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遮眉白,归来五乳峰。梦中闻虏笑,定起看经慵。戒铁支 为枕,衲衣挂在松。闲时穿洞壁,欲去缚狞龙。
此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征战有功的老僧,反映了僧人的习武生活, 从侧面说明了少林武术之精妙。这首诗以形象而明快的笔调,细致 入微地描写了一位久经战场而归的老僧形象,老僧虽然年事已高但 功夫尚在,尚武精神犹存,进而赞颂了少林武术的神奇。我们虽然 不知道这位老僧的尊号,但其生动的形象却流传百世。
八、武当玄功:道家功夫
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地域文化影响,加上名家的兼收并蓄、创 新变革,形成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武当武术就是如此创立的。没 有来自少林的技艺传承,没有祖师张三丰的标新立异,没有道家文 化的熏陶影响,就没有今天独显魅力、极富传奇、与少林齐名的武 当玄功。
- 起源成谜
——与少林齐名的武当武术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北有少林,南有武当”之说。外家少 林与内家武当,可谓中华武坛中的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最能体现武当内家拳内涵的武术拳种,便是享誉全球的太 极拳。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练得越慢越吃功夫,真正要 练到上乘的境界,必须在慢和柔上下工夫,在长期的慢和柔的 练习中才能练出内劲,而纵横掉阖则是太极拳内功和技击的特 点。不过今天人们所看到和练习的太极拳,已成了养生健身的一 种运动,而不再如当年那般“伤人于无形、毙敌于瞬间”的精妙 武术了。
从技法起源上来讲,武当内家功当起源于道教。它的诞生与发 展地是在武当山。武当山是一个自然环境清幽、风景秀美的地方。
据《太和山志》和《均州志》记载,自周朝以来,就有养生炼丹家 和道士在武当山修炼,他们注意静心养性,弃世绝俗,长居深山岩 洞。这里不利运输,补给困难,加上气候多变,环境潮湿,还经 常受到猛兽的威胁。道士张三丰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根据道教 道术中的导引法,参照华佗的“五禽戏”,综合古代各方拳技特 点,创造出更适合于防身保健的武当内家拳。习练此类功法者,只 要持之以恒,掌握练“意”和“气”的原理,从犹若江河滔滔不绝 的动作中,定能体会到“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的意境,从 而起到“防身保健”、“延年益寿”、“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祛病 御疾”的作用。
武当内家功夫的创立与传承,是以健身、防身为目的,并无传 播于天下之目的,所以只有武当山上的道士方可习练,绝少传于世 俗之人。其次,学习武当拳技非常难,需要精于气功修行,要懂得 人体经络穴道,只有内功修为深厚者方可研习武当之技法,此类习 武者非常少。由于道教本身的保守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武当拳技濒 临失传。
相传宋代安徽泾县俞家世代精通太极拳功。后来,宋远桥与俞 氏传人俞莲舟结为好友,偕同云游中遇见武当真人李道子,授艺于 俞莲舟。自此后,俞莲舟的拳技不但所向无敌,而且得到的养生之 用也是人所莫及。
由此可见,道教的内家武功一直在历史上隐传,不过,真 正形成武当拳和武当派,当是在张三丰创立的“太极十三 式”后。
武当拳发展到近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也可以看到 不少武当拳种明显受少林拳的影响,包括张三丰的“太极十三 式”,都可看出武当派历代传人不断地汲取民间武术包括少林武术 的营养,而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武当拳,以至形成至今与少林齐 名的武当派。
- 武当真人
——极富传奇色彩的隐仙
武当派、太极拳都奉张三丰为创始人。世人将张三丰奉为武当真人。
张三丰,根据史料记载,确有其人。但是,张三丰是何年代之人, 是否为武当派、太极拳的创始人,史学界与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清初黄宗羲在其《王征南墓志铭》中称:张三丰是北宋时人。 这种说法应该有些依据,因为王征南为当时著名武术家,黄宗羲的 观点得自于王征南,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作为史学家,黄宗羲 应该不会乱说话,应该是查阅过一些古籍的。
《宁波府志》中的“张松溪传”中也有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 从很多近代文章著作中,一些人由此认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或 丰)应是客观存在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三丰乃元明之人。此种说法也由于在明清 两代的正史、野史、方志、文物、传说中的证据很多。因此,今天 很多人都依此说来确认武当真人张三丰的生卒年代。清朝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开始,出现了较为系统而全面记录张三丰生平事迹 的《张三丰全书》(也称《张三丰先生全书》、《三丰全集》)。根据 《张三丰全书》记载,张三丰在其诗集《云水集》中所写的“悠悠 歌”,作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64年),歌曰:“悠悠歌,悠悠 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这时按张三丰四十八 岁年龄往前推,正是元定宗丁未二年(公元1247年)。
张三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按《明外史》描述:
张三丰,身材顾长而伟岸,龟形鹤背,大耳圆目。冬天一件蓑 衣,夏日一件衲衣。对待生活是极其随便,甚至可以称作怪诞。却 自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张三丰家庭非常富有,并且他还曾经做县官,但是为了求道从三十多岁开始,他就安置了家室,放弃了万贯家财,而四处访道 求道,大约直到七十岁左右,他才得到火龙真人的传法,得到道家 内丹的真传。此后,张三丰一心修道,他到过陕西宝鸡的金台观, 后来又到了武当山,一直在山上结茅而居。
得道后,张三丰居无定处,藏深山,游市井,嬉笑谐趣,我行 我素。据称:“能一日千里”。单从这句话来看,张三丰便不是寻常 之人。更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则是张三丰在陕西宝鸡的金台观修炼时 “起死回生”:张三丰当时居住在宝鸡小官吏杨士轨家中,忽然有一 天,他“留颂而逝”。宝鸡县百姓为其敛棺收尸,但临到下葬之时, 张三丰却起死回生,留下一面小鼓,再次云游他方。
明朝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时,永乐皇帝还专为张三丰修建了遇 真宫,宫内大殿供奉有铜铸鎏金的张三丰塑像(今存武当山文管所 珍宝馆)。
北京白云观今天仍存有《诸真宗派总簿》,内中记有明代张三丰 传下的新宗派、檀塔派、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有不 同的三个)、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等九个支派。另有榔 梅派(张三丰弟子孙碧云传)等许多道派与张三丰都有衍传关系。
从史料中看出,武当武术为张三丰所创,至于张三丰是否为武 当创始人,还很难确定,有待更为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考证。事实 上,张三丰是不是武当的创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三丰多年以 来已成了武当派的一种象征,一种内家武术的杰出代表。
- 真人侠隐
行侠仗义的武当大家
在武当发展史上,除去人所共知的武当真人张三丰之外,还有 很多赫赫有名的武当大家,他们武艺高强,对宣扬和传承武当武术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师张松溪
张松溪,是明代将武当派显声扬名的人物。他善技击,精内家 拳法。据说有少林寺僧七十人向他挑战,他心平气和,样然不动。 一僧向他攻来,他微微侧身,借力将僧人弹远,足见其功法之深。 张松溪自创武当拳松溪派内家拳,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张松溪之 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高手王征南
王征南,武当著名内家武术传人。清初,黄宗羲著有《王征南 墓志铭》,记述了王征南的高超武艺,且因此首次提出了少林、武当 并立,内功、外功并存的观点。其子黄百家为王征南之徒,著有 《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黄百家的著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 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 太极拳相同。《王征南墓志铭》记载了王征南的一次精彩的比武:在 与一位身高马大、自大张狂的武师较技时,两次跌翻其人。
大侠甘凤池
甘凤池,清末民初时著名武术家。自幼修习武当武术,相貌颇 为儒雅,见到他的人都不相信他会武术,但无论对手多么强壮,与 之较技时,甘凤池都能“善借其力以制之耳”。这是典型的以力借力 的太极内功武艺。
甘凤池少年时到京师游玩,有一个名叫张大义的亲王侍卫听说 甘凤池颇有名气,就要和他比试。那张大义身长八尺,腰粗腿壮, 脚趾上还带有铁环,比试起来当当有声。打到最后,张大义腾空而 起,以脚踹甘凤池,而甘凤池却一路退让到墙角,然后用手轻轻一 拂,张大义立时摔倒在地,鲜血从裤子袜子里流出来,脚趾上的铁 环竟嵌在了肉中。
据说甘凤池不仅精通武术,擅长内功,而且能行气、导引治病。 甘凤池一生行侠仗义,济危扶贫,江湖间流传着他许多侠义之事,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 玄功秘技
内家功夫的独特修炼
天下闻名的武当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不仅有 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在修习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武当武术融会了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精髓, 并运用于拳理、拳技的练功和技击中。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 发展,武当武术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 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 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 山,以其深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 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
武当武术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 形意、八卦的拳法;二是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内功心法;三是以武当剑 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 极拳、鸥厂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 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 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 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
武当武术追求“无思而为,随心所欲”的上乘境界,其功法有 “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之说。练手者三十五包括斫、削、 科、磕、靠、掳、逼、抹、芟、敲、摇、摆、撒、镰、切、兜、搭、 剪、分、挑、编、冲、钩、勒、耀、兑、换、括、起、倒、压、发、 插、钓,虽与其他武术手法无异,但若是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的手法发出,则威力大增。练步者十八包括挖步、后控步、碾步、 冲步、撤步、曲步、踏步、敛步、马步、钓马步、连技步、仙人步、 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绞花步。
武当武术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讲究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也就是说同少林派中筋骨皮肉的外部训练不同,武当武术更注重精、 气、神的内部修炼,强调的是舒缓、沉稳、圆融。由此派生出许多 内家功的打法,“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四两拨千斤”等等。武 当武术不主张进攻,亦不可轻易被侵犯。
- 流派纷呈
——道家文化彰显的武学魅力
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当武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 的支派,主要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 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 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 们自成体系。每一派都有其独门秘技,但今天,很多武当武术由于 种种原因,已渐渐式微失传。这是令人惋惜的。
由于武当派极密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武当 拳的流传并不广。直到明末清初,武当拳才流传于世,在浙江宁波 一带,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后又东传 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 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目前流传的源于武当山的拳路不下60种,包括太 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马、七 肘、七星、两仪、指迷、鸥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 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 如六乘枪、四门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混 元铁棍、武当剑、白虹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
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铜、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 中还包含著名的“武当三十六功”,如玄武功、绵掌功、虎爪功、地 龙功、浑元功、太极球功等。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 技击与养生并重,主张后发制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乘势借力。 其风格多为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进以侧门,动如 蛇之形,劲似蚕作茧,手法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武当拳 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时。
武当功法的主要流派分为庙内武术和流传到民间的武术。庙内 的武术以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武当内家武术为主。
徐本善,号伟樵,河南相县人,生于清咸丰庚申年(公元I860 年),卒于1932年。徐本善二十岁时经南阳入道武当,明了真人经 过数载考察收为入室弟子,后又拜龙门派第十四代王复递、刘复宝 为师,续为龙门第十五代传人。
徐本善所传授的武当太极拳与张松溪一脉相承,源头都是从张 三丰的“太极十三势”。但一百零八式不一定是张三丰原势,大约是 张松溪或是他的后世弟子充实并发挥的。
至于武当流传到民间的武术,成分非常复杂,既有武当派的原创武 术,也有武当武术与民间武术融合以后的武术。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爱新觉罗•溥偎,又名金子。所传武当太乙擒扑二十三式。 此拳据传金子师从于武当龙门第六代传人张守信,是根据经三丰太 极十三式并加入华化五禽戏上式发扬创造的。
二是陈合龙所传武当太和拳。陈合龙是徐本善的弟子之一,此拳古 称“太上老君创造,火龙真人流传,三丰祖师发扬”。拳路有二十三式。
三是邓钟山传功家南派。自邓钟山开始,此门打破了不传外人 的家规,有了开派之举。邓钟山将所开之派取名为“武当功家南 派”。所谓“南派”者,盖因此派开山祖师张三丰以六路拳下传, 其中张松溪在浙东盛传,于南方声名已久,是称南派。邓氏先祖隐 居武当山未曾南游,但拳法为此一派传承,所以有此称呼。据言, 六路拳为南派之精华,也为邓家拳法第一。它在技击中擅打、擅防 上下左右前后六路,因而得名。
此外还有传到长白山的武当太乙神剑门武术,有尼心道长传武 当纯阳拳,有武当隐老传淮河派武术,有刘德宽传张三丰原式太极 拳,还有阳中子传武当龙门主派心意门秘功等。
- 剑法入神
——身剑合一的武当真功夫
武当派是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除了内家拳法外,武当丹派剑 术更是武当山道教的镇山法宝。数百年来,因其术玄秘,又受道教 “宁可失传,不可误传”之约束,及“道不乱讲,技不乱传”之原 则,因此今人所见仅有下乘功法流传的武当剑术,已不及当年武当 剑术高深精妙之皮毛。
武当剑术据传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教人先练内勇(大约指敛神 聚精固气),次练外功,最后才教以手、眼、身、步各法,传以剑 术。一般剑术在要领上要求是“身剑合一”,而武当丹派剑术则要求 “神、剑、身”合一,多出一 “神”。要求达到身与剑合,剑与神 合。并且认为,要完成“神、剑、身”的三者统一,必须在入门时 就打好内功的基础,以“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合道”,才能达 到最后之“神剑合一”境界。在剑法运用上,要能集中体现出内家 拳法的四种特征,即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武当神” 指武当派强调的神韵,将神、意、气、力融贯于剑法之中,意到、 神到、气到、力到、剑也到,即“神剑身合一”是也。
武当剑术有一百三十二式。该剑术剑路短而精,无花架子,无 重势,一招一式处处从养生与技击的双重实用功能出发。练个纯熟 以后,运用上因敌变幻,随机应变,刚柔相济,虚实互用,阴阳交 织,端倪莫测。
九、内家拳法:以柔克刚
内家拳法一直以来被视为武学奇葩。以巧制力,以柔克刚,成 为了内家拳法的柔性功法技巧。虽然天下武林是一家,一脉同源, 但是精深莫测的内家拳法,依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神奇风采和魅力。 今天,内家拳法的典型代表太极拳,已成为了风靡全球的“健身 操”,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内家拳法的神奇和精妙。
- 以内御外,始有太极
——武术分流内外家
中国武术融健身、技击、观赏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形态。武术的发展,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着武术的 固有规律而向前运动的。健身、技击、观赏是武术的基本社会 功能。
中国武术的神奇是它的魅力之一。刚猛的少林武术,与绵柔的 太极拳法,分别以外功与内功的不同的特点展示着中华武术的精 妙与神奇。
研究中华武术史,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内家拳”与“外家拳” 的问题。其中,第一次提出内家拳法的,是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 在《南雷文集》中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该篇文章中重点描写 了张三丰出神入化的武术。被神化了的张三丰,不只被奉为内家 拳法的创始者,而且亦被奉为武当派的始祖、太极拳的创始人。 20世纪中叶,内家拳在这个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内家拳与外家拳 的主要区别,就是“以静制动”、“以阴制阳”、“以柔克刚”。而 内家拳术的代表者是形意拳、意拳、八卦掌,以及大名鼎鼎、门 徒众多的太极拳。
内家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健身紧密结合,练功与养生融为一体, 而且内家拳套路简约,动作质朴,难度较低,少花架子,易于入 门,既有明显的养生、健身功能,在技击上又能产生以少胜多的 功效。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内,内家拳由北而南,风靡全国,大有 后来居上之势,这绝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内家拳似乎没有多少 观赏价值,但却以精湛淳厚的内功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并屡屡显 示出神奇的威力,使得这些并不好看的拳种发展得最快,最终普 及全国。
但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外家”拳,特别是人们总把少林 拳法为代表的拳术,称为外家,当作使用刚力和外力、以力量 取胜的外家功夫。其实,任何武术流派,都主张内外兼修,尤 其是少林寺拳法极重内功,“武术气功”的说法,就是首先由少 林派拳术提出的,其禅武结合更使其心性修炼上达到新的 境界。
内外兼修,是武术追求的境界。《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外 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生命精神所皈依。 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这也澄清了 很多人对内、外拳法的误解。
但内家功夫,便主张以修炼内功为主,以力量、技巧为辅。正 是这种内功的无限追求,使中国武学的超越意识极强,技击与养生 融为一体,又使历代武者,不以血气方刚为高明,而追求内功精湛, 为神奇武功提供了无限的信念。所谓内功到家,则可“不战而屈 人”,这也是武术达到至高境界的最好证明。
- 武道合一
——归附于道教文化的内家拳
一般人们认为,武术中的内家拳,是依据道家易理而建立起来 的。其练功技法与道教的内丹、养生、练气等有密切关系,是道家 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内家”这一概念的内涵,正是内与外、阴与阳、柔与刚、道与 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合一。 相对于“外家”拳种拳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这内家三大拳, 具有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已不再是单纯的技击格斗术, 而是力图将信仰、精神融会于拳理拳技之中,成为一种悟道、内练、 养生的武术新流派。
内家拳的所有修习训练,都必须服从以内养外、以柔克刚的追 求。而以武演道、以武释道,只是把内家拳作为修道最基础的功夫, 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修炼内丹功夫的筑基功,是为最基础的练气的 功夫。内家拳的走架(武术套路)、站桩无不都是在练气。内家拳的 高手,其练功走架是活步桩,是为练气,是越慢越好,越柔越好, 这样才能练出功夫,练出内劲。
从源头上说,中国武术无论外家还是内家,都是源自传统文化 中的精神与哲学。中国武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有一 定的宗教皈依。比如少林武术,明显归附于佛家文化。而武当武术, 则显然脱胎于道家文化。这种文化与武术的结合,一方面,提高了 武术的地位,使之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又由于宗教模 式的修行方法,提高了武术修炼的思想境界。
以内家拳所代表的道家与道教文化,更是把武术提高到一个空 前未有的地位,成为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人人愿意参 与并修学的一种运动。而近代的许多内家拳大师其实本身就具有较 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如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孙氏太极拳创 始人孙禄堂,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王芸斋等,不仅有相当高的悟性, 而且有相当深入的文化水准和理论素养。这就说明,中国武术在文 化内涵中,其品质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改造,武术所体现的这种文化 内涵也正是中国武术风靡全球的魅力所在。
- 外柔内刚,以静制动
内家功夫的武学修为
内家拳是传统武术与内功修行结合的产物,将“外练筋、骨、 皮”与“内练精、气、神”融为一体。取内家拳之名是为了与少林 刚硬真取、主动技击的拳法有所区别。内家拳以道教炼气化丹、内 丹养生为基础,把武术技击与健身强体融为一体。
内家拳在技法上讲求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修炼至上乘者内功 深厚,与人相搏其微微侧身,顺手一送,便可将其弹飞,所用之法 即内家拳所追求的“后发制人”。
还有一个传说,张松溪外表看起来非常瘦弱,行动举止也文质 彬彬,像个书生,但是其内家拳法非常精湛。他七十岁时曾经把三 块大石垒在一起,然后赤手空拳一击,三块石头立刻被劈为两半。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也就是说,只有松到极点, 柔到极点,才会极坚刚。这种松和柔的锻炼已经不仅仅是肉体的锻 炼,其中也包含了精神的修炼。
习武之人都知道,武术与武功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武术, 一般是指武术的套路和实战的各种招数,武功则指的是练武者的功 力,是练武者的体能。武功是本,是体;武术是末,是用。如果练 武者武功深厚,那么出手都是招,反之如果没有武功,或者功力不深,学了再多的招数也没有用,这就是练武功的重要性。
武林的各个门派都有练功的方法,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 骨皮”。一般地说,外家拳侧重于外练筋骨皮,内家拳则侧重于内练 一口气。当然,这只是比较而言,不同的门派有所侧重而已,不是 绝对的。
自从中国武术与佛道文化融合以后,武功的锻炼就不仅仅是肉 体的锻炼,还包含了精神的修炼。尤其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原则, 对内家功夫影响极大。所谓性,即为心,为神,是人的精神本源; 所谓尽性就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源。所谓命,即为人的肉身,为气, 是人之物质基础。所谓了命就是脱胎换骨,改变肉体之阴浊之质, 变凡体为仙体,是为延年益寿的基础。性命双修是道教的炼心修性 的精华,是实现仙道理想的具体途径。这一原则渐渐成为衡量武术 门派功法高下的标准。
中国武术的内家功夫,基本上也就是遵从性命双修的修炼原则 和过程。他们在形体的锻炼上,始终是强调松、柔、空,以形体的 松、柔、空来带动内气在全身的流行运化。如太极拳,从入门开始, 师傅首先强调的是要放松,一定要松下来,慢下来,用意不用力, 要通过长年累月的放松和放长运动,去掉全身的僵力细力,这才是 练太极拳的真谛。
在精神的训练方面,内家派的武术包含了气功的内容。通过定 心一处的入静功夫,把散乱的念头定下来,通过这种精神的凝练, 进入一神空定澄明的状态。长久这样训练,人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 状态,在武术实战中,就能做到临敌而不乱不慌。所谓“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这就是内家拳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的实现。达到这种境 界的武师,性情温和,待人谦虚,与人为善,同时又具有一种无形 的力量。往往那种好勇斗狠者,恰恰是武功水平一般的人。
由此可见,中国武术一旦与宗教文化融合,也就有了一种特殊 的魅力,或者说它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智慧。通过内在心性的修炼, 越是功夫深,那么,内在的智慧越是洞明广大,而且,种种外在的 功能越是不可估量。
十、刚勇南拳:刚烈勇猛
南拳,被称之为"南方国术”,是流行于广东、福建、广西、江 西等南方各地的拳法流派的总称。国外武术爱好者首先是从南拳中 热爱上了中国“功夫"。南拳的硬桥铁马、大开大合、拳指交错、劲 烈刚猛,为中华武术之林增添了另一种魅力。而南拳培养的历代武 术和功夫之王更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南拳中影响最大的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 家”,它们分别是:
洪拳
洪拳源出南少林,相传为福建少林著名和尚至善禅师的弟子洪 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他 将所学技法结合自己的身材特点创造了马步稳健、桥力沉雄、浑厚 威猛的洪拳。洪熙官武艺高强,求学者甚众,所以传承广泛。其弟 子中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 等都是洪拳高手。洪拳也是目前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刘拳
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由 于无史可考,渊源不明。此拳流传于雷州半岛。
蔡拳
由福建南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 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李拳
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 授。另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 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莫拳
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 莫清骄。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除广东南拳外,南拳还有十三种名拳,如蔡李佛拳、虎鹤双形 拳、白眉拳、咏春拳、儒拳、佛家拳、刁家拳、朱家拳、昆仑拳、 练手拳和练步拳等。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 色,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方世玉、铁桥三、 苏乞儿等,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将南拳列为全国武术竞赛项目。南拳 发展至今,不论是套路编排的科学性、风格特点的一致性,还是整 体的运动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 —寸短,一寸险
—劲发势烈,拳指交错
南拳,一直被武林中人称为劲发势烈、硬桥稳马的硬功夫,一 般的技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稳马硬桥
南拳讲究“扎马”。“马”即为“桩步”,是步型、步法的统称。 马步桩是南拳扎马的基础。有大马、小马和半马之分。不论什么形 式的马步,都要求五趾抓地、落地生根,强调“稳如铁塔坐如山”。 “手是铜锤,脚是马”,所谓“稳马”,就是要求桩步沉实、稳固, 坚不可摧。南拳的步型虽有高矮之分,但必须做到高而不浮,低而 不板,进退闪转灵活。练南拳时,如果下盘不是腿部晃动就是脚趾 乱动,这是桩步不稳、稳点不突出的表现。南拳之所以要经常练习 站桩(扎马),其目的首先是为了提高腿部的沉实和稳固,腿部沉实 了,步势才能稳扎,运动才有章法。
浏览1,1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