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是道家哲学最初始的——几乎是明显的真理一概念,因为道家 哲学对一切事物内在的自然平衡有最基本的尊重。举个例子,在自然领域 中,你不会决定去破坏自然的平衡,反而会去适应这种平衡。换句话说, 你应该一直努力去顺应这种平衡,避免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 犯下的错误。世界卫生组织为了消除北婆罗洲的疟疾,对当地的蚊子使用 了狄氏剂。一开始,卫生组织的人以为他们解决了问题,因为使用狄氏剂 后,蚊子的数量(就连苍蝇和蟑螂的数量)就急剧减少,疟疾的病例也大 大减少了。但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村民棚屋的屋顶开始倒坍,流行 伤寒症开始爆发。

原因就是,当地的蜥蜴吃了打了狄氏剂的虫子。而充满毒性化学剂的 蜥蜴,又被村里的猫吃了,村里的猫很快就死光了。没有了吃老鼠的猫, 老鼠的数量就迅速上升,他们在村里肆无忌惮地穿梭来去,把带有斑疹伤 寒症的跳蚤传遍了整个村落。屋顶开始坍塌,因为狄氏剂不仅杀死了蚊 子、蟑螂和苍蝇,还杀死了黄蜂,没有了黄蜂,毛毛虫就开始滋长,最后 吃光了村民的茅草屋顶。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干预自然的平衡,导致在一段 时间内都存在大量的问题。

平衡的哲学,或者说对平衡的尊重,最好的事例就是橡胶球。无论怎 么挤压,橡胶球都会变形,但是它永远不会失去平衡。它是世界上最安全 的形式,它完全容纳了自己,从来不会离开中心。这就是李小龙哲学的 目的。

同样,想要经营无压力的生活,我们也需要这种平衡。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随生活而动,就像水上的球随水波而动,叶子随风飞舞,武术家在自 己和对手之间建立和谐状态一样。我们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就永远不会被 任何冲突所困。

关系

生活就是不断联系的过程。人类生活在关系之中,在关系中学会成长。

李小龙

李小龙的哲学指出,人类是巨大的宇宙过程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生活 在真空里,不可能跟外界隔绝。换句话说,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联 系。李小龙把关系定义为两个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挑战和回应,不管是夫妻 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还是个人跟个人之间(非亲密关系的人之间)——以 及这些初级关系的附带关系。事实上,个人跟个人的关系就衍生了社会的概 念,因为个人的叠加才会创造群体,而这个群体就被称为社会。

同样,家庭的概念也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衍生物,这 两种关系又形成了亲密关系或者沟通关系。彼此沟通很明显就是关系的一 种形式。关系一这个概念——就是自我揭示的过程,而自我揭示就是通 过观察跟别人的关系中的自己而完成的。

我们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我们的宇宙中(实际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一样,在我们体内)存在着无数种关系形式,要一一讨论恐怕写上几千页 都讨论不完。我们现在来关注前面提到的五种初级关系。图片10

李小龙和妻子琳达是夫妻关系的典范,他们的关系以 阴/阳原则为中心,堪称完美。

夫妻关系

在夫妻关系方面,李小龙跟琳达的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通过相互联 系,最终形成一个巨大整体的完美共生。在很多方面,他们的关系都是阴 /阳的完美典范,李小龙的个性是纯粹的阳,外放、阳刚和有力,而他的 妻子琳达则是完美的互补,是纯粹的阴,内敛、女性化,也更灵活。

他们互为补充,让彼此变得完整:一方往前走的时候,另一方就会退 居二线。比如说,李小龙是家里主要挣钱养家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早 期,他由于严重的背痛无法正常工作,琳达就迅速找了一份夜班的工作。 琳达情绪不好的时候,李小龙就会展现出积极的一面,让她的情绪好起来,达到一个趋近于完美平衡的状态。他们的能量流动到一起,像水一样 适应沿途的各种障碍。这样,夫妻就可以成功地航行,安全地走过各种各 样的困境。

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的采访中是这样评价他和妻子关系的哲学 方面的:“琳达和我不是两个个体,而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两个半圆。你必 须成立一个家庭,把两个半圆放到一起,形成一个比两个个体都要更有效 率的整体。”

李小龙在极少的闲暇时光里,喜欢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中国古 代诗人子夜的一首诗中,包含着这样几句,这几句诗展现了李小龙在夫妻 关系方面的信念:

你没有看到么?

你和我,

就是同一棵树的 两条枝干。

你快乐,

我就欢笑。

你悲伤 我就流泪。

爱情啊,

你我的爱情,

还会是别的模样吗? 1

此处的诗歌疑出自《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子夜歌四十二首”,此书有这样的诗句:“欢愁侬亦惨,郎笑 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但与英文无法——对应。一-编者注

我们读到这几句诗的时候,就会立刻想起在第四章中李小龙讲到的有 关整体、事物共存和互补本质的话语。我们只能互相依赖着存在。在包含 爱的关系之中,这种共生关系尤为明显。

爱一一关系

根据李小龙所说,爱的本质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爱不是思想上着急 就能得到,也不能通过严格遵循各种教条被创造,教条只会让爱变得枯燥 和空洞。正如李小龙所说:“爱别人的时候,人不需要爱的思想体系。”

相反,爱一真正的爱一是自我活动停止的状态。请注意,我说的 是“停止”,而不是被压抑或者被否定。为了经历这种自我活动停止的状 态,我们就必须理解自我在各种各样意识中的工作模式。我们可以说,只 有拥有爱,才会有真正的关系,但是爱应该如何定义呢?我们首先来理解 一下,爱不是什么,可能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状态。

首先,爱不是性,我敢肯定这一点会让很多人感到懊恼。虽然爱不是 性,但是性确实是爱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爱的体验中,绝对有身体的 部分,这个部分既是身体的结合,也是心灵的交融,是双方的共同体验。 也就是说,你必须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你体验性的快感的对象的身体和 外貌会始终如一,这种身体上的不变性在本质上是持久的,跟你爱人的身 份紧密相连。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你的爱人的身体是变化的(事实上,确 实是变化的)你就会每天跟不同的人相爱。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人是会变化的,更准确地说,人本身就是变 化,因为我们随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就是李小龙所说的“不变状态”。在爱 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让爱的体验超越你的身体(以及构成身体的亚原 子物质),这样就可以让爱跟随你体验这种强烈情绪状态的对象的纯粹本 质共同发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爱的感觉就会持续下去。如果灵魂不

能共同发展,也没有爱的情绪,无法随着变化而变化就会形成改变的状 态——两个爱人最终就会“分道扬镳”。

两个个体如果只紧紧抓住肉体的部分,迟早(大多数都是很早)都会 感到沮丧。他们必须占有自然本身,因为这是试图紧紧抓住某个事物的自 然结果。如果你不去紧握它,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发展,你就会拥有真正 美妙的体验。但是要去占有对方,就是跟道的自然法则背道而驰。你可以 想想,一个会占有别人的人就等于在说:“我太爱你了,我必须拥有你。” 这样就会让另一个人无法生活,无法发展,无法成长。这样两个人的关系 就只会走向成长的反面:死亡。

不要以为我这种观点是反对关系,反对婚姻的。事实恰好相反。但是 我们应该强调——用最强势的语言强调——占有是爱的反面。占有别人只 是把一个人的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而已。就好像一个幽默故事里所说的: “我太爱我的妻子了,所以我爬上一座山的山顶,把它命名为吉米•金德拉 夫人! ”哎!别开玩笑了!

如果你试图去控制别人,或者让你的性热情去占有别人,那么你就是 在紧握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本身就是虚幻的,所以你的行为并没有建立 在现实之上,这样你的关系就注定失败。但是,如果你对爱的体验可以让 你“放手”,而不是紧握或者试图占有别人,你就会发现,你的关系不仅 会变得更加有趣,而且会成长为身体、思想和心灵的强有力的联合。换句 话说,爱只有在没有自我的环境中——在个人忘记自己的情况下一•才能 生存。

对李小龙来说,一个人不能拥有“爱”,而只是在尽可能地体验现在 的情绪,享受爱带来的感受。李小龙认为,他和妻子享受到的爱和快乐是 建立在他们“去爱”的能力上,而不是“沉溺于爱之中”的能力。根据李 小龙所说,这种强烈的身体、思想和心灵的体验,是成功地建立在朋友关 系的坚固基础之上的。李小龙是这样描述爱的:“爱就像是着了火的友谊。 一开始,火苗很炽热,但还是在轻轻地闪烁。随着爱的时间越来越长,我 们的心灵会变得成熟,我们的爱会变成煤炭,下面会燃起剧烈的火焰,并 且无法扑灭。”这句话仍然被认为是对爱的最确切的定义。

李小龙相信,一对夫妻享受到的快乐不应该来自于带有极端情绪体验 的狂风暴雨式的恋爱,而应该来自于更加平衡的关系。(请记住,真正的 阴/阳是通过节制和适度来表达的,而不是通过极端来表达的)。李小龙曾 经说:

刺激带来的快乐就像是一团火焰——很快就会燃尽。在我和 妻子结婚前,我们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夜总会。我们晚上就在家看 电视,聊天。很多的年轻人恋爱的时候会去过非常剌激的生活。 所以,当他们结婚的时候,生活会归于平静和枯燥,他们就会没 有耐心,尝尽悲哀婚姻的苦果。

阴/阳和中年期的改变

李小龙的观点得到大家广泛的接受。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学习了试图 破坏事物的自然秩序或者平衡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这在关系这个主题上 尤为明显。很多人都听说过男性更年期的这一说法:也就是,在人生中的 一个阶段(通常在40岁左右),男人回顾自己的人生,会突然变得焦虑, 认为人生(或者说生活)已经悄然逝去。在这个状态下,男性就会做各种 各样可怜的事情(从买假发、开着新跑车到处跑到追求年轻女性),他们 试图让时间倒流,回到他们真正“在生活”或者至少“能从生活中获得快 乐”的时候。

这种不正确的看法——如果男性更年期真的存在——的原因就是,过 度的东西不会持久,而从生活之外看待生活(西方哲学的做法),就会为 了分析生活的目的去压抑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站在人生边上,压制着现 实,但是我们很快就会崩溃,跳到另一个极端。你可能会想起李小龙在第 三章中所说的:“我们全然投入生活的时候,生活才存在——我们不需要 阻断生活的脚步,因为真正在生活的人意识不到他在生活,这就是生活。” 李小龙教会我们,我们必须意识到微观和宏观的内在联系,必须理解 我们同自然和彼此的连接。李小龙还认为,我们不去阻断生活的脚步,不 是站在一旁去分析生活(西方哲学的方法),而是放松,让生活自然而然 地发生,去理解我们是能量流动的巨大宇宙循环的一部分,这种流动可以 用阴/阳的原则来体现“极端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只有清醒的节制才能 持久,可以经受时间的打磨。我们只会保留中间的部分,因为生活的钟摆 需要平衡,而中间的部分就是平衡”。

我们很容易看到,我们的整个人生,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需要分析 如何付账单、如何还贷款、如何拿奖金、如何计划退休,这就会让人觉 得,人生只是匆匆流过——不管这种感觉是出现在40岁还是更大的年纪。 关键就是,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就必须决定按照阴/阳的法则来生活, 学习如何跟世界的自然模式合作——而不是跟它背道而驰或是保持距离。 这就是李小龙这句话的意思:“我无法按照一个死板的时间表来生活。我 努力去自由地从这一秒钟跳到下一秒,任由一切发生,去适应各种环境。” 换句话说,让你的事业和每日活动成为你真实自我的和谐表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亲子关系这个话题上,李小龙认为,要在孩子身上注入强烈的“家 庭观念”,这一点很重要。他是这么说的:

在美国要培养这种态度(尊重家庭的态度),可能会比香港难

图片12

李小龙最骄傲的时刻无疑是两个孩子出生的时刻。在上面这张照片里,李小龙在跟女儿李 香凝和儿子李国豪共享欢乐时光。

一些。这是我让孩子在香港上一段时间学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样 他们就会更好地学习如何尊重家庭和家庭的传统一并以此来获 得对自己的尊重。

李小龙观察到,在东方,由于人们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年轻孩子出现 犯罪或者不敬行为的几率要比北美低得多。他注意到:“香港是英国的殖 民地,是半西方化的。即便如此,在那里长大的中国孩子都会知道,如果 他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就是给整个家庭抹黑一会伤及一大群人。我觉得 这种观念是极好的。”

李小龙在香港生活的几年中注意到,老派的中国家庭养育后代的标准 是:子女永远不应该忤逆父母。他发现这个方法非常可行,但是也很高 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西方影响力的加深,这条无可指摘的规则在香港 家庭中更多的是一种指引。他指出:“我的父亲从来都没打过我,我也不 打算打国豪。我觉得一个父亲应该随势而动,去控制局面,你懂我的意 思吗?”

确实如此! “随势而动”不就是李小龙的功夫师父叶问给他的忠告 吗?这不是跟自然处理逆境的方式最接近的方式吗?跟子女相处,其实就 是把阴运用于阳的过程。如果一个顽固的小孩有阳的表现(顽固,个性强 等等),你用更多的阳力量去管教他(比如说跟孩子吵架,打孩子)只会 适得其反。不干预自然的法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发展和表 达。但是,如果他们的个性已经发展到破坏道的自然模式的时候,唯一的 方法就是很自然地用适量的阴能量去化解他们的阳能量行为。

《道德经》中有一段是写给想要管理(国家、部门或者家庭)的人的, 这段话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会把他们不平衡和不合适的阳能量通过更加 可控、更适度、更能让大人接受的方式释放出来。

1965年,在儿子李国豪出生后不久,当被问及自己作为新老爸希望给 儿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时,李小龙的答案值得所有的父母和准父母思考:

国豪是在两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东西方文化各有利弊。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豪会学习到,东西方文化不是相互 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彼此的存在,它们就不会如 此精彩。国豪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通过他的母亲、童年的玩伴和 学校的课程。

而他学习东方文化就主要是通过我,我也是从功夫中学习东 方文化的,禅学对功夫有着很深的影响。禅学的很多概念都来自 于中国人对平衡的信念:阴是女性化和温柔的力量,阳是男性化 和坚硬的力量。接受了这个基本思想之后,我们还要加上另外一 条:世界上没有单纯的阴和阳。柔软会覆盖坚硬,坚硬会被柔软 修饰。女人不应该只是被动地跟随男人的指令,而应该学会主动 和积极。她必须有西方人口中所谓的“骨气”。同样,男人也不应 该硬而不韧,他的决心应该被同情心软化。

国豪学会理解阴和阳之后,就会知道走极端不能解决任何问 题。比如说,那时候很多男孩都剪一种发型,那不是发型,而只 是一种幼稚的流行风尚。这种风潮不会持久,因为它很极端,迟 早都会让剪发的人和观众都审美疲劳,观众可能会更早看厌,到 时候所有人都会觉得这种风潮很无聊。只有清醒节制才能持久。 任何事物都只有中间的部分才能被保存下来,因为钟摆需要平衡, 而中间的部分就是平衡。

中国哲学还有一点会影响人类所共有的问题。我们会说:“橡 树是强大的,但是它不会随风摆动,遇到强风就会被摧毁;竹子 随风飞舞,能屈能伸,所以能存活下来。”我们把这个想法再推进 一步,可以说:“灵活一些。人在生时是柔软和灵活的,死后就变 成硬邦邦的尸体。”灵活就是生命;坚硬就是死亡,不管人说的是 自己的偏见还是行动。另外,我们不应该对人生进行超级分析或 者刻意评估。

站在人生边上观察生活是徒劳无功的;你什么都看不见。这 个法则也适用于“快乐”这个模糊的主题。刻意去找它,就像是 打开灯寻找黑暗。分析它,你就会失去它。

有一个禅学寓言,讲的是一个人这么问大师:“大师,我想寻 求解脱。”

大师问道:“是谁束缚了你呢?”

学生回答:“我不知道,可能是我自己束缚了自己。”

所以老师说:“既然是你束缚了自己,为什么要向我来寻求解 脱呢?夏天我们会出汗,冬天会冻得瑟瑟发抖。”

学生听完这句话后就想:“他是在说一个秘密地点,在那里我 们唯一的问题就是四季的更换。”

我会教国豪,每个人都会束缚自己;这种束缚可能是无知、

懒惰、对自我的持续思考和恐惧。他必须解放自己,也必须接受,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世界,所以“夏天我们会出汗,冬天我们会冻 得瑟瑟发抖”。

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玛莎是办公室里最爱传闲话的人。她永远知道每个人的“最新”消 息。她永远都在观察别人的生活和行为;只要有人——在某个地方——对 某个人——做有趣的事情,玛莎就觉得,只要她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她的 人生就有了意义。

不管你在何时何地遇到玛莎这样的人,都应该同情她。从灵魂上来 说,她已经迷失了。她寻找真实自我的道路已经被别的东西阻塞了——只 不过她还没有意识到而已。玛莎认同了一个错觉,那就是:她是通过“了 解”别人的私生活以及取悦别人来实现自我的。

但是,道家哲学清楚地指出,这样无法让人接受你: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玛莎可能会让我们想到第二章中的杰夫。跟杰夫一样,玛莎这类八卦 的人永远不会体会到思想的平静和内心的满足。因为,为了报道别人的生 活或者别人的目的和性格,她就要站在人生边上去分析和批评。这对于李 小龙的思想来说,就是把注意力放错了方向——在追求思想的平静和自我 理解时尤其如此。

是的,我们有一双眼睛,眼睛的功能就是去看、去发现。但 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眼睛的真正意义。我必须得说,当双眼用于观 察别人不可避免的错误时,大多数人都急着去谴责别人。因为批 评和损害别人的灵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了解自己却需要 一辈子的时间。要为自己或好或坏的行为负起责任又是另外一回 事。毕竟,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对自我的认知。

玛莎这类的人无法享受自己原本的生活,因为他们已经把享受生活的 路堵死了。他们封住了生命流动的内在灵魂渠道。如果他们幸运的话,可 能在某个时间点会摆脱浓厚的灰色雾霾,清空自己的思想,用更加健康、

1这段的原文只能与《道德经》勉强对应,原因在于作者里特采用了 Stephen Mitchell的译本,但这个译本 并不很忠实于老子的原话,里特的这段话标明出自《道德经》第三十章,英文原文为“Because he telieWS in himself, he doesn't try to convince others. Because he is content with himself, he doesn't need others' approval. Because he accepts himself, the whole wor丨d accepts him.”直译过来当为“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不会尝试说服别人。因 为他对自己满意,不需要别人赞许。因为他接受自己,全世界都接受他。”与《道德经》的原文意思相去甚 远。 编者注

积极和更能改善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如果他们不幸,就会压抑自己的 灵魂,通过他人的奖励来获得成功。(不管是“想知道员工都在做什么” 的、同样没有安全感的上司给他们加薪,还是成为专业的“八卦”报道 者,把站在人生边上分析生活当作自己的职业。)

你可能认为上面这段话有明显的冲突:能拿到高薪,获得成功,怎么 会是不幸的事呢?这种成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它会鼓励玛莎这类的人继 续待在自己灵魂的模糊状态里,放弃他们内心的追求,让他们继续站在人 生边上去观察,永远都不会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就相当于给灵 魂判了死刑。他们内心的武士永远都不会得到完全的表达,这样就会让了 解现实和真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让他们永远都得不到内心的平静和让人 满足的生活方式。

我们遇到的最有趣的人,总的来说就是那些热情生活的人,他们不会 忙于记录生活。热情生活的人会在人生的画板上调上各种颜色,去经历完 全的喜悦、伤悲、快乐和痛苦。他们会学习像随波逐流的软木塞一样适应 人生的起起伏伏。曾如李小龙所指出的一样,你有很多地方需要了解一 你最内心的自我"一花时间分析别人的行为就会让时间像沙漏里的沙一样 悄悄溜走,无法挽回。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寻找超我的更有意义、回报更 丰厚的追求上。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李小龙希望通过他的电影完成两件事情:第一,用一种有尊严的、有 教育意义的方式向西方观众展现中国文化。第二,用西方文化中成熟的 元素一-比如说艺术和电影制作一一来教育东方大众。国家是由人民组成 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人民之间的关系。至于“害怕你的邻居”这种观 点,李小龙并不买账。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记者问到李小龙对中国对

西方的明显敌意有什么看法时,李小龙回答说:“跟任何穷苦的国家或者 个人一样,他们有敌意是因为他们不发达。人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充满 敌意。但是等中国变得繁荣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安静下来,跟世界上其他 国家一样渴望和平。”

他对东西方交流会带来的可能性尤为乐观。当被问及他对理查德•尼 克松总统在20世纪70年代访问中国有什么看法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一 旦中国开始开放,西方人就会更加理解中国!他们看到的更多事情都会不 一样。而且通过对比,可能还会衍生出一些新事物。所以,这个阶段非常 有意义。”

讽刺的是,虽然李小龙对东西方关系的观点非常具有哲学意味,但是 他对政治的观点却跟柏拉图截然不同,他认为最糟糕的政府就是由哲学家 领导的政府。哲学家会用理论去破坏每一个自然过程,而他们演讲和增加 想法的能力就是他们没有行动能力的表现。正如李小龙所说: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

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西方的哲学家或者知识分子可以被看成是社会的危害,因为他们只会 用规则和法则来思考,他们希望能建立一个像几何模型一样的社会,却意 识不到,这种规则只会破坏各个部分的自由和活力。遵循不分析的道家思 想,理想的领导人或者统治者会尽可能不去约束一个国家;如果他只指引 大方向,国家就会远离聪明诡计和复杂,成为一个自然和简单的国家,生 命会遵循智慧和无刻意思考的自然惯例。

什么是自然的“惯例”呢?用一句话说,自然的惯例就是无惯例。自 然是自然的活动,是传统事件的安静流动,是四季的更替和天空的变幻; 自然就是每条小溪、每块石头和每颗星星所代表的道或者方式;是人类如图片13

国与国之间应该互相交流:《龙争虎斗》(1973年)是中国和美国制片人首次共同制作的电 影。李小龙觉得通过这部电影,他把东西方的距离拉近了一些。在这张图片中,李小龙和男配 角——美国影星约翰 '萨克松一对着镜头摆出和平手势。

果真正渴望生活在智慧与和平之中,行为方式就必须遵循规律的、公平 的、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理性的事物法则。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一样,这 种事物法则,宇宙之道,与行为法则一样,是生命之道;事实上,李小龙 认为,宇宙之道和生命之道是一回事,而人类生活最本质和最完整的旋 律,是世界的普遍旋律的一部分。

西方世界中跟这个观点最接近的哲学观点就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 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 )所提出的“绝对”假设。绝对就是所有在 发展中的事物的总和。黑格尔假设上帝为理性,而理性就是自然法则的 网络和结构,生命和灵魂就在这个网络和结构中成长和发展。西方的巴 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 )也预测到了这个概念,他把这个概念称为

“Deus sive Natura”(上帝或者自然),这个形式可以称为宇宙之道。根据 李小龙的哲学,自然的法则也是通过相似的宇宙之道联合起来,创造出现 实的几乎是斯宾诺莎式的所有物质。在这种物质中,所有的自然形式和多 样性都找到各自的位置,所有明显多样和相对立的事物都会相遇;所有的 事物都是通过“绝对”行成了一个巨大的、相互依赖的黑格尔式联合的 网络。

生与死的关系

在无数种关系中,生与死的关系是最不可避免的,也是相隔最近的关 系。这两个互补的事物是阴/阳的极端两极,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只有咫 尺的距离。衰老和死亡是事物的自然方式。在衰老之前死亡就是一种悲剧, 无异于在花开之前折断花枝。排除意外事故因素,死亡主要是给老人准备 的,结果就是,青春和死亡会相互遇上。确实,生命因为死亡而变得更加 强大,而生命的持久力就是建立在单个细胞的出生和死亡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不久,我的父亲去世了。他活到了 85岁,可以算 得上是“老人”了。这让我停下来想了一下,在跟生命循环的关系中,年 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突然明白(我想李小龙也会明白),一旦我们理 解了这种关系的实质(这又是阴/阳的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就没有那么 多悲伤的理由。我父亲最喜欢的一位哲学家——威尔_杜兰特——是这么 说的:

从根本上来说,老年是肉体的一种状态,是无可避免地有生 命年限的原生质。老年是血管和器官的僵硬,是思想迟缓,血液 凝滞的状态;一个人的血管有多老,他的身体就有多老;而他的 思想有多年轻,人就有多年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大脑的连接纤 维好像用不灵活的方式进行了积累和重叠。新的材料在大脑中找 不到空间,最近的印象像政客的诺言和公众的记忆一样转瞬即逝。

随着身体的衰老,人类不再耳聪目明,协调能力也在减弱;老年 人会掉进细枝末节的各种情境之中。

小孩越小长得就越快;同样,老人越老,衰老的速度也越来 越快。小孩刚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不敏感,这是 自然保护他们的方式。同样,在允许时间的镰刀完成最后的操作 之前,自然会缓慢地给老人注射麻醉剂,这样他们的感觉和意志 就会逐渐减弱,这样老人就会过得更加轻松……随着感觉越来越 平淡,生命的活力就越来越低,对生命的渴望被冷淡和耐心的等 待所替代,对死亡的恐惧跟对休息的渴望奇怪地混合在一起。可 能到了那时候,如果人一辈子生活得很好,知道了爱的完整定义、 经历了鲜活和丰厚的岁月,就可以毫无遗憾地死去了。

威尔•杜兰特在1929年就是这样描述老年的。李小龙在跟斯特林•西 利芬特和詹姆斯•科本共同完成的剧本中,让故事的主角,一个名叫科德 的武士,在通往自我掌握的路上,遇到死亡这个话题,作为他必须遭遇的 三大考验之一。科德接受了死亡,以一种几乎是杜兰特式的冷漠态度来对 待死亡:

浏览7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