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整情绪状态,消除紧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植物神经的调节和控制过 程,改变机体身心状况。
生物反馈训练又称“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这是借助于现代化仪器把机 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本人,使运动员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 做到自己控制自己。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了情绪紧张,必然在生理上反映出 来,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机体部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扩 张、血压升高等,使用电子仪器显示出各种信号,告诉运动员在紧张情况下的主要生理 机能的反应,使运动员学会通过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进而消除情绪上的紧张,这便是 “生物反馈”的作用。
生物反馈训练类似于放松训练,其机理相同,但生物反馈须借助仪器进行。二者可 结合起来进行。
- 暗示与催眠训练
目的: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什么是暗示?暗示是指人们通过思想、语言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和 说服教育不同,它突出一个“暗”字,它不像说服教育那样“大摇大摆”地进入人的 意识之中,而是悄悄地“溜”进意识里面。对暗示的感受性是每个正常人所共有的一 种特性。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他人的暗示或者自我暗示,不受暗示的人是没有的, 差别只在于暗示的易感程度上。暗示的结果,使个体的心境、情感、意志、兴趣、爱 好等方面发生改变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以及工作效率、运动效能发 生改变。
暗示以实施暗示的人不同而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顾名思义,他人暗示是由别 人施加的暗示,自我暗示则主要是由主体自己实施的暗示。他人的暗示与自我暗示的划 分仅有其相对的意义,因为在实际中,暗示的发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 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且主体的心理变化常常是主客观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 果。虽然如此,二者仍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运动员在走上赛场时,教练员给他一个鼓励的眼光,或轻轻拍一下他的肩头,他便 感到传入一股暖流和力量,这是他人暗示;运动员上场前对自己命令“我一定能击败对 手”,这是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按其效果分,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有些运动员的迷信观念就属于暗 示,如穿什么衣服比赛、什么日子比赛、碰到了什么人等,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 的,教练员应尽量地对运动员施加积极的暗示。运动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积极的自我 暗示和他人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和控制动作的稳定性。
催眠是言语暗示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被催眠者表现为睡眠的样子,意识程 度极低,对催眠者的言语很顺从、被动。
催眠术最早起于1755年奥地利医生麦斯迈,那年他在维也纳首次表演催眠术。19 世纪英国、法国成立了临床催眠协会、催眠研究中心,以后苏、英、日等国对催眠术的 研究与应用相当重视。
目前在我国心理学界,特别是医学心理学界对催眠术非常重视,且在心理疾病治疗 中颇有成效。
国外运动心理学界对此亦极为重视,认为催眠术对运动员心理治疗、矫正、放松、 疲劳消除、运动技能的提高大有好处,甚至是其他训练方法无可比拟的。
催眠法有些人称之为“自生训练”或“放松训练”(与前述之放松训练略有差别)。 其形式虽大同小异,但实质上差不多。主要差别在于是主动还是被动,但都要运用暗示
[觉醒暗示,
自我暗示 他人催眠诱导暗示
暗木< r催眠诱导暗示-
L自我催眠诱导暗示
「他人催眠暗ZK
I催眠暗催眠暗示-
L自我催眠暗示
〔后催眠暗示
现在的催眠一般都不采取神秘的做法和离奇的布置,而是向被催眠者说明催眠的性 质和要求,在其完全同意与充分合作的情况下进行。
催眠前测试暗示性的高低是催眠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外,观察受试者的态度是否诚 恳、积极也很重要。
精神病人、脑病患者、严重心血管病人以及对催眠严重恐惧者不可施催眠。
可采用举手法、后倒法、躯体摇摆法等测试受暗示性。
催眠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诱导法。直接法就是凭着催眠者的威信,通过简短 几句话或轻轻的抚摸,便使对方进入催眠状态。间接法是先让受试者安静坐一会儿,放 松全身肌肉,然后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单调的小声源让受试者凝视物体或倾听声源。 催眠者在一旁以单调、低沉、肯定的语言,反复暗示受试者:“你现在越来越疲倦” “全身越来越放松” “越来越没劲儿” “越来越想睡” “你的眼皮越来越沉,沉得睁不 开”。当受试者显示头颈或四肢无力、眼睁开得越来越小直至闭眼时,可嘱受试者“你 的眼皮睁不开了,你试试看” “你的手也松得没劲儿了,动不了了,你试试看”。受试 者欲睁眼不能,想举手举不起,标志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的深度一般分为三级:浅催眠、中度催眠、深催眠。上述为浅催眠。在此基础 上可继续深化,暗示,“你现在很安静” “睡得很好” “全身很舒服” “全身越来越轻 松” “左手轻得往上飘” “越飘越有劲” “右胳臂发硬了”。催眠者弯曲受试者左臂, 感觉有抵抗,是中度催眠的标志。再度深化便达到梦行。暗示受试者全身轻松,“双腿 轻得自己走动”。
引导催眠的时间最快数分钟。半小时仍不能入眠者,停止催眠,有的人可在多次试 行催眠后进行催眠。
在浅催眠下通过言语暗示可解除受试者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痛苦。中度催眠可进行心 理分析,使受试者回忆以往的精神创伤。深度催眠可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需要处理完毕,即可数数儿引导被试者出催眠。暗示“你会随着我数的数越 大,头脑越清醒,数到9你会完全醒来”。催眠者便缓慢数数一、二、……可见到被试 者身体活动,睁开眼睛。有时一次不成可两次、三次。
人群中能进入催眠者达70%~90%。能否进入催眠,关键在于合作与信任,与被试 者的年龄、性别、智力无关。
催眠状态下,个体的吸氧量、呼吸次数、心率都有所下降,皮肤电阻增加。
催眠应用于运动竞赛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1 )对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论断和治疗;
(3 )赛后心理恢复。
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催眠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不能作为愚弄他人之工具。 实施催眠者应具备一定条件,不熟悉变态心理学、不掌握神经官能症治疗者,不能对别 人施行催眠术。一旦被试者在催眠中精神病发作、催眠后产生焦虑或心身脱离等病态则 无法处理,会造成后患。
7.
各种心理调节法
- 活动调节法:当运动员情绪过分紧张时,可用其他强度低、速度小、节奏慢的 活动来降低兴奋性;而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可采用幅度小、强度高,速度大、节奏快 的变向动作反复练习,以提高兴奋性。
- 呼吸调节法:深呼吸可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运动员激动紧张时, 呼吸短促,令其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调节之,则可起放松作用;而当运动员情绪低落 时,令其用长吸气与做有力的呼气练习,可提高情绪兴奋水平。
- 颜色调节法:在运动竞赛中可利用色彩的“联觉”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绿、蓝、紫等冷色有镇静作用,用绿毛巾擦汗、饮用带绿色的饮料、在蓝色休息室休息 都可使兴奋性降低。而上场时对兴奋性低的运动员则可给以红色刺激,以使之振奋。
(4)排尿调节法:运动员情绪紧张则尿频,赛前排尿可使心理及肌肉放松,若加以 积极的自我暗示,则效果更好。具志坚的所谓“精神排尿法”即是如此。
以上调节法的选择与运用,都必须以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神经类型、意 志品质、性格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动机性质等为条件,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小结:
本讲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测量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 练。学员应重点掌握心理测量和心理训练的方法,以供实际工作中选用。
思考题:你认为柔道运动员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有哪些?可以采用哪些心理测量的方法来 测量?
作业题:1 .心理训练有哪些原则?为什么要规定这些原则?
2.简述五种心理训练的方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88
- 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学院函授教材体育心 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浏览5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