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问题,我在拙作《杨禄禅进京教拳始末》(载《武魂》,1990年 第3期)、《武澄清、武汝清和太极拳》(《武魂>,1996年第5期)等文中已 谈过,这里再约略地谈谈。

杨禄禅自温县返籍后,以教拳为业,武澄清、武汝清、武禹襄昆季三人都 和他在一起切磋过拳技。其中武汝清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清 制,士子得中进士后,就要出仕。据此,可知杨禄禅回永年的时间应在道光二 十年前,即武汝清尚未当京官前的数年间。

再者也可从杨禄禅子嗣的年龄中做一推断。禄禅之次子斑侯生于道光十七 年1837年),三子健侯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其长子凤侯生年已不可考, 按班侯、健侯的年龄差来推算,凤侯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杨禄禅从小 生活在陈家沟,壮年返籍后才娶妻生子,根据凤侯的生年,杨禄禅返回永年的 时间约在道光十二三年。

根据以上两条资料推算出场禄禅返回永年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

杨禄禅到北京教拳是武汝清推荐的。《武禹襄传》载:“仲兄泽棠(按武 汝清字泽棠),亦酷嗜拳艺。每乘公余之暇,练习数遍,名闻当时。刑部(按: 汝清时为刑部员外郎)诸公极为钦佩其术,愿执弟子礼而师事焉。泽棠未纳, 爰思及同里杨露蝉(按:即杨禄禅)者,为术亦精,介绍京师,以故露禅遂获 盛名焉。”

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也有类似之记载。当时京西富豪张某 “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按:武汝清之讹写)者往聘焉。”

这两条史料所记载杨禄禅到北京教拳是乡友武汝清介绍的。武汝清是道光 二十年中的进士,任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杨禄禅到北京教拳的时间应在道光 二十年后的一段时间里。

三、杨禄禅在说中的毋吴

1.《杨露禅先生纪念碑》中说:禄禅“曾任清庭旗营武术总教师”。在这句 话中,除将“清廷”误写为“清庭”夕卜,说禄禅曾任“旗营武术总教师”,不知 有何依据?十有八九是作者的溢美之词。“旗营”指由八旗子弟所组建的军队。 旗兵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之别,如果说禄禅是满、蒙、汉八旗的 “武术总教师”,固然不可能;退而求之,仅指当时在北京驻扎以“营”做番号 的旗兵来说,前后就有骁骑、前锋、护军、火器、健锐、虎枪、善扑、神机等 营。其编制、所肩任务、训练内容也不尽相同。如虎枪营“以黑龙江所进,善 杀虎者”组成(《清史稿》志一百五•兵一)。其兵员名额,在咸丰三年驻京“各 旗营兵十四万九千有奇”(引文同上),禄禅岂能肩负起这么一支庞大队伍的 “武术总教师”的重任?何况旗兵编制中也没有“武术总教师”这一职务。

最早说禄禅曾为“旗营武术教师”(请读者注意:无“总字”)的,是许禹 生,见他写的《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京城印书局版)。许禹生是杨健侯的 弟子,他在书中介绍杨禄禅身世时说过以上的话。他说的“旗营”,我认为是泛 指当时的军队,用现在话说,禄禅曾在部队中当过武术教练,并未具体地说明 是哪一支“旗营”,可见当时人们已不太清楚禄禅曾在哪支“旗营”中当过武术 教师了。如果夸大为“清庭(廷)旗营武术总教师”,即满、蒙、汉八旗的“武 术总教师”,根据清制这是不可能的。“吾谁欺,欺天乎?”这不禁使我想起了 文艺作品中对岳飞的老师周侗的描述。周侗本是一民间武师,因为教过岳飞, “师以徒贵”,身价大增,在清人钱彩的《说岳》中,周侗不仅是岳飞的老师,也是卢俊义、林冲的老师;其职务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到了近代扬州、杭 州、北京评话(书)中,周老先生又成了 “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水浒》中有 名的打虎英雄武松也成了他的“半个徒弟”。但是文艺作品可以虚构;名人史传 则应求实。鉴于目前写武林人士文章中浮夸之风日起,不实之词渐多,借机多 说了几句,希望更多的读者、作者重视这一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 研究方法,翔实的史料做些澄本清源的有益工作。开求实之风,杜舞弊之门, 以利于太极拳的健康发展。

.《杨露禅先生学拳说》引《永年太极拳大事记》说:“1854年杨露禅经 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这也是不可能的。1854年是咸丰四 年。据《清史稿》“列传,诸王七”载:嘉庆帝第四子绵忻于嘉庆二十四年 (1820)被封为瑞亲王(即瑞王),道光八年1829)七月,薨。子奕志袭郡王, 道光三十年(1851)五月薨。无子。直到咸丰十年1861)才命谆亲王次子载 漪过继给奕志为子,袭贝勒。1854年奕志已死,载漪尚未过继入府,武汝清介 绍禄禅到瑞王府去教哪位?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过去在文章中曾经谈过杨禄禅曾经教过端王载漪的 话,看来也是不大可能的。我写那些文章时,尚未读《清史稿》等书。近几年 读了《清史稿》和载漪后人有关载漪的介绍文章,对载漪的情况有了较详细的 了解,知禄禅人端王府教端王与史不合。因载漪于光绪十五年1889才被加 郡王衔,光绪二十年(1894)才进封为端郡王,禄禅已死22年矣。

八卦掌一代宗师董海川生前是肃王府的太监,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是有 些作者在文章中说董是皇宫护卫,肃王府武术教师;还有的作者写肃王待董犹 如上宾等等,显然都是想象中的事情。

董海川卒于光绪八年冬1882年),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南1981 5月移葬于京西万安公墓),先后共建墓碑铭四座,是研究董海川生平事迹的 重要资料。第一座墓碑是光绪九年二月由弟子尹福等人修立的。碑文为铁岭人 贵荣撰,由沈阳人清山用草书书写,甚为精美。记董“不意中年蹈司马公(按: 指司马迁遭宫刑事)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 猜嫌,改棣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商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D董海川中年始为宦官(太监), 先在皇宫,因遭同人猜嫌,才“改棣肃邸”当差,可见不是什么皇宫护卫。 2)晚年“始得寓外舍”,到民间教拳。却没有在肃王府当教师的记载。可知, 说董在肃王府当教师,肃王待如上宾等等,是揣测之词。这些同志不了解当 时太监的悲惨生活,否则就不会说出这些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了。 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的记载,清朝统治时代,在皇宫、王府的太监中, 声势显赫、得到皇帝和王爷宠信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在层层压制之 下受尽奴役和摧残的奴隶。根据当时规定,在王府当差的太监,最高的是首领 太监,得宫中准许后,可戴七、八品顶戴。他们的职权范围限于内院,太监、 “妈妈”、“丫环”等人都受他们管辖(实际上是奴隶的头领)。其次是回事太 监,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小太监和有来客时,担任禀报,引导客人出入。再其次 为小太监,是服侍主人的贴身侍者。地位最低下的是散差太监。他们的职务是 洒扫庭院、住室,挑饭,烧炉子,是工钱最低而受累最多的可怜人。根据当时 制度,董海川在肃王府既不可能当王爷、贝勒的拳师,更不可能受到上宾的待 遇。无怪乎碑文的作者有“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抚怀屠狗, 独黯然其销魂”之叹了。

董海川离肃王府后,长期住在他的徒弟史计栋家。史计栋名振邦,家资富 有,在北京朝阳门内开设义和木厂,其妻为董海川之义女。史计栋《墓表》对 此曾有记载:“董老衣食之需要,由君(按:指史计拣)供给,殁则为之莹葬 地,并认其棺椁寿衣之费。”数年前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李子鸣先生曾亲去 董海川故里文安县朱家务访问,据村人相告,董氏故居只有土房数间,已无近 支族人。这一切都可说明:董海川在肃王府时不会是显赫一时的侍卫或武师。

有些作者在文章中把河北形意拳首传人李飞羽写做“李洛能”,这是不妥当 的。孙禄堂在《拳意述真•李洛能小传》中写道:“李先生名飞羽,字能然,世 称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已清楚地说明:称李飞 羽为“洛能、洛农、老农”的,皆一音之转也,就是因为口音的差异而带来的 讹传。遗憾的是,指出这一错误的孙禄堂本人,在他的著作中仍沿用了这一错 误。要知古人名字是很有讲究的,有身份的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也称表 字)。《仪礼士冠礼》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 也。”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根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字以表德”,对 本名的涵义做进一步的表达。如三国西蜀大将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本人 自称说名,平辈为了尊敬,就只唤其字。李飞羽的字是能然,是对飞羽涵义的 引申。过去民间习俗,称呼长者,还要在他表字之前冠一 “老”字。李飞羽字 能然,上了年岁后,人们尊称他“老能先生”,是人们对李飞羽的尊称,犹如现 在称长者为“李老”、“王老” 一样,并非他们的正式名字。由老能而讹传的 “洛能”,不应把它当做李飞羽的正式名字。

李滨先生在《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见《中华武术》,1994年第4期)中 谈到“陈清平的师承与传播”时,引用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溯 源》的一段话:“……其后,陈先生(指陈敬伯)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 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一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 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李先生根 据这段话引申出“’能统其道’的张宗禹参加了捻军,是安徽捻军的首领。因 此,赵堡镇陈敬伯一一张宗禹一系的太极拳教学水平因为人才断层出现了低谷, 这就为陈清平立足于赵堡镇授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接着又引申出“由张 彦保存下来的赵堡架,陈清平传给了和兆元等人……陈清平从陈家沟携来的陈 沟架,则传给任长春以至杜育万等人”。李先生这些推论,我认为不妥,特别是 把赵堡拳师张宗禹和捻军首领张宗禹混为一人,更为不妥。

陈清平是温县陈家沟陈姓第十五世孙。祖父万拔,叔祖父万选移居王培垮 村(在陈沟东)。父锡辂在赵堡镇做粮食生意,去世后,清平子承父业继续在赵 堡开粮店。因生意兴隆,便在赵堡镇关帝庙西购地建房六十余间,又置田二百 余亩,遂定居赵堡镇。他下世后,子河阳、汉阳仍在赵堡镇经营粮店。陈清平 除做粮食生意外,还在赵堡镇教拳。因教学有方,培育出不少高手。武派太极 拳的始祖广平府武禹襄也曾专程赴温向其问艺,故后世尊清平为一代名师。

作为太极拳的一代名师,陈清平移居赵堡镇的原因就成了后人谈论的焦点。 主要说法有二:一为唐豪先生的“赘婿”说(到赵堡当倒插门女婿);一为杜育 万的“学拳”说侄!!赵堡拜张彦为师学拳,因赵堡有拳不出村之习)。这两种说 法,陈清平的后人认为都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说:陈清平移居赵堡镇的唯一原 因就是做粮食生意。因赵堡镇交通方便,店肆林立,贸易发达,便于经商,教 拳只是他的副业(见陈庆雷、陈庆国《话说陈清平》)。

再看捻军和他的首领张宗禹的情况。

捻,即捏。是将分散的力量捏合起来的意思,是当时北方民间对社团组织 的一种叫法。入捻者大都是农民、船夫、小手工业者以及破产商人。入捻有一 定的手续和仪式。捻众早期只是抗粮抗差,吃大户。咸丰五年1855),各路捻 众首领百余人聚会于安徽省蒙城县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永 王”,宣布以推翻清廷为目的,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同治二年(1863),雉河集 被清军攻破,张乐行被害。捻军余众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会合,归其节制。赖 文光在其《自述》中说:“其时(按指公元186411月)江北兵士无可归依 者共有数万,皆是蒙、亳之众,其头目任化邦、牛洪升、张宗禹、李蕴泰等, 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予带领,以期报效。”赖文光按照太平军的兵制重新予 以改组,采取了 “易步为骑”的战术,极大地提高了捻军的战斗力。这支新捻 军的领袖是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荆王牛洪升。同治五年 (1866)冬,捻军在河南许州兵分两路,一支由赖文光、牛洪升率领在中原地区 活动,是为东捻军;另一支由张宗禹、张禹爵率领挺进西北,是为西捻军。次 年冬,东捻军溃败于山东,牛洪升、赖文光先后遇难,为救援东捻军,张宗禹 率部东进,同冶七年(1868)八月被清军围困于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 之间,为刘铭传、郭松林部击败。张宗禹突围时死于徒骇河中(可参阅梁启超 《李鸿章传》等书)。

史载,梁王张宗禹是安徽亳州人(不是温县人),是新捻军中的青年统帅, 蒙难时约三十余岁。赵堡太极拳名师陈清平也死于同治七年1868),终年73 岁(虚岁),比梁王张宗禹约大四十余岁。而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 溯源》中的“能统其道”者的张宗禹,是陈清平老师张彦的祖父。这个张宗禹 又怎能是比陈清平要小四十余岁的梁王张宗禹呢!看来李滨先生是把姓名虽同 而实非一人的两个张宗禹混在一起了。

另外,还有一个史料也可作为佐证。太平军于咸丰三年(1853)围攻河南 怀庆府(今新乡市)时,有一名叫田桂林的“候选训导”,负责“督守西城”, 对当时诸事所知较多,所见较切。他写的《粤匪犯怀实录》对各方情况逐日做 了记载。他在咸丰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记:“是日早晨,温县失守。”二十九日 记:"……大头羊窜入温县陈家沟……幸陈家沟有陈仲辛(牲)、季辛(野)昆 仲者,矛杆称为绝技,用杆将大头羊就马上拧下,将头割去……大怒,领大队 到赵堡街……放火焚烧……无兵救护,幸陈仲辛(牲)等逃脱。”参加这次抵抗太平军的人,据李时灿《陈仲牲传》和陈鑫《陈氏家乘》记载,还有陈耕耘 (陈长兴之子)、李景延(炎)、任长春(后2人均系陈清平之徒、兼师陈仲胜。 任长春为杜育万之师)等。如果赵堡“能统其道”的张宗禹率乡人参加了捻军, 赵堡镇也许就不会发生被太平军于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放火焚烧”的悲剧 To

太极拳于清末民初成为著名拳种后,它的创始人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最早有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之说;民初有陈鑫的太 极拳首创于陈沟始祖陈卜之说;三十年代则有唐豪的太极拳创于陈沟九世孙陈 王廷之说。另有杜育万的太极拳创于张三丰、三丰传王宗岳、再传蒋发、蒋发 首传赵堡邢喜槐、次传陈沟陈王廷之说。从而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杜育万先生的《武当太极拳溯源》作为“一家言”,其真实性尚可继续探讨 研究;李滨先生把赵堡拳师张宗禹与捻军首领张宗禹混为一人的说法,以及 “由张彦保存下来的赵堡架、陈清平传给了和兆元等人……陈清平从陈家沟携来 的陈沟架,则传给任长春以至杜育万等人”的论点,因与史实出入太大,恐难 成立。

邢台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明清两代属顺德府,下领九县:邢台、内丘、 沙河、任县、南和、隆尧、巨鹿、广宗、平乡。西依太行,东临运河,雄踞通 衢,拱卫宸京,为畿南要郡。民风质厚少文,士崇朴雅,气勇尚义,慷慨悲歌。 因此,民间多设武校,各家拳场遍及城乡村镇,出了不少人才。如清咸丰年间 的武状元王世清1831—1880)就是南和县三思村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 爆发于冀南的抗“洋差”运动,就是广宗县武举景廷宾(字尚卿,1867-1902) 领导的。参加的义军多为邢台、南和、广宗、巨鹿等县民众,其中不乏拳棒好 手。

太极拳开始传入邢台地区约在清末光绪年间,第一位老师是杨老振。杨老 振本名兆林,字振远。“老振”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旧时民间习俗对老年人不 直呼其名,多在其表字前加一 “老”字,以示敬意,如太极名家郝为真,人多 尊称他“郝老为”;形意名家李能然,人多称他“李老能”。这种习俗在冀南等 地一直沿传到新中国成立前。杨老振是广平府永年县南关人,杨禄禅之孙,杨 凤侯之子。因凤侯早卒,杨老振的太极拳艺多为二叔班侯,三叔健侯所授,他 一生大都在农村教拳。“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南和县住,邻村北贾郭二郎拳 武师冀东先生告诉我,杨老振到南和县贾宋等村镇教太极拳是他父亲冀贵林先 生给介绍的。冀贵林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二郎拳家,1928年后曾一度在南京国 术馆教拳,冀东是该馆学员,后因故父子北上返里。他们是武术世家,朋友多, 永年县和南和县是邻县,杨老振北上教拳系冀贵林先生的介绍是很有可能的。 1945年我在南和县贾宋镇李牌见过在当地教太极拳的一位李老师,他就是杨老 振的徒弟。后来杨老振又应任县大北张村拳友刘瀛洲之邀到任县、尧山(今隆 尧)一带农村教拳。

这里对刘瀛洲做些介绍,因为他对太极拳在邢台地区的传播作过一定贡献。 刘瀛洲,当地人尊称刘老瀛,是清末著名镖师和武师。他幼年随本村孙光义习 洪拳,后从束鹿县某武师习三皇炮捶,以此成名。刘瀛洲本人虽以三皇炮捶著 称,但并不保守,无门户之见,他不仅介绍杨老振到任县,隆尧一带农村教太 极拳,他的哲嗣刘东汉和学生以及乡人如李香远、王其和、崔毅士、董英杰等 人大都受他的影响学习太极拳,并以此成名。

杨老振在任县、隆尧一带农村教拳多年,因他吸大烟(鸦片),约于民初去 世。杨老振所传拳式与其堂弟杨澄甫所传大体相同,1974年我在南和县张路村 庙会上见一郭姓拳师还表演过杨老振所传拳式。因杨老振去世较早,又卒于异 乡,且无后人,19915月初我去永年县广府镇采访,当地教杨式太极拳的拳 师已不知杨老振为何许人也。

第二位应邀到顺德府(今邢台市)教太极拳的是广府郝为真先生(名和, 1849—1920),他师承李亦畲,是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再传弟子。因武、 李两家以科举为业,后人多不习拳,故武式太极拳由郝为真传出,当时称“郝 架”(新中国成立后才称武式太极拳),“学举艺者,无士农、无远近,咸师事 焉,以故桃李满门……”(《郝为真先生行略》)当时顺德府商业十分发达,是 皮毛、山货、药材的集中地。据资料记载,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每年仅 皮毛贸易就达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1903年京汉铁路通车后,邢台地区的商业 就更为兴旺。有一家天吉货栈,为富商申老辅所开,他仰慕郝为真的拳艺和为 人,适郝先生的次子文桂(即郝月如)在天吉栈当账房先生,申老辅乘机礼聘 郝为真先生到邢台教他的子侄申文魁等人太极拳。后来邢台南关万顺皮店东家 吴某也聘郝先生住邢教拳,于是邢台就成为郝为真先生教授太极拳的主要地区。 武式太极拳遂盛行于此地,迄今不衰,培育出许多颇有影响的武式太极拳名家, 如李圣端、王彭年、李香远、郝中天、王其和、刘东汉以及毛根元、郭三刚等 人都成为普及和发展武式太极拳的骨干。

郝门弟子李斌,字圣端(1888—1948),回族,邢台市人。他精心研习太极拳数十年,技艺高超,独步一时。1928年他与拳友王彭年、郝中天、郑月南、 路彩臣、陈兰亭等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广收学员,普及武术。他选择回族优 秀子弟亲授太极拳。由于他教学有方,学有成就的弟子有马荣、王陛卿、王万 庆、陈固安、陈恩禄、王德贵、王德春、王典五、张德禄、杨自修等。笔者有 幸也得以忝列李老师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郝门弟子李香远,名宝玉,又名景清,邢台城西会宁村人。初随任县刘老 瀛习三皇炮捶,后跟杨老振习太极拳。郝为真先生到邢台教拳后,他又拜郝先 生为师改习武式太极拳,卒成一代名家。1929年他曾应聘南下,在江苏苏州、 南京等地教拳。弟子有张士一、吴兆基、顾孟明、王赞侯等。1930年北上,又 在山西太原等地教拳多年。他的弟子董英杰(后拜杨澄甫为师)还把太极拳传 播到东南亚等地。

刘老瀛之子刘东汉(? —1950自幼随父习三皇炮捶,后随杨兆林、杨澄 甫昆仲习杨式太极拳,又拜郝为真为师习武式太极拳,久在山西太原、绛州等 地教拳,所传拳式兼收杨、武两派之长,自成一家,别有风范。弟子有曹珂、 赵寿其子及刘殿魁等。

刘瀛洲的弟子王其和1889-1930),任县环水村人。初随刘瀛洲习三皇炮 捶,后随杨兆林、杨澄甫习杨式太极拳,又从郝为真习武式太极拳。他综合二 家之长,自成一体,传子王景芳19141982),弟子刘仁海1903—1982)、 吴振奎(? -1992,任县东留庄人)、李英才(巨鹿县夏阳城人)、史瑞云等。 王其和式的武式太极拳主要流传于任县、平乡、巨鹿等县。新中国成立后刘云 海的弟子柢凤林在山西省太原市工作,广为传播太极拳,王其和一派武式太极 拳遂传入晋省。

由于诸家的努力,邢台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习太极拳者主要是武式太极拳, 习其他太极拳者除杨老振一派在农村有少数传人外,仅有郑宝庆先生所传杨式 老架。郑宝庆,邢台城西梅华寨人,师承同乡张正学。张正学清末在北京经商, 受一刘姓太监赏识,授以杨禄禅所传太极拳。因拳势与市面上流行之杨式太极 不尽相同,人们习称之为杨式老架。郑宝庆艺成后曾在山西阳泉等地教拳,邢 台地区也有少数传人,著名者为贾耕雨。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在邢台地区有了进一步发展,仍以练武式太极者为 多。教拳者多为我的师兄。其中以陈固安师兄(1913-1993)成就最大。他自 幼随伯父陈发达先生习查拳,13岁后拜表叔李圣端先生为师习武式太极拳,是 李圣端先生早年收的弟子之一。李老师在邢台南关羊市街开一回春酱园,当时 永年县练武、杨太极拳的拳友来邢台时大都住在回春酱园内,因此,人们又习 称它为“太极酱院”。永年韩文明(字钦贤)先生和李老师既是同门,又是挚 友,每次到邢台都住在回春酱园内。因陈师兄是回民,和李老师又是亲戚,常住在回春酱园内服侍老师,韩老师来邢台时,也常由他服侍,所以在拳艺上又 多得韩老师的教导。同时,陈师兄还得到郝中天老师的教授,他成年后长期在 河南许昌、深河一带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在清真寺内教书,新中国成 立后寺内不再办校,在许昌等地小学任教),结识了不少回族六合心意拳名家, 如南阳邓县的水七先生(中医,清末心意拳一代宗师买庄图的姨表兄弟,唐万 仪之弟子)和丁兆祥、吕瑞芳等。因此,他又深得回族六合心意拳之真传。晚 年他以武式太极拳以及秘传《一时短打》为基础,兼容别家之长,创编了武式 太极拳新架、武式太极长拳108势)、武式简化太极拳(其中《武式太极拳新 架》一书已于1988年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他以太极十三枪为基础,创编了太 极三十六棍,弥补了太极拳只有刀、剑、杆而无棍术的不足。1986年河南科技出 版社以《太极棍》为名出版了这套棍法,该书远销海外,很受欢迎。2001月份马来西亚柔佛州太极健身总会会长严润梅女士来北京,到寒舍看望我时, 播放了由她主持的星马太极名家表演会录像带,内中就有表演这趟太极棍的。 我问严女士表演者是跟谁学习的?严女士说,是“按图索骥”,照陈老师所写之 书练的。由于太极棍的无穷魅力,各地来函向我索要此书者大有人在。为了解 决这一矛盾,我曾建议师侄马崇武、陈树道、高连成等人重新整理出版。《少 林与太极》杂志“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于2001年在该杂志分期发表了,遗憾 的是制图不如原书精美(原图为画家袁光远绘制),《使用歌诀》以及太极棍创 编的依据和来历均未刊出,练习者只能学个棍套子。

此外,陈师兄还以太极十三枪为基础,吸收唐家枪(唐万仪在河南所传之 枪法)之精华,创编了太极大枪(师侄高连成告诉我他已整理出,将由《少林 与太极》在2002年第3期发表;以太极粘枪为基础,吸收唐家枪之精华创编了 太极对枪;以太极剑为基础创编了太极对剑,等等。

1988年秋,陈师兄和我应邀去广州参加“第二届全国太极名家传人表演研 讨会”,陈师兄的拳术和推手技巧,深受与会名家及广州市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 赏识和赞许,广州《羊城晚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等报刊都有详细报道。广 州市出版的《武林》杂志还请摄影家为陈师兄拍照做封面。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太极拳》杂志,因稿件被编辑弄丢,故只发表了一 部分,我未留底稿,只能存此残稿,以做纪念。)图片62

浏览1,8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