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基本上仍然是沿着竞技武术和非竞技武术 分离的轨迹,并且二者的分离渐行渐远,区别也越来越大,同时在分离的过程中,二者是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就种属关系而言,竞技武术属于中国竞 技体育的一部分,而中国竞技体育又是国际竞技体育的一个地区组成部分,无疑竞 技武术也是国际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竞技武术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它的比 赛方式、评判方法就需要向国际化竞技体育靠拢,这是一种积极谋求自身变化改革 主动适应的过程。而这种“靠拢”和武术的内倾性、地域封闭性以及体悟性的文化 特征格格不入,竞技武术的竞技化程度越高,它和非竞技武术(或民间武术、传统武 术)的分歧越大。对此,武术管理部门一直倡导多渠道、双腿并行的武术发展战略: 非竞技武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走出去”即政府积极构建对外交流平 台,鼓励武术团体和个人走出去,传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请进来”即在国内举办 多种形式的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传统武术节,邀请国外武术爱好者积极参与进来, 进行武术技艺交流,提高技术水平,领略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地域武术文 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竞技武术则继续加快国际化、竞技化进程,以竞赛引导技术 导向,以规则引导技术导向。通过《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使竞技武术比赛最大限 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比赛评判更加量化、简化,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新中国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大 会上,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之一,迈开了作为体育项目进人竞赛领域的第一步;1957 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阶段,武术比赛的评判规则也在酝酿 试行,1959年《武术竞赛规则》(1960年进行了一些修订)正式颁布实施,武术比赛 进人正规化轨道。“文革”后重新开始武术比赛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和比赛情况变 化,武术比赛赛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85年实行了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共分 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和武童级五个级别,运动员等级制度一直延 续30多年,为新时期培养了大批的竞技武术人才。1987年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设16块金牌。1990年,武术被列为北京第十一届 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武术竞赛规则》。2003年,为 了适应武术运动竞技化需要,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做了较大幅度修订,使武术 比赛的评判更具客观性。
武术散手项目于1979年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省体委三个单 位进行试点,同年8月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进行项目表演,1989年,散手被批准为正 式比赛项目,1993年被列为全运会和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80年开始拟定了 《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2年形成《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 稿)》,1990年《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颁布实施。1999年,正式更名为散打。 2004年将《全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又进行了重新修订。
4.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健身方法,已经成为 沟通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良好载体,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一种途 径。这种传播与交流将随着全球一体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日益频繁。这种传 播与交流使得武术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健身、修身理念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960年,中国青年武术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该国第二届全 运会“友谊晚会”的表演,揭开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同年,中国武术队又随周恩来 总理出访缅甸,圆满地完成了对外交流任务。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应邀出访了 墨西哥、美国,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全国武术工作 会议上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武术对外推广交流开始有步骤、有计 划的展开。1985年在西安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随后在欧洲、南美洲、 亚洲、非洲相继成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10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国际武术联 合会。1999年6月20日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全会上通过决 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这表明,武术已迈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家庭。®
三武市的历史廠呼
武术历史称呼主要集中于“拳勇”、“手搏”、“技击”、“武艺”、“国术”、“功夫”等。
拳勇:古代典籍最早的“拳勇”见《诗经•巧言》,说一个人“无拳无勇”,“勇”指 勇气,“拳”指力量。周代以“拳勇”一词代表武艺、勇力,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拳 法”之类的词,但“拳勇”包含了徒手搏击的武艺。®
手搏:《史记•律书》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用非微也®”,手搏亦 指徒手搏击之武艺。
技击:指搏斗技刺技术。“技击”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汉书•刑法志》载“齐 民以技击强®’’。
武艺:亦指搏人之技能,如“武艺高强”、“十八般武艺”。《三国志•蜀书•刘封 传》“关索妻王氏……精诸家武艺。”唐宋元明各代,武术异名颇多,但武艺一词广为 应用,明代趋于统称。
国术:张之江1927年提出将“武术”改为“国术”,获当局批准而,在当时被广泛应用。
功夫:是国外对“武术”比较流行的称呼。
第二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一武市内容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既包含了踢、打、摔、拿等徒手的技击动作,也 包含了劈、击、刺、撩、扫等器械技击动作,内容丰富,方法众多。
根据逻辑学原理,某一事物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武 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决定了武术的本质属性即技击,也就是说技击属性是武术 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特征。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其他民族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搏击类项目,也具有技击属性。这些项目 和武术的主要区别不仅仅在于技击属性方面,是它们所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 同,文化属性成为武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技击术的特有属性。因此,文化属性 和技击属性并存构成了武术内容特有的双元属性特征,这是对武术内容的界定。
二武市的分类
武术的分类即武术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些具有武术的本质属性的事物,也就是武 术的所有形式。它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流域,不同流派;不同运动形式和演练风格;内 家,外家;竞技武术,非竞技武术;南拳北腿,东枪西棍;拳术和器械等。我们在论述 问题是不可能把所有武术内容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这就要根据论述问题的需要对 武术内容进行归类划属,需要特别注意是每次划分必须是穷尽的,不能出现叠加现 象。本书主要依据武术概念,按运动形式将武术分为功法、套路和搏斗运动三类。
(一)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和简单组合动作为主进行重复性练习,以达到强身健 体、防身自卫之目的的运动。功法主要是套路练习和攻防格斗的基础,但也有个别 拳种流派没有套路只有功法运动。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先贤们依靠自 身勤劳智慧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功法动作,按对身体功用价值分为外壮功、内壮功、 柔籾功法、灵敏功法和耐力功法。
1.外壮功法
外壮功又称“外功”、“硬功”、“硬气功”,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使身体具备超乎常人的击打、抗击打能力,能够硬踢硬打或者使身体接受超强外 力。如传统的排打功、铁砂掌、螳螂爪、鹰爪功、三靠臂、竹叶手、点石功、观音掌、打
千层纸等。®也有一些外壮功属于伪功法,如金枪刺喉,表演者双手前后持枪,用 枪头靠住喉骨,前手于枪身三分之一处用力斜下按,这样自然枪就下弯了。
2.内壮功法
内壮功又称“内功”、“内养功”、“养生功”,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 段,对人体的精、气、神及身体各系统进行修炼,使达到“内壮外勇”的锻炼效果。如 浑圆桩、活步功、坐功、卧功、腹式呼吸法等。
3.柔韧功法
柔軔功法又称“柔功”、“软功”,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高 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长度。传统的压肩、压腿、溜腿、涮腰、下桥、咬 靴都是这种功法。
4.灵敏功法
灵敏功法,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自身闪转、斜进、身法 的能力,用以躲避对方进攻,或提高演练能力。如八卦掌的走砖、梅花拳的穿桩、沙 袋功等。
5.耐力功法
耐力功法又称为“超距”、“远距”,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 高自身长距离奔跑能力和有氧耐力。如夜行术、沙腿跑等。
在传统的功法运动中,有些功法作为提高武术专项技术和能力的有效手段一 直沿用至今,如“木人桩”、“涮溜腿”、“三靠臂”。有些功法已运用运动训练学原理 推陈出新,如“石担功”、“千金闸”中的“石担”和“闸’’被“杠铃”替代。有些功法的合 理性还有待科学进一步解释,如“铁布衫”、“铁档功”。有些功法对人体伤害较大或 带有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如“吞剑”、“飞檐走壁”、“穿墙术”等。

浏览8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