以一念代替万念,有的着重于锻炼精神,大都不赞成绝对的无念。比较 起来,我认为庄子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的气。这种 听呼吸的方法是庄子书上的妙法”。入静只是静功的开始,而不是全过程。入静 之后如何呢?《应帝王》篇记载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故事:郑国有个神巫叫季咸, 能给人看相,预言人的生死、祸福,异常灵验。列子知道了,告诉他的老师壶子。 壶子叫列子请季咸来给自己看相。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 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 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 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 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
“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 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 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太 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
故事写得很生动,有破除迷信的意义。季咸是个迷信职业者,招摇撞骗。他 可能也懂得一点医学常识,通过望诊,看人的神色情态来推测、判断人的健康状 况及身世遭遇等。壶子请他看相,把他捉弄一番,捉弄的办法就是运用气功使自 己的神情变幻莫测。示之以“地文”,是入静的境界,看来好像没了生机一般,亦 即《齐物论》中说的形如“槁骸”,心如“死灰”,故季咸说“见湿灰焉”。示之以“天 壤”是运气境界,这时“名实不入”,杂念已经排除,而“机发于踵”,以意导气,由脚 跟而起,即《大宗师》说的“息以踵”,故季咸看到了生机。示之以“太冲莫胜”,即 是守气的境界,体内阴阳平衡,气神藏而不露,像止水之渊那般平静,使季咸“无 得而相”。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即人道的境界,这时由静转动。但这个动是忘 我的动,不介入任何主观能动的因素,随其自然,如“波流”一样,“虚而委蛇”。这
叫“同于大道”(《大宗师》),“合于天伦”(《刻意》),是《庄子》静功中的最高境界, 是季咸之流和一般人所无法企及、无法理解的。
这种静功有什么好处呢?《庄子》中说:“静默可以补病。”(《则阳》)“必静必 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在宥》)一是治病,二是延年,这就是静 功可以达到的效果。一个人之所以生病、短命,有外界的原因,如风、寒、暑、湿、 燥、火,中医称之为“六淫”;有自身的原因,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 为“七情”;还有食色之类。外因与内因相比,内因更为重要。
兵莫惨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 贼之,心则使之也。(《庚桑楚》)
这段话把一个人的心理对自身健康的影响说绝了。心志不和,阴阳失调,对 于人的身体是莫大的伤害。静功能排除心头上干扰阴阳平衡的因素,使“万物莫 足以饶(挠)心”(《天道》),使人体进入一种自然运动的状态,这叫“抱神以静,形 将自正”(《在宥》),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庄子》不是一本专门谈气功的书,就是上述谈到气功的地方,也主要不是谈 气功的。在《刻意》中还可看到对吐纳导引的批评:
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 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书中认为,“不导引而寿”才是理想的,这就得靠“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上 述的静功正是与这种道德相结合的。在天道的指导下做功,通过做功领悟天道, 性命双修,这是《庄子》气功理论的最大特点。南宋年间,绍兴有个严谷山人叫江 袤。曾经有过简略的阐述:
人知所以守息,则知所以养气;知所以养气,则知所以入道;知所以 入道,则抱一禅定,固无殊致也。庄周言养形之士,吹啕呼吸,此特其浅 浅者耳。形神俱妙,盖本于袭气母。(《南华真经本义•附录》卷六)
用虚无的观点指导更易于入静,入静之后通过自身的气功运动又反过来体 会到虚静无为的哲理。做功是修养人道的缩影,修养人道是做功的扩大、延伸。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所以抱一守道与禅定入静是一致的。上文引《达生》与《大宗师》说到三日、五日、 七日、九日的修炼过程,即可以说是练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生修道的过程。 因而《庄子》书中关于气功的论述是为论道、明道服务的。
今天,气功的科学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庄子》中的气功理论是袓国医学 的一份重要遗产,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正如陈撄宁说的:“庄子听呼吸法原为性 命双修的基础,古今注《庄子》者,几乎没有一个把这层工夫全部明白开示于后 学,他们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出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两千余年,几乎灭绝。
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应该发扬继承下来。若仅用以疗病,似乎未尽其 用,老年人如有条件,在闲睱时,可进一步深造,探讨这一门高深的修养学术。”
第四章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 辉映,联系密切。常言道:医易同源,医武同道。我国传统武术与医学本为一家, 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黄帝内经》载:“上古之人,其明 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倶,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 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正威则邪不侵,体壮则疾病不生。传统武术运动便是这些道理的切实 体现,也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有同属人 体文化的性质,并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 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 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 易,理成于医”之说,即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第一节武医一家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了武术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国古拳法心意蕴藏着极其深奥的人体生命学的基本原理,明清以来兴起的形 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在创编过程中也无一不受到中医学、气功学、经络学 的影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 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武术家交手所击打的所谓“要害”的地方,实际上都是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人身的大穴抑或是神经走行集聚的部位,如百会、哑门、天鼎、极泉、尺泽、太渊、 章门、期门、肾俞、关元、委中、涌泉等。
浏览4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