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广泛性


武术的科学研究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内,始终以技术研究和武 术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武术研究处在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之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打破了这样的平静,使得武术 研究对象和领域得到广泛的扩张,武术开始在文化大系统内进行研 究和发展。

与此同时,武术的研究人员也开始由单一的武术领域向多学科 多领域的研究拓展。文化学、民俗学、文艺学、历史学、哲学、美学、考 古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体育学等理论用以阐述武术,扩大了 武术学科研究的视野。

  1. 研究的实效性


近年来武术科学研究在一定的领域开始关注武术发展的热点问 题,开始从大社会和大体育的视角审视武术的发展。

面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战略目标,广大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体育科学化、市场化的影响下,武术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 场化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武术技术的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大量

涌现,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武术训练的科 学化进程。

  1. 研究内容的精细化


研究内容的精细化也是武术科学研究近年来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都能够在广泛地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 入地对武术科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研究。精细化研 究使得武术理论得到快速的填充,丰富了武术学科体系。

  1. 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


当今的武术研究已涉及众多学科。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 叉作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或者从不 同视角探讨武术的诸多问题,从而拓宽了武术研究领域,加大了武术 研究的深度,增强了武术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1. 武术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重复性研究已成为武术研究成果差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 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的可利用性和参考价值降低。

其次,不少的研究处于滞后状态,前瞻性研究成果较少。

第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武术学科的研究方法仍与其他体育学 科存在显著差距。

(五)武术学科研究展望

  1. 武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重要


武术学科研究应朝着多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营造 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环境。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被学界所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学科 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从武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来看,武术学

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学界共识的理论。如对武术概 念、武术价值、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还处在一个人云亦云的状 态。应该花大力气,对武术的基础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和诠释,紧紧围 绕“武术是什么和什么是武术”展开研究。

  1. 武术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今后武术学科发展研究的长期 重点


武术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和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 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因为它是系统的,是整体的;同时又必须用发 展的观点和眼光,正确把握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现代武术与未来武. 术发展的关系,把握武术的个性化特征与社会发展整体化特征的关 系,因为它是开放的,是社会文化实践中的产物。研究人员应该根据 武术自身的特点和所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在考虑它的文化属性、 体育属性和科学属性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在内的武术学科体系。

  1. 武术文化研究是武术学科近年来的研究主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武术文化研究应以科学精 神为基础注重研究的深入、细腻。图片19

武术文化的研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已产生了大量的研究 成果,但应该承认研究还显得非常肤浅,文化研究本身是一项非常 巨大的工程,何况武术的文化底蕴又非常深厚。首先应该树立武 术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定信念。研究武术文 化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大 背景出发,坚持文化的“去伪存真、兼容并包、实践检验”的文化研究 原则;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研究武术文化的存 活、发展与创新。

研究者不仅要站在民族自身的立场上研究武术文化的价值和意 义,更要将武术文化研究的视野置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不仅要研 究武术文化的继承,更应该备加关注武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关注武 术文化的传播。

如果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些具有当代意义,诸如“天人 合一”、“和而不同”、“普遍和谐观念”等,武术中如何体现这些文化 意蕴?

  1. 武术教育问题维系着武术的未来前途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 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今天的学校武 术正在被形式化的事实所困惑,有教学大纲,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 划,但无人教、无兴趣学,强化的武术教学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 学实践已形成强烈的反差。

研究者应该首先明确学校武术开展的重要社会价值是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存活和复兴,也就是说要通过 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去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内容、新体系,建 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把武 术作为教育的操作层面,实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1. 武术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将有序开展


武术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将更加系统,并逐渐向具有 实用性的研究方向发展。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竞争,武术领域也 开始运作自己的产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事武术产业开发 的武术专业人士能否联合经济学领域的力量,通过具有实际操作经 验的实业者的开发,使武术这一朝阳产业放射光芒。如果单纯依靠 武术界专业学者的理论探索,武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必然举步维艰。

  1. 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关系到武术运动推广的生命力


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国人的梦想,但不是武术发展的唯一目标, 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

今天,人类共同关心全球化实现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关心程度越 来越高。

从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行为学等方面对武术国际化发展进 行研究,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武术国际化研究的重要倾向。

从武术发展战略的研究来思考,武术的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只 有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兴衰的高度,才会大气磅礴;武术的国际化研 究只有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才会生机无限;武术的市场化研究只 有深入实际,置于经济规律之中,才会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除此之外,武术的应用性研究仍然需要加强,诸如技术解析与创 新、健身机理、科学训练、竞赛改革等,重要的在于研究者与职能部门 的沟通与合作,还要注意将研究成果及时向应用方面转化。

(六)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对话的世纪,是一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世 纪。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衬托下,武术所包含的浓郁东 方文化特色以及独特的技术特征、练习风格和形式,为中华民族的 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武术的东方文化 根源为武术在世界的交流与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正是基于 此,东西文化产生了碰撞与交融。武术要成为世界的武术,武术学 科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科,必须站在科学前沿的塔尖,广泛 地吸收有利于武术学科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吸纳和融会各学 科人才,使武术学科理论能够与相关学科得到沟通,武术走向世界 的发展趋势才能声势浩荡,为全人类所关注、所向往、所需求。所 以,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继承与发展不能背离这个方向,不能 在低层次上重复,既要在研究深度上贯注思想,同时,还要拓展视 野,放眼世界,放眼各个学科。“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根基则是 沟通与交流。

我们期待武术这朵奇葩能够在世界学科领域中绽放夺目光彩。

求德、求功、求法、求艺

——蔡鸿祥武坛50年记

寒冬时节,偶去上海市武术馆拜见该馆副馆长蔡鸿祥,话题自然 又落在大家所关注的武术发展上。蔡先生从武生涯已有50个春秋, 颇有些极可贵的经验和至理名言,给习武者以启迪。

蔡鸿祥,自6岁起便在一代宗师蔡桂勤先生精心培育下习武,不 仅较全面地继承了华拳系列的真传技艺,而且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力。 在50年代的全国比赛表演中多次夺取桂冠,名震武坛。当80年代 散手运动崛起时,他又身体力行,刻苦探求,组织散手训练,编写擒拿 格斗术,指导武警公安人员使用格斗技术,多次担任全国对抗比赛的 总裁判长。著有《武术长拳基本功》和《十二连环拳》等书,成为武术 名家,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

老而弥坚,生命之树常青。他至今功力不衰,身手不凡。追溯他 的从武生涯,是矢志不移地求德、求功、求法、求艺,而渐臻化境。

—曰:求德。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蔡鸿祥在 武术事业上的功成名就,首先在于他始终不渝地追求高尚的武德品 行。他能拜在蔡桂勤这样的武坛名家门下是不易的,蔡老先生是北 方人,当年曾经受了雪夜三挫而不移的考验,也许受其师丁玉山的影 响,择徒甚严。蔡鸿祥则土生土长在黄浦江边,几经考验和观察,蔡 桂勤发现蔡鸿祥人小志坚,聪颖好学,尊师敬长,挫而不馁,苦而无 怨,可谓“年少壮志心鸯云”;他“专一师,精一门”,从不见异思迁,左 右徘徊,始终不渝地追随其师,十二个寒暑春秋形影不离,尽得精华, 连密不轻传的暗器法“脱手镖”也学到了手。武林中有“师访徒三年, 徒访师三年”的说法,蔡鸿祥正是以端行有志赢得了其师的信任和爱 护,也铸成了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遇事先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前 几年,当他发现从事机关工作的同志健康不佳,主动向领导提出为大 家开办太极拳训练班,由他任义务教员。他虽功力纯厚,却十分谦 恭,从不在人前炫耀;出头露面的场合,他总是谦让避后。然而在学 术上,却勇于进取,学他人之长,从不忸怩o不论哪家哪派,哪怕比他 年幼的,只要有可取之处,他就不耻下问,虚心探求。由此,他不仅精 通华拳,而且博取众长,对太极、螳螂、八卦等拳法也能得心应手,运 用自如。

二曰:求功。

谚语中说:“拳无功,一场空。"蔡鸿祥的武术生涯就是孜孜求功之 路。自学武伊始,他便在严师指导下苦苦练功,从不懈怠。他回忆当 年,深有感触:“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时间,要有恒心,实质还在一个 '苦'字上,不能吃苦,只能是浪费时间。练功好比'黄连树下操琴,苦 中作乐苦中求功,才会化苦为甘,长了功力,炼了意志。”50年代蔡 鸿祥的表演,至今传为美谈,人们曾称他的“童子功”、“蛇形腰"、“燕飞 式”为三绝,闪展似游龙般灵活,腾起如悬在空中般停留,落地若喜鹊 踏梢般轻捷。更令人哎服的是他那最基本的步伐身手:马步扣足展 膝,稳健大方;虚步身正势低,虚实合度;仆步低铺直扣;弓步撑蹬粘 地。他的提膝齐户,令人叫绝,他的一伸掌,一出拳,规范严整,平凡中 见奇异。“一招一式,千练而得”,他回忆在严师指导下,需要多少不厌 枯燥地锤炼,才能“学而令其似本”!前年在日本大阪为运动员讲基本 功,他边讲边做,仍是当年的风骨,正是他从未间断过求功的结果。

他认为:练功要有恒心,要和惰性斗。严冬朔风,三夏骄阳,常使 人踌躇不前,“求舒服,丢功夫”,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惰性 搏斗。

三曰:求法。

行拳练艺,最忌不求甚解。俗话说:“各派自有各派法,体用不一 难得法。”蔡鸿祥十分注重练拳究法,对严师传授的每一招法他都苦 于钻研和体会,直至领悟真谛,不仅掌握了“形”,而且体味了“质”。 “习拳能得法,功效自不差”。正是如此,他化法为招,在套路中体现 了攻防技击的武术本色;化法为用,融于散手运动和实用格斗技术之 中。当散手运动应运而起时,他能率先在上海组织散手训练班,身体 力行,亲任教练,探索停息了几十年的散手训练,开创新局面。另外, 还为警卫队、公安战士传授实用格斗技术。常言道:“时于术而不拘 于术,安规矩而能脱规矩。”蔡鸿祥不仅拳势规正,而且用法灵活,是 师承、总结许多临场应变的实战方法,体用得兼的结果。

四曰:求艺。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独步于世界技击术的一种运动形式。它不 仅讲求拳脚功力和方法,而且“连绵相属”、“动转有对”,表现了独特 的技艺。他的华拳以舒展大方著称,起承转合,意发神传,其风采和 韵律令人一唱三叹。他练的飞凤剑,吞吐自如,动静有致;密集的剑 法与闪展的身姿,如飞凤银龙;戛然而止的停势,若静水荷花。可谓 法中见艺高,艺高显功厚。

蔡鸿祥回忆他技艺风格的形成,无不与严师的精深造诣相关。严 师除要求他一招一式的功力和规范,完整贯一,在动作连结的变化上 也匠心独具,经过千百次的砥砺揣摩,才练出了四座皆惊的不凡技艺。图片1

蔡鸿祥的武术生涯能给人以什么启迪呢?

我想,对每一位习武者包括我在内,无论是为提高还是普及,为 竞技还是健身,为娱乐还是应用,都不应脱离对德、功、法、艺的追求。 坚持有恒地如此追寻,武术之路才会愈走愈宽广。

武术科普教育漫谈

(一)初学武术从何起步

《贵州体育》曾收到柳州钢铁厂王能善的来信,他向编辑部请教 的问题正是初学者遇到的典型问题,即“初学武术从何学起?先练拳 还是先练器械?什么拳容易学一些?初学时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就此方面的问题,谈谈感受。

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在报告中指出:“武术运动对增强体质、陶 冶品行、振奋民族精神以及丰富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把武术作为强壮种族、继承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的体育项 目摆到重要地位,积极开展。”

武术是我国的灿烂文化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一个初 学者应当如何起步呢?

明确地说,应当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起,如同盖高楼 要打地基、学毛笔字要先练点画、用笔一样,必须从基本功入手。武 术传统的基本功分腰功、腿功、桩功、鼎功、裆功等五个部分,基本动 作则包括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以及跌扑、翻 腾等动作。其中又应着重于先在腰、腿、裆这三种功上下功夫,俗话 说:“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腿练习 中,各种压腿(如正压、侧压)、踢腿(如正踢、侧踢、里合、外摆、弹踢、 蹬腿)以及各种腰部练习(如活腰、下腰、甩腰、涮腰)都是增强腰部 柔韧性和力量的最基本功法。至于裆步训练,用现代名词叫步型练 习,如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是武术中最基本的步型。通过 练习,不仅要求做到准确工整,而且要成型快、有劲力,若山岳般的稳 固。传统练法常采用12路弹腿或10路弹腿。在学习腰、腿、裆功夫 的基础上再学习各种较复杂的基本动作,由易而难,逐步提高。[以 上这些功法和基本动作在蔡龙云先生所著《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上 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中均有,图文并茂,可以自学疽

练基本功可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有“严”、“苦”、“勤”、“恒” 四个字,照此进行,即使您年龄大一些,也定会获得成功。

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功后,便可以开始学习初级套路。一般应 先学拳术,因为它是各种器械和对练套路的基础,俗话说“先看一步 走,再看一伸手”,只有把拳术练好了,才谈得上学器械和对练。开始 学拳术尤其注意姿势要准,路线、方法要清,其次是劲力要顺达,而后

再加强节奏、精神、意念等技巧的配合运用。

学套路和练基本功两者不应截然分开,既不必等到基本功练熟 了再学套路,也不必等所有基本功都掌握了再开始学套路。但是学 得套路后仍然要不间断练基本功,武术谚语说得好:“打拳不练功,到 老一场空。"即使是优秀运动员,也不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

(二)与青少年漫谈武术拳法

不少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拳术 最厉害、最实用?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其实,真要说清 楚,倒也不那么容易。目前在祖国各地串联的拳术不下一两百种, 可谓洋洋大观。从一些较有影响的拳种来看,大都是体用兼备的, 可以说既有散招、也有套路;各家大抵都有练功力、练架式、练套 路、练散招这样一个技术系统。拳法是其技术核心,套路是拳法的 综合提炼,散招则是拳法的灵活运用,功力和架式则是练套和练招 的基础。

无论哪一种拳法,技击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早在春秋时代,著 名剑技家越女便提出了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 虎”的观点,道破了武术技击法的真谛;庄子在《说剑篇》中言及:“示 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乃是历代技击家们传用的 至理名言。明朝战将戚继光在总结十六家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若 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o横观诸家拳法,可 以说各有所长,各领风骚,且让我们在茫茫拳林中漫步浏览一番,从 中领略一些拳法机理。

动与静。被誉为外家主动的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博于 人",它主张“外猛内静,藏而不露",乘势飞击,出手无情,拳谚中说: “秀如猫,抖如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其拳法朴实无华,踢 打摔拿兼施,其主张与越女的技击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被认为内家 主静的太极拳法,虽拥有陈、杨、吴、武、孙诸式,却均不离“以静制动” 之宗,技击拳法中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逸待劳,擅长借力发 力,后发制人。其后发而先至的技击原理与庄子《说剑篇》所云同出 一理。

长与短。若以出手进击长与短而论,长拳短打又各呈春秋。长 拳类的拳术松长舒展、力点明确,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以通 背拳术为例,要求肩臂松顺、“手外加手”,强调双手并发,粘衣发力; 短拳类拳术拳法密集,短促多变,主张紧攻硬逼,珠炮连发,以翻子拳 为例,出招时常是连三并四、上下翻飞,脆快犹同一挂响鞭,令人猝不 及防。

上与下。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亦是相对而言,遍及江南诸省的 南拳以拳为主,“一步三变",多桥法,擅标法,步稳而势烈,出手多 居中,十分注意“门户",间以用腿,但多不高踢;北拳中以用腿见 长,尤以戳脚拳术称最,拐、踹、丁、点、蹶、错、蹬、碾,常是一步一 腿,非踹即踢,左右开弓,声东击西,腿法多变,讲求“急起快落、硬 啃地”,素以半步赢人。相对而言,以八极拳为例,动作刚猛暴烈, 崩撼突击,技击中上封下打、冲撞挤靠,猛攻硬打,常伴以震脚跺步 发劲,并醒号发声,手随声落,咄咄逼人;而流传不甚广的绵拳,多 用掌法,主张柔而化之,多防后发招,先吞而后发,绵中寓刚,伺机 突进,又是一番春秋。

近与远。形意拳主张近攻快打,谓之“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 求”,头、肩、肘、手、膝、胯、脚乃称“七拳”并用,处处伺机而发,要求 工、顺、勇、疾、狠、真,誉为“六方之妙”;劈挂拳则是大刀阔斧,走势开 展,如长枪大戟,击长抽远,常是斜拦横打,加劈带挂,吐吞开合,以一 贯通,犹同翻扯辘辘,远击后以含胸滚臂化劲收回,以利再攻。

奇与正。华、查、迷宗拳法,架式工端,式正招圆,骨梗强壮,劲力 豁达,快收相间。起伏闪展以迷宗拳为例,上肢以甩、拍、滚、掳为法, 下肢以挑、截、挂、缠击人。醉拳的技击拳法却在身形飘忽,似东倒西 歪的醉态奇形之中,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佯醉实不醉,指东打 西,在对方捉摸不定中,乘隙而击,防不胜防。

摔、跌、拿前面所述多以踢打为多,武术中亦有以摔、跌、拿法为 主的拳术。如螳螂拳的手法勾、搂、探、挂,鹰爪拳的刁、拿、锁、扣、 封、闭、错、截,谓之连拿带打,亦拿亦打,主张松紧结合、长短兼施;追 求抖弹脆快,变幻莫测的进击法,而流行福建一带的地术拳法则以 “落地剪腿,以势就势"独步于拳林,诸如“落地轧云脚"、“倒背镰”、 “老虎洞”、“狗咬粽”等,可谓亦摔亦拿;于今流传颇少的花拳,以跌法 为主,主张侧身而进,沾衣即跌,以腰为本,盘旋转侧,进击有喜怒哀 乐,“虚势则喜,着力则怒,过势则哀,逼门则乐”,别具风貌0

当然,还有许多拳法精良,技术高超的拳术,在此难以逐一表述 其宗。

从上述拳法面面观,不难看出各家拳法有所长,也难免有所短。 若兼而习之,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却也非轻而易举之事。曾有 人创上下、左右、前后兼顾的六合拳,集各家之大成的大成拳,恐怕也 难以周全。作为散打运动,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有些拳法也不便择 用;就拳法与军事实用技术的关系而言,也有一些距离。戚继光说得 好:“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 之门也。”可见拳法有益于掌握军事武艺,但却又不是一回事。因为 在双方对垒之中,尚有诸多因素决定胜负,诚如已故武术理论家唐豪 先生所分析的:“有力无胆者不尚"、“眼不明手不快不尚"、“不知虚实 变幻者不尚”、“技巧不足以付之不尚”、“不知劳逸之数,动静之机者 不尚”、“恃其能而轻敌,有力不能持久”等等。

因此,与其说哪一个拳术厉害,不如说谁的功夫扎实纯透,谁掌 握了拳法技击的真谛,在临阵中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此而已。

(三)青少年习武在于强身

有的青少年在学得了一两套拳术之后,总觉得手脚发痒,巴不得 能找几个人打斗一番,试试自己的身手如何。除了少数人寻衅滋事 属于武德问题之外,更多的则是认识问题。

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他写的《练兵纪实》一书中提出 “既得艺,必试敌”,这是不错的。但是联系现代的武术运动,则应作 历史的分析。武术,古往今来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它的功能和概念也不尽相同。在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以肉搏为 主。恩格斯说:“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那时练武,主要付诸战事,武艺的范围要比今天 的武术来得更广泛、更实用些,通常包括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 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逐渐使武术中的拳法与军中武艺有了很大区 别。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说:“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活 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公极力主张通过习拳练 棒来灵便手脚,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把拳法作为进而掌握军事武艺 的入门之学。近代以来,科学昌明,火器逐渐替代了冷兵器,武术的 功能也从军事战场移到体育和文化生活领域中来。现代的青年人, 再也不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去追逐一去不复返的古代骑士风度,而应 当把武术锻炼作为一种强健体魄的手段,一种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有益活动。图片9

随着武术在社会职能上的变化,技术上也有所发展和变异。人 们根据健身和表演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提炼,使动作规格更严 谨,攻防技术更丰富,还通过增加幅度、变化节奏、连结贯串等技巧, 形成了和军事的防卫技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套路运动。如同马 路上行人骑自行车与体育比赛中的自行车竞技、杂技场上的车技表 演,既有共同点,又有迥异之处。

武术毕竟是勇武搏击之术。套路再变化也要保留其独特的技击 运动规律,不能脱离踢、打、摔、拿的“四击”法则,与实用的军事防卫 术也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公安、保卫、司法、侦察等特殊的工作 部门,仍然可以多注重一些与军事攻防技术相近的武术散手,对于有 价值的搏击技术要很好地挖掘继承,稳妥安全地开展。而对于广大 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增强体质的角度出发,应以套路练习为主,把 技术练精,把素质练好。急于去交手“试敌”,缺乏必备的抗击力量和

反应能力,又没有护具,安全难以保障,常常免不了出伤害事故。

闲话“少林热”

20世纪80年代,“武术热”可谓遍及全国、风靡世界。不少青少 年立志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习武练功,强健体魄,活跃身心,是很可赞 叹的。

在这股热浪中,还有一种“少林热”值得一议。

少林寺为我国武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电影《少林寺》的放 映,少林拳为很多青少年所崇仰,有的竟辍学离家,专程前往少林寺 寻师求艺。

其实,少林寺的拳法并非达摩与世隔绝、“面壁九年”而创,它来 自民间,后来又播散于世俗。中国武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兴盛。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僧们从修心养性、强筋 壮骨出发,琢磨了一套少林功法,日渐发展和完善。隋唐以后,设护 守僧兵,少林寺便成了武林精英荟萃之地。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 太祖长拳、韩通通背、马籍短打、大小红拳、龙虎蛇豹鹤五拳、擒拿与 气功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在少林寺传授过棍法。可以说,少 林寺拳法的起因与发展始终没有离开社会影响和历史推进。

历史上,少林寺三遭火劫。尤其是1928年蒋冯战争和中原大 战,焚毁惨重,不少和尚当场被烧死,也有寥寥数人流散下山,将少林 拳术传于乡镇村舍。如今北至哈尔滨有少林拳社,南抵广东有南少 林拳派沿传。就连“还山”任少林寺方丈兼武术教习的海灯法师也不 是在少林寺学的武功。因此,青少年们要学习少林拳,大可不必舍近 求远。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批优秀的武术工作者会集一起, 对少林拳术进行了整理研究,将流传广泛的查、华、炮、红、少林、六合 等拳术经过综合、提炼,创造性地编制了现代长拳,即保留了传统的 技击特点,又提高了锻炼价值。电影《少林寺》中扮演觉远、昙宗大 师,以及其他棍僧的演员,均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我国优秀武术运动 员,他们都擅长长拳,兼习其他。影片中的醉拳、地躺拳、螳螂拳、戳 脚、翻子、醉棍、醉剑、双手剑等无不以长拳为基础,融会创新。他们 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少林功夫”,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去过少林寺求师 学艺。因为,再好的拳法、功夫也可靠自己磨砺与锤炼。

如今也有的拳师为了赶浪头,迎合青少年的热望,不管什么拳 术,都冠以“少林”二字,犹同镀金一般,未免自欺欺人。任意杜撰更 改拳名,不仅不利于挖掘继承工作,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

浏览4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