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商业繁荣,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带来 了不少麻烦:环境污染、战事争端、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即使在和 平的环境中,仍面对许多生存问题,诸如被称为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 等疾病,二号杀手便是忧郁症,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生活质量问题。
中国的太极拳运动,虽不是一副药到病除的“良方”,持之以恒地 坚持,恰恰是能有效或缓解上述三大社会症状的,对人类的生存、生 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太极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许多 测试方面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功能、老年虚弱等方面,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武术协 会多年研究,对照分析了脑电、心电、血脂、微循环等方面太极拳产生 的锻炼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我的一名博士生与运动医学专家,共 同探索了太极拳对中老年人GH-IGF-I轴的调节作用,论证了太极拳锻 炼有益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运行,引起了运动医学界较大的关注。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不在此一一赘述,我想从人类学、生物学、社 会学的视角,就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疾病,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 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谈一点认识。
有一篇文章说,人类站立,用两脚行走,实现了这一质的飞跃,虽 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却不利于全身血管的锻炼,以致高位缺血、 缺氧的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
有报道说,全世界每年有1 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 率的50%以上。中国约有1亿人患高血压病,每年新增100万人以 上;脑病患者500多万人,每年新发150万人,冠心病患者1 000万人。 中国心脑血管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达26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
太极拳强调放松肌肉,“一动无有不动"、“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气达四梢",均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流循环,也有利于 对微血管的锻炼,促进微循环。上海体院一位老教授带领他的研究 生,探索了太极拳与人体的微循环。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 者管绊异常率和淤血管超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起到了调节供血 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为“第二心脏”。此外,不少研究表明,练太极拳
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脑疾病有良 好的效果。
有关的实验报告我在此不一一列举,我衷心希望医学工作者和 武术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合作,迎战人类的头号杀手,为人类的健康作 出新的贡献。
实验证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生理健康、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关 系。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性格、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能力、生活态 度、人生观念等,都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
现代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物欲和金钱刺激着人们,繁忙和竞争 给人们带来的浮躁、紧张、烦恼、压抑,使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 大增。根据曹一民的研究,世界上有3. 4亿人患忧郁症,以至于成为 人类的第二大疾病。
以“松静自然”、“舒缓自如”为特点的太极拳极有利于人的心理 调节和修身养性。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太极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哲学观。
太极拳“道法自然”,人身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当 你练完了 一套太极拳,到户外、旷野、树林、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全身 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开阔心胸“随天机 动宕”,也无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势有多低,姿势有多规范,以顺乎 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 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一体,生机无限,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之情油 然而生。忘却烦恼,进入一种恬淡自然的境界,会有一种好心情,一 份紧张烦恼之外的宁静,这对你的健康会没益?
第二,太极拳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的一种伦理观。
现代人工作中、商务中的竞争激烈,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甚至 白热化,由此引来嫉妒、烦恼、仇视;现代科技又给人创造了网上聊天 的环境,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
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着音乐舒拳 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在“沾连粘随"的运动中, 成为一种融洽感情、乐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 书中提到的:“每当一种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加以 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 的运动方式,作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外国,老 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有一种场合给他们一起练拳、交流、说笑, 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 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不少发达国家,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聚 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的情感的“魔杖”。
第三,太极拳是终身追寻和谐的养生观。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在练拳中追寻和谐,上下、身步、手眼、 内外,处处和谐,可谓“终身不尽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终身体育”,对 老年人十分有益。可以摆脱寂寞和孤独,天天练,天天有新感受。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地方是它更重视内在的养气。以“虚 灵之心,养刚中之气"o “气”被中国人视为生命之源,养生在于养气, 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即要修德。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谋,才能自 如养好精气。太极拳正可以宁静其心,使精气浩然和平。
概括地说,太极拳的健身在绵缓不断的运动中,把人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人生哲学连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心态平衡、延年益寿、生活 情趣融为一体,兼而有之。太极拳对人类的特殊功效,得以充分地显现。
正如国际著名营养专家浩塞尔在《松弛的艺术》一书中所说:“除 非你能够松弛,否则,全世界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能帮助你。” .放松身体,放松心情吧。太极拳最优长之处恰恰在于此,愿更多 的人练太极拳,愿太极拳为人类生存做更大贡献。
中国太极拳对人的修身养性价值刍论
现代物理学带来了人类新的产业革命和信息社会,毋庸置疑地 推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然而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 关系,也引起了人们严峻的思考。恩格斯根据历史的经验曾告诫说: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而要正视自然界对我们的报 复o ”这一深刻的批评洞样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印证,世界范围的环 境保护运动引起了西方人的反省。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 “它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问题,结果非但没有 使我们相信人们与大自然处于血淋淋的斗争之中,反而使我们产生 一种新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可以改变以往的对抗状 况。”从社会学的角度,一些发达国家个人本位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 家庭解体,家庭关系置于冷冰冰的现金交易之中,同样使人们困扰和 焦虑。在这一矛盾之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 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现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处,兴 起了对《易经》的研究,对瑜伽术、太极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 渴望等等。我们不能仅仅视其为一种学术现象、生活现象或猎奇。 它正是在新形势下人类的一种寻求和回归。在西方倡导的“知识之 树”获得了硕果之时,人们自然崇仰东方倡导的“生命之树”,追求养 生延年和伦理道德。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 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 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有人称其为“哲拳",正是当今太极拳热的原因 之一。在古希腊文化的“力的崇拜”、奥林匹克奋进强取的竞技运动 的延续中,出现的“SPORTS OF ALL”,与社会的大发展有关系,在 兴起的大众体育中,太极拳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试从人类学 的角度,探索太极拳对人类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 所发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以及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人生 修为效果。
(一)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 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 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极拳论》)太极阴阳学说是 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 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 构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 法自然”(《老子》),泰戈尔称之为东方文明要素。太极拳正是以“道 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将诸多要领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要求,符合 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首先,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 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 使有凹凸,无使有缺陷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 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十三势歌》);运动 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从宏观的太极论中,更为强调 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 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磕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 环”。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 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使人与天 有浑然相通之妙。
其实,中国人不仅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也把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 合为一,把“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 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天人合一” 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打半同着异化 也随之加剧,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那种脱离世界“神人合 一”观念的加强,相对来说,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 一”的观念,成为一种入世之学,必然引起人们的向往。以顺乎自然、 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人之境”, 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忘掉 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 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当然,人处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置于“世外桃源”,太极拳的修 性效应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启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遵 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 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 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正是 “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念的推衍。这种处世之学尽管也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对西方人那种极端主义会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 种局面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无过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 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忍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二)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
立论于清代中叶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哲学史中的主动学 说与主静学说相对相引,主静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充。从道家思想 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拳理的出 现。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一种符合 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要人“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既是长生之法, 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守静去 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云笈七签》)。无 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注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心清净 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徒知纵 心为快,不悟制得此心,有无穷真乐”(《秋涧集》)。太极拳将这样一 种虚静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 “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 论》)。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求“心静用一 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种求静的 方法。真正进入虚静则被视为练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实中求虚、 动中求静"的练法,把各式各样的动作意念皆归纳为一动一静的现 象,再专心一意地由动而静、由实而虚。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 一点上,去影响动作,才能越练越纯净,做到“心中无一物,及其虚 灵”,“敛入脊骨,要静”,由此,“性以静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 化不测"(《陈式太极拳图说》),最后达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 高级阶段,能以一法应万法,化万法为一法,在推手中后发制人。虚 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则为安静闲恬,虚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 无欲的平和心境。而这种心境借助于一种拳术活动来实现是颇有情 趣的:在摆脱激烈竞争、节奏紧张的工作之后,练太极拳而进入一种 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清心寡欲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 生的另一面。"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 人,忙碌一生之后,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 新的情趣,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 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 的“清心剂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每当一 个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 产生一种高情感。”今天,在这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 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到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 动,是非常可取的。“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有 兴练太极拳的人们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 情感的"魔杖’、€
(三)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是传统养生学的精 要。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曾提出“夭人合一”在“数”冲国的"天人合 一”则在“气”。气的内涵奥妙复杂,众说纷纭,概括地说,它既是客观 存在的实体,又是主体的道德精神。“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 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应。
从养生学的角度,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之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 (《天隐子》)养生之大,在于爱气。道教的养生术对中国医学作出了 重要贡献,其内丹学说为太极拳所取。诗云:“身中一宝,隐在丹田, 轻如密雾,淡似飞烟。”(《道藏辑要》)
中国的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 到方法,都十分关注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求“气 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强调气 息的调养运行。
更为重要的是中气,“须以直养而无害"(《十三势行动心解》), 有人称其为元气的最佳状态。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 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宜”(《太极拳全书》),强调中气贯 于脊中,收于丹田。太极拳理论认为,它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 气",因此“心上功夫,不在吞津咽气",而虚静的心灵才称得上 “心”。《十三势行动心解》中对太极拳的气做了精到的阐发:“以心 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 心。”这里所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气如九曲珠遍至全身,无微不到, 并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是这种主观精 神、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气如车轮”;做到“心为令,气为旗”,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腹 内松静气腾然”。
精神、心境与人的道德修养不分,《管子》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精 气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心性修养中的作用:“不以物为乱官,不以官 乱心,是谓中的。”达此境界就须虚静其心,宁静其意,使精气浩然 和平,可以怡然安乐。也就是说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诱,恬淡 自然,才能养好精气。可见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则 应修德。
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既蕴含着生命 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犹如道教内丹学说,以人 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所不同的,道教内丹术以静坐 导气,而太极拳则在绵恒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扬气”。 至此把人的心理一生理一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一延年益 寿一生活情趣融成一团,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 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学 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两个健康,是一种不可多得 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重阳全真集》的“劝道歌"说得好:“自然消 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日高眠。”
(四)尚直觉,体悟拳理与人生
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整体、重直觉,主张认知 方式与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知论、道德论三合为一。这种思 维方式显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由于“它的功用 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中国哲学简史》) 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
老子主张“为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 道”,孟子主张“尽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 习既久,就能豁然贯通。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太极拳 锻炼方法也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 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 人生、道德,将练与修熔为一炉。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 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 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 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人们 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 极大自然之机”,(《陈鑫太极拳论》)“故终身行之不能尽”,要学到老, 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觉磨砺修炼的路程。
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功夫无息法 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要靠下窃夫去体味、去 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修炼“得 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 空''的境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 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 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人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 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需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 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中国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 形式和学习方法,是人们借助运动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通过这个运 动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犹如道教养生观所说的:“当人 们按照自然的程序自然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识时,就会 获得人类的快乐(《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五)余论
当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们又回到了现代物理学上,人们发现它 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能充分适应人类社会,最终“要有体验统一自然 和协调生活的艺术太极拳运动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功能,不妨 说是其中的一支,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指出:第一,主 静学说仍有偏颇、消极的一面,和谐恬淡只是人类奋进竞取的补充; 第二,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修身养性只是健身强体的补充。 “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 对于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 能有所贡献。"(《中国哲学简史》)
我们深信,蕴含中国哲学的太极拳在推广中会对未来世界产生 更大的影响和意义,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作出贡献。
论太极拳与普遍和谐价值观
汤一介在《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中写道,20世 纪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纪,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但同时又是充 满矛盾悲惨的世纪。正如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为我们描绘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生存 图景:
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对自然界的过量的开 .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的破坏、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激 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 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国与国, 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 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人与 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使人们失去了对人与人和谐的追求。现代社 会,由于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 心理不平衡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 是在于忽视了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优厚的场质资料的同时,也 给自然、社会、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类不得不正视严酷的现 实,对生存前途进行思考。
在寻找人类的未来前途的思考中,东西方有识之士发现了强调 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 处,兴起了对《易经》的研究,对瑜伽术、太极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文 化的渴望等等。我们不能仅仅视其为一种学术现象、生活现象或猎 奇,它正是在新形势下人类的一种寻求和回归。太极拳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它是受中国传统
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它植根于太极哲学,以此为拳的理论基 础、行拳的根本,谓:“凡身处处是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 极拳论》)太极拳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合精神,体现了 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以科学、健身为主题, 以和平友谊为目标,使太极拳运动在世界日趋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 人们的喜爱和追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理 念,不去刻意追求功利目的而是带着一种愉悦放松的心情去练,做到 恬淡虚无、自然而然,即通过融入自然、社会或者通过琢磨、寻觅拳 理、拳艺及人生,会有一番感觉和兴味,使一种和谐的价值观油然 而生。
中国在经历了阶级斗争天天讲的风雨时代之后,当今提出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其意义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太极 拳运动所体现的和谐理念正是本文要探索的。
(一)体悟太极拳的和谐观念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道德”和“学 问”是不分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 学思想,是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热爱生命的人,应 该热爱太极拳。太极拳是连接人的身体和精神,使人身心合一的桥 梁。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 有裨益的。
太极拳的创编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 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而形成的。它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 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 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 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 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 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 极其和谐。这些要求使人在练习太极拳时,体悟到要达到“一动无有 不动"、“周身一家",必须做到内外、形神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全 身各部分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太极拳基 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意、气三者兼练并举,形 神兼备,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太极 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如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一阴 一阳之为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陈鑫《太极拳图说》)
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打太 极拳应该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 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法则。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 逢左必右,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
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直觉、重整体,主张认知方式与 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三合为一。如老子主张“为 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道”,孟子主张“尽 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习既久,就能豁然 贯通。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 因为“它的功用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这种重 直觉、重整体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锻炼方法有很深的影 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 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人们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 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极大自然之机”,“故终身行 之不能尽”(陈鑫《太极拳论》),要学到老,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 觉磨砺修炼的过程。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 “功夫无息法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奇妙,要靠下功夫 去体味,去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 修炼“得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 身透空”的境界(《太极拳全书》),体悟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和谐 之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 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 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日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 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只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 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太极拳运动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 形式和修炼方式,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 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 统一起来。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 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是一 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运动,成为人们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达到 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
(二)培养人与人相处的和谐情感
人类文明在强大富裕的路上疾驰,价值观念经受强大的冲击,科 技的惊人成就使得人文科学黯然失色。物欲横流、名利欲望的时代 使身外之物不断积累,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加以消化和控制,人性将 受到阻塞。
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每当一个新技术 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 种高情感。”今天,在这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以静心 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作为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动,是非 常可取的。高科技使人依靠科技来生活,却使人与人隔离,变得孤 独;高情感则是在社会及人际关系中聚集和培养。为此,在社区里组 织开展太极拳运动,大家聚在一起,伴随音乐,行拳走势,切磋技艺, 交谈人生,乐在其中,不失为一种适应现代,培育人与人相处的高情 感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孕育其中》提到学会知识, 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其隐含的是人和外界需要和谐生存 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 一种符合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要人“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既是 长生之法,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 “守静去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合,心合则神全”。(《云笈 七签》)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 心清静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 徒知纵心为快,不悟遍得此心,有无穷真乐”(《秋涧集》)O
太极化生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o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 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生成而相通。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 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十皆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泛和 谐的思想的氛围中,太极拳运动形成了以和谐对待的不同技法,以和 谐对待自己的对手乃至敌手的和谐待人法则。如太极推手讲究“舍 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 则缓随”。这一法则既是相互较技的推手练习的基础,也是在推手较 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则。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 则活,由己则滞。"(武禹襄《太极拳解》)就是一种以和谐为基础的攻防 练习方法,离开了和谐,这种练习方法也就不可能存在。人们练习太 极拳在推手中将深深体会到这种哲学思想,不是对抗,而是应保持自 身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融洽相处,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和谐则生,和谐则能和平相处。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给人 类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理念。小到人与人,大到民族与民族、国家 与国家,概莫能外。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在这世界 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 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于是他向欧洲社会发出忠告说:“在我看 来,我们目前已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认为必须请中国 派遣人员,前来教导我们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正如我们派遣 教士到中国去传授上帝启示神学一样。”莱布尼茨在此所说的伦理、处 世立身之道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在很多年前,莱布尼茨
已经在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太极拳运动作为行之 有效的操作方式,作为和谐文化的代表将弥补西方人文精神价值。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中,讲 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 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和谐观念纳入一种新的思考,使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找到了生活的情趣、价值、意义、精神寄托。“人生而静,天 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人,忙碌一生之后,面临孤独 和失落,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新的情趣, 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乐,不须朝市 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剂 “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中,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 们聚集在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情感的“魔杖"O
(三)陶冶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太极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 复始,由无极而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 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 人应“道法自然”(《老子》),泰戈尔称之为东方文明要素。钱穆先生 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即是天人合一,对人类的贡献就在此,尤其对当 今社会有深刻意义。
不论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还是根据现代哲学的系统论、宇 宙统一全息论,认识一个事物,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它,即古人所讲 “万物皆太极”。太极拳正是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将诸多要领整 合起来,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拳术之曲伸 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宏观的太极论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 性。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 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o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变化,处 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武式太极拳的走 架打手》),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圆、空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 也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空则 活泼自如。太极拳乃性命之学,兼文武之道。而道体从来贵圆通。 太极拳处处呈现圆的轨迹,正是对天地自然的领悟,是大自然规律的 体现,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拳为小道,太极大道存焉。” (《陈式太极图说》)
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 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 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 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
虚静是大自然的特征,虚静是通向道体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有以艺见道的传统,太极拳就是以艺达道。立论于清代中叶的 《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哲学史中的主动学说和主静学说相对相 引,主静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充。从道家思想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 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的出现。太极拳将这样一种虚静 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通过修炼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练拳前 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 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论》),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 态,就是要使身体达到一种符合自然的状态。这就是从无极到太极, 太极化生万物的过程。由虚静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从而进入 一种类似禅的状态,一种自由的境界。太极拳的许多要领诸如放松 自然、圆活流畅、连绵不断等都符合自然特征。
当你置身于旷野、园林、绿地等空气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心 旷神怡,用一种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心情去打一套太极拳,以顺乎 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让动作自然地流动,毫无牵扯勉强,从而 感受到大自然的无为的状态,体悟到圆、通的无碍妙境。当你静下心 来,抛开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的一切忧虑和烦恼,徐徐而动,放松自 然地练习,感觉到你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 体,与其轻轻地对话,静静地进行心灵的交流,达到一种“恬淡虚悟”、 “宁静自如”的境界。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排遣忧 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 状态。在优美的,宁静的环境里打太极拳,你会从心里深深感受到生 命的律动,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律动,会感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 一,人和万物生灵的相依相存。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感到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使命,人类不应破坏自己的家 园,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从而 达到陶冶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其实,中国人并不仅仅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 说,也视作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 论三合为一,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怪,人 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扰,困惑,主张以天人合一为诚明, 提高道德修养。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异化也随之加剧,个 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脱离世界神人合一观念的加强,这种高 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危机,德国哲学家尼采用“上帝死了”概 括了信仰的危机,即最高价值观念的失落;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用 “人茫然无家可归”概括、揭示了人的精神空虚,即人的自我失落。他 们分别从人的理想和现实的两个层面揭示了这种人文精神的危机。 因此,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必然引起人 们的向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太极拳练法,恰恰实践了这一理论。
(四)论余
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观念,它至少包含四个层面: 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我 身心内外的和谐。只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体,此普遍和谐 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才可以展开。而儒家主张的从自身修心做起更具 有实践意义,即追求自身和谐,再推及巷会、自然的和谐。不妨说,蕴 含东方和谐哲学思想的太极拳,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观 念落实到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不仅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益,也是一 座对外交流的桥梁一一人类和谐相处的和平之桥。当然,一种身体 运动的理念对社会形态、人类生活的影响不能有太高的估价和希冀, 但是否可以认为:引领得当,它所体现的价值观、伦理学及人文精神, 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传统健身术发韧
当今世界,人类最关注的是什么——飞向月球、金融风暴?还是 厄尔尼诺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生存一安全和健康。
(一)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体育
近代,人们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崇力和求知的传统召唤回 来,并与征服自然的观念相结合,“力的崇拜”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奥林 匹克运动,“知识就是力量"推动了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一时间,征服 自然、战胜同类的西方文明统治了世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 体育观念,伴同西方文化在20世纪初期进入中国,体操、游泳和竞 技,曾被认为是先进的西洋体育,似乎便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体现文明 的健身运动。然而恩格斯提醒人类“不要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 利,要警惕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果然,大工业和高科技带来的环 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倡导竞争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金钱 诱惑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酷。同样,人们重新认识了奥林匹克运 动,它为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作出了贡献。然而,它在发展中追求“更 高、更快、更强”是适应人类对于竞技的追求,逐渐远离了人们对健康 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十年中,争夺金牌带来了负效应:兴奋剂、不择手
段地贿赂、超极限训练对人体的摧残等。奥林匹克的负面作用终于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这种大趋势中,一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明为人们所 瞩目,一种志在增进人的心身健康的“大众体育”悄然兴起。在人们 开始热心于“大众体育”时,具有典型东方特点的中国传统的健身术 为人们所青睐。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体育强国,决不能只看它在奥 运会上摘取的金牌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它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和体 育设施o未来的世界,未必是东方体育替代西方体育,而必定是东西 方体育结合和互补的时代。
浏览4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