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曾这样说:“在这样的地方练一趟拳,至 少抵得上平时在有人的地方练两个月的拳。”少林拳谚“练功无人似 有人”说的也是要选择特殊的环境,让人精神高度集中来提高练功 的效率。在千佛殿前练功长进较快,是因为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 客太多,地面被磨得非常光滑,在这里练功不小心就会摔跤,所以 练功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练功专注了,自然进步就快。

现在人们习练少林武术,一般都在宽敞的操场上或专门的练功 场地上。但仍然恪守传统的“少林宗风”,练习时间多在每天的早晨 和晚上。在少林寺所在地设立的众多武校,都有出早操和晚间练武 的规定,这也是少林宗风沿袭的体现。


  1. 济世扬名


扶危济弱御外敌

少林武技扬名于世,始于隋末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隋末唐初(公元620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争霸天下,与 盘踞在洛阳的隋朝大将王世充交战,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以昙宗为 首的少林寺僧,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并将其捆绑送至唐营, 立了大功。李世民登基之后,“嘉其义烈,颁降玺书宣慰”(少林寺 碑),对立功和尚各有赏赐,李世民即位后,对昙宗、志操、惠赐、 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

十三人大加赏赐,其中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并特许少林寺扩充庙宇, 自立僧兵,少林武术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这次战斗,给了少林武僧习武成名的机会,少林寺发展很快,名声 日隆。贞观以后,少林寺僧“昼习经曲,夜练武略,修文不忘武备” (西来堂志善碑),揭开了少林武术光辉灿烂的一页,修佛习武也成 了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独特宗风。

在历史上,外国搏击界对中国武术的大规模挑战至少发生过两 次,一次是明朝中期,另一次是在20世纪初叶。

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3年),日本海盗经常入 侵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人们称为倭寇。沿海一 带的人民深受倭寇的祸害。抗倭成了明朝一件大事。倭寇多是一些 亡命徒,很有一些武功,使用的倭刀也锋利坚韧,很难对付,再加 上有火器的配合,战斗力很强。明朝的军队屡战屡败,直到抗倭名 将戚继光组织了精锐的戚家军,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在这场保家卫 国的抗倭战争中,少林武僧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明嘉靖年间, 少林派武僧月空带领三十多名和尚组成了僧兵队伍,奔赴松江一带 与倭寇作战。这些武僧,都有高超的武技,他们手持7尺长、30斤 重的铁棍,所向披靡,当时,一群倭寇凶猛扑来,为首一人状若巨 人:身着红衣,舞双刀而进,势不可挡。领兵僧月空令智囊出战。 只见智囊神色从容,忽然提铁棍跃到红衣倭身左,击落其左手刀, 又转身跃至红衣倭身右,击落其右手刀,顺势一棍,将红衣倭当场 击毙。倭寇气焰顿挫,“群贼皆跪乞命,或溃败走”(《吴淞甲乙倭 变志》),明军乘势掩杀、大败倭寇,斩首百余级。这批少林派武僧 来自山东。其后,僧兵又多次参战,抡棍如风,当者即仆,多有斩 获,但僧兵不谙兵法,鼓勇冒进,也曾数次遭到倭寇暗算,了心、 彻堂、一峰、真元等三十余人先后为国捐躯。

自愿参加这场平倭战争的少林派僧兵先后有一百多人,尽管他们 不是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主力,可少林派武僧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 少林派的铁棍毕竟制服了日本武士的长刀,使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们 领略了中国武功的厉害,为中国武术史写下了辉煌壮烈的一页。

事隔三百多年之后,中外搏击界之间的第二次大较量就几乎全 是徒手之搏了。

清末民初,中国内忧外患,国势颓废,中国人也被烈强贬讥为 “东亚病夫”。欧美和日本的一些拳师、大力士相继来华耀武扬威。 中国武术界同仇敌忤,各地高手义士奋起应战,为中国武林谱写了 一曲正气歌。

外国搏击界的这次挑战,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才 告结束,前后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双方的交战地点,从中国的北 京、天津、上海,一直打到日本的东京。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高手 对高手的较量。而结果多为中国武林高手取胜。

从此,世界各路豪杰都真正认识了中华武术的威力,“功夫”也 因此传承五湖四海。

  1. 神功秘练


——天下武术出少林

少林武术不是一个人所创,而是凝聚了千百万人的心血,是集 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是少林寺僧从民间引进不少拳术,另一方面 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术流传民间。中华武术中,许 多门派的源头,都与少林武术有直接关系,就连武术大派武当和峨 眉的起始,也同样源于少林。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分别是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 东少林、峨眉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有 “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 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另 外,六合、八极、劈挂、通臂、太祖、燕青、华拳、查拳、弥宗、

动力、明堂、沙脚、戳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 咏春等拳种,也大都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从地域上,少林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在近代武 术史上,少林寺的流派中以南少林的影响力最大。南少林又是南拳 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 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

据《少林拳谱》记载,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 又称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内功,均在少林门中秘传,但无详细文字 记载。现在所说的“少林七十二艺”通常被认为是少林武术的总称, 与“擂台”、"机关木人”等常在传说和近代的武侠小说中被称作神 功,使其在神秘的面纱背后难现“庐山真面目”。

少林寺自元代后,常住院(和尚居住的地方)分成了东、西、 南、北四个院,并且各院宗师自掌门户。特别在武功方面,各自收 徒,秘传单传,彼此保密,造成了即使同是少林寺和尚,师傅不同, 所学到的武术也有差别的局面,这种现象一直流传至今。“少林七十 二艺”,就是在上面所谈的背景下出现的。

少林寺所传武术极多,五花八门,有“七十二艺”之说,分 别是:探秘武术源流

一指金刚法、双锁功、足射功、拔钉功、抱树功、四段功; 一指禅功、铁头功、铁布衫功、排打功、铁扫帚功、竹叶手; 螟蚣跳、提斤斤、仙人掌、刚柔法、朱砂掌、卧虎功; 泅水术、千斤闸、金钟罩、锁指功、罗汉功、壁虎游墙术; 鞭劲法、琵琶功、流星桩、梅花桩、石锁功、铁臂功; 弹子拳、柔骨功、蛤蟆功、穿帘功、鹰爪功、铁牛功; 鹰翼功、阳光手、门裆功、铁袋功、揭谛功、龟背功; 蹿纵术、轻身术、铁膝功、跳跃法、摩插术、石柱功; 铁砂拳、一线穿、吸阴功、枪刀不入法、飞行功、五毒手; 分水功、飞檐走壁法、翻腾术、柏木桩、霸王肘、拈花功、 推山掌、刀鞍功、玉带功、阴掌功、沙包功、点石功; 拔山功、螳螂爪、布袋功、观音掌、上罐功、合盘掌。

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 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 体某一局部的刚猛之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越,气功包括练气和养 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 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

少林拳术

据说少林拳法有一百七十二种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阳 拳、观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 形意拳、罗汉拳、六合拳等。少林派拳术的特点是刚健有力、刚中 有柔,朴实无华,不讲求外形的美观,没有花架子,利于实战。

棍术、枪术、刀术

棍术、枪术、刀术都是少林武术的大宗,各有数十种套路。少 林棍术,天下闻名。所谓“棍打一大片”,一扫一劈全身着力。少林 棍练起来虎虎有生气,节奏明快,棍法密集,快速勇猛。

少林枪术,神出鬼没。有一条歌诀如是说:“身法秀如猫,扎枪 如斗虎;枪扎一条线,枪出如射箭,收枪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压 枪如按虎,挑枪如挑龙;两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拦、拿、亢、 点,崩、挑、拨,各种用法奥妙齐全。”

少林刀术,刚猛威烈。“刀如猛虎、枪似蛟龙”,少林刀术的演 练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凛冽的气概。

少林剑术

少林剑术虽不为人们所了解,但却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少林剑术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龙剑、白猿剑、刘玄 德双剑、达摩剑、绑袍剑等。少林剑术剑诀是:“剑是青龙剑,走剑 要平善,气要随剑行,两眼顾剑尖,气沉两足稳,身法须自然,剑 行如飞燕,剑落如停风,剑收如花絮,剑刺如钢钉。”

其他兵器器械

少林武术器械有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带尖、带刺、带钩、 带刃的,多种多样,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说,近则不易胜数。除上述 刀、枪、剑、棍以外,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钢鞭、月牙斧、梅花 拐等数十种兵器。

技击散打

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 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 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等。

少林软硬功夫

少林软硬功夫练法种类很多,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 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少林气功。

拳禅合一

——渗透武德的佛禅思想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于佛 门武功。少林武功的要旨是拳禅合一,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

寺护法。少林寺僧人平时也要练习参禅。禅法本是修习佛学的一种 心法,但经少林武僧的演绎,也可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僧历代多 出高手,与他们长年修佛参禅有重要关系。

历史上最早的少林寺,并不是以武术扬名于世。少林寺的历代 方丈和长老都认为,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继承禅宗的禅法才是少 林寺的根本和特色,而少林武术只是副产品,其作用,一是锻炼僧 众的身体,二是借武术光大少林寺的宗门禅风。但实际上,随着中 国佛教禅宗的没落衰微,近代以至当代,佛教的净土宗始终是斗法, 禅宗已经融入净土宗的教法之中。因此,少林武术的发展超过了少 林禅宗的名声,特别是在当代,少林武术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 中国佛教文化。

但是,少林武术尽管是集成和归纳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同时, 少林的禅宗文化也将少林武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少林武 术虽然来自民间,但是它已经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它以佛 教文化提高少林武术的品质,使单纯的用于搏斗的武术具有了禅的 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林寺武术之所以在当代具有世界影响, 绝不仅仅是武艺的精深,而是武艺和禅风并举,是由于高擎了 “拳 禅合一”的大旗。

中国佛教的禅宗缘起于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据说释 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当时大众皆默默不得 其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 叶。”这就是禅宗所传的“拈花微笑”的历史传说。在这拈花微笑、 心心交映之间,迦叶尊者就成为禅宗传灯的第一祖。

禅宗经过二十八代传至菩提达摩,形成了单传。为传承禅宗烟 火,菩提达摩只身来到中国,并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达摩以后传法于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 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传六祖慧能,是为 东土六祖。六祖后,禅宗的传承制度,有两大变革:一因衣钵争夺 剧烈,遂传法而不传衣钵,称师不称祖。二因单传的限制过于狭窄, 致使法雨不能遍施,由是乃打破单传的传统,改为广传。

禅宗的宗旨在于达摩大师的一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育 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是禅宗讲究言语道断,远 离语言文字,直传佛祖心印,因此它是教外的别传。

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简 单地说,禅宗抛弃了一切形式,即包括各种戒律、经纶和忏拜形式, 而直截了当从心地法门入手,这就是“直指人心”;而“见性成 佛”,则是以明心见性作为修持的目标,所以禅宗认为,只要见性, 即为成佛。除此以外,一切都是多余的。

但客观地说,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并不像武当武术与 道教文化的融合那样自然。武当武术与道教的丹道文化,它们是相 辅相成的,武当拳法后发制人、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与老子的道论 完全一致。少林武术尽管不定期也要求习武者坐禅练气,但坐禅只 是一种心理训练,练气也是硬气功的练气法,练的是后天的刚猛之 气,不可能练出先天的元气。由此看来,少林武术与少林禅法的融 合,绝不是按照禅法的要求来改造武术,也不是依武术的现象来改 造禅法,这才形成了今天少林武术的特色。

  1. 救死扶伤


普救大众的少林寺医学

“无禅不医,无武不医,无僧不医”。少林医学与少林武术、少 林禅宗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与少林寺僧的曰常生活紧密相关。少 林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同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一样,是随着少林 寺的建立,在佛教医学和中医学的基础上,为适应少林寺寺僧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创立佛教的宗旨。 古印度原始佛教在早期推行的过程中,目的是要解除生老病死之苦, 然而,单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因此,作为解除病痛手段的医药知识, 一开始就成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布教提供了方便。这在现 存的大量文献中都有记载。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汉化佛 教禅宗。佛教中的佛医也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紧密结合、相互影响, 在中土寺院传播交流。

少林寺也不例外。尤其是少林寺建寺以来,众僧终日参禅,身 体难免不生疾病。由于少林寺地处深山丛林,人烟稀少,寺僧只能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解除自身的疾病痛苦,以提高修禅效 果,这无形中促进了少林寺内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防止因 长期坐禅而产生疾病,影响修禅传道;为了抵御深山猛兽的侵袭和 寺院经济财产不被盗贼抢劫,寺僧不得不寻求健身,由于寺僧沿袭 习武风俗,开始进行武术活动时,都不可能不受伤、流血,这也需 要少林寺僧具备医学知识,以便在危难中自救,这是少林武医结合 的直接原因所在。另外,随着少林武术在少林寺中地位的不断提高, 少林武术已从单纯的健身、防身、护寺的手段,逐渐融入寺僧修禅 的方式之中,成为修禅的一个法门,同时,少林寺僧为提高武术技 艺,练习较为高深的技术时,就必须懂得医学。如少林七十二艺中 记载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等。在练习这些 技艺时,中医学、中药和伤科则是这些学问的基础。点穴术需知穴 位、经脉、气血等,卸骨法要懂人体骨骼结构等,擒法拿法也要能 认筋辨骨,所有这些都必须深谙救治之法和救治之方。

于是少林医学渐渐演变成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骨 伤科防治技术为主,并附有中医的优秀传统治疗方法而形成。因其 骨伤科尤为著名,所以,也称为少林骨伤科。

经过历代僧人的努力,少林武术不仅形成了禅、武、医结合的 独特风格,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配合武术功法练习的方药。禅、

武、医成为少林文化中的三大瑰宝,而此三者又紧密相连,融为一 体。由禅而武,由武而医,并延续至今。

在少林历代武僧中又不乏既精通禅学,又兼修文、医、诗书及 擅长武功者。屈指数来,有西魏时的“长命活佛”洪遵,有跟子升 大和尚修炼佛经、医药、伤科、拳术和器械,九十多岁仍武功过人 的空空禅师,有习医善武、精佛尚文的惟宽和尚,有佛、武、医、 文皆通的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以及著有《少林骨科旨 要》、《少林丸散谱》的僧医总教惠定禅师等人物。这些少林前辈都 为少林禅、武、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促进和提高少林武 术技艺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佛教提倡慈悲之心,慈悲之举,入世舍身、普度众生。为民众 施药治病,使其摆脱疾病之苦是重要的慈悲之举。因此,作为佛教 徒少林寺僧,通过学习医学知识,既可凭医自保,又可扩大宗教 影响。

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前就宣布公开少林武学七十二绝技和少 林药局的处方宝典,以供天下世人学习应用。此举虽有不少争议, 但无疑这也是少林武术造福于大众的又一证明和重要贡献。

林武术造福于大众的又一证明和重要贡献。

  1. 因武显名


——记录学佛习武的少林武术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都为少林武术的精湛而叹服,他们留 下了歌颂少林武术的诗篇,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少林武术提供了依据。

这些诗篇大多集中在明朝和现代两个时期。这可以间接地说明, 少林武术发展的两个鼎盛时期应该是明代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少 林武术的重新辉煌时期。从诗篇中所描写的少林武术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歌颂少林精神

很多诗句通过少林棍僧助唐的叙述,来说明少林武僧对国家所 作的不朽贡献以及少林寺因武显名的光荣历史,歌颂了保邦靖世的 少林精神。如明代顾炎武的《少林寺》一诗,既点出了隋末少林棍 僧救助唐王的事迹,又充分歌颂了少林寺的光荣历史: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唐。宏构类 宸居,天衣照金织。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颇闻经律余,多亦 谙武艺。疆场有难虞,遣之捍王事。今者何寂寥,阅哉成芜秽。环 壁出游蜂,空庭够荒雉。答言新令严,括田任污史。增科及寺庄, 不问前朝赐。山憎缺餐粥,主守无一二。百物有盛衰,回旋倘天意。 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场流,勉待秦王至。

现代武术家温敬铭先生的《赞少林》的五言联句,也生动地歌 颂了少林武术的精湛,抒发了保邦靖世的情怀。其诗文为:

赫赫少林拳,创造在中原。盛誉遍世界,技威扬河山。名家代 代出,圣手时时现。丰功记彤史,伟绩载黄卷。僧徒佐唐宗,边澄 服倭番。复明举大旗,抗清申洪愿。两诫雄文在,二经妙技传。红 拳着发活,绵掌技艺先。少林棍法妙,罗汉拳势险;伟哉少林派, 光辉照武坛。

赞扬禅武文化

一些诗句描写了少林寺以禅、武两绝见称于世,道出了少林武 术禅武合一的文化特色。如明代周易的《入少林寺》

梵宇称奇绝,山僧负胜命。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

诗中道出了少林寺的双奇:不仅建筑与禅学天下称奇,而且寺 中僧都“负有胜命”,与别处的和尚不一样,既要礼佛,还肩负着护 寺卫国、平乱安民的重要使命。紧接着“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 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少林寺僧禅武结合的特点。

而从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棍术冠绝天下并传授少林武僧棍术的 俞大猷《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中,我们也能找到禅武归一的 依据: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

杯渡游南粤,锡飞如北燕。

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巅。

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诗中充分反映了禅武之间的密切关系。

见证武学功夫

还有些诗描写了少林武僧精湛的武术技艺和少林武术内容的博 大精深。明代程绍的《少林观武》可称得上是少林武术史上的优秀 诗证。其全文为: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

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这首诗以作者亲眼所见,描绘了明代少林寺僧习武的壮观场景, 读来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 铁棒技层层”描写了少林武僧演练时,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勾画 出了少林武术演武的宏大场面,充分说明当时少林武术内容之繁多; “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剩,作多余讲,一个“剩 有”,一个“轻携”,活灵活现地点出了少林武术威猛和敏捷的特 点,写出了少林寺僧精湛绝伦的高超技艺。图片7

头发遮眉白,归来五乳峰。梦中闻虏笑,定起看经慵。戒铁支 为枕,衲衣挂在松。闲时穿洞壁,欲去缚狞龙。

此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征战有功的老僧,反映了僧人的习武生活, 从侧面说明了少林武术之精妙。这首诗以形象而明快的笔调,细致 入微地描写了一位久经战场而归的老僧形象,老僧虽然年事已高但 功夫尚在,尚武精神犹存,进而赞颂了少林武术的神奇。我们虽然 不知道这位老僧的尊号,但其生动的形象却流传百世。

八、武当玄功:道家功夫

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地域文化影响,加上名家的兼收并蓄、创 新变革,形成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武当武术就是如此创立的。没 有来自少林的技艺传承,没有祖师张三丰的标新立异,没有道家文 化的熏陶影响,就没有今天独显魅力、极富传奇、与少林齐名的武 当玄功。

  1. 起源成谜


——与少林齐名的武当武术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北有少林,南有武当”之说。外家少 林与内家武当,可谓中华武坛中的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最能体现武当内家拳内涵的武术拳种,便是享誉全球的太 极拳。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练得越慢越吃功夫,真正要 练到上乘的境界,必须在慢和柔上下工夫,在长期的慢和柔的 练习中才能练出内劲,而纵横掉阖则是太极拳内功和技击的特 点。不过今天人们所看到和练习的太极拳,已成了养生健身的一 种运动,而不再如当年那般“伤人于无形、毙敌于瞬间”的精妙 武术了。

从技法起源上来讲,武当内家功当起源于道教。它的诞生与发 展地是在武当山。武当山是一个自然环境清幽、风景秀美的地方。

据《太和山志》和《均州志》记载,自周朝以来,就有养生炼丹家 和道士在武当山修炼,他们注意静心养性,弃世绝俗,长居深山岩 洞。这里不利运输,补给困难,加上气候多变,环境潮湿,还经 常受到猛兽的威胁。道士张三丰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根据道教 道术中的导引法,参照华佗的“五禽戏”,综合古代各方拳技特 点,创造出更适合于防身保健的武当内家拳。习练此类功法者,只 要持之以恒,掌握练“意”和“气”的原理,从犹若江河滔滔不绝 的动作中,定能体会到“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的意境,从 而起到“防身保健”、“延年益寿”、“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祛病 御疾”的作用。

武当内家功夫的创立与传承,是以健身、防身为目的,并无传 播于天下之目的,所以只有武当山上的道士方可习练,绝少传于世 俗之人。其次,学习武当拳技非常难,需要精于气功修行,要懂得 人体经络穴道,只有内功修为深厚者方可研习武当之技法,此类习 武者非常少。由于道教本身的保守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武当拳技濒 临失传。

相传宋代安徽泾县俞家世代精通太极拳功。后来,宋远桥与俞 氏传人俞莲舟结为好友,偕同云游中遇见武当真人李道子,授艺于 俞莲舟。自此后,俞莲舟的拳技不但所向无敌,而且得到的养生之 用也是人所莫及。

由此可见,道教的内家武功一直在历史上隐传,不过,真 正形成武当拳和武当派,当是在张三丰创立的“太极十三 式”后。

武当拳发展到近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也可以看到 不少武当拳种明显受少林拳的影响,包括张三丰的“太极十三 式”,都可看出武当派历代传人不断地汲取民间武术包括少林武术 的营养,而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武当拳,以至形成至今与少林齐 名的武当派

  1. 武当真人


——极富传奇色彩的隐仙

武当派、太极拳都奉张三丰为创始人。世人将张三丰奉为武当真人。

张三丰,根据史料记载,确有其人。但是,张三丰是何年代之人, 是否为武当派、太极拳的创始人,史学界与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清初黄宗羲在其《王征南墓志铭》中称:张三丰是北宋时人。 这种说法应该有些依据,因为王征南为当时著名武术家,黄宗羲的 观点得自于王征南,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作为史学家,黄宗羲 应该不会乱说话,应该是查阅过一些古籍的。

《宁波府志》中的“张松溪传”中也有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 从很多近代文章著作中,一些人由此认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或 丰)应是客观存在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三丰乃元明之人。此种说法也由于在明清 两代的正史、野史、方志、文物、传说中的证据很多。因此,今天 很多人都依此说来确认武当真人张三丰的生卒年代。清朝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开始,出现了较为系统而全面记录张三丰生平事迹 的《张三丰全书》(也称《张三丰先生全书》、《三丰全集》)。根据 《张三丰全书》记载,张三丰在其诗集《云水集》中所写的“悠悠 歌”,作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64年),歌曰:“悠悠歌,悠悠 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这时按张三丰四十八 岁年龄往前推,正是元定宗丁未二年(公元1247年)。

张三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按《明外史》描述:

张三丰,身材顾长而伟岸,龟形鹤背,大耳圆目。冬天一件蓑 衣,夏日一件衲衣。对待生活是极其随便,甚至可以称作怪诞。却 自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张三丰家庭非常富有,并且他还曾经做县官,但是为了求道,

从三十多岁开始,他就安置了家室,放弃了万贯家财,而四处访道 求道,大约直到七十岁左右,他才得到火龙真人的传法,得到道家 内丹的真传。此后,张三丰一心修道,他到过陕西宝鸡的金台观, 后来又到了武当山,一直在山上结茅而居。

得道后,张三丰居无定处,藏深山,游市井,嬉笑谐趣,我行 我素。据称:“能一日千里”。单从这句话来看,张三丰便不是寻常 之人。更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则是张三丰在陕西宝鸡的金台观修炼时 “起死回生”:张三丰当时居住在宝鸡小官吏杨士轨家中,忽然有一 天,他“留颂而逝”。宝鸡县百姓为其敛棺收尸,但临到下葬之时, 张三丰却起死回生,留下一面小鼓,再次云游他方。

明朝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时,永乐皇帝还专为张三丰修建了遇 真宫,宫内大殿供奉有铜铸鎏金的张三丰塑像(今存武当山文管所 珍宝馆)。

北京白云观今天仍存有《诸真宗派总簿》,内中记有明代张三丰 传下的新宗派、檀塔派、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有不 同的三个)、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等九个支派。另有榔 梅派(张三丰弟子孙碧云传)等许多道派与张三丰都有衍传关系。

从史料中看出,武当武术为张三丰所创,至于张三丰是否为武 当创始人,还很难确定,有待更为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考证。事实 上,张三丰是不是武当的创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三丰多年以 来已成了武当派的一种象征,一种内家武术的杰出代表。

  1. 真人侠隐


行侠仗义的武当大家

在武当发展史上,除去人所共知的武当真人张三丰之外,还有 很多赫赫有名的武当大家,他们武艺高强,对宣扬和传承武当武术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师张松溪

张松溪,是明代将武当派显声扬名的人物。他善技击,精内家 拳法。据说有少林寺僧七十人向他挑战,他心平气和,样然不动。 一僧向他攻来,他微微侧身,借力将僧人弹远,足见其功法之深。 张松溪自创武当拳松溪派内家拳,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张松溪之 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高手王征南

王征南,武当著名内家武术传人。清初,黄宗羲著有《王征南 墓志铭》,记述了王征南的高超武艺,且因此首次提出了少林、武当 并立,内功、外功并存的观点。其子黄百家为王征南之徒,著有 《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黄百家的著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 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 太极拳相同。《王征南墓志铭》记载了王征南的一次精彩的比武:在 与一位身高马大、自大张狂的武师较技时,两次跌翻其人。

大侠甘凤池

甘凤池,清末民初时著名武术家。自幼修习武当武术,相貌颇 为儒雅,见到他的人都不相信他会武术,但无论对手多么强壮,与 之较技时,甘凤池都能“善借其力以制之耳”。这是典型的以力借力 的太极内功武艺。

甘凤池少年时到京师游玩,有一个名叫张大义的亲王侍卫听说 甘凤池颇有名气,就要和他比试。那张大义身长八尺,腰粗腿壮, 脚趾上还带有铁环,比试起来当当有声。打到最后,张大义腾空而 起,以脚踹甘凤池,而甘凤池却一路退让到墙角,然后用手轻轻一 拂,张大义立时摔倒在地,鲜血从裤子袜子里流出来,脚趾上的铁 环竟嵌在了肉中。

据说甘凤池不仅精通武术,擅长内功,而且能行气、导引治病。 甘凤池一生行侠仗义,济危扶贫,江湖间流传着他许多侠义之事,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1. 玄功秘技


内家功夫的独特修炼

天下闻名的武当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不仅有 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在修习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武当武术融会了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精髓, 并运用于拳理、拳技的练功和技击中。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 发展,武当武术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 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 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 山,以其深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 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

武当武术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 形意、八卦的拳法;二是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内功心法;三是以武当剑 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 极拳、鸥厂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 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 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 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

武当武术追求“无思而为,随心所欲”的上乘境界,其功法有 “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之说。练手者三十五包括斫、削、 科、磕、靠、掳、逼、抹、芟、敲、摇、摆、撒、镰、切、兜、搭、 剪、分、挑、编、冲、钩、勒、耀、兑、换、括、起、倒、压、发、 插、钓,虽与其他武术手法无异,但若是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的手法发出,则威力大增。练步者十八包括挖步、后控步、碾步、 冲步、撤步、曲步、踏步、敛步、马步、钓马步、连技步、仙人步、 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绞花步。

浏览9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