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遁阴阳八卦掌。传承人为湖北省远安县陈绍昆。据 言,此拳源于武当道教门中,属昆仑派,源流未究。陈绍昆6岁 父母双亡,流落长沙,夜宿开佛寺,被寺中龚道人收留,后授以 此拳兼治伤药方。此拳重内玄外玄,内玄炼气,外玄练形,气为 主体,势为功法。以九宫八卦为行拳走转方位,拳势灵巧,动静 多变,尚指掌法。徒手套路分八个掌门,各掌门又有三十六掌。 虚实隐显,以柔克刚,点穴制人。

(2) 混元掌。传承人湖北武汉赵应文,1983年献出。渊源、 师承关系尚不清楚。其套路分上下两路,上路三十六势,下路二 十六势,共62势。赵还继承有武当鱼门拳术,据言源自武当榔 梅派开山祖师明代孙碧云。

(3) 武当铁掌功。此功1988年2月由戚雨春所献。据言此功 由清代武当道人所传,为专练用掌面击人的一种功法。练者马步 站立,用掌推击、挫擦沙袋,数月即感力量惊人。因师承、渊源 关系不详,备此一说待考。

(4) 拉气功、三回转、金砂掌。此三术传承人为当代武当还 俗道人胡兴茂所献。胡为河南邓县人,早年出家武当山堤坑,从 冯太瑞道长学此三术。拉气功练成,周身可开砖。三回转为拳 术,套路简单,但出拳凶猛,遵“非困不发”之道家武德之训。 金砂掌,只知所练掌砂,必用武当山下河流之金砂而练(武当山 北麓有川谷名叫金沙坪),湖北省武术挖整组有资料记载。

(5)武当自然三丰派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 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其运动形式纵横交错,分四正四隅八个 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八卦掌主要有“游身八卦掌”、“龙形八卦掌”,以及“阴阳 八卦掌”、“阴阳八盘掌"等,武当自然三丰派八卦掌在其结构和 特点上与上面诸种基本相似,八种基本掌法的变换因其门派不 同,在转换形式、遒劲蓄放上独具特色。

械类

(1) 武当丹派剑术。据李天骥主编的《武当绝技》载,清 末,奉天北镇宋唯一著有《武当丹派剑术》一书,记:“原为护 道降魔……,嗣后立成九派,分为三乘。”书中备载其细节,并 列有世系表。

(2) 太乙玄门剑。此剑法又称“太极玄门剑”,是武当山护 山剑之一,传授极严,外人鲜闻。因历沧桑,原剑谱转辗,现为 北京笑先珍藏,于1983年献给中国武当山拳法研究会,共有 七十五势。

(3) 武当剑。武当内家拳法尤以剑术扬名天下。历经数代承 传发展,门派繁多。此套武当剑系武当剑第十一代传人孟晓峰大 师(1883—1977)得自李景林先生并继传,为武当各剑术之根 本。此剑术,全套共六种一百三十二式,式式迥异,形态舒美。 演练时,要求气度和祥,步法稳健,上下进退,速小绵软,虎踞 龙行,剑花迂转,穿插回旋,身剑如一,闪展腾挪,神出鬼没, 疾徐相承,如影随形。久习此功,使人心胸廓开,风神飘逸,洒 脱自然,身强体健,祛病延年。当代传人为天津马杰。

(4) 武当三丰太极剑。此剑源远流长,演练时要求周身舒 静、步走弧圆;眼随剑走、剑随意引、意随气、气随神、神道合 一。其剑式有:灵猫扑鼠、金蛇盘柳、童子提炉、白虎蛟尾、乌 龙绞柱、风卷荷叶等;集体演练庄严潇洒、飘逸雄壮,好似“采 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5) 武当八卦太极剑。该剑法根据八卦掌衍化而创传,至今 传江苏、陕北。该剑诀曰:身如游龙,剑似银蛇,精神贯注,气 势充沛……意动形随,人剑合一。《武当》1991年第3期有载。

(6) 九子寻母剑。九子寻母剑系将九派剑法之长融合八卦之 中创编而成,具有刚柔相济、吞吐自然、势势相连、身灵步活的 特点。

(7) 夜行刀。是模仿武侠夜间作战的套路,其特点是:刀随 身变、步带身走、吞吐起伏、轻灵活变、兼有形意、八卦、太极 之多种风格,是独特的武当象形器械之一。

(8) 武当乾坤点穴钩。是武当派乾坤门中短器械之一,俗称 暗器,用于点击人体各部穴位和防范短兵器,随身携带,方便灵 活,据传为武当内家正宗乾坤门第二十代云游道人赵超然所传。

该兵器以点、提、翻、架、叉、格、拦、挂、按、穿等击法 为主点穴,具有一定的实战价值。

(9) 子母龙腾钺。子母龙腾钺又名子母鸳鸯钺,是八卦门双 器械之一,每一形钺为一趟,八趟为一套,每趟钺二十四式,每 形不同,套路不重,演练起来轻巧灵活,变化无穷,上下翻腾, 遒劲势威。

(10) 一苇棍。一苇棍为武当拳系传统长兵之一,其动作简 练朴实,紧凑实用,全套运用太极形意的身法、步法和劲力,配 以棍中劈、崩、缠、绕、点、拔、拦、封、撩、扫等棍法组成套 路,具有手臂圆熟、身械合一、力透棍梢等特点。

(11) 八卦子舞鸳鸯钺对剑。子舞鸳鸯钺,又名乾坤钺,八 卦门器械之一,此器械为阴阳、雌雄两个,呈月牙形,前后左右 皆是刀,有七刃三尖,其招式是由八卦掌的掌法变化而成,小巧 玲珑,变化多端,善于以短取长,专破长兵,与短兵对练也别具 风格;子舞鸳鸯钺对剑不仅充分展示了双钺的勾挂擒拿,拉割挑 扎、粘剁劈刺,抹撩带化等方法特点,而且使剑法的攻防变化也 得到了完整的表现,是一个难得的武当派系的传统套路。


  1. 气功类


(1) 武当气功修真全图。历代为武当山道门视为珍宝秘藏, 非德高道深之当家道人不得窥见,仅在本门内历代传播,旨在祛 病延年。要求习者必知人体经络穴位,中医脏象生化,道家气化 及易理变化,尔后得师真传,以敛先天之气,施抱元守一之法, 习周天运行之术,达到炼性修真的目的。

(2) 天罡气功。天罡,是道教敬奉之明。天罡气是天地之正 气。所谓“天罡气”就是根据天地的运行,节气的更易,时辰的 变化,通过锻炼将天、地、人三者之真气,融于一炉,炼为人之 内丹,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它不同于其他气功, 还有奇妙的武术技法,现代传人为武汉马志富。

(3) 武当山三天门悟性(五行)气功。该功由武当道人朱诚 德传授,据朱道长言,练此气功,重在参悟返归人之先天本性, 而内调人之心肝脾肺肾五脏,使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炼成大 丹。所谓“悟性”气功,实为“五行”气功也。此功仅有初步介 绍,尚待整理。图片5

(4) 张三丰睡功。《武当》总第四期有载,尚待考证。

(5) 形意气功。又名心意气功。是以调节精神活动为主的自 我锻炼方法。通过锻炼以实现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动态平衡 (即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体养生之目的。整个功法分坐功、站 功、立桩等功法。现代传人为西安尚济。

(6) 武当“功家南派”一小周天初架。由武当大侠邓钟山 所传,有四大功种(软、硬、轻、特绝气功)。在练习中力求做 到五调,即调身、调心、调息、调饮食、调起居睡眠。八要,即 一要心定则神宁,二要神宁则心安,三要心安则清静,四要清静

则无物,五要无物则气行,六要气行则绝相,七要绝相则觉明, 八要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相归根。

龟寿功。又名净化长生术。该功能治病、强身、长寿。 能促进人体各个细微京面的平衡发展。全式分三个回合。由云南 李忠文承传整理。'

武当太乙天鹰门秘功——太乙仙鹤功。该功属本门初级 功法,与静功配合修炼,可很快打通小周天,是太乙天鹰功的基 础功。全套32势。此功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圆转、连贯、协 调自然、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由昆明 刘彦骅整理。

九宫凤凰展翅功。该功是融儒、释、道三家养生之术于 一炉的秘功。共有5节,始于和合阴阳,终于采药烹炼,中经筑 基运转、日月生辉、安炉立鼎三阶段。循序渐进,动静结合,内 外双修。外壮筋骨皮,内健经络脏腑,吸清排浊,祛病延年。能 开发智力、调动人体潜能。由圣钦法师传授,古都子整理。

吕祖神技性命功。据传吕祖洞宾修炼真身于庐山山麓, 传弟子甚多,得真传者唯王重阳一人。此为道家悟性之术,孕性 命之功。全功共分10势,曰:五气朝元、日月合壁、精神外焕、 丹液内充、卯酉周天、真火炼形、玄关开窍、赤蛇透关、伏虎降 龙、气门封固。由襄樊严章荣承传整理。

武当悟性气功。此功能增强内气外放,与外气内发。 它要求气劲力三者合一。久炼之韧带柔软,指力超人,力大无 穷。功成可进入深奥之境。当代传人为上海陆国柱。

白鹤真人飞鸣图。该功是武当真轮用来锻炼身心的一 种传统古典功法,由简入深,渐而臻化。是古人仿白鹤飞鸣食宿 的动作,结合内功武技创造出来的一种气功功法。全套功共三十 六势,其中行功二十四势,坐功十二势。由李兆生承传整理。

武当龙门派心意门太乙柔化功。此功全套四十三势, 由来兹子传授、云南复生子整理。

此功要求: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纯任自然,以 意行气,内外结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 快,不重表面筋骨皮的形态,而重体内精气神的充实,达到以意 领气,以气运身,疏流经络,强身御敌的作用。

武当内养采光功。为武当内家气功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为功理基础,用眼睛采收天上 太阳之精光和大地山水树木之灵气,经坎离相交,溶润周身,再 通过意守汇聚,从而开始人体内自身先天之原,内养脏腑,调节 气血,疏通经络,百脉流畅,达到意形合一,性命双修,祛病延 年。全套功法共含三个部分:预备工、内养采光功、辅助功。当 代传人为西安刘会峙。

武当太乙六合功。该功属武当行功、导引范围。全功 分六节,动作缓慢柔和,姿势优美,简便易学,老幼咸宜。此功 主张精神内守,着重练意,以意引气,引气促进血运,吐故纳 新,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培元固本”、“祛病延年”的 目的。由江西省武协副主席程定远传授,程晓天整理。

武当金丹太极气功。诸桂亭先生传授。此功全套十节。 要求舒松自然,意守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武当铁松派气功。该功又名“白鹤真人飞鸣图行功”, 由该派第13代掌门弟子、吉林市李兆生、李树真提供。据该功 诀谱中记:“此派是武当真轮”,是用来锻炼身心的一种功法,拳 形于白鹤的习性,结合内功武技而创造。

武当混元一气功。据《湖北体育史料》记,武当还俗 道人徐道定为承传人。其5岁时被武当道士收为弟子,后授以此 功,并采药及防身术。1986年,96岁高龄的徐道定向来访者表 演了该功。但对于将此功献出,徐婉言谢绝,言称此功已下传五 代,不会失传。尚待挖掘。

  1. 辅助功法类


基本功类

八卦掌基本功。主要通过沿圆走转进行练习。以动功 (行功)为主,静功为辅。本功主要是转掌走圈,共分八掌,由 云南沙国政提供。还有《转掌歌》、《转圈歌》等。

八卦掌推手。由李子鸣整理,详见《武当》总第一期。

武当弄丸健身总图。据言系武当嫡派内功,历来被道 家、养生家视为秘宝,不予外传,其有三十六势。其特点以掌运 丸,随意抛接,有如苍龙戏水,玄鸟穿林。为道家修心养性,炼 筋柔骨之方。湖北陈流沙先生献文图。

八宝如意站桩功。全套共有九势。由原武当在庙道人郭 高一传授。

武当观月功。又称观月练眼功。其功以练眼为主,而又 有强身健体之妙,坚持练习可达到眼观六路之神效。清末民初武 当山一道长所传,由王国良供稿。

太极棒气功。要求气沉丹田、含胸拔背、圆裆裹膝、沉 肩坠肘、虚领顶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螺旋缠绕、沾连相 随、虚实分明。以棒劲带内劲,以腕领棒,以棒领身,身棒合 一。全套九势,动作贯穿挪、捋、挤、采、例、肘、靠。当代传 人冯志强。

泰山站桩功。又叫马步站桩功。练成后可使下盘稳固如 树生根,稳如泰山。整个功分三势。

武当明月功。全套有五势。具有明目护视之功效。详见 《武当》总第九期。

续阳功三势法。是初节调药炼精化气的一种盘实功。凡 练内丹功者,须忌腥、荤、香、辣、避喧杂、烦躁,终持万缘皆 空,一真内守之旨意。全套功法分立、坐、卧三式。图片24

神经活络功。系神行功的基本功法。对强身健体、延 年益寿有良好作用。其作用是“功成者,可令人行走若飞,快似 奔骑。亦可出没刀枪剑戟之中,免受打击”。

伏鹰功。此功用气功点、推、按、揉、敲等法,通过 经络脸穴,以获得气顺神旺的作用。全式有六动。

八大神龙掌。是道家昆仑派南极门的一种强壮气化硬 功修炼法,是内功及拍打功的基础功。本功法以柔为主,柔则力 刚,出自然而然应变之能。此功属强壮功法,主要是使身体先气 通血顺,开经达络,达到改变筋骨与脏腑之间的素质,强健体 魄,充实内力,平衡阴阳气血,消除体内产生疾病的薄弱环节, 动静相兼,性命双修,平衡情操性格,使机体内精力向上充沛饱 满,提高智能,激发潜能,增强免疫功能。全套共分八掌。由王 玮提供。

九宫静坐功。全套八式。由圣钦传授,谷风整理。详 见《武当》总第21期。

九宫旋转十二法。是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的基 础动功,也可成为一套路单独演练,讲究腰转随胯转、形意相 随、周身松活、呼吸均匀;要求两手如环抱、行走跨弧线如蛇之 状、柔似蚕作茧、练好九宫旋转十二法,再练太乙五行擒扑二十 三势就可水到渠成了,该套已整理出版。

武技类

武当白锦门秘宗武技。明嘉靖年间陈州同传白锦道长, 历经八代。1983年第11期《体育之春》载有该门第8代传人佐 门大弟子湿月的“武当白锦门秘宗武技”。据介绍,该门在清初 还有清汶派、菲子派、至观派等。白锦门以六种硬功和两种拳术 为最。一般打法有直、曲两种。直法是吸气贯,击之使人立受重 创;曲法则用柔力,受击者20天后方觉内伤,且愈来愈重。

武当淮河派功法。相传明朝灭亡后,有武当隐士在安徽 的淮河、测水一带传出此功,故名武当淮河派。后经肖尚义传至 程安远(现年83岁,江西武协副主席,为此派掌门人)。其功法 理论以八卦为基础,功法讲究静、柔、慢等原则,有“领会四 劲,意合八法”等说。源流待详考。武当功家南派。据言,清末,武当道人邓仲山,均州

人,光绪七年(1822年)应两江总督左宗棠之聘,到江宁府传 艺,开创武当功家南派。功法有:和血功、小周天、板功、桶子 功、神行功、轻身功等等。已由南京范克平整理面世。

(4)武当清虚派武功。发源于武当太和殿(宫),为培元道 长所创。其弟子紫尘道人著有《武当之四门》,记清虚派有徒手 13套、剑法5套、气功6种。

一、《武术理论基础》导论

武术作为一种技能和技艺,已为人们所理解和实践。但其理 论的深邃还有待于人们去认识、去挖掘、去整理、去发展,本文 试图就其一个侧面,作些尝试、探讨和努力。

《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意义

中国武术绵延了几千年,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遭到封建 统治者的禁止和压制。但是,它不仅没有夭折、泯灭,相反在民 间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形成了今天这样拳种繁多、门派林 立的灿烂形象。究其缘由,不仅仅是其攻防自卫、养身健体、艺 术审美的功能价值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武术是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是中国武术源源不断、无比丰富的养料来源。武术发展到今天, 已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内涵和价值,直接显示着或暗含了在产 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时间、空间的特点及周围文化因素的影 响,它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在武术的内部结 构或外部形态上进行着“形”与“意”的交融。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 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就是流 传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武术,也凝结了不 同历史时期中国各民族的智慧和知识,由此得以使武术生生不

息、博大精深。武术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较集中、鲜明、直接地显 现在武术的理论基础中,因此,研究武术理论基础有利于弘扬中 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更有助于我们从全方位、从本质上、从 深层次上理解武术的真谛,并对武术现存理论、技术、方法、竞 赛等的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曾说:“每个时代对传统历史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和 作出新的解释。”当今,对武术的两个走向的提法对武术从认识 上已扩展了思路,从平面、立体两方面去观察武术的涵盖范畴又 从方法上开掘了新径、拓宽了视野;从纵横的剖析,武术文化更 是多元的、多层次丰富的网络,广阔的历史背景又要求研究工作 是具体的。

多年来武术理论界的专家、教授充分认识到强化武术的文化 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做了可观的工作,可以说走出了肤 浅认识武术的低谷。然而武术理论研究落后武术实践,武术的理 论基础研究落后于武术技术的整理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 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达到科学的巅 峰,必须有理论思维。武术要完成其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的高 层次发展的转轨,完成民间体育向现代规范化体育的转轨,对其 进行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总结与研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 实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武术的理论基础,将有助于武术学 科的完善,进而推动和加速武术的高层次发展,推动武术向世界 的发展。

研究武术理论基础也是武术教学中的迫切需要。武术理论性 质的课程是武术系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一 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编写《武术理论基础》一书对填补这一空白 具有积极的意义。

(-)武术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范围

武术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门涉及众多领域的人体科学,

而且与中国文化水乳相融。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维,概括 其本质就好像是力图抓住森林的主要特征,不可能描述构成森林 的每棵树木,对个别对象的详尽研究,不管多么有价值,也必须 与一般概括相结合,因此,武术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首先它不是对不同流派某一拳种、功法的拳理、功理的整理,而 是对武术的本质属性、特征及武术理论形成的渊源、不同流派、 不同拳种及其技击、技法、功理、功法、练功原则的高度抽象与 概括,是不同流派拳种功法的共同属性和共同原则的总结,它对 任何流派、拳种都有指导意义。其次,武术理论基础仅仅是构成 武术学的内容之一。基于武术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客观要求, 建立“武术学”已迫在眉睫。“武术学”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应 建立什么样的科学体系,在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们 的理解,武术学是以武术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武术的产生、形成 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武术理论基础、武术功法、功理及其教学训 练理论的科学,是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高度概括,武术的理论 基础仅仅是构成“武术学”科学大厦的一砖一瓦。

鉴于上述界定,我们认为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 是武术的理论渊源和武术的自身理论体系。

武术理论渊源。土生土长的武术,来自古代中国的文化 土壤,好比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它的根伸展得很广,从四面八 方汲取着养分,这就是说,其理论的渊源是多元的:既吸收了道 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又涵涉有传统医学、诸种兵法及其现代体 育科学的内核。从理论框架到内容体系,显得异常复杂并互有交 叉,其中交媾演化的逻辑层次更是五彩纷呈、深邃繁杂。

武术理论体系——诸种理论和原则图片21。中国武术,在保 身、健身、尚礼、自娱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运用太极说、阴阳 说、五行说、八卦说,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拳理、拳技、练功原则 和技术战略,形成了 “生存发展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 “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

“化恶扬善道德论”及武术运动美学特征等,为各类功法构筑了 牢固的武术理论基础。

(三) 武术理论渊源与自身体系的关系和研究的重点、方法

武术理论渊源与武术理论自身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两个不同 的范畴。前者从理论上归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范畴,后者是对中 华武术技理的高度归纳和总结,是武术的实体内容,.两者不能互 相代替。武术自身的多种理论学说是构成武术理论基础的主体内 容,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此为原则,这 是首先要明确的。从另一个侧面看,武术运动的理论渊源与自身 的理论体系又是互感、互渗,两者互相交融,构成了武术理论基 础的统一整体。因此,不能用割裂两者联系的方法去研究武术理 论基础,必须采取比较学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以武术自身理论 为主体或出发点,比较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去把握、分析领会其 深刻的内涵和实质。

(四) 《武术理论基础》一书的逻辑结构

该书我们是这样构想和理解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 该说是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着眼点,是贯穿本书的一条基线。因 此,在《导论》中介绍了研究对象、范围、方法、重点及其研究 现状等后,第一章应对武术文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总体的综述,目 的是想通过对武术文化形态、特色、系统、层次的剖析,进而从 全方位上去了解武术的本质,为深入挖掘和理解武术理论的渊源 和体系准备了立体透射的空间和坐标。第二章应从若干个方面探 讨武术的理论渊源,力求从广阔的背景和多角度系统地研究这个 问题,提出一些已得到公认的或正在探索中的观点和设想,更深 更广地挖掘武术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历代理论家、思想家、 武术家的总结和归纳,在多种学说的指导下,已基本形成了自身

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第三章论述武术的多种理论学说,是对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内涵的武术技术、行为的抽象概括。

武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必将 会受到各类运动项目和学科的冲击,正是在这种冲击下,武术与 不断涌起的体育科学交流融会,在保留自己本质的基础上,逐渐 充实、丰富、接受新的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站在现在的空间看,第四章《武术与现代科学管窥》是第二章 《武术理论渊源》的延伸,对武术或它的某些成分发现新的意义 和作出新的解释;站在未来的空间看,第二章和第四章一起在更 为宽广的时空角度,立体地、多侧面地提示了武术的理论渊源。

《武术理论基础》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在第五章《武术理 论的研究和展望》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需同仁们携手合作,共 同研究。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是艰辛的。中华武术犹如浩瀚 的大海,又如深邃的林莽,我们的研究仅仅触及到的是浩瀚大海 的海湾,茂密森林的枝叶,或许还存有诸多漏点纸点。但是,中 国武术需要继承、需要发展、需要光大,尽管理论研究的路很难 走,我们还得走下去。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在撷取武术的灿烂文化中,以先辈们的进取精神为座 右铭携手共进,去探索武术理论的科学奥秘。我们期待着学术界 同仁的反响和指正。

二、武术理论的研究与展望

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种 种原因,武术理论的研究滞后于武术技术的发展,武术理论学科

的建立落后于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乃至于国人和外国人对武术 的认识存有神秘感、片面性和局限性,给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带 来困难。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来,众多的武术界同仁已明察到 武术理论的研究对弘扬中华武术的显赫作用,或从学科的建立、 或从文化学、或从史学、或从武术专业的一般理论诸多角度作了 些尝试,发表了许多颇具学术造诣的专著、论文,填补和拓宽了 武术理论研究的领域。

第一,武术源于民间,旧时的武术靠师徒、血缘关系世代承 袭。那时的武林豪杰往往基于自身对某一拳技的理解和身体素质 的限定,传授技艺,形成各具风格、门派种类繁多的武技武艺。 解放后,为推广和弘扬中华武术,武术理论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 武术挖掘与整理工作,规范了武术的技术体系,完成了武术从 “江湖把戏”到现代体育的转变,亦为武术学科的建立筑建了坚 实的基础。

第二,众多的武术史学者,致力于武术的史学研究,客观地 揭示了武术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不同历史时期武术发展的基 本特征,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武术提供了历史的素材和史学的理性 思维。

第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愈来愈多的武术理论学者深刻 地意会到,武术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术,而且富有深远的文化内 涵,在他们的研究实践中,开始涉猎武术文化领域,诸如:武术 文化形态及特征的研究,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涵摄与黏附等。 从深层次上让人们深刻地领悟了武术的博大精深和其独特的文化 魅力。

第四,武术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武术与现代科学有着不 可割裂的渊源关系。近来,研究者们注重了用现代科学的理论、 方法、手段去揭示武术的内在规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武术展示 了崭新的天地。

第五,武术理论研究学者,已经注意到武术学科的建立与完

善对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武术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体系等 学科建设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和 意见。

很显然,武术理论工作者,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是 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工作。然而,从既定的研究成果 中,我们隐约感到,对武术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远远未 能揭示出武术的全部,在很多问题上,诸如研究的出发点、思维 方式、认识方法上都要进行反思。

第一,在既往的研究中,受技术门派种类繁多思维定势的影 响,强调技术的门派传宗,对个性特征研究较多,缺乏对武术技 术体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客观上讲,不同拳种共立于武术这一 旗帜之下,必定存在着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我们对这些问 题不能进行提炼与总结,不能形成武术技术自身理论体系,那么 武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缺乏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很难有说 服力。

第二,在过去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探讨往往 注重一个侧面,或是从文化学谈武术,或是从史学论武术,或是 从技术看武术。导致人们从整体上看武术是模糊的,武术概论方 面的论说当然也是贫乏的。

第三、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武术也是经过漫长的社 会实践演练而日趋成熟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 征。人们在对理论的探讨中,往往强调过多的是武术特定时期的 某些特征,并把此作为一成不变的现象,使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跳不出民间武术狭小的圈子和理论的误区。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结晶。在其 绵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交融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并有别于其他 社会现象,只是在中国历史变迁发展的不同时期,适应当时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或是突出它其中某一功能,或是扩展其

外涵,或是淡化的某一作用,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 须尊重武术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演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将 武术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站在高度抽象、多维思考的角度, 从动态上、从武术发展的趋势上去把握它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只 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概括出武术的全部。对过去的武术,对未来 的武术的研究都必须如此。

中华武术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于其多重属 性,但较为突出的是它的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并派生出多种价 值功能。原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同志在祝贺《中华武术》创 刊100期中以“深化武术认识"为题提出了 “四个着眼点”,即 提出从现代体育着眼认识武术,从发扬传统着眼认识武术,从奥 运战略着眼认识武术,从弘扬民族文化着眼认识武术,这为武术 理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此,摘录如下,愿与同仁共 借鉴。

 

浏览2,8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