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原始的狩猎和劳动促成了武术活动和武术意识的诞生,但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应是源于战争中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的经验和 动作所作的总结。作为一种格斗技术,首先在军旅训练中传播应用O 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讲到的:“既得艺,必试敌。”但作为武术家 的军事战将,他并不否定拳法在军队训练中的应用,指出“拳法似无 预于大战之技”,然而作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有效手段而受 到采纳和重视。
当武术一旦走进社会,步入宫廷,散于民间,在政治、经济背景的 影响下,各种文化形态的渗透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武术文化形态, 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得以凸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探讨 武术的深层次价值内涵。历史上,武术既有角蔽、相扑、手搏、击剑等 对抗形式,也有干戚舞、钺舞、刀舞、舞剑、打拳、使棒、枪对牌之类的 演练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作为一种技能、技艺存在于社会。
尽管武术早已具备体育功能和健身价值,但真正作为体育形式 是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才开始的,特别是近代关于“土洋体育”的 争论,促成了武术价值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 在吸收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才逐渐进入学校,开展竞赛。新中 国成立后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交融,文化研究成为热 点。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武术体 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在逐 步为人们所认识。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 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 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 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 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
(二)武术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东西方 文化将再一次碰撞和交融,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能否得到更大 的共识和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渗透的较量,关系到民族未来 的命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 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费孝通等《中 国文化与全球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民族的优秀 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和应对,持续和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 的较量,有时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较量。面对强势文化,中国 文化如何发展、中国武术如何现代化和推向国际,应是战略性的文 化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 发生了巨变,那么在这种全球文化高度竞争、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 赶全球发展的潮流,缩小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差距?传统文化如何适 应现代化转型?联想到武术,也就是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面对文 化的碰撞和交融不能适应和转型,只能面临“人琴俱亡"的可悲命运。 有人建议向联合国申请把中国武术当作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如 果武术真是那样,到了非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不仅是武术的悲哀, 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了。武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化 和保持民族风格,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回眸20世纪,既是飞速发展的世纪,又是充满矛盾的世纪。环 境污染、生态破坏、信仰危机、物欲横流、身心失调、人格分裂、战争与 恐怖主义等无不威胁着人类。1992年,1 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条相 互抵触的道路。”(邵汉民《中国文化研究20年>))1998年,全世界获 得诺贝尔奖的75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界前途时说:“21世 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00年前中国的孔 子那里寻找智慧。”(汤一介《和而不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 题》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 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为全世界 采纳,地球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张立文《和合文化的当 代意义》)。中国文化正在引起世界上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中国学"正在成为一种显学。的确,“人类需要 转换视角,用一种冲突融合而和合的观念来思考人类问题”(朱威烈 《国际文化战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 出的特殊贡献。它的含义至少包含: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 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 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 外,由人到自然的和谐方式,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 彻始终,诸如上下相和、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讲究 “六合”(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而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练 习器械则有身械相合,南拳发力则与发声吐气相合;太极拳则讲求 “随曲就伸”“顺其自然”“一动无有不动”的和谐旨要。长期的操练是 为了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技术和谐,体现演练的美感和技击的追求,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意思是说从演练者的手足身法配' 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年限。中国的武术尤其是套 路运动一直追求和谐,注重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高度和 谐,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更好地体现和谐,很多拳家终生体 味不尽。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例如太 极拳的推手中注重的“舍己从人”就体现了为对手考虑,不是一定要 将对方打倒在地,制人而不伤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 这种和谐观念有时也未必体现在技术上、练法上,也可能体现在教学 训练的过程中、礼仪中和相处中。在太极拳的锻炼中,也可以体验人 与自然的和谐。比方说,在一个旷野里或者雪地里,翩然而起,行拳 走架,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大 自然无声地交流,甚至“融入”大自然环境之中,达到所谓的“天人合 一”,这样练习的效果要更好。武术文化中诸如此种的观点不胜枚 举,需要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去论证。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其方式、 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的。”(《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在传输中除了语言、文字、音像、艺术之 外,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习练中 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可操作层面的推 介?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在武术中具体地体现这种文化的 广博内涵以及给予它更加完善的诠释,这需要武术工作者和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联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 分。如何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为人类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人生 理念,武术文化如何体现这一重要价值功能,应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武术要真正地走向世界,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实 际上武术的推广从华侨开始传授大概已有一百多建的历史。武术的 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推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武术并没有进 入西方的主流社会,当地的华侨和华裔大多是在民间习武授拳,很少 听到有国外的大学开设中国武术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文化 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大批的武术工作者和关心武术的 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著付诸努力,把武术的文化传播落实到操作层面 上来。
如果我们站在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角度来传播武术文化,而不 把它简单地作为一种技术,那将是大手笔、大气势,那才是真正意义 上对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只有从这个高度上去研究武术, 才会引起国家的重视。只有作为一项国策来发展武术,武术也才会 更好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三)当代武术教育研究的迫切性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 这种危机已经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和生活领域,影响着我们的青少 年,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 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 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 十分紧迫的任务。
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 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艾斐在《文化 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地赋予 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 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武术传 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 苦求进、虚静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 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民族传统 特色的武术蕴涵着上述的许多丰富内容,有的体现在运动之中,有的 融入到教学和师生互动之中。武术生动的运动形式可以作为继承和 弘扬这些美德的传媒和中介,使青少年在言传身授中受到教育。因 此,如何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武术教育,武术课如何贯穿这些优良传 统的教育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教育实施纲要》吹响了武术教育改革的号角,其中提到在中小学 开设和加强武术课的问题,在美术课中要讲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在 音乐课中要讲民族音乐,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 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这是令武术工作者感到欣慰和鼓舞的 一件大事。
尽管武术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 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 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 术课基本上是徒有虚名,甚至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武术课可 以取消。一旦武术课在中小学丧失应有的地位,武术的普及推广和 发展将会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资匮乏;二是教材 陈旧;三是教学模式单调呆板,不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 也是三个问题,即: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事实上,体育院校的毕 业生在普修课学过一些武术基本知识和技术,然而到了工作单位,很 多都忘记了。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的武术普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存
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三样”(初级拳、初 级剑和简化太极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需要改革。 我们是否可以参考柔道的形式,对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从观念上 打破套路的束缚,从套路中提炼一些动作出来,使之简短灵活,带有 一定的攻防对抗性,这样既方便易学,又带有趣味性,可能会受到广 大学生的欢迎。
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好地在中小学开展 武术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 武术课中如何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武术课能 否担当起这一重任?
- 当今体育院系毕业生大都不能胜任学校武术教学,如何改 变这一状况?
- 几十年不变的武术教材,规格严谨却缺少生气,学生反映 “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学校的武术课究竟应当教什么?
- 多年来的教学模式是从基本功到套路,与青少年体校的教 学模式没有多大区别,枯燥、单调又难学。学校的武术课到底该怎 么教?
武术的文化研究、教育研究两者是一致的、通融的,又有不同的 侧重面。希望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问题来研 究。同时热切希望更多的武术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早出成果,出好 成果,对民族有所贡献,对世界有所贡献。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是关系到弘扬民族精神和继承传统文 化的战略问题,我们应备加关注。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只有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兴衰相联 系,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才会大气磅礴,生机无限。
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武术的文化研究
应涉及更广阔的领域,同时应争取更多的武术以外的学科专家来参 与这一研究。 ’
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 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当前进行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武术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武术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也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 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受到教育塑造。武术进入 奥运会是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的一个课题。日本借东京奥运会之 机,使柔道步入奥运大家庭,韩国乘举办汉城奥运会之势,将跆拳道 送进奥运殿堂。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炎黄子孙都希望武术能借北京举 办奥运会的机会进入奥运大家庭。武术进入奥运会,有利于武术向 世界推广、传播和发扬光大,提高武术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尊严和 民族自信洞时奥运大家庭中又增加了一个东方体育项目。但从目 前的形势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以来,采用了 “瘦身计划”——“只出不进”,对奥运项目进行改革。武术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要正式进入奥运会难度很大。武术内容丰富而精深,目前 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30种。每一个拳种根据 不同的地域、风俗等又形成不同的流派,仅太极拳就有陈、杨、孙、武、 吴、和、李、乐、赵堡等等。武术需要继承发扬的内容很多,而可能进 奥运会的只是武术的一部分。辩证地来看,若武术暂时进不了奥运 会也并非坏事,我们可以对竞技武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时进一步 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改造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 的人数。”就武术继承和发展而言,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武术教育问 题。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 2005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一群孩子曾写信问温家宝总理:“温总理, 你会武术吗? ”在他们眼里,作为武术发源地的东方文明古国——中 国,人人都会武术,人人都练武术o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如在学校, 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 根本上在学校中扎根。而当前武术教育仅仅依靠主要是民间行为的 一些武术馆、校来推广普及,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而言,力度显然是 不够的。而在这方面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都早已作为中小学的 必修课,得以普及推广。武术虽然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也列入了中小 学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制约了武 术的普及开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武技(空手道、跆拳 道)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 许多大城市中心区武术没有立足之地,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占 领了中国城市的武术市场,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应当看到只有当 武术在普通教育中实现普及,才是中国武术的真正普及。
从文化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竞争的时期,各国之 间的文化竞争非常激烈。如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人民为纪念屈原而 创造的、延续了数千年的一个妇孺皆知的传统文化节日,韩国在这个 节日里大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并将此节日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表现为一种民族间的文化争夺。连我们的四大发明也有人产 生了歧义,试图改弦更张。文化争夺现象在武术当中也表现得非常 激烈,中国武术经过运筹,于1990年在北京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它是当今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推广普及的主管组织,却也有人在策 划成立新的国际性、世界性的武术联盟组织,同时也在操办各种国际 性武术比赛交流活动。日本的一位社会人士 20多年前来中国时曾 说“10年后,太极拳的中心可能不在中国。"此话并非只是一时兴起, 的确在日本习练太极拳的人非常多,而且人们对待太极拳的态度也 非常认真、严谨,水平也较高。近些年来,日本也开始派太极拳教练 去国外教学,但是大都不提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国,不提太极拳是从 中国教师那里学来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以误传误,忘却了它的真 正发源地——中国。国际间的文化争夺值得我们为武术的发展担 忧。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 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民 族美的认识误区何在》)
从战略的角度看,西方文化目前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青少年的 影响较大,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青少年接受了太多来 自于西方的东西,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一一味美,穿的是西部牛 仔「一时尚,看的是西部大片一一刺激,听的是摇滚一陶醉。西方 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无孔不入,而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却反而淡薄了。不久前,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知识大赛中,获得冠 军的竟然不是中国学生队,而是外国留学生队。留学生学习汉语不 仅仅是为掌握这门语言,他们还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中 国学生却成天埋头苦读外语,对汉语反而浅尝辄止。由此可见中国 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淡薄。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 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教育的滞后,形成了任性、脆弱、不能吃苦,经不 起困难挫折,青少年教育问题、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国家 已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其中民 族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无 论从文化视角、战略视角还是教育的视角,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 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武术教育的回顾与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 武术就相当兴盛。宋代以后,武术逐渐走向民间,保镖、护院、走江
湖、教拳、卖艺等等,大都是处于社会低层的行当。自五四运动前后, 西方体育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方式的体操进入学校,在土洋体 育的论争中,一些仁人志士极力推出自己的体育项目,富有民族传统 的武术因此得以走进学校,武术也就从家传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 模式转变成了老师带学生的集体学习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 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项目,武术开始从民间自发的行为成为国家正 式开展的体育项目。在这一个过程中,国家组织一些专家整理出版 了长拳、南拳、太极拳等一系列武术套路,教学—训练—比赛,形成了 一定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模式对武术的发展推广功不可没。 但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学校取消了武术课,不少学校中武术教 学“名存实亡”。武术管理中心王筱麟主任言简意赅地指出学校武术 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谁来教?"理当由我们体育 院校的众多毕业生来教。他们能教吗?据调查很多毕业生武术专业 教学技能较差,对他们而言上武术课有困难,能不上还是不上的好。 “教什么呢?”目前的武术教材一是入门难。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动作 •路线难记。学习武术套路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难以练 好套路,缺乏成就感,以致学习积极性消退,丧失了习武的兴趣。二 是枯燥。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习武要有坚强的意志,吃苦 耐劳的品质。例如压腿、拉韧带、蹲马步等基本功需要常年如一日, 持之以恒,对现在的独生子女而言显得十分枯燥。三是空泛。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讲清动作内涵及其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 精妙,只是简单地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回顾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从社会低层上升到国家层面,比以前更规范化、 标准化了,强调动作工整,而技击性则少提或不提,也就渐渐失去了 攻防作用。正是这些因素制约着武术教育的发展。对人们到底需要 什么样的武术研究得不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青少 年的兴趣需要,不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 欢上武术课。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怎 么教?”也是制约武术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
的武术教学就是采用“基本功一基本动作一套路”这样一个教学模 式,整个模式和专业少体校没有多少区别,要求很高,学好很难。教 学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中的大量资源、素材却没有被好好 利用。面对此情,武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需要出台一系列的规 范措施、政策,实实在在地把武术纳入学校课程当中,武术工作者需 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如何编写出适应青少年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符 合普通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并在武术课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 育。有人提议武术能否从体育课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国学的必修 课,通过身体教育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此有必要 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三)武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武术教学内容不是不要套 路,而是要淡化套路教学,教学内容要短小精练、简单易学,强调动作 方法以及动作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套路。
(2) 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国家 制定出统一的指导性教材,各地方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特色编 制出本地的教材,如广东、福建可以编写南拳,山东可以编写螳螂拳, 河南以少林拳为主,西北以翻子、劈挂为主等等。各学校还应根据师 资和学校的情况编制校本教材,使统一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有 机结合,才会生动活泼。
(3) 汲取传统武术营养。编写教材内容应多吸取传统武术中的 精华,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老拳师,对某些招法,如手法、腿法的独 特见解,可以创造性地加以吸收,用以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
(4) 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在武术教学内容 创编当中,要想办法让青少年感兴趣,让他们“一看就喜欢”,吸引他 们主动来学,同时武术教学入门的门槛不要太高,让他们“一学就上 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5)借鉴跆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 在各自国家乃至世界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他们的服 装、礼仪、道德教育方面的高度规范性,使青少年学习后都比较懂礼 貌、守规矩,深受家长欢迎。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设,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学校教学条件等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 对武术的服装很好地设计一下,不要在低层面上徘徊,要正规化、有 档次,以利于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四)结语
总之,武术教育要高屋建饭,面向大众。武术不仅仅是身体素质 的锻炼手段,而且要成为培养教育人的方式
。要充分利用好武术这一 教育资源,配合学校的多种形式,全面培养青少年、塑造青少年;同时 也要开发好武术这一文化资源,通过武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 神,尤其是在当代,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作为传统文化 精髓的武术能否为国家、民族的兴衰发挥作用,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 艺术之林,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与进步服务,是我们应努力解决的
。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敌对势力对我国 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 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弘扬民族精神是党 中央提出的推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 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弘扬民族精神需要载体,需要各门学科具体、适当的教育渠道, 并在不同学科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 的精神支柱。那么,如何把弘扬民族精神纳入武术教育之中,通过武 术教学和锻炼来培育武术学习者或锻炼者的民族精神,就不仅仅是 学校教育的历史重任,也是武术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支撑其走向 文明、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伦理、品格、气质、心理等精 神因素的总称。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 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 的高度凝炼和概括,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正确指南。
费孝通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国文化 与全球化》)。因此,“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 人才有真进步”(《鲁迅全集•第3卷》)。
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发展中,乃至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中从三个方面发挥出积极的能动作用。第一,民族精神具有凝聚作 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国家的统一、 各民族的团结,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维系;各民族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也要由这个共同的民族精神来凝聚。第二,民族精神具有支 撑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前进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当民 族生存的物质条件遇到困难、前进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 用更为重要和明显。第三,民族精神具有激励作用。民族精神是鼓 舞民族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动力,是校正民族志向的标 尺,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
总之,按照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能动作用观点来看,民族精神这种 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推动民族前进的物质力量。我们 正在进行的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也支 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具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二)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 状况和价值追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因为,我们的青 少年身处一个经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拜金主义对他们有极大 的诱惑力;世界范围的文化争夺,西方的强势文化对他们有很强的影 响力和渗透力;家庭的宠爱溺养形成的先天不足,不仅使他们容易自 私、任性,经不起挫折和苦难,而且也产生了价值观的迷茫、人文教养 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问题的严峻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及学者的关注。如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 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气时代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要 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赋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 德,树社会主义之魂,立民族之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 想境界和道德品格,具有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灵便的智慧。因 此,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光大民族精神,具 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具体渗透到各门具体的课程之中,武术,作为 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之一,也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需要 在武术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武术 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武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渗透着中国传 统文化,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对青少年来说,如何使文化的 传承符合青少年的特点,生动活泼,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为 他们所接受、所追寻,形成牢固的民族文化接受基础和思想道德基 础,应当探索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因此,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 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是武术理应 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 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 教育资源和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作为之处
。
浏览2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