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正研究李小龙的武道艺术,就会了解他不是万能的武技混合体,真正的截拳道建立在人体的运动科学理论和实践之上,强调的是如何 让你的身体更系统高效地运作,如何更直接地即时解决遇到的任何麻烦和 困境。它必须是直接而高效的,同时又很经济。所以通常,那些有着1、2、 3、4等等诸多步骤的擒摔锁等技术,可以说与真正的截拳道技术大相径庭, 比如说,要攻击对方的鼻子,按照前述方式,往往会先贴身抢进绕过他的 腰部缠抱,迫其屈膝失去平衡,再去击打他的鼻子。事实上,我们只需要 直直地瞄准他的鼻子,并且以尽可能精简而实效的方式去击打,根本不需 要迂回辗转地做那么多多余的动作。《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一书,很好 的为我们揭示了李小龙当年所追求的以及所做的一切。因此,如果你是自 学截拳道的话,首要了解和遵循的是李小龙截拳道的基本原则,或者,找 到一位真正的截拳道师傅。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将永远不变,而“精简、 直接、非传统性”正是李小龙截拳道的核心要素。始终铭记:精简、经济、 高效,内化于心,外现于形,这样的话,至少你就上对了车、走对了路, 而非背道而驰。
最后,祝我们大家好运。我们将以李小龙所期望的方式来进行截拳道 教学,努力让其回归它的本质——科学的街头自卫术,并尽我们所能,以 使李小龙的艺术得到永生。
2010年7月9曰于英国格拉斯哥
汤米.克鲁瑟斯(Tommy Carruthers )
英国人,当代著名国际截拳道导师,曾先后受 教于多名李小龙亲传弟子,如杰西.格洛弗、 霍华德•威廉姆斯以及黄锦铭师傅,是当今国 际截拳道界实力派代表人物之一,得到了李小 龙家族及李小龙众多亲传弟子的肯定,有截拳 道“实战格斗家”和“白李小龙”的美誉。
汤米•克鲁瑟斯曾先后涉猎学习过军用格 斗技、咏春拳、非传统功夫、拳击、巴西柔术、摔跤、空手道等武技,最 终皈依李小龙截拳道,拥有超过三十年的武术实践经验。2009年,汤米•克 鲁瑟斯成为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振藩截拳道技术委员会成员,负责截拳 道技战术教学体系的整理与推广工作。同年参与了美国历史频道制作的《李 小龙如何改变世界》纪录片。同时,汤米还在英国开办有自己的截拳道专 门学校,并以讲习会形式,在全世界传播原本截拳道的精华要义。2009年 开始与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合作,在中国举办截拳道全国讲习会及系统进 行专业教练培训。
麦克•鲁特尔
么够为李小龙图书馆系列的这本《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的中文版 0 b写序,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都让我觉得荣幸之至。
我,作为一位截拳道的习练者和传播者,健身,换言之,个人对于强 健体魄的追求,就是我生命的基石所在。
李小龙曾达到的个人体能髙峰,无可置疑是令人惊叹和艳羡的,而您 手上的这本《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就是李小龙如何进行科学系统的健身和体能训练的详尽地图。毫无疑问,此书的编撰者/作者约翰*里特再 一次为我们的武术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书由大量李小龙武术和健 身训练的理论知识及其训练日程、计划大纲等构成,并不只是笼统地描述, 而是取自李小龙个人武学笔记和摘抄之精华,对李小龙日常的健身和体能 训练做出了翔实的阐述。无论你是武术家,还是李小龙哲艺的追随者,尤 其是那些渴望获得更强健体魄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你认真地阅读。
在学习某种流派武技或者套路的武术家,以及时刻为自己下一刻的比赛 而做准备的格斗家之间,几乎都存在着某种共通的特质,那就是“勇敢而身 强体壮”。李小龙更是将这种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无论你的攻击 或防御技术练得如何地完美、纯粹,也许在你的一生之中也就只能用到一至 两次,但是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健康,却能使你终生获益无穷。正因为如此,
我更倾向于将截拳道视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可以解 释为什么诸多武术习练者,会不断挑战自我的体能和精神的极限,而李小龙 是这其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羸得无数人敬仰的成功榜样和精神领袖。所以, 时至今日,无数的武术和健身健美的杂志,仍然对李小龙倍加推崇。
“健康是第一位的。”我的截拳道导师黄锦铭师傅曾在他的讲习会上无 数次地重复这句话。这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李小龙坚持认为对于武 术家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状况,以便时刻为格 斗做好准备。我曾幸运地接受过黄锦铭师傅的私教,他曾经告诉我,李小 龙初见他的时候,就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即发展武术素质的最基本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发展肌肉和力量!李小龙还曾亲自带着黄锦铭前往健身器 材商店,给他买了很多重量训练器械和蛋白质粉。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 以看出李小龙是非常强调体能的,并将其视为武术家达至完美的重要因素。
拥有此书,便如同拥有一个似李小龙一般的友人……希望能对您有用。
2010年7月19日于美国明尼苏达
麦克•鲁特尔(Mike Rutter) 美国人,中
文名鲁宇龙。黄锦铭师傅亲传弟子,中国截拳道 国际联盟副主席、美国振藩截拳道核心(现美国 李小龙教育基金会)认可振藩截拳道全职教练; 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特聘永久国际教练、原美国 独立空手道教练联合会(AIKIA)教练。曾兼修 日本柔道、空手道、咏春拳、太极拳和气功,并 获得美国两个组织的唐手道黑带。2009年5月、 2010年4月,先后两次应联盟邀请来华执教长达数月的“中国截拳道教练 特训营”,培训、认证了中国首批黄锦铭原本截拳道体系种子教练。
这是李小龙师祖(敬称以下略)曾经问他的弟子黄锦铭的一个问题。 当黄锦铭百思不得其解时,李小龙揭晓了答案,就两个字:“适应”。像水 一样的适应,以适应任何对手或任何情况。在李小龙看来,具有优秀适应
能力的人,无论是在格斗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和事业中,都能拥有强的自我生存、自我表达,乃至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李小龙截拳道,我们发现,李小龙从1966年开 始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渐进地发展出了一整套完备的以培养整体格斗适应能力为目标的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在动态发展中 与时倶进。而这,正是李小龙得以领先时代,并让截拳道最终成为一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的街头格斗术”的核心机密。因为,衡量一门武技或武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先进性的决定性要素,不在于其拥有多少名目繁多的技术或所谓绝招,而在于其是否真正确立起了一整套科学实用的、贴近实战的训练和辅助训练体系。这样,它才能够保证在训练 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中,对每一位训练者的实战适应能力 的培养,都能以最少的时间成本付出,取得贴近实际需要的最大化的训
练效益,如此,这门武技或武学,才能真正成就为一门优秀的、成功的、 成熟的武技或武学。为便于阐释,我们试从“心、技、体”三个方面来 概说李小龙所创造的科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在这里,所谓“心”,含义极广, 但主要是指包含心灵、心智、心态、心志等诸多要素在内的一个人内在 的心的能量或气场;“技”,就是指格斗的技术和技能;“体”,则是指一 般和专项的格斗体能及其保持状态,乃至整体的身体健康状态。李小龙 认为:“训练不仅能提高体能,而且还能培养精神和情感,它需要智慧和 天赋的高度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例如,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强大爆发劲力的产生,不仅来源于娴熟的技术产生的速度、肌纤维增粗 提升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神经系统的高度完善和身心的高度和谐。换 言之,只有心、技、体三者有机融合并同臻巅峰,才是一个截拳道修炼 者达到他个人武道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也是当年李小龙在武功修为方 面,取得惊人成就的内在原因。
当年,通过坐禅、冥想结合传统内功等精神修炼方法以及实战抗压的 磨砺,李小龙发展了他强大的“心”——它包括百折不屈的果敢意志、我 就是冠军的积极心态、利用和控制情绪的杀手本能、有感皆应的流动气场(类 似第六感的整体洞察力)、宁静圆融的智慧和一颗不动如山的平常心。李小 龙弟子、前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超级巨星卡利姆•阿卜杜拉•贾 巴尔曾回忆说:“李小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受李小龙影响,每次上场比 赛前,我都会静坐一会儿。我希望在赛场上能有一颗平静的心”;而通过各 种专项和辅助性的高质量、现代化的“技”的训练手段,如击影、喂引对练、 打靶、全接触实战,以及犹如隐士般日复一日成千上万次的对于截拳道基 本技术的反复磨炼,李小龙成功地将有形有法的简单技术,内化为无形无 法,可从任何角度、任何距离,以无规则节奏发动的本能攻击、截击或连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随心所欲不逾矩,同时又能做
到“快、准、狠”,令对手即使明知要被攻击,仍然防不胜防。在2009年《黑带》杂志一篇专访中,曾经的肯波空手道黑带髙手、李小龙亲传弟子史蒂 夫•金回忆了他的一次训练经历:“小龙告诉我,他要和我进行腿法对练, 他进攻,而我要做的就是保持距离并尽可能快地后退防守。没有比那更残 酷的了。我拿出了我生平最快的速度,但却没有一点用,他仍然踢中了我, 将我朝墙壁直直地踢飞了过去,在那一瞬间,我想,我肋骨一定断了,尽 管我被踢中的时候戴了两块护胸。”面对李小龙简单的拳脚攻击也深感无 力的“遭遇”,不仅仅只是李小龙的弟子,包括一些同时代其他门派的武 术高手都有类似记忆。
李小龙高超的武技,令得全世界的截拳道爱好者和修炼者们,都不 约而同的将他们的目光集中在截拳道的技术、技巧及其训练方式上,很多 人以为,只要掌握了截拳道的技术、技巧,就可以像李小龙一样,制敌于 须弥之间。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截拳道中,还是在其他武技或体育运动中, “体”的锻炼和提高,是所有“技”的提高和发挥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一 位真正的格斗者随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随时准备应付任何意外情况 发生的基础和保证。遗憾的是,和截拳道“心”的修行一样,“体”的锻 炼常常为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即便是个别专业运动员也不例外。“搏 击运动员最容易忽视的训练之一,就是身体素质的训练。他们往往花过多 的时间增强技巧和技术,而在身体素质方面却训练得极少。”这段话,出 自《李小龙技击法》第一章开篇第一句话,而《李小龙技击法》事实上是 李小龙唯一一部亲自示范图解截拳道技战术的专著,由此可见,李小龙对 于截拳道者“体”的训练,或者说身体素质(特质)训练的高度重视和格 外强调,原因就在于“搏击中的技巧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这种技巧的发挥, 正是依赖于全部的身体条件。实际上要在实践中获得成功,这两个方面都 是必不可少的。”正是传统功夫拳师黄泽民1964年在奥克兰对李小龙发起 的那次挑战,促进了李小龙对于格斗“体”的训练的科学系统的全面研究 和实践,推动了李小龙由此踏上不断挑战自我体能极限的征途,并最终成为一位真正的格斗体能达人,以至于一些同时代的美国搏击高手谈起李小 龙的形体和体能状态都深表敬慕。空手道冠军査克•罗礼士说:“当李小 龙褪去身上的T恤之后,我再次被震撼了,一如我每次看到他的强健形体 时的感觉一样:他的肌肉令人着迷。”还说:“如果以每磅体重计算,李小 龙肯定是世界上动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另一位空手道冠军鲍勃•沃尔 则说:“每次我和他跑步都是一种受罪,李小龙是名全能运动员,和他一 起练习不易。”
如果说,《李小龙技击法》以及我们正式引进、翻译出版的“李小龙 经典原著书系”卷2《截拳道:李小龙武道释义》,主要为我们展现的是 李小龙截拳道技战术及其理论和训练体系,偏重于“技”的部分的话,那 么,《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就是一本为我们揭示20世纪60年代后期 至70年代初期,李小龙究竟如何进行科学系统的“体”的训练的弥足珍 贵的武学专著。它告诉我们李小龙是如何通过长期而系统的、革命性的体 能和健身的交叉训练,练就了他那一身紧贴格斗实用功能,完全以“出功 夫”为目标的的令人艳羡的强健体魄、完美形体和身心平衡的整体健康状 态。可以说,《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一书,真正弥补了过去人们对于 李小龙完整的“体”的训练体系某些方面的认识缺失,使得截拳道的后来 者有机会更加深人全面地研究、继承李小龙科学训练的精髓。在书中,不 仅相对系统地展现了李小龙关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敏捷性、人 体塑形、饮食营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体能和健身的科学训练理论、方 法和训练方案,还结合实例,阐述了李小龙如何借助重沙袋练“技”的辅 助训练方法,以及与武技专项训练相结合的间歇式训练方法等。就像本书 编著者约翰•里特在书中写到的那样:“1970年,李小龙的训练计划就已 经进化成为最完美、最高效的现代交叉训练计划的示例:负重训练发展 力量,跑步和骑健身自行车改善心血管机能,伸展运动提升身体的柔韧性, 重沙袋练习时机和劲力的掌控,速度沙袋用于发展节奏和时机,高低沙袋训练协调性和精准性。更进一步的是,他科学地分解了自己的训练计划, 使之能够更好地集中于截拳道最核心的技战术内容,如星期一、星期三、 星期五练习手法,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六则练习腿法等……无论如何, 李小龙先进的截拳道训练计划告诉我们,到了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 李小龙强调的是更为精简、高效的流动性打击和踢击的技战术方法,以 及通过不断发展一些高效的辅助训练手段,来支持这些科学技战术更好 的发展和发挥。”
除专业技术层面的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李小龙:肢体表达 艺术》,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李小龙作为一位卓越的成功人士,他最关键的 成功奥秘所在。如李小龙平时非常注重科学的管理和利用自己的时间,生 活严谨且规律,远离酗酒、抽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既能做到 髙效的工作,又能做到从不让工作干扰训练,从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两 不误。同时,李小龙当年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所坚持和展现的学无止境、 学以致用的科学探索原则,直指根茎,积极探索事物本质的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勇于发现、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科学探索 精神,以及通过不断实践及时将先进的学术理论和自我经验相结合,再经 过提炼归纳和总结转化为实用化、体系化的自我探索成果的成功经验,都 为后人指明了一条科学的自我武术探索和发展的成功之路——不是专注于 天天累积、添加枝节花叶的技巧招式,而是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日日精简, 做到精简且精通;不是突出心、技、体某一个方面的特训,而在于人类格 斗本质及其训练科学原理、规律的整体研究探索实践和及时总结;不在于 追求外在的形式之美,而在于强调内在的实际功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 长期系统、持之以恒、学无止境。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及训练水平差异等各种原因,对于那些试图完 全照搬本书中李小龙的训练计划或方案的读者,我们有必要再次重复一下 琳达夫人在前言中提到的阅读和应用本书知识的原则性提示,那就是:“当你阅读此书时,请注意思考过程,而不要局限在李小龙所使用的那些特定 技术和日常训练内容上。您应该关注的是他的思考方式、他的科学的钻研 态度,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李小龙总是会潜心研 究新的行业和领域,他同样也会鼓励你这么去做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追求巅峰,永不止步的李小龙,时刻享受着自己在达到体能极致过程中的 每一步0换句话说,努力比目标本身更重要。”确实,努力比目标本身更重要, 为尽量保证整个“李小龙经典原著书系”中文翻译的质量,我们和译者一 起努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过程,既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 最重要的是,通过全程参与译校、审订工作,我们自己又获得了一次深人 研究、学习李小龙武学,感悟其内在精神的宝贵机会,因此,对于我们来说, 期间任何的付出和努力都非常值得。在这里,诚挚的感谢北京李小龙研究 学者温戈先生、好功夫截拳道长沙总部杨娟小姐两位译者,因为你们的共 同努力,《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一书的翻译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其中, 温戈先生完成了本书1至15章节的翻译,杨娟小姐完成了本书16至24章 节以及前言、序言和附录的翻译)。另外,我们还要感谢“见证实录”“拳 手翔”等网友的努力,是你们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使得本书的三个专业 名词的翻译更趋准确。同时,感谢所有参与到“李小龙经典原著书系”的 引进、翻译和出版工作的人们,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努力,就不会有“李 小龙经典原著书系”的面世。在此,真诚欢迎各位读者与我们分享、交流 读书心得,或不吝指正本书中存在的任何翻译问题并告诉我们。我们将在“李 小龙•好功夫”新浪博客(hUp://blog.sina.com.cn/jkd)或截拳道中国网(
jkdcn.com)论坛,恭候您的光临
科比•布莱恩特,被誉为乔丹之后最伟大的球员,是目前美国NBA 正当红的超级巨星,而他,同时也是李小龙的一名超级粉丝。2010年6月, 在他写作的第一本书《科比24》中,他谈到了李小龙。作为非武术界人士, 科比完全超越了那些外在的武术形式或技巧,而能够直接从最具普适性的层面,去感悟李小龙武道哲学的内在精神,以及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截 拳道的科学原理和原则,并将之活学活用到他的同样堪称心技体合一的篮 球训练或比赛中。透过科比以李小龙为榜样的成功学习经验,或许可以促 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拋开枝节花叶的羁绊,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从 李小龙那里得到根本的、真正的启迪和教益?科比说:“我一直在努力把李 小龙的方法(实效、灵活、速度和效率)融人到自己的训练中……我努力 地从方方面面模仿李小龙……他相信任何知识都会引导我们认识自己,并 且称他所选择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就是武术。我相信我所选择的自我表达方 式就是篮球。我相信在比赛中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度是很重要的。在球场 上,如果你不停地变化、移动,你的对手将不知道如何应对你。我很喜欢 李小龙对‘适应’做的一个比喻。‘要像水一样无形。把水倒进杯子,水就 成了杯子;把水倒进瓶子,水就变成瓶子;把水倒进茶壶,水就化作荼壶。 水能静静流动,又可奔腾冲击。要像水一样,我的朋友。’”
2010年7月于星城长沙
朱建华——李小龙与截拳道研究学者、 中国武术六段、《中华武术》专栏作者。师承 李小龙截拳道第一代传人李恺师父,现任中 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双 节棍国际联盟副主席、广东省李小龙研究学 会副秘书长、“李小龙经典原著书系”编译委 员会主编、截拳道中国网总监。
长期致力于李小龙与截拳道研究、传播 和教学,著述颇丰,其培养的中国截拳道教练 人才,大多已成长为当前中国截拳道传播领域的骨干力量。
郝钢——副教授、国家一级武术(散打) 裁判、中国武术七段。师承李小龙截拳道第 一代传人李恺师父,现任中国截拳道国际联 盟主席、中国双节棍国际联盟副主席、广东 省李小龙研究学会副会长、潇湘职业学院副 董事长、振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 小龙经典原著书系”编译委员会主编。
长期致力于李小龙与截拳道研究、传播 和教学,其弟子在各类武术散打比赛上获奖
牌397枚,其中包括国际散打冠军奖牌两枚,被誉为“中国武术教育家”。
人们关于李小龙形体的描述
许多人都见识过李小龙的超凡劲力,见识过他的柔初性,也见识过矮 小的他却拥有了不起的肌肉。我知道,许许多多的龙迷宁愿相信李小龙生 而拥有特殊的能力,因为每当我告诉他们,李小龙的超凡形体,是通过他 的实践、毅力以及高强度的训练而达成的时候,都不相信!
—琳达•李•卡雛尔
李小龙的肌肉轮廓非常、非常、非常鲜明,几乎没有什么脂肪。我想, 他可能是世界上脂肪含量最少的运动员。这使得他(在电影中)看起来非 常令人信服。有许多人,他们能够做所有的动作,也拥有所有的技能,但 是他们看起来就没有李小龙那么有说服力,也不像李小龙那样令人印象深 刻。李小龙是独一无二的,他是许多人的偶像。这些人追随着龙的脚步, 他们也渴望成为知名的武术家,渴望拍摄电影。因此,他们付出努力,他 们曰复一日,抓紧每分每秒进行训练。作为偶像,李小龙事实上已经给全 球各地的许多孩子以深深的激励。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巨大的影响, 我相信,他会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阿诺德•施瓦辛格
当李小龙褪去身上的T恤之后,我再次被震撼了,一如我每次看到他 的强健形体时的感觉一样:他的肌肉令人着迷。
—査克•罗礼士
是他成就了他自己。是他雕塑了他自己。无论他在做什么,他身上的 每一块肌肉都很勾称,而且和谐,并且非常实用。还记得我最近一次见到 他的时候,他的形体还是那么完美,他的皮肤像天鵝绒一般光滑,令他看 上去有魅力极了。
——g姆士 •科本
他善于思考,并且从思考中获益良多。他很强大,他所有的体重都来
自于身上肌肉的重量。他的外形非常吸引人眼球,甚至扎眼。
卡里姆•阿卜杜拉•贾巴尔
当他脱下外衣的时候——天哪! 看起来就像是查理斯•阿特拉斯!
——村武之
一个关于李小龙的形体和肌 ^^肉的故事,相传了近三十多 年。这个故事,跟一个叫安•克洛 斯的女人有关,她是李小龙为华纳 兄弟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龙争虎 斗》的导演罗伯特•克洛斯的夫人。 有一天,克洛斯夫人来到电影拍摄 现场,看到当时衣服褪至腰间,身 上汗涔涔的,正在香港炎热潮湿的 空气中专心编写电影打斗镜头的李 小龙,当她看到李小龙身上那令人 难以置信的肌肉时,她便着了魔。
在李小龙拍摄动作镜头的间隙,她鼓起勇气朝这位年轻的巨星迎了上
去,并且询问是否可以“感受一下他的肌肉”。“当然可以李小龙爽快地 答应了,事实上,他已经遭遇过不计其数这样的请求了。他握紧他的手臂, 鼓励着她。“我的天哪!”她的手在触到李小龙肌肉时不可思议地缩了回来:
我好像摸的是有温度的大理石!”
自从李小龙1973年7月逝世之后,几十年过去了,然而,人们仍然 在谈论着那位身髙五英尺七点五英寸(约1.72米),最重的时候也只有135 磅左右(约61.2公斤的男人的形体,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说“不可思 议”,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在我们的观念中,良好的形体,应该 是像那些强壮的球员一样,身高至少6英尺(约L82米),体重将近300 镑(约136公斤)。更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挖掘自己跟李小龙 的不同故事,无论是口头亲述,还是通过电影、文章或视频等媒介。武术 家仍然推崇李小龙的形体,他的灵敏、力量、速度,还有他在徒手格斗领 域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影迷们则着迷于他那矫健的身手,赞扬他单枪匹 马地在世界影坛开创了新的动作电影的流派,为那些追随他的人,如席尔 维斯特•史泰龙、阿诺德•施瓦辛格等打开了一扇大门;哲学家们,则感慨他在淸除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在融合这样 两种曾经被视为水火不相容的纯哲学理念上所取得的成就。
健美运动员和那些爱好肌肉锻炼的人
因为李小龙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专业的健美运动员,但他的健美形体,却始终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那些健美运动员们所推崇,很 长时间里,都«^认为是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形体。同时,李小龙为了自己的 形体塑造所付出了巨大努力,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 的健美运动员们,都对此表示格外尊敬。健身健美界的杰出人物也无一例 外地表示,李小龙的体格,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也 都曾表达了感激和崇敬之情。其中有“绿巨人”卢•费雷格诺,蕾秋•麦 莉什、佛雷斯•惠勒、肖恩•雷、莫瑞、多利安•耶茨、李•哈尼等,几 乎都是健身领域的佼佼者。施瓦辛格对李小龙的形体和肌肉的印象,一直 都非常深刻,他最近告诉我:“李小龙的肌肉轮廓非常、非常、非常鲜明。
几乎没有什么脂肪。我想,他可能是世界上脂肪含量最少的运动员。这让 他(在电影中)看起来非常令人信服。有许多人,他们能够做所有的动作, 也拥有所有的技能,但他们看起来就没有李小龙那么有说服力,也不像李 小龙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李小龙是独一无二的。”着实是相当高的评价!
这一切可能有些人会觉得 难以置信。毕竟如果按照北美的 标准来说,李小龙的形体并不 能令人满意。但为何像施瓦辛格 和费雷格诺这样的巨星,都要承 认李小龙的形体给了他们很大的 激励呢?答案就是一个词:质 量。我们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 拥有如此完美的肌肉线条、令人 喜欢的外形和清晰分明的轮廓的 男人,令所有人自惭形秽。他的 动作迅捷、令人眼花缭乱,而一 旦安静下来,他又淡定如山,绅 士般优雅。许多健美运动员和足球选手在休闲的时候,一点都不像比赛时 那么神采飞扬。他们走动时,身上的大块头肌肉,就好像融化的一摊果冻, 软弱无力且一点都不和谐。李小龙的形体则相反,他的肌肉时刻都是结实、 紧凑、髙雅、精致和清晰的——无论是在移动时,还是静止时。
如果要探究李小龙的肌肉组织,与那些健美运动员有所区别的内在原 因,我想,就在于李小龙并非像那些健美运动员一样,为了炫耀或展示而 练习肌肉。引用李小龙在美国西雅图的第一位弟子杰西•格洛弗的一句话 来说,就是“他首先关心的是实用与否。”李小龙所塑造的超凡形体,只是 这个训练理念的副产品而已。腾空八英尺高飞踢击破灯泡(这在李小龙客
串的电影《丑闻喋血》,以及主演的电影《猛龙过江》中都有表演),或者, 从三尺开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拳击中对手,都应该归功于力量和 速度,这才是李小龙长期勤奋努力锻炼身体所追求的结果。尽管他的体格 看上去毫无疑问是优美的,但这并非他训练最着重的目标。
浏览8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