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医相融,一功两用”,民间武术界、医学界自古以来就有“医武结合”的传 统。每有武学大师能创奇功的,多数都掌握了人体经络穴位及人体解剖等医学 知识,对医理颇有深入的研究,虽比不上当时的名医,但也在当地医界享有名声。 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象形武 术的鼻袓“五禽戏”,这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武术,包括虎戏、鹿戏、 熊戏、猿戏、鸟戏,对于强身健体大有益处。民间盛传唐代名医孙思邈也精通武 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 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就是丹阳子马钰所撰写的,长春子丘处机后来 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了一大批既是大医 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清初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 傅山先生。据史料记载,傅山先生精击技,擅剑术,尤长于醉拳,著有《傅氐拳 谱》,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
武医结合、精武良医一直是武林人士所极力推崇的,他们对于自救、救人的 医疗知识和技术极为珍视,口口相传,为中国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到 了清代,出现了大批武医结合的典籍。清代医学家吴谦曾编纂了《医宗金鉴》一 书,其中《正骨心法要旨》部分的理法、方药就是民间武师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 传统的武术家练武一般要讲究阴阳五行、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等,这些 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许多手段也 与武术同源,比如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寺。在中医学的范畴 中,武术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之间的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
武术伤科是一个古老的专科,也是中国武术与中医结合的典范。大多数武 术家所练拳法都为外家拳,刚猛强劲,极易受伤。所以,武术家在练武交手的实 战中也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与诊疗方法,二者互为因果,互相 促进。
一方面,武术活动中的受伤,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创新创造了大量的临床 契机,如金创药、续命丹、接骨膏等等一系列伤科药品的发明;另一方面,中医药 的一些保健治疗方法也为武术家日常的锻炼和受伤后肌体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比如练功后的药浴与针灸就可以舒经活血、解除疲劳、消除炎症,从而增加功力
等等。
进入近现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武术伤科名家。在整复骨折与脱臼时,他们 的手法纯熟自如,在功力与技法的有机结合下,牵、端、挤、按,正确而敏捷,理筋 通络,推拿、按摩,独造妙境。人们所熟知的黄飞鸿就是武术伤科的专家。黄飞 鸿从小就随父亲采药行医、习武练功,成年后接管父亲的“宝芝林”药铺。而黄飞 鸿的医术武功出于福建九莲山南少林寺,医术武功并蓄,针灸推拿并用,将武术 伤科运用得出神入化。河北戳脚翻子拳大师王枝国不仅培养出王占鳌、徐兆熊 等一代武术名家,在武术伤科上也名噪一时。他百年之后,乡亲为他树立了一座 “善德碑”,以表彰其精武良医之功德。武功体疗是武术伤科的主要特色之一,主 要体现在推拿按摩上。武功推拿产生在踢打摔拿的武术伤科急救处理条件下, 在治疗一些伤病症和急救点穴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
一名按摩医师对人体结构、经络穴位、病情病理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 问题就是缺乏施术的特殊动力——“内劲”。“内劲”主要是通过我国传统武术如 太极、形意、八极、大成等拳种中的桩功训练获得的。普通按摩师给人治病时,几 乎全身都处于紧张用力的状态,显得很吃力,按摩完后往往要累出一身汗。武术 伤科医生则将自身功力与气功等独特功法与按摩技术融为一体,能够随心所欲 地掌握“内劲”的收放吞吐。人体的一些深层病变,采用一般手法时劲力往往达 不到病灶处,而用内家武功的发力法在其病灶对应的表皮骤然发出一股螺旋性 的“穿透力”,在患者表皮不觉疼痛的情况下使病灶处受到“内劲”的强烈冲击而 起到“攻坚散块,祛瘀疏阻”的作用。武功推拿施术时非常注重“意念”的动作。 当术者的手抚触患者身体某部位时,意念早已直透该部位对面甚至更远,从而在 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使意、气、力三者紧密结合,以指代针,以掌代药,将功力通过 选定的穴位输入经络之中宣导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这和内功拳击人时心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原理颇为相似。
武术与针灸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相传,当年一位政界大官患头痛病,诸医束手,一代宗师黄石屏先生前往诊 治,结果一针甫下,头痛立止。黄石屏不仅是一个针灸学专家,同时还是一个大 武术家、大气功师,将武术、气功结合运用于针灸之中,自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据黄岁松《黄氐家传针灸》一书介绍:黄石屏针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 精通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予二指之上,然后施于患 者患处。他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时说:“必先临诊切脉,沉吟良久,立眉 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啪啪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 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神,先以左手大拇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 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结合了武术与气功 的针灸,更能迅速激发人体的自然潜能和免疫能力,正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 效”,从而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更好比是相同的一拳,看上去都是漫不经心、大 同小异,实际上分别由武术家、拳击家或者是普通人打出,其速度与力量自不可 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医易为武学之纲,武学为医易之用。医、武在本质上是相 通的,它们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值得习武者传承并发扬光大。
第二节传统武术与中医药学
武术与医学的关系,应该兴起得很早。练武习武,总不免有损伤,损伤则必 用医用药疗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现在要谈的不是这部分,而是指用医学知 识或药物来协助练功,或将医理融入武学之中。现今可考者,仍推达摩所传之 《易筋经》为最早。此经造于明末,教人内壮法,“炼壮之法,外资于揉、内资于药。 行功之际,先服药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揉功。揉与药力,两相迎凑,乃 为得法”(《服药法》)。这是第一篇强调用药力来辅佐练功的文献,强调要使药力 与揉两相迎凑,对后世武学影响极大。
它的药,是用茯苓、芍药、甘草、朱砂、川芎、当归、人参、白术、地黄研末,炼蜜 为丸,汤酒下服。这些都是补血气的药,用以行气。此为内服之药。它另有汤洗 之药,用地骨皮、食盐入水煎沸,乘热汤水洗之,使血气融和,皮肤舒畅。《易筋 经》所载用药法之大概仅止于此。但法门既开,赘述者众,该书后面就逐渐添了 许多经验药方的附录,如打虎状元丹、大力丸等,都是增强筋骨、滋长气力的。比 较特殊的,是洗手方。洗手有专门的药方,是因为《易筋经》教人练一种类似铁砂 掌的功夫。用热水烫洗手掌后,以黑豆绿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慢慢手力便坚 强了。洗手方就是协助人练此功夫的。毕竟,仅用热水,效力有限,参以药力,掌 力可更加浑厚。这些药方,技击家各有秘方配制,所以有编者说:“壮筋骨药方, 率皆欲速见效,妄投猛烈药物,虽气力遽见增长,而致戕生者颇多。”足证以药助 练,业已蔚为成风、形成传统,而亦出现了不少流弊。
此后《洗髓经》也有药,内服如十锦丸、五生丸、五成丸、十全丸,外洗亦各有 药方数种。最特别的,是针对下体的药洗。据说洗后练功,“从丹田运气至玉茎,
努气至龟头,硬如铁杖”。其次,则是它利用铅球铅条来推滚揩摩骨节穴脉,也用 药来煮这些铅条铅球。认为如此,“用以推滚周身,令皮内筋骨倶致坚劲”。

浏览4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