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却说:“君骨相无道气,不能传我术!”揖手而入。黎干回到府 衙后,气色如病,照镜才发现胡须被老人用剑削去了寸余,衣袖也 被划破了。第二天,黎干再去兰陵里寻访,老人已不知去向了。
这个故事从身为京兆尹的黎干对老人的前倨后恭,可以看出当 时人们对武林侠客的惊惧。这兰陵老人在舞剑时削黎干之须而使其 不觉,取其性命则易如反掌。中国人崇拜奇异技能,又崇拜隐士风 度,这位兰陵老人可谓是善艺而会隐者。在这个故事中,还讲了黎 干与兰陵老人谈养生术的情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 具有表演性、特技性和养生性融于一体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 人重视和崇尚“隐侠”的倾向。
康骈《剧谈录》中也记述了一个类似“隐侠”的故事:军士张 季弘力大,能捉驴四足过溪。一次外出,闻听有一新媳妇,悍泼欺 凌婆婆,张军士怒,上前教训她。那新媳妇矢口辩解,一边说一边 用手指在石头上画着,好像是漫不经心,毫不用力,那石头上却画 出了数寸深的条痕,军士吓得“汗落神骇”。
这些异技奇能却藏而不露的隐侠,确实堪称“传奇人物”。
- 富情于武
——老少咸宜的武侠文学
随着武林侠客的出现,武侠文学也随之出现了。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多个游 侠,其中对郭解的描述较为详尽生动,其次是朱家、田仲、剧孟等 人。于是,郭解、朱家等人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在文人笔下 的侠客形象。《游侠列传》中描述郭解的那一部分很像一篇完整的短 篇小说,对后来的武侠小说起了某种奠基作用。但严格来说,《史 记》属于历史传记,还不能算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此外,《游侠列传》 着力渲染的是郭解等人的侠义之道,而丝毫没有提及他们自身的武功。 从这一点来说,《游侠列传》与后来的武侠小说又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真正的武侠小说出现在唐代中晚期,均为短篇,史称“唐 人传奇”,流传至今的有十余篇,如《聂隐娘》、《红线》、《昆仑 奴》、《虬髯客传》等。唐人传奇为其后的武侠小说提供了一套写作 模式。例如,神出鬼没、匪夷所思的神奇武功,侠义行为与神怪方 术的相互结合,侠义之道与尽忠观念的合二而一,佛教的轮回意识 与道家的羽化思想的相辅相成,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武侠小 说的基本特征。
到了宋代,话本大量涌现,短篇小说趋于繁荣,而武侠小说却 是颇受冷落。这种情况与时代风气有关,因为唐人恢弘锐进,盛行 尚武之风,而宋人文弱柔靡,耽溺游宴之乐。
明初,长篇小说《水浒传》问世,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走向成 熟。行侠与武技的结合,对武技侠道的工笔重彩的描绘,成为《水 浒传》的一大特色。《水浒传》把血性男儿之间的江湖义气写到极 致,让此后的所有作家望之兴叹:《水浒传》的憾人之处在于对义气 的张扬,其传神之笔则多是对打斗场面的描绘。《水浒传》之所以不 朽,实得益于此。
到了清初,先后出现了《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 传》等长篇小说,它们都明显受到《水浒传》的影响。迨至晚清, 长篇武侠小说再度繁荣,比较著名的有《三侠五义》、《儿女英雄 传》、《小五义》、《七侠五义》、《绿牡丹》等。另有《施公案》等 “公案小说”,其中多有描写侠客者。
民国时期,天下动荡不安,三十余年间几无宁日,而武侠小说 却畸形繁荣,出版数量多达665部,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题材的小 说数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王度庐的《宝剑金钗》和宫白羽的《十 二金钱镖》,向逵的《江湖奇侠传》和还珠楼主(李寿民)的《蜀 山剑侠传》等。
- 神话英雄
——新派武侠小说的三剑客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武侠小说在 中国大陆迅速销声匿迹,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作者从此从文坛消失。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金庸从地处海隅的香港悄然崛起,成为武 侠文学的一面大旗。
除了金庸以外,这一代新人中还有梁羽生、古龙、东方白、卧 龙生等,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萧逸,他们构成了一个新的作家群体。 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的小说拥有上亿的读者,这个数还是仅仅就中国大陆而言。 可以这样说,在世界的华人圈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庸的大名。
在金庸的小说里,作者对生命的参悟、对历史的洞彻、对作品 情节的巧妙设计、对语言驾驭的罕见功力都能跃然于纸上。
驾驭语言、设计情节是作家的基本功,凡在这两个方面有些功 底,都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来。但是,倘若作者缺少了对生命的参 悟、对历史的洞彻,则其作品无论情节如何巧妙,语言如何优美, 都会让人感到缺少了生命的力度和历史的深度。而金庸在感悟人生、 透视历史这两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正是因为金庸的作品具备了 上述四个因素,才使得他的作品光芒四射,傲然步入不朽之列。
金庸作品的主题是人格与命运的冲突。金庸笔下的主人公们又 无不是在追求武学至境的同时,逐渐参悟到人生的至境,而其生命 的光辉又在卓越武功的辉映下显得更加璀璨夺目。金庸的小说,既 是人物的性格成长,又是人物的武功修炼史,同时又是人物的人生 磨难史。金庸特别善于设计浓重的悲剧氛围,让他笔下的英雄们在 这种悲剧的笼罩下逐渐成长,去经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杨过、萧 峰、张无忌、胡斐、陈家洛、袁承志、狄云等,无不是怀着无法弥补的人生大缺憾,空有一身绝世武功,而壮志难酬,蹉脱岁月的。
金庸笔下的武功,如《连城诀》中的唐诗剑法,《倚天屠龙记》 中张三丰的书法拳路,《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的落英神剑掌,《神 雕侠侣》中杨过的黯然销魂掌,等等,均是把武技升华到美妙的艺 术境界,又不乏哲学的思辨性,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金庸 对人生境界的深层开掘,以及他笔下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令其他作家相形见细。
梁羽生(1924—)写有40余部作品,他的作品书卷气颇浓,风 格古雅而富于韵味,不乏意境之美,多有对女性的出色描写。梁羽 生作品的缺陷,在于或失之于过实,或失之于矫情做作,雕琢有余 而韵味不足,时而描写颇为精彩,时而又略显滑脱之态。其代表作 有《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和《大唐游侠传》。
古龙(1936—1985)的作品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推理小说和暴露 小说的表现手段,也经常借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较为“洋化”,比 较迎合青少年读者的口味。在古龙的80余部作品中,以《绝代双 骄》、《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传奇》、《楚留香》等最有代表 性。古龙文笔冷艳,风格神秘诡峭,冷色多而暖色少,凄苦多而欢 愉少。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人生长旅的哲理思索,也可以看 出对人生经验的深沉概括,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断和生动的形象,但 草率疏忽、行文平庸之处也屡屡可见,使得珠玉之光与稗莠之色并 存,睿智与肤浅同在。他的作品纯以奇诡取胜,人物性格缺乏发展 变化,更缺乏历史内涵与生命内涵,这与古龙本人的人生经历是分 不开的。
从古龙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古龙自己的影子。古龙长年孤独, 生活凄迷,以酒为伴,只活了四十几岁便不幸辞世。《多情剑客无情 剑》中的那位名满天下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人到四十,孤苦如 游魂野鬼,日日以酒浇愁,不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十三、行侠仗义的侠客
侠客,是对武功武德双绝之人的最高赞美和褒奖。回首武术发 展史,许多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王者名流早已成匆匆过客,被人 遗忘,而那些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许多小人物却被后人铭记。 其中那些武功卓绝的仁侠义士,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历历在目,他们 的传奇将永远被传颂。
- 太极陈王廷
创自农家武林泰斗
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生卒年不可考,陈王廷出身于 地主官僚家庭,擅长武术,据《陈氏家谱》所记:“在山东称名手…… 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陈 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 子儿孙。其在《遗词》中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 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 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 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继光的影响很大。陈王廷吸取 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光是 “长拳”,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同姿势。《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 衣”为起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甚至 《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继光的《拳经》。
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其取法导引、 吐纳之术,使人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 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 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陈王廷创造的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 的方法,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 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取得了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 宗师董海川
——八卦掌门的开山祖师
董海川(1797—1882年),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董海川自 幼习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年轻时 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董海川曾到过峨眉山,相传他的八卦掌绝技 为道士碧云、静云所传;也有说是游方道士避灯侠道人所传;一说 为安徽青阳县九华山毕露澄清人(又云红莲长老、云盘道人)所传。 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董海川的拳技承自道门绝技 转掌,他所创八卦掌是在道教武术和道教义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董海川曾与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比试武功,成为武术史 上的一段佳话。据说两人连续斗了三天,但两人都是内家功夫,其 听劲懂劲的功夫都是一流的,因此,三天这后,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还有一种说法,两人斗至正酣时,杨露禅突然跳出圈外,一揖之后 转身扬长而去。后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杨露禅说,他董海川若 为阴,我能够对付,若为阳,我也能够对付,但他不阴不阳,我对 付不了。有人说这是杨讥讽董是被阉割的宦官,实际上,杨是指董 的武术已达到化境,无阴无阳,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毫无破绽可 寻。太极拳理论中的“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之后,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术的柱延华,善用连腿的 史继栋,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都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
董海川所创八卦掌,刚柔相济,招法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其 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区别于以往的拳术,武坛人士称之 为“平日所未闻未睹者”。
- 大刀王五
——侠肝义胆的英豪侠士
大刀王五,清末时期京城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 北沧州,回族。
王五出身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 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 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 李凤岗为其所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 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 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 名。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 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五不负师父期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 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 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 局当了镖师。
在镖局任镖师期间,因其武艺高强,声名鹊起,特别在北方, “大刀王五”这个名词几乎无人不知,而对他的真名:王正谊,知道 的人反而不多。王五为人豪爽,因与镖主起矛盾,遂脱离镖局,浪 迹天涯,行侠仗义,后被人请去在一私人武馆任教师。
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 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 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靖江浦。他规范从 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 鹊起。
王五不仅在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 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 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 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 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 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 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 京,参与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 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 受捕。
原来,谭嗣同完全有机会逃走,他事先已获悉自己将被捕的消 息,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及当时日本驻华使馆中的几个日本友人, 也都表示愿意帮助他出逃,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 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被捕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将自 己所有的文稿、书信等物整理好后,交给当时避住在日本驻华使馆 的梁启超,请梁保管和处理。第二件事是与他的武功老师又是至交 的大刀王五诀别,把随身佩戴的“凤矩”宝剑赠送给王五,并希 望王五能继承他的改良事业。第三件事是在自己的居住地给自己 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以他父亲的身份而写,信中都是责骂自 己的话,什么大逆不道,什么不忠不孝,什么变法改良是逆天行事 ……并最后表示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 的父亲免受牵连。果然,后来就因为有了这封信,他的父亲仅被撤 职了事,家属也未受连累。待信写好不久,清兵即来到他的住所将 他逮捕,时为1898年9月25日。仅隔三天,即到了 9月28日,他 就血洒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 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但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 此更加强烈。
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 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 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八国联军将他枪杀于前门,死时 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 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 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
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 验”两块匾额,挂在门的东西两侧,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 取下来当了床板。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 杏黄大旗,现在已经被改作他用。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 龙偃月大刀” 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进了炼钢炉。
讲述大刀王五的事迹的文艺作品很多,小说如:平江不肖生 (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和的 《大刀王五》,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传统说书,于枢海(于德祥) 的《大刀王五》,还有不少连环画。王五的故事还被拍摄成影片 《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五》等。
- 宗师霍元甲
独创精武门的武学名家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直隶省静海县(今属天津市) 人,清末武术家。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世家,父亲霍恩第以保镖 为业。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在兄弟三人中, 元甲身体最弱,父亲怕他练武不成材会被人耻笑,因此不教他拳。 但霍元甲决心习武,白天揣摩父兄练习的招数,夜晚偷偷在后院练 习,终于掌握祖传迷踪拳,并超过父兄。后霍元甲以武会友,融合 各家之长,形成霍家拳,使祖传迷踪拳达到了新的高峰。
1890年的秋天,霍家来了一个武林人士,说是久仰霍家“迷踪 艺”的大名,其实,他是来比武的。元卿与之较量,哪知三个回 合便败下阵来。霍恩第正要亲自上场,霍元甲旋风般地一跃而出。 霍恩第的心提了起来,霍元甲进攻如闪电,站马步稳如基石。只 几个回合,就趁对手收腿未稳之际,俯身一腿扫去,对手一下子 跌倒了。
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惊又喜。霍元甲“武艺高强”的 名声也很快传扬开去。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设擂台,声言将大败中国武 术,霍元甲与徒弟到上海应战。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需万金作 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 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 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 骨,无所惴焉!”霍元甲的凛然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 霍元甲的这一壮举为中华民族雪洗了 “东亚病夫”之耻,鼓舞了中 华民众之志气,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光。
1910年,霍元甲在农劲茹等武术界同仁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办 了 “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 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的信念和将霍家拳公之于 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 “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 育会。
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挫败英、俄大力士,很不服气,便精选 了十几名高手,来找霍元甲一试高低,但都相继败在霍元甲的拳 下。赛后,日方设宴招待霍元甲。席间,日本得知霍元甲身患 “热疾”,便介绍一个叫秋野的医生为之看病。哪知服药后,病反 而逐渐恶化,仅月余,一代武术大师就含恨离开了人间。事后朋 友们把药拿去化验,才知是一种慢性烂肺药,这是日本浪人暗下 的毒手。
霍元甲去世后,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及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 相继抵达上海任教,把精武体操会办得有声有色,威望日高,成为 影响深远的民间武术团体。
- 大侠黄飞鸿
——被后人传颂的仁义侠士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1847年生 于广东佛山,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 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武术高手,“广东十虎”之一。
黄飞鸿五岁从父习武,十二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武术。 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碇绝技, 并在宋辉镇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 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后,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 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 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 有双飞施、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 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 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 州狮王之称。
广东佛山,古称陶城,有多个历史头衔,佛山是丝织品汇集之 地,是粤剧的发源地,是中成药之都,当然,最著名的一个头衔就 是武术之乡,要寻找南派武术的源头就要到佛山。
黄麒英是佛山武林界十大高手之一,但并不像电视上所说的那 样阔绰。实际上黄麒英并不想儿子长大后像他这样仅仅是一介武夫, 穷困潦倒。他希望黄飞鸿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这样就不必天天 日晒雨淋,东奔西跑,一年到头,日子还是那么拮据。
可黄飞鸿既然出生在武术之乡,父亲又是佛山十大高手之一, 他想不习武都不可能。父亲也没指望黄飞鸿日后能够继承他的衣钵, 可他没想到,青出于蓝胜于蓝,黄飞鸿不但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还 把父亲的武术心得发扬光大。
父亲用所得的积蓄把黄飞鸿送进了学堂,但黄飞鸿却并不专心 学习,他的心思早已飞到父亲的武功上,于是逃学,跑到大街上看 父亲的武术表演,放学时再偷偷地跑回去。那时,父亲虽然不得志, 但无疑是小黄飞鸿心目中的英雄。父亲的拳脚功夫、刀枪棒法无人 能及,黄飞鸿不想念什么书,就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凭武艺行 走江湖。
从此,父亲再也没有强迫黄飞鸿学习了,也再也没有打过黄飞 鸿。很快,父亲开始为黄飞鸿感到骄傲,他发现黄飞鸿有习武的天 分,他教黄飞鸿武功的时候,他只要教一遍,黄飞鸿就会了。而当 初父亲却花了很多时间才学会。
黄飞鸿不仅领悟能力强,还能够融会贯通,把各种招式的优点 结合起来。七八岁的时候,黄飞鸿就开始跟着父亲到佛山街头卖 艺了。
16岁,黄飞鸿觉得自己可以去闯荡江湖了,于是告别家乡,来 到繁华都市广州。夜宿一家客栈,半夜遭遇强盗打劫,黄飞鸿赤手 空拳把手持刀棍的十几个强盗打得落花流水,一时传为佳话。这是 黄飞鸿来广州的第一次义举。此后黄飞鸿在广州继续卖艺,名声逐 渐传播开来。
当时广州的矿工生活如同在水深火热当中,常常遭资本家的欺 负剥削,矿工们敢怒不敢言。听说了黄飞鸿的事迹后,就集体凑钱 让黄飞鸿开了一家武馆,黄飞鸿的卖艺生涯也因此而终结。
工人们忙时挖矿,闲时跟黄飞鸿学习武艺。两年后,开始有点 名气的黄飞鸿又被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
英雄志在四方。少年时的黄飞鸿有一个不安分的心,总渴望四 处闯荡,为开阔视野,经历更多的世面,黄飞鸿只身一人来到香港。
在香港六年中,黄飞鸿凭借出众的武术,教训了盛气凌人的英 国人,震慑了恶霸黑社会,锄强扶弱,深得民众欢迎。从此,黄飞 鸿的侠名开始在香江两岸流传。
六年后,重回佛山的黄飞鸿在父亲的安排下结了婚,不久又去 了广州,被广州水师聘为武术总教练。
在广州当了六年的水师教练,黄飞鸿却在而立之年时遭遇丧父 之痛,于是萌生退意,辞了水师教练,把妻儿接到广州,在广州仁 安街开了一家跌打医馆“宝芝林”,门前悬有一副对联:“宝剑出 鞘,芝草成林”。
黄飞鸿的医馆既授武术,又给病人看病。起初,老百姓只知道 黄飞鸿武功高强,并不知道他还跟父亲研究过中医,不太相信黄飞 鸿的医术,看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要出人命的。所以,有很 长一段时间,黄飞鸿的医馆门庭冷落,即使黄飞鸿免费为老百姓看 病,老百姓也摇摇头,他们宁愿花钱去正规医馆。直到有一天,黄 飞鸿医好了一个特别的病人,局面才逐渐好转。
原来,当时威震四方的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得了一种脚疾病,奇 痒无比,求医无数,也没治好。
刘永福仰慕黄飞鸿的侠名,一日,他有空来黄家拜访黄飞鸿, 谈话间说起了自己的苦恼。
结果,多年的脚疾还真被黄飞鸿治好了。刘永福惊喜万分,称 黄飞鸿是华佗再世,又赠送了一块写有“医艺精通”字样的木匾, 大力宣传黄飞鸿的医术。
来“宝芝林”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超过了来拜师学武的人,医 馆里到处都能听到老百姓唤“黄师傅”的叫声。
在广州只有一个“黄师傅”,那就是黄飞鸿。黄飞鸿非常喜欢这 个亲切的称呼。
在为老百姓看病的时候,黄飞鸿从来没有马虎过,同时也很仗 义,遇到穷困的病人,黄飞鸿便不收他的医药费。
在广州的老百姓离不开黄师傅的时候,黄飞鸿却又要走了。此 时,已经是黑旗军的军医官、福字军技击总教练的黄飞鸿,再一次 燃起了他报国的愿望,1894年,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 略军,黄飞鸿随刘永福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不料,刘永 福护台失利,黄飞鸿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广州。历经世事沧桑的黄飞 鸿心态开始平静,从此只悬壶济世,退出武林,不再收徒弟,不再 传授武艺,并在“宝芝林”门前张榜说:“武艺功夫,难以传授 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广东的武林,没有了黄飞鸿,顿时寂寞不少。又过了 20年,黄 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享年77岁。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己任,经其门人林世 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 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 练气给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 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 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 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 东南亚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 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
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 称一绝。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 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 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 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受女弟子 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 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 遍布粤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 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 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迄今为止,黄飞鸿的系列电影已拍了一百多部,这一百多部电 影也经历了波澜起伏,但是这样的波澜起伏却是螺旋式上升的,正 是这样的“上升”,黄飞鸿的影响力也一次次实现了飞跃性的传播效 应。在他身上忧国忧民、仗义执言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大概很少 有人去考究真实中黄飞鸿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一百多部电影已经给足了人们的想象力,关德兴、刘家辉、 李连杰、赵文卓、成龙等这些因为演黄飞鸿出名或因为演黄飞鸿而 更加出名的大腕明星,已经将黄飞鸿的形象演绎得“出神入化”,一 谈起黄飞鸿,人们立刻想到的是:武术高手、舞狮狮王、药行泰斗!
这就是黄飞鸿。
- 沧州双杰
——跤王与千斤王的传奇人生
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近代武术名人辈出。沧州武林二杰是 指佟忠义与王子平。
佟忠义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一天,关东大侠查瑞龙约佟忠义在 海关公寓花园比试摔跤,查瑞龙的众兄弟轮番上阵,佟忠义连战连 胜。查瑞龙最后上场与佟比试,佟一时兴起,用毛巾蒙住眼睛与查 较量。查自恃力大,猛虎般扑抱佟腰,佟左侧转体,低头撩起右腿, 一个挑钩子将查摔倒。查觉得刚才摔得冒失,自责轻敌,乃在第二 轮比试时谨慎地左足上步,出右手抓佟的袖口。佟趁查左足未稳, 连施右扑脚和抹脖子的绝招,将查摔个仰面朝天。查连输两跤,自 愧不如,向佟拱手致礼认输。之后,查瑞龙拜佟为师学艺。
有一年,英籍犹太人欧文•哈同,为夫人举行五十寿庆,为满 足夫人对中国武术的爱好,哈同诚邀佟忠义赴会献技。佟在宴会上 先表演了龙飞凤舞的八仙剑,最后又表演了弓射弹丸,三十粒泥丸 粒粒皆中,博得满堂喝彩。当时,席上有位洋剑师沙利文,也想借 机出出风头,他走到佟忠义跟前,挑衅地要与佟比剑。比试开始, 佟忠义用太极八卦步游走不停,沙利文频频出剑却近不得佟身,反 而左旋右转,晕头转向。游斗中,佟故意卖个破绽,沙利文以为有 机可乘,立即举剑直向佟胸口刺去,佟左上步右急转,洋剑师一剑 刺空,回剑不及,被佟的剑梢刺中右手腕部,叮当一声,剑已落地。
在满堂的掌声中,沙利文左手捂住痛得发麻的右手腕,走到佟忠义 跟前点头为礼,含笑认输。此后佟忠义威名大震。
新中国成立后,为继承和发掘祖国的武术遗产,直至晚年,佟 老先生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武术的研究和传授工作。1956年在全国武 术比赛大会上,贺龙元帅还亲切接见了他。1963年,佟忠义因病在 上海谢世。
王子平,字永安,回族人。王子平从小就习武,他不但练功用 心、刻苦,而且十分注意虚心向各派各家学习。在沧州,他曾拜沙 宝兴、马云龙为师习滑拳;在山东,他曾拜鼎鼎大名的杨鸿修为师 习查拳。他不辞山高水远,到处登门求教,博取众家之长。对别人 的技艺,哪怕是点滴所长,他也不肯放过。有时人家不肯传授,他 就以祖传技艺作为交换条件。
1900年,冀鲁一带的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镇压,王子 平因“拳匪”之嫌逃到济南府避难。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处处有泉 景奇观。一天,王子平正在柳园喝茶,看到一群茶客围着一个“水 推磨”看热闹。那水磨飞转,似年轮一般,旋力很猛。王子平看得 出了神,不禁上前两步,双腿一叉,来了骑马蹲裆式,身略前倾, 气沉丹田,一伸手,一把就将那在旋转的石磨拉住了。这一把,足 有千斤之力,看热闹的人都被镇住了。从此,“千斤王”的大名在济 南叫开了。
1921年,有一个叫沙利文的美国人结伙来到上海摆擂台。他们 自恃阵营强大,无可匹敌,气焰极为嚣张。他们打出“万国竞武场” 的旗号,并在报上登出悬赏,说凡能打上他们一拳者赏洋五百,如 把他们打翻在地,赏洋一千。这不禁激起了当时不少炎黄子孙的无 比义愤。大家自动捐款捐物,支持武术家们为中国人争气,为国争 光。上海武术界更觉得不打败这批国际流氓,气愤难消。于是,大 家推举王子平去打这个擂台,并议定,如有闪失,一切身家后事由 上海武林同道承担。王子平什么价钱也没讲,慨然应允。擂台比武 当日,王子平走上讲台,正要讲话,这时身后忽然蹿出一彪形大汉, 冲王子平就是一冷拳。王知对方都是些无耻之徒,对此暗算心里早 有提防。他一闪身,把冷拳躲过。那家伙一拳没打上,回身又是一 拳。这下子把王子平惹恼了,他避开来拳,顺势飞起一脚,把那家 伙踢翻在地,随后又还回报他一拳。“万国竞武场”的友好诚意,就 这样被一顿拳脚代替了。当晚,“万国竞武场”送来一张纸条,声言 比赛取消。还说,那个打手不是他们的人。王子平岂肯罢休,他托 人带口信给沙利文,说“你们不赛,我一定要赛,不见输赢绝不罢 休!”那帮国际流氓见势不妙,马上溜之大吉。不可一世的“万国竞 武场”,就这样在上海昙花一现,随风凋谢了。1922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挥毫写下了 “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 蛟”的条幅,赠给王子平,称赞他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武功。
7-武陵神拳
——跟随国父的义士杜心武
清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湖南慈利县一 带匪盗猖獗,打家劫舍,山民们为了自卫,也都开始舞刀练拳,因 此,习武之风大盛。杜心武便是在这种武术之风盛行的环境中成长 起来的。
1900年,杜心武考进日本西京帝国大学,专攻农科。他选学农 业,是为了改变自己家乡刀耕火种式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杜心 武与湖南桃源人宋教仁既是留日同学,又是同乡,两人交谊深厚。 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加入了同盟会。为了防止清朝密探的暗害, 他肩负起保卫孙中山的重任。同时保护孙中山先生的还有长沙的王 润生。
回国后,杜心武曾在北京农业传习所担任气象学教授,后当过
浏览6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