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劲力除要求刚柔相济外,还要求均匀完整,时时处处不断劲, 如同传说理论中所说“勿使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断劲就是指力量的 中断、停顿、脱节、突变,要使劲力绵绵不断就要在动作连贯、协调、圆 滑的基础上掌握运动规律,太极拳用力要求发自腰腿、运用两臂、两手达
于手指,动作起来以腰为枢纽,周身完整一气。凡是腰部的旋转都和腿的 外撇里扣身体重心移动相配合一致。两臂运转也要在腰部旋转带动下进行。
强调腰腿发力,周身完整,不是忽视上肢动作,太极拳中两臂变化最 多是劲力运动的集中表现,比如前臂外旋时,小指侧微微用力,如似向外 拧劲;前臂内旋时拇指一侧微微用力,好似向里裹劲;前推时除腕部微微 塌住劲外,注意中指或食指领劲,意念中好像力量贯注到指头。这样尽管 动作千变万化,但劲力始终贯串衔接、完整一气,做到势换劲不断。
概括起来,前面讲的刚柔相济是指力量的变化,这里讲的连绵不断, 是指劲力的完整。
(六)呼吸自然。
练太极拳要求呼吸肖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呼吸急促,在练习太极 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身体始终保持着缓和协调,所以用增加呼吸深 度就可以满足体内对氧气的需要,对正常呼吸影响并不大。
初学太极拳的人,应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节时的需要进行呼吸,该呼就 呼,该吸就吸,动作和呼吸不能相互约束。动作熟练之后,可根据个人锻 炼体会的程度,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 落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以上要求不是彼此分离,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心里不能“安静”就 不能意识集中和精神贯注,也就难以使意念与动作结合进行,更达不到连 贯和圆活的要求,如果虚实与重心掌握不好,身体过分紧张,也不可能做 到动作协调完整一体,从而呼吸也就谈不上自然了。
第二十九篇
拳械套路中的武术意识和“神态合一”
在武术表演场上,我们经常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攻防动作的“四 法一劲”(即身法、步法、手法、腿法和劲力),但神情上纷异多端:有的 瞪眼睛,面带怒容;有的目光四斜,偷视观众;有的面带微笑,不严肃庄重; 有的双眉紧皱,显示出烦躁情绪……另一种表现出神情精干,但动作上另 出一套,似像体操又像舞蹈的动作。这就是在武术套路动作中“神态不和” 的表现,主要是由缺乏武术的基本意识造成的。
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攻防技术和拳械套路 中表现在神态上的攻防意识。“神”指的是目光(眼神),“态”指的是动 作姿态。武术的意识不但在拳械套路动作中要有攻防技术,更重要的是在 思想上要有“假设性”的敌情观念(练是就像有人和你对手)。思想上有 了敌情观念,不但能提高动作的攻防技术,而且目光中也就自然有了攻防 的神情,这样才能达到“神态合一”,就是拳语说的“内外合一”。归纳起 来就是武术的意识。有了武术的意识,神态合一了,训练和表演起来才能 体现出武术的特点和民族风格。适合武术套路中运用的眼法应是“看”与 “盯”,不宜用“瞟”、“猫”、“瞪”等眼法。这是区别于戏剧、舞蹈眼法的 关键所在。
“看”与“盯”是两种不同的眼神,在套路中要从分利用它们进行相 互衬托。在过渡动作中应用“看”(环视)来表达,做到“手眼相随”。定 式动作应用“盯”(注视)来突出,好像哨兵发现前方有敌情,两眼注视。 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贯注”、“气势磅礴”、“手眼相随”、“神态合一”。
第=十篇
还武术的本来面目
武术经过不断地发掘和整理,去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 吸取了一些体操的空翻技巧和舞蹈动作作为补充,这是必要的。然而,在 改革中出现了一种倾向:一些观众喜爱的套路被取消了,如猴拳、脱铐拳、 月牙铲等;-些传统的武术套路失传了,有些套路改得面H全非,全国比 赛中牵强附会的技巧加舞蹈的套路也出现了.我认为这样的路子是不行的, 群众也打意见,有关领导部门应予以关注。
武术运动的-个显茗特点是拳、械套路中表现在神态上的攻防意识, 具体体现是“四法一劲”(身法、步法、亍法、腿法和劲力)。正如武术界 常说的,“创编套路须认真,‘四法一劲’是核心' H前的主要倾向是追 求跳跃高、空翻难度和造型“美”,好像这就是武术的发展方向。比如, 南拳向来是以劲力完整,步稳势烈的短手见称的,但在比赛中我们却看到 南拳里加了个侧空翻。这不但没有增加难度和美感,反而破坏了南拳的特 点和风格。试想,若在太极拳里加上一个侧手翻,在八极拳里加上一个旋子, 转体三百六十度,那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呢?
武术比赛规则规定:“在N选套路比赛中运动员如创造了突破历届武术 竞赛难度的新颖动作时,裁判长应按规定给予加分”。不少人把“难度的 新颖动作”狭义地理解为腾空翻腾动作。这样一来,在自选套路中,特别 是肉选拳,很多人便向空翻技巧方面发展了。一些运动员非但不注意掌握 武术基本功,甚至在创编套路时把“四法一劲”当做翻腾动作的陪衬来练, 使人感到腾空翻腾动作似乎是套路的主要内容。如陕西一位运动员的自选
刀术,共四段,其中二段突出了空翻技巧,而把武术的基本动作做了陪衬。 整个套路中没有腿法,刀法也很少,喧宾夺主。当然,空翻技巧有一定的 难度,但在武术的拳、械套路中空翻技巧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 把它视为武术本身的难度。
我认为,具有攻防含义的“四法一劲”,就是武术本身的“美”,也是 武术本身的“难度”。不少人在训练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很快掌握高难度 的空翻(甚至空翻转体)动作,却很难练出武术的劲力和意识,而这正是 武术运动的特色和精华。武术如果失掉了“四法一劲”的“特色”,那就 不能称其为武术,而可以叫“舞术”或其他了。
武术运动应大力提倡“百花齐放”,充分发挥各种流派的特长,恢复 武术的本来面目。武术的身法,步法是发力之源,而身法、步法、和劲力 乂是区別各派拳术的主要标志。如通背拳,身法、步法的要求是沉肩气按、 柳臂活腕、吞胸拔背、两臂调直、拧腰切胯、腰活步快、闪展灵活、虚实 分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冷弹柔进,坚韧交错,腰背发力,力点准确的 劲力特点。形意拳则要求内外合一(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 外二.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5合),还有“身法六形合一” 之说。步法的要求是裹胯护裆、屈膝扣足、快速稳定。出拳出手也有要求。 螳螂拳的身法要求是:拧腰坐胯、尾闾中正、势偏骨正、枝摆根固。步法 中有滑、拖、跟、踏步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快而不重,散而不乱,刚 而不僵,柔而不软的独特的劲力特点。这些区别和特点正是引人喜爱之处, 也是广大武术爱好者选择拳种的主要依据。因此,恢复武术的本来面目关 键是要把武术比赛套路中“四法一劲”的“特色”恢复过来。
2012年3月18日,马振邦老师在本书主编的邀请下,回顾并补写了当 年《还武术的本来面目》一文的背景和缘由:
20世纪七十年代,全国武术套路比赛中出现大量夹杂舞蹈、体操和杂 技的成分,传统武术的神韵丧失殆尽,严重的向不良方面倾向发展。在武 术界对真正的中华武术莫衷一是,在中华武术发展方向严重偏离之际,我 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上提出意见,但结果无济于事,武术处对我的意 见如同过眼云烟、不予理睬。
我记得特别是在一次全国武术套路比赛大会中,由武术处召集的裁判、 教练员联谊大会上,我再一次大胆的提出批评意见“一个十几岁的女运动
员上场穿着过渡色的喇叭裤,脚上穿双大红鞋,上场向裁判员行礼后,一 开始就来一个抱娃式:两个脚跟猛提起,两手向腹部一搂,这是什么动作? 真像歌剧江姐在监狱抱着一个烈士孩子的样子,这是武术吗? ”我的一席 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同时也引起同仁们的共鸣。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此 类的动作呢?根子在上边!因为国家体委武术处在制定武术竞赛规则时就 有这么一条规定,即:运动员在比赛套路里创造一个新颖动作,裁判长可 增加零点零二分,运动员就大量的创新,因此,舞蹈、体操、杂技一些动 作就堂而皇之地加到武术套路里来了,我们中华国粹变味了,当时我深感 情况危急,这样下去会完全丧失中华传统武术刚柔并济的攻防特点,而对 套路特别注重和强调的功力、劲力、身法、步法、手法、腿法、眼法几乎 都要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将武术套路变成花拳绣腿,中华武术发展之路 在哪里,国粹还是国粹吗?我深感不解、气愤、着急。
1978年12月22日我在体育报上发表题为《还武术本来面目》一文, 在全国武术界引起轰动,武林同仁一致赞同我的观点和看法,在精神上也 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有一些同仁替我担心,说我胆子太大了,不怕“抓辫 子”……国家体委李梦华主任,看了报道后马上向武术处提出批评,并责 令武术处立即修改竞赛规则,修改后的武术比赛规则上规定,不允许在比 赛套路里出现前空翻、后空翻、舞蹈、杂技等动作,同时在跳跃、击响动 作里的跑步不能超过三步等,这以后的武术比赛套路就比较正规了。

浏览6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