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心理学开创之初曾受苏联学者很大影响。按照当时苏联运动心理学家鲁吉 克的划分,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可分为过分激动状态、盲目自信状态、赛前淡漠状态、 战斗准备状态四种。此种分法显得概念混乱,标准不统一,但此分法影响广泛,至今不 少教科书上仍在介绍。
赛前心理状态这一概念具有十分复杂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认识状态。包含运动员的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状态。
- 注意状态。包含运动员注意的指向(心理活动的方向性)、注意的集中或分散、 注意的稳定或漂移、注意的分配程度等。
- 情绪状态。包含运动员情绪激活水平的高低、心理压力的大小等。
- 意识以及意志状态。包含运动员赛前活动的目的性、方向性、自觉性,对未来 比赛目标的期望、自信心等。
此外,还有运动员的动机状态等。
总之,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应从上述几个方面着眼,依据每个人的情况作具体的分 析。须知每位运动员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人,既有其生物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 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分析,既要从微观上看,又要从宏观上看,既有分析,又需综合, 而且应从整体论上予以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各个部分 或方面都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了解这些我们才有可能了解人的真正的“心理”。
(二) 赛前的心理准备
1.
心理准备的意义赛前准备是一个总体概念,它包括为夺取优异成绩所做的各种准备,如思想准备、 专项技术准备、身体机能准备、道德准备和心理准备等。
所谓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准备是和日常训练结合在一起的。“养兵千 日,用兵一时”,养兵是为了用兵,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比赛。何况比赛不止一次, 一次比赛后的训练是为下次比赛做准备。狭义的准备是指面临一次具体比赛所做的准 备,我们通常所说的准备往往指这一种。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二者并无严格区别,“平 时”和“战时”仅有相对的意义,对于非一日之功可以奏效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训练来说 更是如此。
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在于提高各种心理能力,掌握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手段 和方法,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心理稳定性,特别是增强抗干扰能力,以便使自己在任何复 杂的比赛情境中都能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身体和技、战术水平,最后夺取胜 利。
2,心理准备的内容及其理论依据(1 )端正比赛态度、调整比赛动机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客观对象较为持久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它具有认 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是指个人对某种事物与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 评价意义的叙述,这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人对某一事物的情感体验,如尊敬或 轻视、喜欢或厌恶等,它是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人对这一事物的反应倾 向,即行动的准备状态及反应的意向,这是态度的最终结果。许多实验研究证明,态度 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以及外显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态度决定着对外界事 物的判断和选择,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影响着人的工作效率,柔道运动员对 比赛的态度也是如此。首先,运动员对比赛是为集体、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认识是基础,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则是态度的核心,这种情感就可激励运动员 克服困难、积极训练及参赛的意向和行动。如果态度不是这样,意向和行为则可能指向 其他方面。此外,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个体在日常生活和社 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群体的期望与规定、运动员本人的个性以及社会文化等 因素,这些方面都需要教练员予以重视并加以引导。
比赛动机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心理动因,是参加比赛的核心因素。动机可分为内部 动机和外部动机、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社会动机和个人动 机、主导动机和附属动机等。动机起源于内部,参加竞赛是为了情绪上的满足、发展技 能等谓之内部动机,参赛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名誉、地位、社会承认等谓之外部动 机。而只有正确的社会性动机才能对运动员的参赛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动机强弱 也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它与运动成绩成“倒U”形曲线关系。
(2)明确比赛任务,确定奋斗目标
比赛任务是否明确和奋斗目标是否清楚,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努力的方向。有了明确 的任务和清楚的目标,就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责任感,动员一切力量投入训练和比赛。反 之,则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比赛中就可能心神不定,手足无措,技、战术水平难以发 挥。
明确比赛任务,首先应掌握有关比赛及对手的情报,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以 己之长攻彼之短,克敌制胜。
日本运动心理学家松田岩男认为,目标对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意愿和发挥身心潜力具 有巨大效应。目标和任务定得过低,容易减弱动机的作用,过高也会削弱动机的作用。 因此,目标和任务适宜,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才能激发比赛和训练动机。美国的 克拉蒂给运动员确定了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跟踪观察其运动成绩变化,结果发现当目标 任务的难度在成功率50%时,运动成绩提高最快,过高或过低的目标任务都有碍于成绩 的提高。此外,还需对运动员的“向往水平”进行研究。有人认为.理想目标和最低可 接受水平之间差距不宜太小,否则会造成运动员情绪焦虑而导致失误。例如一位柔道运 动员比赛的理想目标是得冠军,通过努力他也可能达到此目标,但如果他的最低可接受 水平只是亚军,那么就会引起焦虑,影响比赛成绩;若定在第四五名,比赛中他就可能 较为放松,获得冠军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些。还有人认为,教练员要给运动员多定些过程 目标,少定些结果性目标;多定些冲击性目标,少定些必须性目标。
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情绪变化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是人对事物态 度的体验,是由现实事物引起的,与人的种种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情绪既是内部体 验,又是反应行为;既有生理过程,又有外部表现。因此,情绪是个体的一种复合的心 理状态,它由情绪内部体验、情绪外部表现和情绪生理反应三种因素组成:内部体验是 指喜、怒、哀、恐、忧等状态下的内心感受,可用问卷法测量;外部表现是指情绪状态 下人的各种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可用行为观察法测量; 情绪生理反应比较复杂,概括来说,个体接受来自客观现实的种种刺激,先在大脑皮层 进行评价、整合和调节,然后在下丘脑、边缘系统成为情绪体验,最后再通过内分泌系 统、内脏、肌肉、骨骼等的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皮肤电、心率等生理反应指 标亦可测量情绪。
运动员的情绪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运动性兴奋、 振奋、竞争感、荣誉感、义务感与责任感等,消极情绪表现为过于紧张、焦虑、动作拘 束、反应迟钝、注意范围狭窄、思维过程缓慢等。严重的消极情绪便是情绪失调,这是 由长期的高强度的环境刺激引起的运动员的过度应激反应,它可以破坏运动员的心理健 康,引起多种神经机能疾病。
原苏联运动心理学家古梅纽克等人曾对300名不同等级的运动员进行多年考查发 现,参加国际和国内大型比赛的运动员中,50%~55%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疾病,情 绪失调疾病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经受过度的身心负荷,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 和自己上场的重要性。他们经过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和临床观察,将情绪失调划分为四 种神经机能病态反应,即焦虑性神经症、厌倦性神经症、反抗性神经症和疑病性神经 症。
- 焦虑性神经症:又称“惊慌期待性反应”或“运动焦虑症”,是由于运动员以往 在比赛中偶然失利,引起心理和生理某些机能的暂时失调,继而对自己能顺利完成动作 产生怀疑,临赛时感到极度紧张、不安和焦虑。随着焦虑性神经症的发生.运动员的行 为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甲、极度兴奋,手忙脚乱,多余动作产生;
乙、脸色变化,说话语调不同往常,有时口吃;
丙、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答非所问;
丁、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
戊、对教练员的忠告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己、临赛前失眠,食欲不振;
庚、小便频繁。
进行神经机能检查时发现,这类运动员四肢肌腱反射和腹壁反射增强,手心和脚掌 多汗,发冷,眼皮、舌头和手指明显颤动。症状持续时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几分 钟,有的几小时,甚至几天、几个月。运动焦虑症的产生除以往比赛挫折之外,还有许 多原因,如对运动员的期望值过高而同时运动员的自信心不足;比赛的意义重大,规模 较大;与难以对付的对手比赛,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不足;运动员对消极暗示感受性太 强,教练员的指导行为不当等。对于患有运动焦虑症的运动员可采用合理情绪治疗、脱 敏疗法、放松训练、暂时转移注意力、催眠疗法以及使用安定、利眠宁等抗焦虑药物进 行治疗和调节。
浏览1,1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