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武术的相互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武术在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 全面而深刻的,它与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层面有着紧密的血缘 关系。其影响不仅表现为自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环境性的熏陶,还 在于习武者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规范拳技、阐述拳理'、指导 实践。概括起来,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力 10

(一) 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尚武崇德形成传统

“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儒家伦理型文化和 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中的体现。“文以心评,武以德显”, 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的各门派都订有崇尚武.德的规范和标准, 并以此来约束和调整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古时各个流派对 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少林寺戒约中有“传授门徒 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武当派 的戒律中有“十传十不传”,规定凡犯奸、盗、邪、淫、赌者都 属违反戒律,不予传授技艺。这些严格的武规、武戒,在传统道 德观念的影响下,将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 一种世代相传、被人们推崇认可的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这是中 华武术的民间特色和优良传统。在习武中培养传统武德尊师重道、 讲礼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是习练 武术的真谛。

(二)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阴阳学说的影响,形成内外 合一的练功原则和方法

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与追求内壮外强的健身价值是中国武 术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 谓“外”,指人体外部形态的活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是武术各门派练功的基本准则。依据天人相类、天人合一的传统 思想,武术十分强调主观(内)顺应客观(外),人体运动顺应 天体变化,借助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来提高锻炼效果。古人择 奇观庄严之处、山林茂盛之地或房屋洁净之区来练武,或按不同 季节、时辰练习不同的功法,都是天人合一、主观顺应客观在练 功方法上的体现。同时,习武者借助阴阳学说阐述武术练习中一 系列阴阳对应的概念和练功方法,发展丰富了武术的拳技、拳理。 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虚实结合等,成为各派武功 练习的共同要求。而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起先伏、

攻中寓防、防中有攻的技法要求,则是古代阴阳学说在武术技法 练习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学习和了解武术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对于正确掌握武术的练习方法和要求、理解武术运动的规律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

(三)受古典审美意识的影响,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和风格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套路演练中, 武术技击性的本质特点更多的是借助形体艺术和动作编排技巧来 表现动作的攻防含义。因此,在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下,武术从 既讲究手、眼、身、步等形体动作的规范,又注重精、气、神传 意,强调习练者的意象思维、主观“体悟”,进一步发展到追求 动作演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节奏及风格,形成了武术形神兼备 的运动特色及审美特征。武术的气、韵、意、神等概念与它们在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范畴是基本一致的。在观物取象的传统思维方 式影响下,传统武术常常借用自然界的各种景象或动物的不同姿 态来比喻武术动作,以形喻势,如“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 步赛粘”等“八法”和“十二型”。而“眼随手走”、“形神合 一”则表现武术动作的意向,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含蓄、深邃的内 在美。要表现出这些内在美,光有形似不行,还必须认识和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武术修养,才可以达到形神 兼备的境界。不少人初练武术,总感觉没有武术味儿,其根本原 因就是缺乏对这种“神似”的理解和把握。

二、武术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武术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比较广泛。

(-)尚武精神对民族精神的塑造

两千多年前的《周易•象传》曾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可见,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武者在长年坚 持不懈的练功实践中,不畏困难,不惧强恶,体魄不断强健,攻 防技能不断提高,不断积累与严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斗争的经验, 12

构筑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从各门各派对武德规 范要求的基础上升华,挺聚的尚武精神则表现为培养习武者积极 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见义勇为的奋斗精神,培养以武会 友、相互尊重、重诺守信、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强种御侮 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敢于同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 斗争、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箱。当习武者把爱 国主义当作精神追求的最高层次时,尚武精神就同传统文化的其 他精华融会起来,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尽管在武术文化传统中的确存在着不 少封建意识的糟粕和陋习,但作为主流的尚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仅一直指导着武术实践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和塑造中华 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武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从最早见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刺客传》,至明 初长篇小说《水浒传》的问世,说明了古代武术对文学的影响是 巨大的。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武术文学大体上都是对武林中人惩 恶扬善、锄奸扶弱的种种义举进行描写,赞颂符合传统道德观念 的侠义精神。如《水浒传》中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一大批 武林高手聚集于梁山泊忠义堂,他们各怀绝技,纵横江湖,杀富 济贫,谱写了一代武林高手的辉煌史卷。小说通过对这些武林人 物的描写,表现了敢做敢为、一诺千金、万死不辞的英雄侠义性 格,塑造了一系列富于人格力量的艺术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 了人们的审美愿望,使人们的精神得以慰藉、积郁得以宣泄、情 感得以认同,这就是武术和武术文学的魅力。武侠小说所拥有的 广泛读者群以及由武术文学改编的武打影视片拥有的众多观众这 一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都表明中国人重视武术和以武术为题材 的文学表现形式。

(三) 武术对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的影响

在古代战阵变化、击刺之法和乐舞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武舞”是传统武术和戏曲艺术的重要源泉。古代的这种“武舞”不 仅对武术套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也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创造了条 件。而传统武术的不断渗透与影响,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传统 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传统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 “打”,其中“做”与“打”就体现了表演艺术应用武术技巧的 多样性。作为古典戏曲艺术代表的京剧,其武戏开打的套子和个 人所具有的武打绝活在中国戏曲各剧种中是比较突出的,而深厚 的武术功底则是武打演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当然武术套路 运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取了戏曲武打表演的 某些长处,同时,戏曲艺术中武戏的盛行也对武术的传播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武术对民俗风情的影响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内的反映。在 我国古代民俗中,武术既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与其他 民俗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舞狮子。 舞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期,各地以舞狮为名组织 起来的各类狮子会或狮子堂,实际上是民间倡导习武练艺的社团。 而每次舞狮表演必是武术好手簇拥相随,或持棍棒,或持刀枪, 锣鼓喧天,十分热闹,舞狮几乎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武术表演。 在广东民间和东南亚地区,不会舞狮者,人们不会认为他是武术 高手,舞狮成为了衡量武术高手的重要尺度。

几千年来,武术从孕育成形到成长发展,深受中华文化的滋 润,形成了不同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独特的东方人体文化表 现形式。人们只有深入研究武术的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全面地认 识武术以及了解继承发展武术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f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以及跳

莅 跃、平衡等练习。通过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勺 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增强各个关节、韧带 - 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为学习 拳术、器械套路和散打,提高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肩臂练习

一、压肩

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或稍宽。上体前俯(挺胸、塌腰、 收骸),双手抓或搭在肋木或栏杆等物体上,并做下振压肩动作(图 2 - 1) o利用肋木压肩时,可单人练习,也可由另一人骑坐在练 习者背上,随着练习者的下振动作,有节奏地给以助力。也可以 两人对面站立,互相扶按肩部,做体前屈的振动压肩动作。

要求与要点:两臂、两腿要伸直,振幅应逐步加大,压点集 中于肩部。增加助力时应由小到大。图片1

二、单臂绕环

以肩为轴做向前或向后的绕环转肩,臂要伸直,肩放松划立 圆,逐渐加速(图2 - 2)。图片1 图片2

三、双臂绕环

(-)前后绕环

左右两臂依次做绕环。 环;右臂由上向后、向下、 绕环(图2 - 3)。

(二) 左右绕环

左右两臂同时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划立圆绕环(图2 - 4), 然后再反方向划立圆绕环。

(三) 交叉绕环

两臂直臂上举,左臂向前、向下、向后,右臂向后、向下、 向前,同时于身体侧面划立圆绕环。可左右交替进行(图2 - 5)。

(四)仆步抡拍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左弓步,上体随之左转,同 时右臂向左前下方伸出,左掌手心向里;掌指向下,插于右臂肘 关节处(图2-6之1)。上动不停,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右臂 直臂由左、向上、向右抡臂划弧至右上方,左掌下落至左下方(图 2 - 6之2)。上动不停,上体右后转,同时右臂直臂向下、向后抡 臂划弧至后下方,左臂直臂向上、向前抡臂划弧至前上方(图2 -6之3)。上动不停,上体左转成右仆步,同时右臂直臂向上、 向右、向下抡臂划弧至右腿内侧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抡臂划弧 停于左上方(图2 - 6之4) o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

右仆步抡臂动作,称右仆步抡拍;左仆步抡臂动作,称左仆 步抡拍。

要求与要点:向上抡臂时要贴近耳;向下抡臂时要贴近腿。 右仆步抡拍时,眼随右手;左仆步抡拍时,眼随左手。

一、压腿

拉长腿部的肌肉和韧带、加大散关节的活动范围。

(一)正压腿

面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并步站立。一腿提起,脚跟放 在肋木上,脚尖勾起,踝关节屈紧,两手扶按膝上。两腿伸直, 18

立腰收髓,上体前屈。并向前、向下做压振动作(图2-7)。要 求腿直,上体直,下压逐渐用力。

(二)侧压腿

侧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脚尖稍外撇。一腿 举起,脚跟放在肋木上,脚尖勾起,踝关节紧屈,上体向该侧压 振(图2 - 8)。注意上体不要前屈,保持正直。
背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并步站立,两手叉腰或扶一定 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另一腿举起,脚背搁在肋木上,脚面绷 直。上体后屈并做压振动作(图2 - 9) o要求两腿挺膝,支撑腿 全脚着地,挺胸后振。
(三)后压腿
图2-9 图 2-10

(四)仆步压腿

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左腿挺膝伸直, 脚尖里扣。然后两手分别抓握两脚外侧,成左仆步(图2-10)。

接着右脚蹬地,右腿伸膝,重心左移,左膝弯屈,转成右仆步。 练习时,左右仆步可交替进行。要求挺胸、塌腰、沉髓。

二、踢腿

(一)正踢腿

两脚并立,两手立掌或握拳,两臂侧平举,上体正直,左脚 向前上半步,左腿支撑,右脚脚尖勾起向前额处猛踢。两眼向前 平视(图2 - 11)。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要求挺胸、直腰,踢腿 时,脚尖勾起绷落或勾起勾落,踢腿过腰后加速,要有寸劲。注 意不要俯身弯腿,不要拔跟送髓,踢腿要有速度。

(二)侧踢腿

一脚支撑,另一条腿伸直向体侧勾脚尖上踢,脚尖踢向自己 的耳部。要求挺胸直腰,开髓侧身,速度要快(图2 - 12)。强调 踢向耳侧。

(三) 外摆腿

预备姿势:与正踢腿同。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左脚尖勾紧, 向右侧上方踢起,经面前向左侧上方摆动,直腿落在右腿旁。眼 向前平视。左掌可在左侧上方击响,也可不做击响(图2 -13)。 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要求挺胸、塌腰、松髓、展髓,外摆幅度 要大,成扇形。

(四) 里合腿

预备姿势与正踢腿同。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左脚脚尖勾起里扣并向左上方踢起。经面前向右侧上方直腿摆动,落于右脚外 侧。右手掌可在右侧上方迎击左脚掌(击响),也可不做击响动 作。眼向前平视(图2 - 14)。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要求挺胸, 直腰,松髓、合髓,里合幅度要大,成扇形。

扫腿是旋转性的一类腿法,分前、后扫腿两种。
三、扫腿

(一)前扫腿

预备姿势:两脚并立,两臂垂于体侧。

动作说明:左脚向右腿后插步。同时两手由下向左、向上、 向右弧行摆掌,右臂伸直,高与肩平,成侧立掌;左掌附于右上 臂内侧,掌指向上。头部右转,目视右方(图2 - 15之1)。

上体左后转180° ,左臂随体转向左后方平搂至体左侧,稍 高于肩;右臂随体转自然平移至体右侧,掌心朝前,掌指朝右下 方(图2 - 15之2 )。

上体继续左转,左脚尖外撇。右掌从后向上、向前屈肘降落; 同时,左臂屈肘,掌指朝上从右臂内侧向上穿出,变横掌架于头 部左上方,拇指一侧向下。随即右掌下降并摆向身后变勾手,勾 尖朝上。在左脚尖外撇的同时,左腿屈膝,左脚跟抬起,以左脚 前掌碾地,右腿平铺,脚尖内扣,脚掌着地。直腿向前扫转一周

(图 2 - 15 之 3 )。

要求与要点:头部上顶,眼睛随体转平视前方,上体正直。

在扫转时,始终保持右仆步姿势,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右膝不要弯屈。

练习步骤:

可先做站立扫转动作(上肢动作按动作说明进行),左膝 稍屈,右脚掌贴地旋转一周,以体会旋转时保持身体平衡的动作 要领。

初步掌握旋转要领后,再做仆腿前扫的动作。可先用双手 扶地增加支撑,借以维持身体平衡。待仆腿扫转的要领掌握后, 再过渡到不扶地的扫腿练习。

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左腿屈膝角度不够,扫腿时重心太高。

纠正方法:在扫转起动的同时,强调左腿迅速全蹲。

身体重心不稳,左右倾倒。

纠正方法:头部上顶,眼睛向前平视,上体正直,左掌尽量 上撑,用以提高旋转时身体的稳定性。

扫转时,拧腰与扫腿配合得不协调或用力不当,造成上体 前后倾倒和扫转动作中断。如拧腰速度过慢,或上体前倾、凹胸, 往往会使右腿在扫转过程中与左腿之间形成的角度太小(夹骸), 造成身体后倒、动作中断;如拧腰过早或速度过快,使右腿拖在 身后,与左腿之间形成的角度太大(敞靛),造成身体前倾、旋 转中断。

纠正方法:上体要正直,旋转起动时以拧腰带动扫腿;左大 腿后侧要贴近左脚跟,两腿间形成的右仆步姿势的角度始终不变。

扫转腿的脚型不正确,使动作不能充分发浑惯性作用,速 度慢。扫转不够一周。

纠正方法:仆步后强调右脚尖内扣,向左拧腰。转头与扫腿 动作要衔接连贯、协调。

(二)后扫腿

预备姿势:两腿并立,两臂垂于体侧。

动作说明:左脚向前开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伸直, 成左弓步;同时两掌从两腰侧向前平直推出,掌指朝上,小指一 侧朝前;眼看两掌尖(图2 - 16之1)。

左脚尖内扣,左腿屈膝全蹲,成右仆步姿势,同时上体右转 并前俯。两掌随体右转在右腿内侧扶地,右手在前。随着两手撑 地、上体向右后拧转的惯性力量,以左脚前掌为轴,右脚贴地向 后扫转一周(图2-16之2, 3 ) o

图2-16之1 图2-16之2 图2-16之3

要求与要点:

转体、俯身、撑地用力要连贯紧凑、一气呵成。上下肢动作 不要脱节。

练习步骤:可先体会拧腰带动扫腿的旋转要领,充分发挥转 体、拧腰所造成的惯性力量,然后再逐步增加后扫腿的速度和力 量。

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向右转体拧腰速度慢,以致旋转无力和腰腿动作脱节。

纠正方法:身体直立,左腿支撑,多做高姿势的快速甩头、 拧腰、扫腿动作的练习,体会拧腰、扫腿动作的用力方法和如何 使动作快速、连贯的要领。

手扶地的位置不对,右手没有插于右膝下方。

纠正方法:强调上体右转,两掌掌指向右同时扶地。

第三节腰部练习

一、 前俯腰

并步站立,两手手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朝上,上体前俯, 两手尽量触地,然后两手松开,抱住两脚跟腱逐渐使胸部贴近腿 部,持续一定的时间再起立。还可以向左或向右侧转体,两手在 脚外侧贴触地面(图2 -17)。要求两腿挺膝伸直,挺胸、塌腰、 收髓。

二、 甩腰

开步站立,两臂上举。以腰、髓关节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 甩腰动作,两臂也跟着甩动,两腿伸直(图2 - 18) o要求前后 甩腰要快速,动作紧凑而有弹性。

图 2 - 17 图 2 - 18

两脚开立,略宽于肩,两臂自然下垂。以髓关节为轴,上体 前俯,两臂随之向左前下方伸出,然后向前;向右、向后、向左 翻转绕环(图2 - 19)。要尽量增大绕环幅度。

四、下腰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上举。腰向后弯,抬头、挺 腰,两手撑地成桥形(图2 - 20)。要求:挺膝、挺甑、腰向上 顶,桥弓要大,脚跟不得离地。图片4 图片3

第四节手型手法练习

一、手型

(一)拳

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图2 - 21), 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 )掌

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屈紧扣于虎口处(图2 - 22)。

(三)勾

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在一起,屈腕(图2 -23) o

(-)冲拳
二、手法

分平拳与立拳两种。平拳拳心向下;立拳拳眼向上。两脚左 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拳抱于腰间,肘尖向后,拳心向上。挺胸、 收腹、直腰,右拳从腰间向前猛力冲出,转腰、顺肩,在肘关节 过腰后,右前臂内旋。力达拳面,臂要伸直,高与肩平。同时左 肘向后牵拉(图2 - 24)。练习时,左右可交替进行。

要求:出拳要快速有力,要有寸劲(即爆发力),做好拧腰、 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

(二) 架拳

右拳向下、向左、向上经头前向右上方划弧架起,拳眼向下, 眼看左方(图2-25)。练习时,左右可交替进行。

要求:松肩,肘微屈,前臂内旋。

(三) 推掌

预备姿势与冲拳同。右拳变掌,前臂内旋,并以掌根为力点 向前猛力推击。推击时要转腰,顺肩,臂要伸直,高与肩平。同 时左肘向后牵拉(图2-26)。练习时,左右可交替进行。

要求:挺胸、收腹、直腰。出掌要快速有力,有寸劲;同时 还要做好拧腰、顺肩、沉腕、翘掌等动作。

(四)亮掌

预备姿势与冲拳同。右拳变掌,经体侧向右、向上划弧,至 头部右前上方时,抖腕亮掌,臂成弧形。掌心向前,虎口朝下, 眼随右手动作转动,亮掌时,注视左方(图2 -27) o练习时,左 右手交替进行。

要求:抖腕、亮掌与转头要同时完成。

第五节步型步法练习

步型练习主要是增进腿部的力量和速度,以提高两腿移动转 换的灵活性和稳固性。

一、弓步

左脚向前一大步,脚尖微内扣,左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 平,膝与脚尖垂直。右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两 脚全脚着地。上体正对前方,眼向前平视,两手抱拳于腰间(图2 ~ 2 8)。弓右腿为右弓步;弓左腿为左弓步。

要求: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沉髓,两脚在同一条 直线上。

二、 马步

两脚平行开立(约为本人脚长的3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 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身体重心落 于两腿之间,两手抱拳于腰间(图2 -29)。

要求:挺胸、塌腰、脚跟外蹬。

三、 虚步

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45° ,屈膝半蹲,左脚脚跟离地, 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面,膝微屈,重心落于后腿上。 两手叉腰。眼向前平视(图2 -30)。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 前为右虚步。

要求: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四、仆步

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 小腿,右脚全脚着地,脚尖和膝关节外展,左腿挺直平仆,脚尖 里扣,全脚着地。两手抱拳于腰间。眼向左方平视(图2 - 31)。 仆左腿为左仆步,仆右腿为右仆步。图片5

要求:挺胸、塌腰、沉散。

五、歇步

两腿交叉靠拢全蹲,左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脚掌 着地,膝部贴近左腿外侧,臀部坐于右腿接近脚跟处。两手抱拳 于腰间。眼向左前方平视(图2-32)。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 在前为右歇步。

要求:挺胸、塌腰、两腿靠拢并贴紧。
跳跃动作的练习对于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具有很好 的作用,现介绍腾空飞脚、旋风脚两种。
第六节跳跃练习

一、腾空飞脚

并步站立,右脚上步,左腿向前、向上摆踢,右脚蹬地跃起, 身体腾空,两臂由下向前、向头上摆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在 空中,右腿向前上方弹踢,脚面绷直,右手迎击右脚面;同时左 腿屈膝,左脚收控于右腿侧,脚面绷直,脚尖向下。左手在击响 的同时摆至左侧方变勾手,勾尖向下,略高于肩。上体微前倾, 两眼平视前方(图2 - 33 )。

要求:空中踢摆时脚高过腰,击响在最高点完成,上体正直。

图片8 图片6 图片7

二、旋风脚

预备姿势:开步站立。

动作说明:

(一)高虚步亮掌:右臂向前上方弧形摆掌,同时左臂屈肘。 左掌收于左腰间,上体微左转,目随右掌。右掌经体前向左、向 下、向右、向头上抖腕亮掌,掌心向前,掌指朝左;同时左掌从 右臂内穿出,经胸前向上、向左摆至左侧,掌指朝上,高与肩平。 右脚在右臂抖腕亮掌的同时收于体前,脚尖虚点地面,成高虚步。 头部左转两眼随右掌抖腕,亮掌转视左侧(图2 -34)。图片9

(二)旋风脚:左脚向左上步,同时左手向前、向上摆起, 右臂伸直向后、向下摆动。右腿随即上步,脚尖内扣,准备蹬地 踏跳。左臂向下摆动并屈肘收至右胸前,同时左臂向上、向前抡 摆,上体向左旋转前俯。重心右移,右腿屈膝蹬地跳起,左腿提 起向左上方摆动,上体向左上方翻转,同时两臂向下、向左上方 30

抡摆。身体旋转一周,右腿作里合腿,左手在面前迎击右脚掌, 左腿自然下垂(图2 - 35)。

要求与要点:

右腿做里合腿时,要贴近身体;摆动时,膝挺直,由外向 里成扇形。

2-击响点要靠近面前。左腿外摆要舒展,并在击响的一刹间 离地腾空。初学时,左腿可自然下垂。当能够较熟练地完成腾空 动作时,左腿逐步高摆、屈膝或直腿收控于身体左侧。

3.抡臂、踏跳、转体、里合右腿等环节要协调一致。身体的 旋转不少于720°。

左脚向左上步,同时左手向前、向上摆起,右臂伸直向后、 向下摆动。右腿随即上步,脚尖内扣。准备蹬地踏跳。左臂向下 摆动并屈肘收至右胸前。同时左臂向上、向前抡摆,上体向左旋 转前俯。重心右移,右腿屈膝蹬地跳起,左腿提起向左上方摆动, 上体向左上方翻转,同时两臂向下、向左上方抡摆。身体旋转一 周,右腿做里合腿,左手在面前迎击右脚掌,左腿自然下垂。要 求:右腿做里合腿时要贴近身体,摆动时膝挺直,击响点要靠近 面前。抡臂、踏跳、转体、里合右腿等环节要协调一致。图片10

第七节跌扑滚翻练习

_、鲤鱼打挺

动作说明:仰卧、屈体使两腿上摆,两手扶按两膝;两腿下 打,挺腹,振摆而起(图2 - 36)。

要求与要点:身体必须成半圆环形,两脚分开不得超过两肩 宽,打腿振摆要快速。

练习步骤:

在教师或同学的保护和帮助下,体会动作要领。帮助的方 法是:站在练习者的侧面,当其仰卧两腿后伸时,将一只手贴于 对方的肩胛部位;在练习者打腿、挺腹时,乘势向上托起,帮助 练习者加大振摆完成动作。

先做两手在两耳侧推地的振摆打挺,然后再逐步做到脱手 的振摆打挺。

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打腿、挺腹不及时而完不成动作。

纠正方法:教师用击掌或语言为信号,提示练习者及时打腿、 挺腹。

打腿速度慢和挺腹不够而完不成动作。

纠正方法:除强调打腿要快速外,教师可用一只手贴在练习 者后腰部,帮助做好挺腹动作。

二、侧空翻

动作说明:左脚蹬地,右腿从后向上摆起,身体前屈,在空 中做向左侧翻动作。右脚先落地,左脚随之落地(图2-37)。

要求与要点:翻转要快,两腿要直。

练习步骤:

先做侧手翻,提高摆腿速度。

在教师或同学的保护和帮助下体会动作要领,然后逐步脱 离保护。

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摆腿不宜,速度不快。

纠正方法:除了强调挺膝外,主要通过侧手翻来改正。

左脚蹬地无力,腾空不高。

纠正方法:强调蹬地时踝、膝、骸迅速伸直,充分发挥蹬地 的反作用力提高腾空高度。

第八节组合练习

这里仅介绍五种步型的组合练习(简称《五步拳》)。五步 拳由下列动作组成:并步抱拳-拗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 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收势,这些动作要连贯做图片11

第三章长 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 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技术特点的拳术。有拳、掌、 勾三种主要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主要步型。是竞技武 术中的主要竞赛项目,传统的长拳类拳种有查拳、华拳等。

第一节 长拳的基本技法

一、 手法要捷快

长拳对手法的要求是快速、敏捷、有力,要拳如流星,掌疾 如风。

手法包括拳、掌、肘法,指长拳中拳、掌、肘的各种运动方 法。捷快不但是局部(拳、掌、肘)动作的敏捷、快速、有力, 更重要的是如何与肩臂和腰部的灵活运动协同起来,形成身促手 动,步催身快、手快的整体效应。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松 肩活腕,动作多起于梢节(手),中节(肘)相随,根节(肩) 催促。抡绕型手法要与拧腰叠胯、活肩旋臂相合。直线型手法要 与蹬腿伸膝协调一致,手到步到,松活顺畅,一动速动,聚周身 力于一点。总之,手法疾快有力,不单指局部的动作,要体现在 整个动作之中。快,要以方法正确为前提;力,要在顺达的基础 上去追求。

二、 眼法要敏锐

长拳对眼法的要求是明快、锐利,“眼似电”。

眼法,即运用眼神目光的方法。眼法的一般要求是:定势时 团神聚目,目随势注;走势时眼随手动,手到眼到。长拳运动的 眼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运动的体位、状态、速度、意向等 密切相关。长拳的手法若“流星”般迅速、敏捷,眼法就要相应 地做出“闪电”般明快和锐利的反应。要做到“目似闪电”、手 眼相随,颈部必须灵活,甩头变脸必须快速,一般的转头速度是 不够的,况且头部位置的变化能反射性地引起上肢和躯干部分肌 肉张力发生变化,所以眼法正确首要的一点是头正,这样眼法的 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后环视才能运转自如。此外,眼法中更 重要的一条法规是要表达出动作内在的意向,即动作的攻防意识 和拳法意境。长拳中的动作一般都有其攻防意义,或攻或防、或 进或退,眼神则是其传神达意的窗口,是表达长拳动作意向、传 神的关键。实用中眼法为身之主,审势攻守皆赖于眼。即使是静 止状态的拳势,也要表现出静中寓动、伺机待动的意向。

三、 身法要灵活

长拳对身法的要求是柔韧、灵活、自如,“腰如蛇行”。

身法指运动中身躯变化及运用的法规。身躯包括胸、背、腰、 腹、臀五个部位。身法的基本运动方式以胸的屈展挺含和腰的折 叠拧转为主,体现出闪、转、展、缩、折、弯、俯、仰、冲、撞、 挤、靠等不同身法变化。一般说来,由动入静动作多讲求挺胸、 直背、塌腰、收腹、敛臀。运动中的身法则要求以腰为轴灵活自 如,体随势变,明阴阳,晓变化,根据不同的动作采用不同的身 法,依靠胸、腰、肩、背等肌群的协调用力和四肢动作的配合来 表现出蛇行般婉蜒起伏和灵活多变的身法。因此,身法对胸腰椎 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柔而不软,坚韧而不滞。

四、 步法要稳固

长拳对步法的要求是快速、清晰、稳固,“步赛粘”。

步法即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是身、手、腿等各种技法赖以 实现的关键。一般有进、退、行、击、垫、提、插、盖、跳、摆、扣、跟、踏、纵等,力求做到步动身随和身促步动。步动身随指 一动步身体重心随之移动,步到身到;身促步动是指脚步欲动之 际,上体要适度先向运动方向倾移,以此促使步法的快速移动。

浏览2,6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