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概述
武术又称国术,散布在广大民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明 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孕育于古老的中华文明之中,蕴涵着深奥的哲理.集意识 与肢体运动于一体,有健身医疗、防身御敌、娱乐欣赏、练意养性之功效,老幼病健人人适宜, 斗室之地即可练习。故此,武术不仅植根于华夏大地,且更广泛传播于异域海外,在现代社会 高速而多变的生活节奏之中,尤其得到人们的钟爱和参与。
第一节武术的概念
一、武术的沿革与辨析
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早期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和攻击技能,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兵迹》中说:“民物 相攫而有武矣。”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礼记》)。当时把射御、角力、 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类似今天武术的 内容有角觚、相扑、角力、手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棍等。
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事,古代记载中如商代有“拳勇”、春秋有“技击”、汉代 有“武艺”等提法。汉以后,较广泛采用“武艺”一词。“武艺”。在《辞源》中解释说:“骑、 射、击、刺等军事技术”。
“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不具有今天武术概念 所具有的含义,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 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后人将“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 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辞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 是:①“泛称干戈军旅之事”;②“勇猛”。《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后引申 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的思潮, 武术被誉为“国术”与“国画”“国货” “国乐”“国药”等相匹配。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为 体育运动项目,明确称为“武术”。
从“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斗本质特征。从古代战争 中总结出来的技击之术(击刺格斗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战争搏杀,连同骑马、驾车、射箭,以 及后来的挽硬弓、举石鼎等臀力训练,都属于“武艺”——古代军事技术,并曾作为武举考试 的内容之一。这些军事武艺不仅在军队中,而且有些内容也逐渐散人民间,步入宫廷,乃至学 校,同时具有了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现方法也有所变化。它所面对的不再是战阵,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区别,一如“兵枪”与“游枪”,前者为战阵实用,后者为行家较技。 当徒手搏击的拳术层出不穷、日益壮大时,武术与军事技术明显分野。有人将其区分为“阵战 武艺”和“日常武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阵战武艺由车战发展到步骑战,以群体为 主,强调集体性、实用性,以杀伤为主旨,重视骑射、兵械直接运用;日常武艺以个体为主, 向技艺多样性、复杂性演绎,以胜负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变。应当说武术技艺 是古代军事技术中的一部分,历史愈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得愈紧密;随着历史的推进, 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开。今天的武术主要是活跃在民间的古代“日常武艺”的传承和延续。 尤其是明代以来的拳家们的留传。
二、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
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远在春秋战国时便有以技击为生的游侠剑客,近 代则有保镖护院的镖头教头、江湖卖艺的艺人,乃至以教拳谋生的拳师,以一种技击术来体现 其社会价值。应当说技击之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独有的,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 理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 济文化、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各种技击术,如拳击、角力、击剑、柔道、跆拳道、 合气道、泰拳、自由搏击、剑道、相扑、桑勃等等,不一而足。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思 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代宗师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民 族性格的技击术"一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技击方法上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变,有踢、打、摔、拿、技、刺等。踢法中有勾、 踩、弹、蹬、踹、铲、点、撩、挂、摆、缠、丁、拐、错等;打法有冲、劈、挑、砸、贯、抄、 盖、鞭、崩、钻、扫、挂、撩、栽、扣等拳法,以及劈、砍、切、截、削、推、按、拍、摔、 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多勾法、爪法、肘法、桥法(以上臂和前臂进行 攻防),以身体进攻的挤、撞、抖、靠等法;摔法中主要有棚、巩、揾、别、切、滑、抱、合 等;拿法有三十六拿和三十六解,以及各种器械方法。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 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 千的庞大技术体系。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散手,太极推手,长、短兵对 抗等),又有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两者既相交融又相区别;在技击理论上也颇为丰富,诸如 “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后发先至”“得机得时”“胆气为先”和“守柔处雌”等 战略战术思想,既富哲理又很实用。
在古代传统养生中,人们为了抵御大自然侵袭、防病健身所出现的引导术、气功者如五禽 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健身术或者体育养生方法,但不属于中国武术的范 畴,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肢体运动不是以攻防技击为主旨,而是以养生为其目的的。两者相 互有所影响和渗透,诸如八段锦、易筋经中虽有类似武术动作的方法形态,太极拳等也结合了 导引气功中的一些方法,但两者在概念上不应混为一谈。
三、 武术的体育属性
这是当今武术的一个主概念。古代武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的功能, 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
也。”(《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说明拳术可作为军事训练内容用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武术在民间的流传,主要用以自卫、健身、修性、娱乐,社会功能是多元的,真正向体育 方面转化则是近代的事。在西方文化进人中国以后,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出现了 “土洋体育” 之争,武术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实现了交融,从师徒的口传身授方式向学校体育教育转化,并逐 步进人体育比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属民族传统体育类0
武术向体育归宿后,它的健身与竞技功能获得了空前的发挥。武术的技击性被寓于体育之 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练的形式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技能,进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 较量,同时从健身和审美的角度、动作的幅度和要求看,虽与实用的技击术略有一些距离,但 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击特性,又符合了体育竞技与健身的要求。散打运动在技术形态上与 实用的技击术基本一致,摒弃了实用技击中致人伤残的技术,并用规则限制了一些违禁动作, 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护具等,对运动员加以保护,仍然体现了武术的体育特征。
与西方体育为中心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武术具有自己的特点。西方体育以人体解剖学观 点加以分解,遵循人体运动原理,具有科学性;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竞技武术作为武术运动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步与奥林匹克运动接轨,做到既符合现代体育 竞技一般原则,又保留独特的运动形式和方法。
四、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浏览5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