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介绍一篇文献。民国十八年(1929)张庆霖《练气行功秘诀内外篇》。 此书于外篇中又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中篇有《外药了命》《内药了性》两章。其 中《外药了命》中谓:
丹经所谓外药者,以我家真阳,失散于外,不属于我,寄居他家,而 以外名之。盲人不察,错会“他”字“外”,或猜为御女闺丹,或猜为五金 八石,或猜为天地日月,或猜为云霞草木,以及等等有形之物。殊不知 真正大药,非色非空,非有非无,乃鸿蒙未判之始气,天地未分之元仁。 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作佛。圣人以法追摄,于一个时辰内,结成一 粒黍珠,号曰阳丹,又曰还丹,又曰金丹,又曰真铅。以此真铅点一己之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阴汞,如猫捕鼠,霎时干汞,结为圣胎。此外药之名,所由有也。……但 药本在外,如何得向内生?药属于他,如何得为我有?经云:“五行顺 生,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木本生火,今也火反生木。金本 生水,今也水反生金。金木水火,中藏戌己二土。和四象,而配五行。
一气运用,复成一太极。火功到日,炼成一粒至阳之丹。取而服之。
此所谓外药,其实仍是内药,因为此乃用道教内丹家之说,要人修体内之铅 汞,而非服用草木金石之药。外药既得,则修内药:“大丹难得者外药,外药到手,
即是内药。圣胎有象,阴符之功,即在于此。《参同》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 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所谓无欲观妙者此也。”(《内药了性》)说得玄奥。 简单讲,就是要人淡泊无为,不被欲望牵引,如此方能养性。外药养命,内药养 性,即为性命双修。
像这样说药,路子就完全与泡洗服食药物者不同。其所谓内药外药,相对于 早木金石之药而言,均为内药,指体内之血气及心性修养。金一*明序其书,谓: “此少林衣钵,上乘行功,调呼吸,练万骸,气转周天,神游体外”,殊昧其源流。因 为此书虽标榜其术得自清虚禅师,“得少林正传衣钵”,实际上却是反少林的,所 以说清虚禅师“不忍目睹少林之堕落,去作天下云游”,又说:“设养气不成,纵练 得周身武艺,拳术精通,十八般兵刃谙熟,实等于花拳绣腿,而于宗旨无关。”(《内 篇》第一章)这是批评少林外家功夫,而以炼气为上乘,以此号称少林正宗,正代 表着它希望能篡少林之统,取而代之。而其炼气之法、内药外药之说,则援用道 教修内丹的法门,非佛教功夫,与《易筋经》所述用药之法,更是内外睽异、殊途 分歧。
这样一种路数,也有其渊源,起于乾隆年间一些将武术与气论结合起来谈的 理论。苌家拳与太极拳,便是其中很值得注意的部分。苌氐拳,乃乾隆时儒生苌 乃周所创,苌氐著有《中气论》《武备参考》等书,近人徐震整理为《苌氐武技书》。 其卷一全是气论,开宗明义则为《中气论》,云: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 武备名日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 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 还元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
如此论气,与医家有关,是很明显的。所以底下是谈修炼方法,主要也是参 酌着医家之经络理论:
吸采天地之气,呼出五脏之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脾,而心,
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系 焉。经络者,气血之道路也。(《苌氏武技书•中气论》)
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行于手膊之外也。手太阳经起 于手小指之背。手少阳经起于无名指背。手阳明经起于手食指背。皆 上循膊外而走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行于手之内。手太阴 经止于手大指内侧。手厥阴经止于手中指内面,手少阴经止于手小 指内面,皆循膊内而行也。足背为阳,腿外为阳,三阳经行于足腿之 外。足太阳经止于足小指内之次指背。足少阳经止于足大指内之次 指背,足阳明经止于中指内之次指背,三经皆循腿而止于指背。(《苌 氏武技书•阴阳乱点入扶说》)
气入经络流走,武者首先应练使这个气流走不滞,然后要懂得运用气去伤 敌:“落点坚硬,猛勇莫敌,赖全身之气,尽萃一处也”(《过气论》)。对敌时,也 要懂得打他气机浮动之虚,或攻其不备,夺人之气。同样写于乾隆年间的王 宗岳《十三势歌》,虽然也讲“气遍身躯不销滞”,但未征引医学理论来申论 此理。
可是,论气后来的发展也逐渐走上结合医、道的路子。如《杨氐传抄老谱》有 《太极文武解》谓:“文武尤有火候之谓。”火候,就是道教炼丹术的术语,文武则取 喻于文火武火。该文又说:“徒知安静之学,未知用于采战,差微则亡身。”采战, 也是内丹学的术语,本指阴阳采补。男女性交双修派,是采阴补阳、采阳补阴;单 修者则将身体内部区分出阴性质与阳性质两部分,然后匹配阴阳,相予采补。太 极拳家运用了这个观念,说练拳的人不能只知安静柔软,更须明白体内气息之调 理。调理须如炼丹,用文武火烹炼。
同时又须采战。采战之术,见《太极懂劲解》云:“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 文城,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 命葆真矣。”这其实仍只是原则,具体让体内阴阳调和、水火既济之法,则为《太极 阴阳颠倒解》。颠倒是内丹家之炼丹理论。依五行,肾为水,心为火。但如此一 来,火在水上,水火就无法既济了。所以丹家颠倒阴阳,说肾为真火,心为真水,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火在下烧水,才能让水气上蒸,再流下来滋润肺脾,达成水火既济之效。此即所 谓颠倒。《太极阴阳颠倒解》中说: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若 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 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
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 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
鼎,也是内丹家对人体的拟喻。鼎内颠倒水火、采战阴阳,适为《练气行功秘 诀》所言“内药说”之先声。所以说这是一条结合气论、经络理论、内丹理论而成 的路子,为医药与武术之关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第三节少林禅武医
“武为禅体,医为武翼”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其实武医不分也是中国传统 武术的一大传统。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少林寺建寺以来,众僧终 日参禅,身体难免生疾病。又因为少林寺地处深山丛林,人烟稀少,这给寺僧就 医带来了诸多不便。寺僧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解除自身的疾病痛 苦,以提高修禅效果,这无形中促进了少林寺内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武 术的技击格斗性极强,寺僧平日习武和奔赴战场,都不可能不受伤、流血,这也需 要少林寺僧具备医学知识,以便在危难中自救。这是少林武医结合的直接原因。
少林寺自唐朝以来,僧兵逐日壮大,为了及时治疗练武时的损伤和寺僧们的 疾病,便产生了僧医。这些僧医在外科、伤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 损伤急救方中有拳击致鼻衄急救方、拳击致吐血急救方、拳击百会穴晕倒方等 等。再如,内伤医治方中有击小肚致疼痛难忍方、少林当归饮、大力丸、少林活血 丹、练功舒筋丹等等。同时,从练少林擒拿击术、卸骨法方面,寺僧们也需要学习 和了解一定的中医骨科知识。这一点可以从《擒拿二十四穴位歌》得以印证,如: “二十四穴法,妙在拿要把。一法打太阳,拳中倒地下。二通天突穴,锁喉致昏 哑。三击天柱处,七窍溅血花……”再如,卸骨法中的卸下颌法、卸肩法、卸腕法、 卸膝法、卸射法、卸大腿法、卸脚法。精于此法者不仅能借其伤人,同时,他们也 能医治此类损伤。可见,这都要求习练者要熟识骨科方面的知识。

浏览4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