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名兆清,杨健侯之三子。在父亲所授“中架子”基础上,发展为 大架子,是当代流行最广的杨派太极拳势。澄甫定型拳势“舒展简洁,结构严 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引自 顾留馨《杨式太极拳简介》)。杨澄甫先生生前留有两套拳照,各有特色。早期 拳照虽有不少缺点,却可看出他在习练技击之神情;后期拳照在拳势身法神韵 上已达高峰,故近代习杨派大架者多模仿澄甫晚年拳势,而研究其早期拳势 (照)者似不太多,殊不知他后期的成就,是从前期那种练法逐渐磨合而成的。 如仅研习其后期拳势,只能得其皮毛,终难获其精髓。

杨澄甫原在北京教拳,1928年南下,先后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 汉口等地,门墙桃李,继承有人。弟子陈微明、牛春明、武汇川、崔毅土、李 雅轩、褚桂亭、黄元秀、董英杰、汪永泉、郑曼青,以及哲嗣杨守中、杨振基、 杨振铎,亲属傅钟文、赵斌等人相继教拳,杨派大架遂传于全国各地。时下练 习杨派太极拳者十有八九都是这套拳势,有一花独放之势,杨派太极拳其他拳 系相形见细。原因何在?这是研究杨派太极拳人士应当深思熟虑,予以总结的。

杨澄甫门下弟子很多,不能一一介绍,只对下列数人略作点评:


  1. 陈微明(1881—1958),名曾则,字慎先,号微明,湖北滞水人。出身书 香门第,光绪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民初在清史馆任纂修期间,师承杨澄 甫研修太极拳。1926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1925年出版《太极拳术》,是据 随杨澄甫学拳时所作笔记而成。1927年又出版《太极剑》。陈微明出自名门望 族,本人又是学者,重视提高太极拳的文化品位,他的著作多次再版,对弘扬 杨派太极拳起到了不小作用。

  2. 董英杰1897-1961),河北省任县人。初随李增魁习杨兆林式太极拳。 后经刘瀛洲引荐,拜邢台李香远为师,习武派太极拳。又拜杨澄甫为师习杨澄 甫大架太极拳。中年后移居香港、澳门,在东南亚等地普及杨派太极拳。杨澄 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就是董英杰助写的。1948年董氏编著的《太极拳释 义》在香港出版。这本书除对部分经典拳论做了注解,还谈了个人习拳“经验 谈”,还有他编的“快拳”。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3. 吕殿臣(1886—1948, 匕束鹿人。外祖父李玉珍,镖师,是康熙年间 ,,神弹弓”李五的后裔,精缠枪随手。李与任县三皇炮捶名家刘瀛洲是金兰好 友。吕殿臣从小跟母亲学拳,1925年左右,是经耿怡(可能耿毅,是民国年 间政界知名人士)引见拜杨澄甫为师,专习太极拳,后在四川等地教拳。传人 王子和(名炬),1948年去台湾,从事太极拳教学活动,著有《太极拳涵化文 集》,从中可以了解这一支杨派太极拳系的概况。4.郑曼青(1901-1975),名岳,字曼青,号曼髯,浙江永嘉人。精中医;诗 词、书画,1929年拜杨澄甫为师研修太极拳,曾助杨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 深得杨派太极三昧。后来又博采诸家之长,学而后化,自树一帜。他将乃师杨 澄甫拳势浓缩为37势,人称“郑子太极拳”。他1950年于台湾创办“时中学 社\ 1960年之后,又在美国创办“时中文化中心”,在他和其传人的共同努力 下,为普及太极拳,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贡献。郑氏教拳的特点是文武 结合,授拳之余,还教学生四书、《易经》、书法以及处世为人之道,纳武术于 文化之中,以造文武兼备之人才。他要求学生文质彬彬,儒雅有礼,不许带有 江湖恶习。著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0年出版),分上下卷,后合并为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发行问世,内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是研习杨派太极拳 之佳作。

    杨派太极拳的发展史,也是我国太极拳的发展史,详细道来,足可以写一 本洋洋大书。我以上介绍的只是其支系繁衍情况梗概。由于资料有限,篇幅有 限,时间和精力有限,有的述说较详,有的仅是略一提及,挂一漏万之处可能 更多,尚乞读者指正。

    梅花拳是中华武术中的著名拳种,过去由于秘不外传,人们对它的源流、 拳法知道得不多,报刊也很少介绍。其实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拳种。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拳”,“干枝梅拳”;有的地方叫“花拳”或“父子 拳”;简称“梅拳”,盛行于冀、鲁、豫三省,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史料 记载,梅花拳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人邹宏义。

    邹宏义祖籍北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后寄居徐州府铜山县;本是 “名宦人家,书香门第”,邹宏义自幼学文不成,转而习武,因“武艺独称高强, 如故门名将”,创一家拳术,成为梅花拳的鼻祖。

    邹宏义开创的拳派,为什么要以“梅花”命名呢?据说邹宏义创拳时已是 明亡清兴,取名“梅花拳”是“独芳耐寒”之意。还有邹氏所创拳式分桩步和 行步。桩步按天干地支分为五式(大势、小势、顺势、拗势、败势),宛如梅花 开放。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扎法),好似梅花干枝。桩步为静,行步为 动,二者结合起来,犹如梅花枝干相连,这是拳名“梅花”的另一原因。

    后来邹宏义北上顺德府“归还故土”,定居平乡县后马庄,经其子孙发展与 推广,梅花拳传统套路有十八趟炮捶、五势头、梅花老架等;器械除常见的刀 枪剑棍外,还有风火轮、量天尺、流星锤、提戟、拐、大三节棍等。由于梅花 拳法以地趟、擒拿见长,因此,不少老拳师还擅长按摩、接骨等医术。

    梅花拳素尚武德,最初有《五戒五要》,教育门徒尊老爱幼,和睦乡里,谦 虚忍让,抚弱助贫。梅花拳徒众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抗外性,导致梅花拳广大 徒众在清末民初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壮史剧。肇始于 光绪二十三年(1897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就是由威县(平乡县邻县) 沙柳寨拳师赵三多(梅花拳第十四代)率领3000多人(大多数为梅花拳弟子) 于冠县梨园屯首先发动的。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赵三多又率领余部于1902年参 加了景廷宾倡议的“扫清灭洋”起义。在抗日战争期间,梅花拳弟子积极参加 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活跃在河北省南部的“冀西游击大队”,就是以 梅花拳徒众为骨干组成的。

    1992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始祖邹宏义的忌辰),平乡县举办首届梅花拳联谊 会,闻风而至来自冀、鲁、豫三省六地区22县的梅花拳爱好者及商旅多达四五 万人;另外,近几年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梅花拳弟子及武术爱好者来平乡县瞻 仰邹氏墓地,进行学术交流,已初步收到了繁荣经济,在海内外提高梅花拳乡 知名度的效益。

    梁派八卦掌是八卦掌的一个重要流派,为八卦掌第二代名家梁振圃所创。

    梁振圃,字照亭,河北省冀县城北郝家冢村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 5 20日,卒于民国21(1932) 813 H,享年六十有九。

    清末,冀中民风朴厚,习俗尚武,不少村庄设有拳场,延师课徒。梁振圃 先生为时风所染,自小拜本村拳师秦凤仪为师学练弹腿。15岁到北京前门外东 大市万兴估衣庄当学徒。京师历为人才荟萃之地,16岁时,梁振圃经人引荐拜 在八卦掌一代宗师董海川门下,开始学练八卦掌。

    董海川(? —1882),京南文安县朱家坞村人,平生极富传奇色彩,为人豪 爽,崇侠尚义,因打抱不平,冤遭诬陷,遂远走江南,后遇异人授以绝技。咸 丰年间,董师北上京城,隐身肃王府,晚年始到民间设场授徒,开山立派,创八卦掌一门武术。此拳讲究“百练走为先”,在左旋右转、走圆转圈中变换招 式,强调动中求静,以逸待劳,练内培本,内外双修,融吐纳导引和技击于一 炉,习之日久,不仅适于技击,也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因董氏所授掌法以 “转”练为主,故称“转掌”;又因形似推磨,也有人称为“磨门”。其实,八卦 掌法是董海川先生根据《周易》之简易、变易、不易之理,融平生所学而独创 的一门武术。每套只有八个掌势,以含八卦方位,变招换势暗合八卦之变数, 与敌周旋,则以易理应变,伺机取胜,故正式名称为“八卦柔身连环掌”,简称 “八卦掌”。

    董氏之八卦掌,以其风格独特,技法卓绝,独树一帜,风靡一时,学者众 多,“自通显以至工贾达官等几千人”(见光绪九年董氏墓碑),碑上刻有成名 弟子56人,梁振圃先生为其中之一。

    梁振圃虽然身矮体弱,素质欠佳,入门又晚,但为人忠诚,敏而好学,奉 师虔敬,深得董师喜爱,授之以秘,遂成八卦掌门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与师兄 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等人饮誉江湖,人称“估衣梁”。

    其后,梁振圃一边做估衣生意,一边在前门外东珠市口路南“德盛居”黄 酒馆借地教拳(酒馆掌柜王成斋为其弟子)。成名之后,以保镖、教拳为业。他 保镖专走北京到保定、保定到德州这一三角地带。直到民国171928)镖行 停业,方专事教拳。梁振圃一生除在北京教拳外,还先后应聘到河北省第14中 学(河北省冀县)、天津市国术馆、河北省国术馆、获鹿县教育局等地执教,可 谓桃李满门,当代著名老武术家、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李子鸣先生就是梁 老先生的入室弟子、衣钵传人。

    振圃先生身怀绝技,侠义肝胆,一生好做济危扶贫、除暴安良之事。如沙 窝门助友杯酒释嫌;马家堡抱打不平、掌打“金镖”赵四;冀县城力伏“四霸 天”;小尧村艺惊“大鞭刘”等轶事,至今还为后人津津乐道,时人称先生所授 之艺为“梁派八卦掌”,与“尹派八卦掌”、“程派八卦掌”同享盛名,各领千 秋。

    梁派八卦掌是由单换掌、双换掌、背身掌、劈手掌、顺势掌、顺步掌、下 塌掌、平穿掌组成,拳式古朴,侧重实用,走转运掌要三形俱备(走如蛇、回 转如猿,换势如鹰),扣摆转换,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势势连贯,如环无端, 行如踵泥,稳如坐轿,动静结合,劲力完整;换位变掌,进步先进前步,退步 先退后步,内藏一个“半步”;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时横步,回时摆步;穿 掌掩肘,力由根发,掌行步随,动必合法,推托带领,搬扣劈进,八势八母, 贯彻始终,做到势势有法,招招有据。

    梁派八卦掌掌形比较丰富,有平掌、竖掌、插掌、侧掌、撩掌、盖掌、勾 子掌等。走转时多用竖掌:拇指微扣,虎口撑圆,食中二指直竖上顶,无名指、小指紧贴,微向里裹,掌心凹空,定型时是塌腕、竖掌、指顶、虎口圆,掌心 空,以练掌根之力。穿时多用侧掌:拇指扣向掌心,其余四指紧贴竖直,力贯 指尖,形如利剑。

    八卦掌讲究内外兼修,主张把技击修炼与道家的“吐纳导引”相结合,通 过“吐纳导引”的功法训练,提高技击功夫;同时,通过走转运掌的技击训练, 加深“吐纳导引”的内引锻炼,使内外功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此,习练 梁派八卦掌时必须做到:

    1. 三节


    以全身而论:头为梢节,胸腹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以上肢而论:手为梢 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下肢而论: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走 圈转掌一定要掌握好三节的各自功用,才能较好地提高技击功夫,否则,必是 “上节不明,多出僵硬;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足多盘跌”,最终劳 而无功。

    1. 四心


    腹为重心,腰为轴心,脑为枢心,手足为中心。明此四心久练不辍,方能 做到“眼到手到腰腿到,心真神真劲力真”。

    如此才能气贯四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神逸气 足,以达身健体灵,功力倍增之效。

    二、 遵九要、知九节、练九节

    1.九要

    对身法的具体要求,一要塌,腰直下沉,尾闾上提,以通督脉;二要扣, 含胸沉气,以通任脉;三要提,提谷道,以固元气;四要顶,舌顶、头顶、掌 根前顶;五要裹,沉肘里裹;六要松,周身关节放松;七要垂,松肩垂肘;八 要缩,合时周身俱缩;九要挺,开时周身俱挺(进)。走圈运掌必须遵守九要, 掌握九节(即前述身躯、上肢、下肢各三节),才能练出顶、提、划、争、横、 弹、裹、合、螺旋等九种劲力,才能做到“比手招法高”。

    三、 永守空、顶、圆、做到

    这是对某些局部提出的具体要求:

    1. 永守三空:手心空,脚心空,胸心空。

    2. 永守三顶:舌顶上腭,头顶天,掌顶前。

    3. 永守三圆:脊背圆,虎口圆,两手互抱要圆。

    4. 永守四坠:肩坠,腰坠,胯坠,膝坠。


    走转运掌,永守空、顶、圆、坠,就可做到周身一家,练出整劲。

    以上这些要领,只是习练梁派八卦掌的基础要求,尚有董海川先生的《八 卦掌三十六歌诀》、《八卦掌四十八法》中的若干法则,如能依上述之法,刻苦 磨炼,必能领悟到八卦掌的真谛。

    梁派八卦掌除八势转掌以外,还有八圭卜变掌、六十四势对打、八式单操法。 八卦器械有:子午鸡爪阴阳锐、七星杆、八卦刀、八卦剑、八卦枪、云盘杖、 钩镰剑、风火轮、双拐、双钩、双头蛇等,其中以刀的套路最多,有:对劈刀、 滚手刀、六十四刀、八卦六合刀和八趟连环刀。七星杆为董老先生传与尹福的 独门兵器,后由尹师门人曾省三传与梁门弟子郭古民、李子鸣等人,现在能够 全面掌握七星杆者,恐已为数不多。

    梁派八卦掌作为八卦掌的一支重要流派,有着丰富的功法和套路,基本上 保留了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风貌,对近代武术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能 精研其理,阐发其微,博采众家,推陈出新,我想梁派八卦掌必将得到更好的 完善和发展,也必将为弘扬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有些研究太极拳的学者认为,当前流行的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太极门还有 一趟久已失传了的一百单八式长拳。为何称太极拳为十三势?因为它“掌运八 方”(指捆丰履挤按,采拗肘靠)、“足行五步”(指进退顾盼定),此十三势是 太极拳术在技击中的基本方法。说太极门还有一趟长拳的,如著名武术史家唐 豪先生在《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中谈道:“关于太极拳的发展,两百五十 年以来可以划为两个时期……前期太极拳的组成为单练的长拳和十三势与对练 的推手……”有一百单八式之多的“太极长拳”到后期已经失传了。对其下落 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有过陈述:“长拳一百八式于乾隆年间由河南 镖师郭永福传入山西洪洞县贺家庄,1936年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势名和 歌词与《陈氏拳械谱》所载相同……虽已改名为’通臂拳’,实为陈家沟失传之 长拳一百八式。”(见该书第16页)

    仔细想来,以上诸说有不少疑窦值得研讨,因为涉及太极拳组成内容这个 大问题,故不揣浅陋,略述管见。

    如果说搠、寸履、挤、按、采、拗、肘、靠,进、退、顾、盼、定是太极 拳的基本技击方法,因而太极拳才又名十二势,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王宗 岳《太极拳论》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明“懂 劲”的“劲”,是太极拳术的精华,是能否掌握太极拳术的关键。太极拳的 “劲”既复杂又深奥,近人王培生先生在《吴氏简化太极拳》中,分析太极拳各 种劲别有23种之多,搠、才履、挤、按,采、拗、肘、靠,只是这二十三种劲中 的八种劲而已。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书谈到源于杨班侯传 授的“五个要领”中,还提到了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六合 劲”。从拳式上看,太极拳不光用掌,还有“五捶”(搬拦捶、栽捶、撇身捶、 肘底捶、指裆捶)、“五腿”(左右分脚、转身蹬脚、鸳鸯脚、二起脚、单双摆 莲脚)。这些拳势的技击用法都很复杂,不是挪、才履、挤、按八法所能包容的。

    从步法上看,太极拳的步法也很复杂,虚实进退,转换纵横;用法则有钩、 套、蹬、踩、踏、点、踢、扫等等,也非进、退、顾、盼、定所能概括。何况, “顾盼”只能用来描绘眼神的形象,不能用以形容步伐的状况。如果把它解释成 为步伐的左右转换,是不符合顾、盼二字固有的含义的。可见十三势并不能代 表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因此,不应当说十三势就是太极拳,或太极 拳又名十三势。

    二、 早崩大时,中没孑一百单八式的太极长手

    说太极拳早期的组成部分还有一套一百单八式长拳的根据是《陈氏拳械谱》 中有长拳的势名歌词,又和1936年樊一魁编的《忠义拳图稿本》中的拳势名称 相同。从而断定:陈沟的长拳就是太极拳的一部分,只是“在后期已经不传” 而已。这一论断值得推敲之处很多。

    《陈氏拳械谱》的长拳势名歌词,根据什么断定它就是太极长拳,而不会是 别的拳种呢?在武术爱好者辑录的拳械谱中并不一定都是本门的拳械,从《陈 氏拳械谱》的内容来说,就抄有戚继光的《拳经》“势名很多”的“散手”和 “短打”,以及“金刚十八拿法”。值得注意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也见于 《陈氏拳械谱》(以上引文见顾留馨《太极拳研究》)。谢均生《赵匡胤与拳术》 中也说:"……原来太极拳老谱、五路太极拳中,第四套就是宋太祖所传的 '红拳’。”可见《陈氏拳械谱》所载并非都是太极拳的组成部分。

    再者,乾隆年间传通臂拳于山西洪洞县贺家庄贺怀璧的镖师郭永福,自称 “受业于河南少林寺”。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他的师承来自少林寺,而非温县陈沟。 他所传的是通臂拳,而非太极长拳。

    唐豪、顾留馨诸先生考证太极拳为陈家沟第九世陈王廷(明末清初人)所 创编,他创编太极拳的年代为“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见顾留馨《太极拳 术》,350页)。可是,到陈氏十四世陈长兴,中间只有七八十年的光景,陈沟竟 无一人会演练一百单八式长拳,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人深思。科举时代士子可以 熟背几百篇文章,武术世家子弟会练一二十套拳械套路的也非难事。在几十年 时间里,陈沟(包括赵堡等地)何以就无一人会演练“太极长拳” 了呢?这与 世代习武,名手辈出的获有“武术之乡”盛誉的陈沟,多不相称!既然“太极 长拳”在陈沟失传,何以同陈长兴同时代的郭永福却会这趟拳呢?可见这套一 百单八式长拳并非源于陈家沟,郭永福也非学自陈家沟。

    1988年《武当》第一、二期发表的刘会峙先生的文章,介绍赵堡留传的太 极拳,源自王宗岳的嫡传弟子蒋发。陈家沟陈王廷的太极拳也传自蒋发:赵堡、 陈家沟的太极拳同出一源,但只有太极拳,而无一百单八式的“太极长拳”。这 一资料进一步证明,早期太极拳的组成部分没有一百单八式的所谓“太极长 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太极拳误称为十三势,又把不属于太极拳的一百单 八式长拳当做太极拳的一个组成部分呢?这不能不追溯其历史根源。1852年武 禹襄自河南舞阳县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其中《太极拳释名》对犬极 拳组成内容是这样写的:

    “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 三势者,分挪、撮、挤、按、采、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合 而言之曰十三势,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太极拳是由“长拳”和“十三势”这两部分组成的。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由于这段文字写得比较简略,再加上后人辗转抄写,文字 上时有出入,就引起以后的种种推论,于是就出现了把太极拳误称为十三势和 早期还有一套一百单八式的长拳等误会。认真玩味,就可知王宗岳《太极拳释 名》中说的“长拳”实为目前盛行的太极拳。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由一正一反 两个套路组成的,演练起来如环无端,绵绵不断。

    那么,十三势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推手。这在诸家著作中都不断提到 过。唐豪先生在《太极拳的源流和发展》中说:“双推手就是用两手互相练习 八手的方法。”他把挪、撮、挤、按作为“前四手”,采、拗、肘、靠作为“后 四手”。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中讲推手时说:“太极推手,则看 搠才履挤按,采捌肘靠八字。”搠才履挤按、采捌肘靠是八法也就是八种动作,太 极推手就是用这八个动作组成的。至于进退顾盼定,是指推手的身法。早期的 推手只有互相进退各为三步(或两步半)的活步推手,故首先标出“进退”。 “顾盼”是指眼神,即目随手运,精神贯注。陈微明《太极拳问答》说:“眼者 神之舍也,眼光有时随手而行……所谓左顾右盼中定是也。” “定”是要立身中 正安舒支撑八面。合而言之,推手时手眼身法步的要领,是由八法(八种动作) “此八卦也“和进退顾盼定“此五行也“组成的,八五十三,不正是十三势吗?

    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我们可知,太极拳是由“长拳”即今天盛行 的太极拳和推手(即十三势)这两部分组成的。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拳架是练 体,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练用,是拳术的实践。对此,李亦畲先生在《走架 打手行功要言》中早已作出了总结。时至今日,我们不应当再把太极拳和十三 势混为一谈,更不应把《陈氏拳械谱》中的一百单八式“长拳”和王宗岳《太 极拳释名》中的“长拳”牵扯在一起。

    这里顺便说一下,后来少数太极拳家教授的“太极长拳”,据我所知有三 家,即陈微明、李芳辰(李景林)和陈固安。前两家是根据杨式太极拳增益 而成,后一家是陈固安先生根据武式太极拳增益而成,都是近人的创编,既 非《陈氏拳械谱》中的一百单八式“长拳”,更不是王宗岳《太极拳释名》中 说的“长拳”,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拳势大部源于戚氏长拳,故初期亦名“长拳”,到耘隆年 间又融会了王宗岳以十三势组成的打手,所以又有了十三势的名称。早期的太 极拳(即盛行于陈沟、赵堡的太极拳)由于是“长拳”与"十三势”的初步融 合,故与后来自永年传出的杨禄禅、武禹襄两派太极拳显然不同。这亦如书法 由隶转楷书时,早期尚有隶书痕迹,到了唐朝则楷书成熟而无隶书痕迹矣。

    1931918日夜10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沟附近的一 段铁路,诬指为中国人破坏,于是日军开始袭击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兵工厂, 并占领沈阳。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下,东北军撤进山海关,整个东北三省沦 落于日本人之手。此即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我国各界爱国人士莫不为 之义愤填膺。全国上下同仇敌忤,奔走呼号谋求救亡图存之策,武术界也提出图片7了 “习武强身”、“习武救国”等口号,武派太极拳一代宗师李亦畲先生之孙李 槐荫时任山西省太原警察局局长,顺应时代需求与胞弟棠荫(字化南,中共党 员,时为《山西晚报》记者)积极联络各界人士于1932年在太原组建“山西省 国术促进会”。省民政厅厅长邱仰竣、省参议会议长马立伯为名誉会长,李槐荫 为会长,李棠荫为副会长,聘请郝长春先生来并任秘书长,负责教授武派太极 拳。

    郝长春1911—1980),字向荣,武派太极拳名宿郝为真先生之曾孙。他自 幼随叔祖父郝月如先生习拳,后来又跟随叔祖父月如、堂叔少如(1908—1983) 到南京、上海等地教拳。为了在山西省开拓武派太极拳的传播区域,李槐荫特 地从上海把长春请来,主持教学事务。当时学拳的人较多,亟需充实师资力量, 郝长春又返回原籍河北永年,聘请邢台李香远(名景清)、永年张振宗1882- 1956)、韩钦贤1885—1965)、李召荫、张旗等先生莅晋教授武派太极拳。其 中李香远、张振宗、韩钦贤都是郝为真先生的入室高足。李召荫是李启轩宗师 之孙,李宝桓之子,李槐荫之堂兄。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山西省国术促进会 颇具规模,反响甚大。

    为了扩大影响,山西省国术促进会还举办了百日擂台赛,公推李香远为台 主。各地来晋武林人士不下千余人,王子平、孙禄堂等武师也闻讯前来参加。 一时名家云集并州,交流拳技,研究拳理,“习武强身”、“习武救国”等口号 响彻云霄,反映了中华武林人士的爱国热忱。

    嗣后,李槐荫还特地回原籍永年请堂兄李福荫1892—1943,郝为真之弟 子,在永年十三中学任教)协助将乃祖李亦畲手书之太极拳谱,参考永年十三 中油印本《廉让堂太极拳谱》、石印本《太极拳谱》重新编次,分章分节,书 名《李氏太极拳谱》(后人习称《廉让堂太极拳谱》),筹资18000元(银元) 于1935年在山西太原出版发行1万余册,免费分赠同好。此为王宗岳、武禹 襄、李亦畲等前辈太极拳家所作拳论正式出版发行,对太极拳理论之弘扬发展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时应聘来晋教拳的几位老师,韩钦贤是永年县国术馆馆长,张振宗家资 富有,又是中医,不可能长期在外教拳,后均辞职返回原籍;李棠荫因印发革 命传单被捕入狱,被兄槐荫营救出狱后返回原籍永年,为了研究和开展太极拳 活动,于1933年冬在永年西街节孝祠遗址成立“斌儒学社”。次年春,李屏藩、 赵振国、李锦藩、李迪生等人拜李棠荫为师,开始学习武派太极拳。李棠荫先 生于1948年随军南下于新乡战役中牺牲。其弟子李屏藩后来也参加了抗日工 作。李锦藩、李迪生于1978年后开始在当地教拳。李锦藩的弟子有王润生、孙 繁海、乔松茂、孙建国等。李迪生的弟子有郭守文、韩义功、赵平安、王炳增 等。

浏览1,5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