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对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太极拳的发 祥地。从一百多年前的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郝为真,到当代的 郝少如、傅钟文、杨振铎等太极拳名家,都先后出生在这里。在一个县城里百 余年内诞生过这么多富有影响的太极名家,全国独一无二,是当之无愧的太极 拳乡。那么,当前这里太极拳普及和发展的情况怎样,还有哪些鲜为外地人知 的太极高手?这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所关注的。为此,我在1991年5月走访了 太极拳乡永年古城。
永年古城地处河北省的南部,是冀鲁豫三省交会之地,西倚太行,南控黄 河,在明清两代是畿南重镇,设广平府。民国改为永年县,头几年县署西迁临 洛关,这里又降为永年县的广府镇。但是它还保持着古城旧貌,四面环水,危 城高耸,城雄水秀,古朴幽雅,别具风韵。
在邯郸市的拳友庞大明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采访活动。
杨式太极拳的流凤余韵
杨式太极拳的鼻祖杨禄禅祖居永年古城南关大街路东,他的后人虽已移居 外地,旧宅遗址迄今犹存。现在南关一带约有40余人练习杨式太极拳。主教练 郭庆亭,现年59岁,曾经当过大队会计。我们先拜访了这位农民太极拳家。南 关大街是一条南北大街,郭先生住在南关大街路西一条小巷里。宽大的院落, 新盖的房舍,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农民的富裕生活。郭庆亭先生是一位十分 好客的老人,他热情地款待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杨式太极拳在永年古城开展 的情况。
杨禄禅自清季道光年间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北京教拳后,他的次子班侯、 三子健侯也相继北上;只有他的长子凤侯在家乡教过几年拳(风侯去世较早)。 主要传人是潘贵,潘贵传李万珍(? —1940),李万珍传林金声(1913—1988) 0 现在永年南关一带练杨式太极拳的大都是林金声的徒弟。郭庆亭说他最初也是 林金声的弟子,1970年杨澄甫的弟子傅宗元从上海被迫回籍,又跟傅先生学拳, 直到1984年傅先生去世。现在郭庆亭教的主要是杨澄甫的大架。
我们的话题后来转到了富有传奇性的太极拳技击家杨班侯身上,因为我过 去听到过一些班侯先生的轶事,想得到佐证。郭先生说:杨班侯中年由京返籍 居住,也教过拳,但人数不多。著名的是草市街的张信义(号老佩,曾充广平 府刑房班头)和西河营的秀才陈秀峰。张信义的徒弟有刘廷高、张安国、姬明 善、龙聚和尚等人。当我询问班侯先生生前在旗营当差的官职时,郭先生取出 了早年他从杨班侯“神主”牌上录下的资料,得知这位太极名家出生于道光十 七年(1837)三月初五寅时,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六月二十九日未时。他 在旗营的职衔是“武德骑尉”、“戴蓝翎”(六品),原配夫人杨氏、继配郝氏; 子兆鹏。过去研究者对这位太极奇人的生前职务一直不详,郭庆亭先生提供的 资料,弥补了这一空白,也为我们研究清末旗营武术教习的待遇,提供了参考 资料。
辞别了郭先生,我们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走进了南门。在永年古城南关, 多数人练的是杨式太极拳,可是一进了城,就是武式太极拳的“天下” 了。武 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住家永年东大街,他家后人没有练习太极拳的。他的衣 钵传人李亦畲、李启轩昆仲的后人却历代都在研习太极拳,于是我们转向西大 街拜访了李亦畲的侄曾孙李锦藩先生。李先生已年逾七旬,他居住的房舍虽不 甚宽大,但室内陈设不俗,窗明几净,清雅简洁,道出主人的文化素养。李先 生说他家本是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到了李亦畲这一代一共弟兄四人。李亦 畲先生名经纶,是位举人。长弟承纶,字启轩,光绪乙亥举人;三弟曾纶、四 弟兆纶都是秀才。由于永年的地理位置和时风俗尚,李亦畲和长弟启轩都自幼 随三舅父武禹襄习拳,后来二人放弃仕进,终身致力于太极拳艺的研究。其中 以李亦畲的成就最大,他仿母舅禹襄总结经验本诸实践之法,多与力大有勇者 相扑,以验技巧,偶有心得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成丈, 著有《五字诀》、《撒手秘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太极拳小序》及跋 等。他于1881、1882年间将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太极拳论和自己的作品汇 集成册,手录三本,一自存,一交长弟启轩,一交门人郝和,成为后人研习太 极拳的一部经典。当代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曾说:“近代太极拳的传播以杨 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为多,而予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 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 乃能自成一家。”(顾留馨《武式太极拳简介》)这是符合实际的评论。
除李亦畲、李启轩外,李亦畲的长子李宝廉(字石泉),次子李宝让(字逊 之,1882—1944);李启轩的后人李献南、李信甫以及第三世李福萌、李槐荫等 人对太极拳都有研究。其中李逊之还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不丢不顶 浅释》等拳论。当代李家对太极拳有研究的是李锦藩、李光藩昆仲。李锦藩 (系四门李兆纶的曾孙)自幼跟叔祖李逊之学拳、李石泉学器械。李光藩是李亦 畲的曾孙,不仅精研太极拳,而且文笔甚健,现在永年县文化馆(在临洛关) 工作,著有《太极拳传奇》一书问世。
李家从李亦畲、李启轩到李锦藩、李光藩,已历四代一百三四十年,在这 个以耕读为业,不以教拳问世的书香门第里,太极拳却能历经数世,声光灿然, 久久不坠,这在中华武术史上是罕见的,也是永年廉让堂李氏这个古老的太极 拳世家引起人们关注的所在。李锦藩先生说:李家历代虽有研习太极拳的,但祖训不准以教拳为业,所 以武式太极拳由亦畲公的门人郝和(字为真)传出。现在在永年的郝家后人还 有教拳的。亦畲公的另一位弟子葛福来,清河县人,是镖客。清河县一带练武 式太极拳的人都是葛福来的传人。现在在永年古城传授武式太极拳的主要是姚 继祖和翟文章等先生,翟文章是郝为真门人韩钦贤先生的内侄,喜技击,功夫 甚佳,曾在邯郸地区离退休干部太极拳表演大会上荣获冠军,不幸已于近年去 世。至于李锦藩、李光藩二人虽不教拳,但向他们求教质疑的也大有人在。
离开李家,我们匆匆赶到育贤街瞻仰了先师仝酌泉先生的故居。他是光绪 癸卯举人,曾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毕业,长于经史书法。后期主要从事教 育工作。我幼年在邢台颐养书屋跟他读过书。先生对我的教诲之情,虽时隔多 年,仍难忘怀。老师于1946年已归道山,当时未能赶去守灵,老觉得对不起他 老人家。如今借来永年采访的机会,拜谒先师旧居,献上心香一瓣,也算略尽 一点慰师心意。
从育贤街穿行曲径小巷,先到姚继祖先生家中,不料撞在“锁”上,家中 无人。我们又赶往东大街文化站,在这里见到了姚继祖先生。我和姚先生是神 交有年,却从未识荆。当我递过名片后,姚先生十分高兴,把手言欢。姚先生 是河北省政协委员,刚从省政协开会归来,征尘未洗就到文化站来工作。永年 太极拳学校就设在这里,他的学生也不断到这里向他学拳。姚先生今年73岁, 是永年古城教授武式太极拳年龄最长的一位。
姚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永年太极拳学校的情况。他说:“数年前邯郸地委领 导很重视永年古城的开发,拟拨款重修永年古城墙,在南关村东结合自然风光 辟一风景区,在风景区内设一’太极拳武术馆’,有学员宿舍、练功房和表演 场,聘请名师教授拳技,让诞生于永年古城的杨、武两家太极拳得以薪传有人, 绵延于世,走向国外。然而……”说到这里姚先生停了一下,然后低沉地说: “由于经费等原因,这一设想而今仍停留在口头上,不知何日才能实现。”在永 年古城开办一所正规化的太极拳学校,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占优势,可 算是最佳场地了。
由于距长途汽车的开车时间接近了,庞大明示意我该告辞了,我只好起身 告别。姚先生和他的学生郭连忠先生把我们送出很远才分手回去。我一边和庞 大明在大步流星地赶往城外长途汽车站,一边回味刚才姚先生向我们介绍的重 修永年古城,开办永年太极拳武术馆的宏伟设想。联想到清初顺治年间博野颜 习斋先生(1635-1704)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当时归广平府管辖)时,他治学 主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文武并重,培育有“实德实才、掌握有一定专业技 能”的学生,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人才,正是由于在这一学术思想的 影响下,武禹襄、李亦畲等人在太极拳方面才重实践,讲实效,不空谈,注意 培养德艺双全的弟子,对太极拳的继承、提高、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如今在 党的领导下,有关单位如能根据永年古城的地物景观,挖掘这一古老名城的文 化内涵,修复古城,利用水利资源,把它建成一座富有明清古城风貌的旅游城 市,再开办一所正规化的太极拳学校,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新型太极拳家,其意义之伟大,可不言而喻。在永年古城到处可以 看到的“重修广平城、弘扬太极拳”的大字标语,不就表达了太极拳乡广大人 民的意愿和心声吗!
在各级党政府领导和海内外太极拳界的关怀下,愿拳乡人民的美好理想能 早日实现!
(本文脱稿后,接到邯郸友人来信,说李锦藩先生最近不幸去世,附笔谨致 悼意。)
(注:本文发表后,永年拳友来信说李锦藩是李棠荫的弟子。我后来看了不 少资料和听永年人谈论,证明李锦藩的确是李棠荫的弟子。)
我过去在文章中也介绍过赵堡太极拳,但较全面地了解它还是近来的事。 1991年10月下旬我应邀参加了在河北邯郸举办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 会”。
期间我认识了赵堡太极拳协会会长吴金增,副会长侯魏帮二先生以及郑均、 宋蕴华、王海洲、宋道逢等十几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郑均先生是当代赵堡太 极名师郑悟清老先生的哲嗣;宋道逢、宋蕴华都是郑老先生的高足。王海洲先 生是赵堡太极另一名师郑伯英先生的再传弟子。他们向我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 发展情况。王海洲先生赠送我一册由严翰秀先生协助他整理新出版的《秘传赵 堡太极拳》,宋蕴华先生也赠我一册他编写的《赵堡太极拳图谱》;同时,我还 在会议期间观看了王海洲先生和宋蕴华先生的表演。
返京后细读王、宋二位先生的书和刘会峙先生的《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 极拳》以及赵堡镇和少平、和有禄两位先生给我的书信,相互校勘,使我对赵 堡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只能说是“初帜”。
赵堡太极拳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温县城东约十五华里的赵堡镇。据说战国时 “七雄”之一的赵国曾屯兵于此,故得名“赵堡”。
据赵堡的朋友介绍,赵堡太极的远祖是武当山的张三丰,近祖是明末清初 赵堡人蒋发(1633—1714,有的说是小留村人)。他于顺治六年(1649)赴山西 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王宗岳门下学艺八年,返里后传播于此,传至陈清平时, 赵堡太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陈清平原居温县王堤垮村(距赵堡三华里),后移居赵堡镇,得本村“神 手”张彦的薪传,有继承,亦有发展,终成一代名师。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 中说:“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指太极拳)。”远 在数百里外的永年人都听到了陈清平的大名,可见他的名气在当时是很大的。 陈清平不愧是一代名师,他不仅打破了保守的师承关系,授艺多人,且善因材 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弟子。著名的有和兆元、牛发虎、任长春、李 作智、李景延、张开、陈景阳、陈义阳、陈何阳以及乃师张彦之子张应昌等。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也曾于咸丰二年(1853)专程去赵堡镇向陈清平问艺, 至今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还尊陈清平为远祖。在陈清平的辛勤教导下,其弟子 多有发挥,终于形成了赵堡太极拳流派。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和兆元。
和兆元及其后裔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赵堡人。自幼随陈清平学艺,曾充河内 (今河南沁阳县)李文清公(名棠阶,同治朝曾官礼部尚书、入军机)侍卫,授 衔武信郎。为适应军旅需要,他对练拳速度、身法、步法、手法都作过必要的 修润充实,对赵堡太极拳的日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后人有称赵堡太极拳为和 式太极拳的原因就在于此。
和兆元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和敬芝才兼文武,曾充两湖总督李建、张之 洞的幕僚多年,授衔文林郎,著有《高手武技论》。
和润芝之子和庆喜(1862—1936),字福堂,是父辈长子,8岁随父学拳, 并得到祖父的指点。32岁弃武经商,72岁时(1928)值太极拳作为国术运动项 目风靡海内,遂发愤研究整理祖传拳法,广泛授人。1931年他带领弟子郑伯英 等去河南省开封打擂,一举夺魁,威震武坛。其弟子以和学信、郑悟清、郑伯 英最著。和庆喜堪称赵堡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和庆喜之侄和学信,字世孚,自幼随伯父庆喜习拳,随父庆文学医。抗战 期间,迁居宝鸡,和堂弟和学敏(和庆喜之子)传拳于宝鸡。日寇投降后返归 故里业医教拳。其子士英、士俊得其衣钵。现在赵堡等地的和定元、和定乾、 和少平、和定宇、和有禄等人则是和士英的子侄,他们有的业医,有的做工务 农,但都利用业余时间为发展赵堡太极拳而努力工作。
“西安二*P”及其传人
“西安二郑”指郑悟清和郑伯英。赵堡太极拳在当代得以广泛发展,多赖二 人之力。
郑悟清(1894—1984),赵堡镇人。自幼体弱多病,16岁辍学经商,日夜操 劳,积成痼疾,医治无效,后随和庆喜习太极拳,未三月而霍然病愈,从此立 志研习太极拳术,锲而不舍,卒成名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悟清在西 安教拳40余年,门徒数以千计。所演拳式小巧细腻,轻灵柔和,推手则圈小多 变,罕与匹敌。因其拳风高尚,拳艺绝伦,深为西北武术界敬仰。郑悟清虽一 生坎坷,仍享寿90,是当代名武师中善于将技击、健身融为一体的一位。
郑伯英(1904—1961),名锡爵,也是赵堡镇人,自幼随和庆喜习拳,功夫 扎实,身手不凡。1931年在焦作擂台赛上独领风骚获第一名,继而在开封擂台 赛上又得第一名。“七七事变”后避居西安,教拳为业。郑氏在长期教拳过程 中对拳术不断修正充实,拳式名称也有所更改。所演拳式舒展大方,速度较快; 推手则“挨到何处何处击”,尤擅靠法,因而,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 名。
“二郑”的弟子甚多,宋蕴华和王海洲仅是其中笔者所知的两位。
宋蕴华自14岁起师从郑悟清,在郑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宋蕴华掌握了 赵堡太极拳的技击技法和拳艺理论。他为了追本溯源,曾三赴赵堡镇,考据赵 堡太极拳的历史演变,整理编著了《赵堡太极拳图谱》。这一部拳谱,和一•般通 常见到的武术书籍不同。它既是举宝不藏的太极拳谱,也是一部书画图册,且 又印制精致,是融拳、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像这样好的武术著作,我还 是第一次看到。
王海洲是赵堡镇人,22岁时他患坐骨神经痛,医治无效,后随他姑父张鸿 道(郑伯英之入室弟于)练太极拳,半年后就完全康复,从此,练太极拳便成 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经过长期锻炼,身体变得异常壮实,一个人拉一千斤重的 煤车跑数百里都不觉很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的技艺,他曾先后 去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拜访散落在各地的赵堡太极传人,诚心求救,从而功 力日益提高。1986年,王海洲以赵堡乡总教练的身份带队参加温县太极拳擂台赛,他的学生夺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和两枚铜牌。为了让赵堡太极拳得到更 广泛的推广,让更多的人得到练太极拳的好处,王海洲在严翰秀的帮助下整理 编写了《秘传赵堡太极拳》这本具有实用价值的技击、养生之书。
据王海洲先生介绍,赵堡太极拳在历代前辈拳师教学中因人不同、学拳阶 段不同、传授不同逐渐形成了三种架势。
第一种:中架。动作清楚,难度适中,容易学习,适宜初学者习练。
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适合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青壮年练 习。
第三种:高架。也叫代理架、内功架。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拳架。
这三种架势动作基本一样,只是练法要求不同。一般是先练中架,熟练后 再练盘功架,最后才练高架,基本上遵循着一条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的教 学原则。
赵堡太极拳的推手,过去只有用来练习技击的活步推手,后来随着太极拳 运动的发展,有些拳师从实际教学出发也创编了单手推、定步推手和大捋。赵 堡太极推手有许多与别家不同的特点。如“着熟”是推手的基础,也就是在练 拳走架中,要熟练地掌握拳式的用法,并能在推手中运用出来。所以有“走架 即推手,推手即走架”之说。又如赵堡太极推手讲究运用拿法,顺势拿人,以 拿还拿,以拿解拿,实用价值较高。作为武术,各家太极推手中原来都有跌打 掷拿种种技法,由于教授对象不同,有的拳师为了适应多数人能学习推手,从 安全出发,跌拿等技法大都不教了,结果导致不少人误认为太极推手中不应有 跌拿技法。其实这是数典忘祖,不了解太极推手发展历史的缘故。试看当前除 赵堡太极推手外,陈式、武式太极推手也都要求跌打掷拿并用,可为佐证。
由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禄禅开创的杨派太极拳,是最早普及到大中城市,流 传区域最广,形成支系最多的太极拳流派。现择要做一介绍:
杨禄禅,名福同,又名福魁,河北省永年县南关人。自幼生活在河南省温 县陈沟陈德瑚家,曾随陈长兴习长拳十三势。壮年返里以教拳为业,得以结识本邑望族、素有“广郡三武”之称的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武汝 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进士,以主事分刑部,历充江苏、陕西、 广西、云南司主稿,后升四川司员外郎。据《武禹襄传》记载:“仲兄酌堂, 亦酷嗜拳艺,每乘公余之暇,练习数遍,名闻当时,刑部诸公钦佩其术,愿执 弟子礼而师事焉。酌堂未诺,爰思及同里杨禄禅者,为术亦精,介绍京师,以 故禄禅遂获盛名焉。”禄禅先在京西小府张宅任教,后到旗营充武术教习。杨氏 从此定居北京教拳。杨禄禅次子杨饪(字班侯)在籍随武禹襄读书习拳,20岁 后亦北上助父教拳。后在神虎营任教习,是赏顶戴蓝翎的“武德骑尉”,因武技 出众,对弘扬太极拳贡献较大。由于杨家数代以教拳为业,弟子中也不乏职业 拳师,在传承中形成若干支系,所教拳势器械内容以及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对 他们做些分析研究,去伪存真,会起到鉴古励今的作用,有助于太极拳事业的 健康发展。
杨禄禅有三子,长子名镒,字凤侯,早卒。次子名钛,字班侯。三子名锻 (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锚与鉴合并),字健侯,均能传承家学。对这三人的 事迹,下文再叙。
因禄禅生前没有留下具体的拳技资料,其拳势和教法后人知之甚少,传世 的“杨禄禅老架”,据说得自杨禄禅晚年亲授。
清末礼王府有刘姓太监名进宝,通州大拳庄(谐音)人,是杨禄禅的晚年 弟子,拳技较高。河北省顺德府(今邢台市)商人张正学,字端溪,擅弹腿, 在北京经商,结识刘太监,为刘某拳技折服,遂拜刘为师专心研习太极拳。张 正学晚年返回故里,将这套“杨禄禅老架太极拳”传授同乡郑宝庆。郑宝庆曾 在本地及山西阳泉等地教拳,将这套拳正式传出。我曾见过郑先生的弟子贾耕 雨先生演练过,其拳势与时下盛行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不同,特点是每一拳势有 左就有右,两翼兼顾,势法也较紧凑。“文化大革命”后,经贾耕雨及弟子杨 永生的联系,得知山西和邢台地区还有不少人在练习这套“杨禄禅老架”,他们 正在挖掘整理,准备著书问世,推广和普及这一古老的杨派太极拳。
河北省保定市有一支自称“府内派”太极拳,始于萧功卓。据云其拳技是 杨禄禅在端王府时所教,内容与社会上流行的杨家太极不同,故称“府内派”。 据香港杨派太极拳家马伟焕先生考证,杨禄禅生前并未在端王府(或瑞王府) 教过拳(马先生的文章发表在《武林》及《太极》杂志上)。如此看来,“府 内派”之说恐难成立,但萧功卓所传之太极拳及其内容,还是可以作为杨派太 极拳支系来研讨的。
山东东南部流行一支以太极拳为主,吸取八卦、形意之长形成的太极拳, 名“夏式太极拳”。创始人夏国勋,所传为杨家早期拳势,计58势,可单人练 习,也可双人对练。每一拳势又分成若干小拳势,形成势中有势,环里套环, 上下齐动,三盘连击等特点。
杨禄禅的弟子中,有一名王兰亭者,曾代师传艺于武清李瑞东(李派太极 拳创始人),后来因事与旗人发生冲突,并将对方击毙,遂逃亡外地削发为僧, 释名法静,传其拳技于静一。静一传艺于河南人齐敏轩,齐传郑天熊。其拳势 及刀剑内容见郑天熊《太极拳述要》一书。
二、杨盛侯拳系
杨班侯,名钛,是杨禄禅的次子。他幼年随父习拳,后随武派太极拳创始人 武禹襄读书。班侯不喜读书,而“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 班侯多得之禹襄”(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班侯20岁后, 北上助父教拳,因拳势轻灵紧凑,与父亲禄禅不同,人们习称“小架”,以别乃 父之“大架”。曾随禄禅习拳之万春、凌山、全佑又随班侯习拳,并拜班侯为 师。此外,班侯之侄杨兆林(字振远)、杨兆熊(字少侯),均得到班侯真传。
班侯中年因故返里。在家乡跟他习拳的有陈秀峰、张信义、冀老福、李老 万等人。其中以陈秀峰的名气最大。他是永年县西河营人,文秀才。清末直隶 总督袁世凯曾礼聘武派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莅津教其子侄,郝先生以年老婉 辞,后荐陈秀峰代己前往。据说时下天津尚有陈秀峰的传人。1928年永年县国 术馆成立后,陈秀峰曾充教员。
张信义是清末广平府书吏,《永年拳术》一书对他的事迹有所介绍。冀老 福、李老万的事迹过去罕有文字记载,近些年永年有些人在传授杨班侯拳势, 据说是李老万(名李万成)的传人。教学内容与全佑、杨兆林、杨少侯所传不 同。
1958年,天津吴孟侠出版《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太极拳注解》(此前曾油 印出版)。作者在《前言》中说,该师牛连元系“太极拳的名家杨班侯的高足, 得杨氏秘传太极拳九诀,牛师把这九个诀传授给我”。
九个要诀是:(1)《全体大用诀》、(2)《十三字行功诀》、(3)《十 三字用功诀》、⑷《八字法诀》、(5)《虚实诀》、⑹《乱环诀》、⑺ 《阴阳诀》、⑻《十八在诀》、⑼《五字诀》。
这九个诀在杨派其他拳系中没有出现过,得过杨班侯亲传的万春、凌山、 全佑、杨兆林、杨兆熊、陈秀峰、张信义等人或其传人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到 过这些歌诀,因此,这些歌诀是否为杨班侯所授应予研究。但这九诀的内容对 习太极拳者确有一定指导作用。该书面世后,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1956 年3月第一版,印数27000册,同年5月第二次印刷加印10 000册,从中可以看出其受读者关爱之情况。
杨健侯,名镒,号镜湖。自幼随父禄禅习拳,清未曾在神虎营充武术教习。 职业太极拳师。传人除三子杨兆清(字澄甫)夕卜,能传其衣钵者有:
1.许禹生(1878-1945),北京人,祖籍山东济南,幼嗜武技,曾随多人习 武,后拜杨健侯为师习杨派太极拳。1912年11月与纪子修、吴鉴泉等人组建 “北平体育研究所”(用以培训大、中、小学校武术师资),普及太极拳等武术。 著有《太极拳势图解》,是杨派太极拳首部由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文图并茂的专 著。许禹生为杨健侯亲传弟子,从中可以得知杨健侯的拳势及练法。
许禹生的弟子王新午,名华杰(1890-1964),山西省汾阳县孝臣村人。中 医世家,父礼廷、伯父厚辅精通医道。他自幼除学习古文诗词及中医外,还学 过形意拳。后来毕业于山西大学法政学院。1916年山西省有关部门派他来“北 平体育研习所”学习,从学于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诸师,专攻太极拳及岳 氏八翻手。毕业后回山西,曾在太原创办国术操练场、山西国术促进会,普及 太极拳。他教导学生要“明礼义,知廉耻,轻生死,重气节,以忠勇精神,为 国为民”。后来在乃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基础上,结合研习心得,广征博 引,编著《太极拳阐宗》一书,于1942年由西安启新印书局出版。该书的最大 特点是阐述太极拳理论较详,尤其是对太极拳的实用技击术,集前辈纪子修等 人的成就,证以个人的实践心得,讲劲用着,完美结合,是杨派太极拳系中的 佳作。
曾跟随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学拳的万春、凌山、全佑三人,许禹生在《太 极拳势图解》中说他们: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善发人”的凌山没 有传人,其友纪德,字子修,初从雄县刘仕俊习岳氏散手,继从禄禅学太极拳, 刚柔相济,自成一家。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燕京号之曰“铁臂纪”,至八旬尚 健壮如少年。纪德与凌山友好,获益甚多,而王新午的着(招)法,又得之于 纪德,实乃间接得之于凌山。王新午书中许多论点与一般习杨派太极拳者不同, 可能与此有关。如习太极拳多年仍不能技击,王氏指出:“推究其弊,实病于 柔。” “柔者偏于守,而昧于攻。”又说:“一般习太极拳者,素多死步”,“守 亦败,攻亦败,太极拳其无用矣以乎?此学者误于柔。”(见该书第七章第四节 《明攻守》)他非常明确地告诉习拳者,“夫刚柔喻阴阳也,有阴无阳,何以圆 其太极拳之理,刚柔互用,岂须臾离哉!……刚柔互用,而执其中,斯乃太极 拳之正规。”数十年前王先生就指出习太极拳的弊病,是偏于主柔,证之数十年 后之今天习太极拳者因柔致弱者更多,认真研习早期太极拳家的著作和拳论以 及练功方法,纠正时弊,实乃当务之急。
浏览1,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