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个不断发展的流动原则暗示,所有的事物—— 不仅仅是穿过古希腊的河流一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体不会保持不变,通 过新陈代谢,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身体组织代替旧的身体组织。换句话说, 我们宇宙中的每个事物(内在和外在事物)都跟表面上相反的事物有着错 综复杂的关系:出生会带来死亡,白天会带来黑夜,升和落、男性和女性 相互补充。举个例子来说,运动达到极点,就会变成静止,静止会形成 阴。而极端的静止又会回到运动,也就是阳。所以,一种状态会带来相反 的状态,而相反的状态达到极点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条互补和同时升降的法则会永恒持续下去,这些力量看上去彼此冲 突,但是事实上却相互依赖。这就是为什么阴/阳符号的中间都有相反颜 色的一个小圆圈。在阴的部分的小圆圈代表的是阳,在阳的部分的小圆圈 代表的是阴。这就象征着,阴和阳互相作用,都在不断地改变。在男人最 阳刚的一面中,肯定有柔和的部分,而每个女人身上都毋庸置疑地有一小 部分男性的特质。

阴/阳,或者说太极,是非常有意思的描述性符号,它预示着,自然 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更大的整体中相互关联的部分一•不管每个个体看上去 有多么独立——老子是这么描述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李小龙在他的作品中是这样解释这个现象的:

在现实中,事物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成两个部分。当我说 我身上的热量让我出汗时,我所说的热量和出汗是一个过程,它 们相互依赖,任何一个都不能独立于另外一个而存在。如果我们 要骑自行车,就不能双脚同时踩或者同时不踩,只能踩一个,放 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需要踩和不踩的整体。踩是不踩的结果,

不踩也是踩的结果。每个事物都有跟自己互补的事物,互补的事 物可以同时存在。它们不会相互排斥,而是会相互依赖,成就对 方的功能。

李小龙然后又解释了阴/阳符号的重要意义:

在太极图中,黑色的部分有一个白色的圆点,白色的部分有 一个黑色的圆点。这就是为了阐释生命的平衡,因为任何事物 走上极端,都不会存活,不管是单纯的阴(柔)还是单纯的阳 (刚)。我们要注意到,最坚固的树木最容易折断,而竹子和柳树 随风摇摆,反而容易生存下来。

在生活中,李小龙注意到,西方的哲学方法面对问题时通常是迎面 而上——换句话说,就是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阳和刚的一面。如果重复 地用这种方法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就可能出现问题:“美国人就像是橡

树——它会迎着风傲然挺立,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就会把它折断。而东方 人(倾向于)像竹子一样站立着,竹子会随风摇摆,但是风停之后又会迅 速弹回,弹回之后会比之前更加强大。”

换句话说,我们不肊该跟宇宙的自然模式斗争,而是应该学习如何融 人它们,这样就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富有成效。

和谐法则

李小龙教导他的学生们,阴/阳法则的应用是由和谐法则来表达的。 这个法则指出,个人应该跟自然的力量和谐共处,而不应该违背它。换句 话说,我们不应该做任何不自然的事情;而关键的信仰就是,不要用蛮 力。在跟对手格斗方面,李小龙是这样解释和谐法则的。

在对手AB施加力量(阳)之时,不能用蛮力对抗,换 句话说,不要用主动对抗主动(以刚对刚),而应该以柔克刚,用 被动的力量化解他的力量。当A的力量达到极点时,阳就会变成 阴,这时候B就可以出其不意,用力量攻击。所以,整个过程永 远都不会是不自然的或者勉强的。会不断地把他的动作和谐地 置入A的动作之中,而不用奋力抵抗。

李小龙喜欢把这个法则运用于武术,但是你可以看到,和谐原则存在 于很多不同的领域。我们来听听布兰达的故事:她好几年来都是溜溜球 型(指摇摆不定)减肥者,一直减了又胖,胖了又减,就在减肥餐和肥肉 之间来回摆动。她每次吃减肥餐都吃得太厉害,把她的身体塑造成她自 己想象中的理想状态(阴)。事实上,她的朋友只记得她每天都在吃减肥 餐——而体重却从来也没有减下去。

不幸的是,布兰达注定会失望,因为她走了极端——不管是极度节食 (阴)还是暴饮暴食(阳)。如果她用更加自然的有节制的方式节食,可能 很早就瘦下来了,不需要这么反反复复地折腾。李小龙相信,人生的钟摆 需要平衡,布兰达如果采用更加平衡的减肥餐,可能很快就能瘦下来。

在健身方面,我认识几个举重运动员,为了让肌肉更有线条,他们在 竞赛之前会完全不食用碳水化合物。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很奏效。竞赛之 后,他们很快就会变得跟猪一样胖,因为他们的身体极度渴望平衡的饮食 所带来的碳水化合物。身体的机能被压抑之后,就会更加强势地回弹,进 行报复。为了满足身体里的渴求,这些举重运动员就会暴饮暴食,一直吃 到撑得不舒服;身体并不知道运动员是为了美观暂时不摄人碳水化合物, 从身体的角度来说,它是饿坏了。不管怎么样,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要正常工作,就需要从葡萄糖中摄人90%的营养。而碳水化合物在肝内被 降解后,就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进人身体。事实上,如果身体不能摄人平衡 饮食带来的碳水化合物,就会降解一种叫做丙氨酸的氨基酸,把它转化成 葡萄糖。生命的钟摆必须平衡。阴/阳法则是宇宙之道,极端的营养摄入 习惯会跟阴/阳法则背道而驰。

同样的法则还适用于吵架。比如,如果你在跟爱人吵架,他越吵越生 气,你就不要再咄咄逼人了——而是应该宽容他,报之以善意的语言。你 爱人的愤怒需要高度的紧张来维持,你一软下来,他就会很快消气。阴/阳 的极端最终都会造成他们的互补,所以你只要放手让自然去安排,你应该 满足,因为你知道自然会给你最好的安排,而且,“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不 会改变的。”

在李小龙看来,顺其自然就是一种哲学上的无为状态,是拒绝扰乱事 物的自然轨道的态度。如果我们遭遇到抵抗,明智的方法并不是争吵,打 架或者挑起战争(发生冲突的国家就是如此),而是,安静地放手,用温 柔和耐心来取得胜利。我们都注意到,忍耐比行动更容易获取胜利。换句

话说,如果你不加入争吵,就没有任何人能跟你争吵。

不干扰法则

和谐原则的必然结果就是不干扰自然的法则,根据李小龙所说,不干 扰法则能教会一个人忘记自己,只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作出回应,就像回声 一样——不会进行任何刻意的思考。李小龙下面的一番话也进一步阐释了 这个法则:

我的基本思想就是顺从对手,用他自己的力量来打倒他。正 因为如此,一个有功夫之人从来都不会直接对抗对手,也从来不 会站在对手的正前方。他受到攻击的时候不会直接反抗,而是会 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控制对手。这条法则阐释了不反抗和非暴 力的原则,它的基础在于:冷杉的枝条在雪的重压下会断裂,而 简单的芦苇虽然软弱,但是却更柔软,能够承受大雪的重压。

李小龙在老子的作品里也找到了这个深刻而持久的真理。老子是孔子 之前最伟大的哲人,他指出: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李小龙是这样总结老子的理论的:“能屈能伸的人才能生存。相反, 只坚持坚硬的、没有軔性的阳法则,人就会在压力下崩溃。”

我们注意到很有趣的一点,那就是:老子对柔软的阴法则也非常重 视,他把阴法则跟生命和生存等同起来。我们在下一章可以看到,李小龙 相信,老子说通过观察和理解水,可以更好地理解道之精髓,这种说法有 着丰富的寓意。

 

流动的水

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 倒入杯子就成杯子的形状,

倒入瓶中就成瓶子的形状,

倒进茶壶就成了茶壶的形状。

水可以流动,也可以冲击。

亲爱的朋友,做水一样的人吧。

李小龙

对于正在看这本书的一些人来说,上面这些话听上去像是对像水一样 的物质的奇怪歌颂。但是,我保证,看完这一章,你就会知道这几句格言 有着全新的意义。面对困境的时候,人可以像水一样灵活变通,直到可 以去克服困境,这是李小龙哲学的关键信条,到现在为止,只有李小龙精 挑细选出来的截拳道(李小龙的个人武术形式)学生才可以接触到他的哲 学。所有人在理解李小龙的哲学原则的时候,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仅仅局限于徒手格斗的范畴。人们对李小龙的贡献——或者更准确地说, 李小龙的遗产——存在如此的短视观念实属不幸,因为李小龙的教义除了 作为观察街头格斗的现实棱镜外,还有着太多的意义。

李小龙称自己的武术哲学为截拳道,截拳道思考的是个人主义、自我 表达以及迅速而和谐地适应眼前障碍的能力。李小龙相信,通过这个和谐 适应的过程,人就可以战胜任何形式的逆境。李小龙的观点非常新颖,对 人类现状的洞察也很独特,最重要的是,他创立的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哲 学一直在给修习的人非常大的帮助。但是首先,我们要来探讨一下李小龙 有关水的寓言的重要性。

水的本质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对水的本质都有着一种合理的尊敬——或者说 一种深深的敬畏。管仲(逝于公元前645年)的作品合集《管子》是这么 描述水这种奇妙的元素的。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 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

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

庄子是这样描述水的: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我们之前也提到过,水是老子最喜欢用来代表道的事物。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图片8

李小龙(右)跟他的第一位一也是唯一的 师父,叶问,学习咏春黏手”(The art of detachment,暗含有u超脱的艺术之意)。

 

但是对于李小龙来说,水的本质揭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课程。李小 龙17岁的时候(离开中国去美国的一年前),有一次独自开着一艘中国帆 船,经过维多利亚海湾的海面,突然之间就顿悟了很多道理。这次经历让 他相信,他跟道(中国人认为道是自然的法则)结合在了一起。这次经历 改变了李小龙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哲学。

在这次顿悟之前,李小龙已经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习咏春拳,这套拳法 是中国功夫的一个分支,尤其强调柔软的原则,强调用柔中和对手的力 量,把耗费的精力减少到最低值的武术套路。这个原则要求习武之人不能 用蛮力对抗对手,而是应该学习如何理解和运用对手的力量和能量——就 好比人们如果想学习开帆船的艺术,就应该学会利用风和水的力量,而不 是去跟它们对抗。换句话说,咏春拳的艺术教会学生的是,如何成为对手 的补充一而不是他的敌人一如何通过平静和无为的状态(亲爱的读者, 这些词现在听上去有点耳熟了吧)去化解敌人的力量。

虽然这个概念听上去很简单,但是李小龙发现,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很 难拥有这种平静的状态。他发现,自己一旦跟对手开始格斗,就会变得无 比愤怒,无法安静下来,这就让他只能使用蛮力(阳)去对抗对手的技 巧,而不能随对手的动作而动。过了几招之后,他脑子里就只会想如何迅 速把对手打倒在地。

李小龙的师父是一位年迈的中国绅士,名叫叶问,他看到年轻的弟子 无法理解他教授的内容,就走近他,告诉他放轻松。

“忘记自己,随对手的动作而动。”他告诉李小龙。

“让你的头脑不假思索地去做动作,学会超脱的艺术。放松就好!”

李小龙想:“啊哈,原来秘诀就在这——那我必须放松下来!”但是几 年后去思索这个想法时,李小龙还是会发现,会有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自 己没有放松。李小龙后来回忆起这次经历,是这么说的:“就在那里,我 做了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当我说‘必须放松’的时候,就需要刻意用 力,就已经与‘放松’的毫不费力的状态南辕北辙了。”

李小龙越练越沮丧,叶问给了他一个建议:“小龙,随自然而动,不 要干扰自然的方式。不要对抗自然,不要直面问题,要迂回地去解决问 题。这个星期先别练了,回家好好想想吧。”

这种训诫只会让李小龙更加愤怒。不过,他还是听取了师父的建议, 回家待了一个星期。他花了好多个小时进行冥想,但是都无济于事,最后 他放弃了,决定开帆船到海上去兜兜风。他的帆船跃过大海的波浪时,他 回想起师父所说的话,想到自己无法很好地运用阴法则,突然怒火中烧, 用尽全力击打水面——就在这一瞬间,他获得了新的洞见:

就在那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这海上最寻

常不过的海水,不就是功夫的本质么?这普通的海水不就是在向 我解释功夫的阴法则吗?我用拳头击打它,它却没有遭受痛苦。

我用尽全力,它却毫发不伤。我想捧起一捧,它却悄悄地流走。

这样的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它可以放进任何容器。虽然它 看上去软弱,但是却可以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就是这样!

我想要做一个像水一样的人。

但是他突然间理解的却不止这些。他在享受全新的洞见的时候,又继 续盯着水面,突然一只海鸥飞过,倒影映在水面上,这就给李小龙带来了 顿悟:

就在我全神贯注的那一刻,我又感受到了隐秘意义的神秘感 觉。我在对手前面的思想和情绪不就像是把倒影投进水里的海鸥 么?这就是叶问老师所谓的超脱……为了控制我自己,我必须首 先接受我自己,随自己的本质而动,而不是逆自己的本质而动。

李小龙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经与道结合在一起,跟自然的方式融为 了一体。他让船随风漂流,躺在船上享受着内心的和谐,他意识到,这个 世界上他一直认为是对立的力量,其实是相互合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 的。有了这种理解,他的思想就不会有任何冲突:“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 是融为一体的。”

有了这次经历和自己的总结,李小龙就创作出这一章开头有关水的类 比。他频繁地用这个类比来阐释阴的原则,不管是在面对困境还是对手 时。李小龙观察到,水至柔无形,以至于我们都无法抓住它,它受到打击 的时候无须承受痛苦。它是纯粹的阴能量,是世界上最柔软、最灵活的物 质,它又是纯粹的阳能量,可以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它可以安静得

像一面湖,又可以汹涌激荡得像尼亚加拉大瀑布。

水的本质就是:迅速适应沿途的各种障碍,以自己的节奏流动,最后 自然而然地越过障碍。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向水学习的就是:如果我们能 随逆境而动,最后就可以战胜逆境。并且,如果我们随生活而动,就可以 适应生活,茁壮成长。如果我们不能随生活而动,就无法体验生活。正如 李小龙所说的:“流水不腐,你只需要保持流动。”

李小龙认为,水的本质还揭示了有关阴/阳的哲学结论一也就是随 逆境而动的必要性。

图片9

能屈能伸方能生存

1972年8月,李小龙正在给他第四部电影的概念添枝加叶。这部电影 后来叫做《死亡游戏》,李小龙想要通过这部电影传达的概念就是:人类 在面对逆境时,一定要能屈能伸,才能适应伤害他们的环境。虽然这部电 影只把这种原则应用于武术,但是对李小龙来说,这种原则就是人生的基 本准则。

我正在为我的下一步电影准备剧本,我还没有想好电影的名 字,但是我想展现的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重要性。不能适应 环境就会被打败。我脑海里已经有了第一个场景。电影一开始,

观众就会看到一片白茫茫的雪,然后镜头逼近一片树林,大风的 呼啸声充满整个屏幕。场景中心有一棵大树,完全被大雪覆盖。 突然我们听到巨大的断裂声,一根大树枝掉到地上。大树无法承 受雪的压力,所以被折断了。然后镜头又转移到一株随风浮动的 柳树上。柳树能够适应环境,所以才生存下来。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能屈能伸”的原则不是单纯的屈服——屈 服就是崩溃或者惨败一-而是面对问题时具有灵活性。李小龙曾经这样 写道:

要灵活,但是不要屈服。 要坚韧,但是不要坚硬。

从被大雪覆盖的树木到人类的建筑,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的自然现象。我们以桥为例,每天在我们车轮下生活的大桥如果不能稍微 弯曲,最后一定会断裂。这种弯曲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阴能量,但是它 不是软弱的标志,事实上,它是巨大的力量(通常被认为是阳)的标志。

我们又一次注意到,阴和阳作为相同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存在。大桥能 够承压(阳),是建立在灵活性(阴)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所有事物内在 的自然平衡(我们在第四章中探讨过这种平衡)。事实上,平衡一或者 说道的非极端本质——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实现真实本质的终极表达。

比如说,如果一个男人用尽全力去逞强,那么他就是在压制自己男子 气概的表达。同样,如果一个女人每日以娇滴滴、病恹恹的形象示人,她 的女性美也就不复存在。这种洞见让老子留下了以下句子:

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换句话说,如果男人可以允许自己软弱,女人可以允许自己强大,那 么他们都符合了道的准则,可以展现出各自的美,而这种美就不仅仅是人 类,而且是大多数生物的最大力量。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我们怎样才能表达真实的自我呢?根据李小龙所 说,要展示真实的自我,首先就要忘记自己。它要求我们“在精神上放 松”,只有达到“无心”(日语mushin)的状态,才可以“在精神上放松”,

无心字面意思就是“思想的放松”或者“自我意识的放松”。

无心之道

无心并不是没有任何思想和情绪,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宁静。李小龙是 这样解释这个概念的:

虽然宁静和平静是必需的,但是这种“无心”原则主要的 组成部分是思想的“无为”状态。功夫之人的思想就是一面镜 子——它不会抓取很多东西,但是也不会拒绝任何东西;它会接 受,但是不会保留。正如艾伦•沃茨所说的,无心是一种“思想 自由轻松活动的完整状态,没有第二个思想或者自我拿着棍棒监 视的状态。”他的意思是,让思想自由活动,不要在其中再建立另 外一个思想和自我。只要思想想的是它愿意想的东西,就没必要 刻意放松。而不刻意,就是这种另外的思想的消失……”

对一些人来说,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怎么样才可以做到放松呢?李小 龙是这样回答的:

没有必要刻意去做什么,因为我们要接受每时每刻的境况,

也要接受不接受。无心不是没有任何情绪和感觉,而是情绪和感 觉能够自由流动的状态。这种思想状态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就 像是欢快流淌的河流,不会突然停下来。

换句话说,无心就是让你的思想看到整体,而不是部分的过程;就是 看见整棵树木,而不是每一片叶子。根据庄子所言:

(儿子)终日视而目不瞜, 偏不在外也。

行不知所之,

据不知所为,

与物委蛇,

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换句话说,专注并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单一的物体上,而是安静 地意识到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无心的状态让人可以注意到所有的事情。 根据李小龙所说:

功夫之人的思想……可以一直保持警惕,因为就算他注意到 某个事物,他的思想也不会停滞不动。思想的流动就像是湖里的 水,它随时都可以再流动起来。它有着无穷的力量,因为它是自 由的,它可以接受任何事物,因为它本身就是空的。

无心的现象有很多个名字——在汉语里就有很多个。本心(初心),信 心(对自己的信念)和佛心都是从无心衍生出来的词,是我们全部思想力 量不可分割的整体。李小龙提出,要控制思想意识,让它只关注于某个想 法、主题、事物、焦点,都会让“思想停顿”——这就是跟无心对立的状 态了。李小龙相信,这种被分割的思想过程会让人犹豫,让人脱离当下, 产生严重的问题一对那些面对生死困境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参见本书附 录中艾伦•沃茨的随笔“无心之道”)。李小龙注意到:

武术家最基本的问题叫做思想的停滞。跟对手进行殊死较量 的时候,武术家的思想会执着于每一个想法和事物。跟曰常生活中自由流动的思想不同,在面对对手的时候,他的思想已经停止 了,无法自由地随着事物变化。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不管他选 择使用何种武器,都失去了效力。脑中有思想,就意味着它在全 神贯注地运行,没有时间装其他的东西,试图清除某个想法就是 让大脑装下了其他东西,也就让大脑进入了“停滞”状态。

换句话说,刻意达到自由或者无心状态,或者说中国人口中的“为” (刻意努力),这就离自由越来越远了。嘴里说着“我必须放松”,实际上 就无法放松,李小龙在第五章中就指出了这个错误。为了达到不经过分析 的观察和理解的自然状我们就必须无为而治。李小龙是这么表达“无 为”这两个字的:

人最终必须“无为而治”。无为的意思并不是没有思想的一片 空白。无为的目的就是不让思想卡在某个过程中。灵魂本质上是 无形的,不会被任何事物卡住。一旦被什么东西卡住,你的思想

能量就会失衡,你本来的活力就会被抑制,无法再自由流动

但是如果进入无为状态(是流动的、空的,也就是我们日常的状 态),思想就会轻装上阵,不会被任何事物姅倒;它超越了对象和 实物;能轻松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不会留下任何刻意的痕迹。

有关猫的类比

我们在大多数动物身上都能看到这种无为的状态,在猫身上这种状态 更为明显。比如说,猫从桌子上跳起来,就会完全放下对自己的控制;它 会完全放松,轻轻地落在地上,继续往前走。猫的思想里不会充斥着各种 各样的想法,不会去想应该如何落地,落地之后要去哪,甚至不会想跳跃

起来是否安全。

我们继续分析,如果这只猫从桌上跳起来的时候,突然决定不想跳 了,它就会瞬间变得非常紧张,要调整自己的路线,最后只能狼狈地掉到 地上。同样,无心就是要避免这种精神的紧张状态,或者说由分析造成的 瘫痪。

李小龙拥护的无心哲学可以比作猫从桌子上跳跃起来的自然反应。也 就是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往下跳,向死亡逼近,从存在(在环 境中感到安全)变得不存在(在环境中感到不安全)。诚然,有些人的起 点要高一些,跳跃的时间长一些,但是我们都在往下跳跃。但是,我们不 能够一直想着跳跃的问题,进人紧张状态,让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充斥脑海,这些并不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中。面对人生时我们应该更像一只 猫。这个观点在这几句禅诗中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生时,让思想死去 完全死去 然后再去生活

那时候你随意而为,都不逾矩。

换句话说,要让自己捆绑到事物(这些事物本来就不是永久的)身上, 停止向下跳跃的过程(现实),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我们必须记住,任何 事物都粟运动才能永久一这本身就是阴/阳的原则。这也是对立原则(艾 伦•沃茨称为矛盾原则)的实例。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越能抛 开一切,就会越有活力。越是柔软,就会越强大。

这在本质上就是能屈能伸的原则,在这一章开头李小龙用两棵树的场 景完美地阐释了这种原则。在大雪中,树干笔直地站立,大雪一点一点地 堆积,树干也不会弯曲一分一毫——直到最后无法承受重压,只能断裂。 而柳树只要积一点点雪就会弯曲,把雪抖落下来,柳枝就会迅速上扬。柳 树并不软弱,也不松弛,而是充满了能量,能屈能伸。所以,柳树的例子 就向我们揭示,我们要实现目标,就一定要顺应逆境。有些人可能会注意 到,这才是最简单的道路,是最高智慧的体现。李小龙曾经写道:

无形则不受限制;

柔软则不会断裂。

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你是哪种人呢?你是选择当强大的、坚籾的 人,像大树一样,让问题一个一个地堆积,直到最后不堪重负,濒临崩溃 呢?还是像柳树一样,不去承担问题的重担,而是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一个一个地去解决问题,变得越来越强大,通过顺应逆境,让生活免受多 重情绪混乱的困扰?李小龙就是后一种人,他教授他的学生,面对逆境最 好的方式就是去适应逆境。

一个好的截拳道手不会对抗力量,也不会彻底地退让。他会 像弹簧一样灵活;他不会直接对抗对手的力量,而是会成为对手 的补充。他没有技巧;他会让对手的技巧变成自己的技巧。他没 有安排;他让机会成为自己的安排。

但是,为了达到无心的状态,就需要特殊的行动,或者说特殊的不行 动,在汉语里,我们称这种状态为“无为”,日语为mui

无为

无为(字面意思就是不去刻意地努力)的原则显示,跟事物的自然方 向背道而驰,只会带来冲突和极端的反应,而不会带来内在的或者外在的 和谐。一个人如果允许自己的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去顺应事物的自然规 律,就会达到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李小龙是这样描述 这个过程的:

无的意思是‘‘没有”,为意味着“行动”、“动作”和“努力”。

但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放松思想,信任它可以自己 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紧张。在功夫里,无为就是灵魂和思想 的动作,管理的力量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斗过程中,有功夫 之人会学会忘记自己,顺从对手的动作,让他的思想自由地作出 各种反应,不会去反抗,反而会采取一种柔顺的态度。他不会坚 持己见地去做动作;而是会让思想变得自然和自由。他不再思考 的时候,动作就会中断,立刻就会被对手打败。所以,每一个动 作都必须达到无为的状态,不要有任何刻意的成分。

这种不刻意、不费力的动作是李小龙的一个标志。看李小龙格斗,你 就会注意到,他的技巧的一个中心和基本的原则就是,他应对任何的攻击 都不会停顿。这种原则在舞蹈(李小龙跳舞也很厉害,在1958年的全港 恰恰舞锦标赛中拿到了冠军)中也可以观察到。好的舞伴跳起舞来就像是 一个整体;男舞伴带领女舞伴做动作,中间不会有任何停顿。男人习惯了 合作已久的舞伴之后,他们的动作如此天衣无缝,女舞伴甚至会觉得自己 就是男舞伴身体的一部分。

树枝上的树叶也是这样随风而动的;风起时,树叶只会随风飞舞。水 面上的球也是这样随波浪而动的。水浪出现最小的变化,球都会迅速作出 反应。在李小龙看来,这种没有停顿的态度就是无为的状态。它需要高度 的精神平衡,不会向某个方向倾斜或者走向某种性质的极端。这种情绪上和精神上的集中状态,或者平衡状态,就是李小龙哲学的核心信条,也是 阴/阳的基本规律。

浏览2,0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