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手不离面,落手劈三山
“三山”指对方的左颧骨、鼻梁、右颧骨三个部位,这 三个部位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通背拳讲求技击的实效性, 出手不离对方面部,击中则仆,无需花哨动作,强调出手准 确,有的放矢。
(二)放长击远,直出直入,身随步变,步内含腿
通背拳强调放长击远,注重“鞭劲”甩膀抖腕,在中、 远距离与敌周旋,克敌制胜。远则长击,近则冷抽。出手要 直,回手要快,走直线,重实用。拳诀云:“急上又加急, 打倒还嫌慢。”
通背拳依靠步法的闪展腾挪,进速退疾,灵活多变来完 成击打过程,讲究“胯如奔马,腿如钻”。通背拳对于腿法 有明、暗、奇、绝之分,通常明腿较少,暗腿较多,以步藏 腿,步中含腿。“提膝有法,落步有腿”,腿法与步法配合运 用。
(三)出手为掌,点到成拳
通背拳练拳不见拳,出手为掌,只有击到才成拳,虚虚 实实,灵活多变。名为通背拳,其实用拳不多,掌法占主
要。
八、怎样体会正确的通背拳“劲感”
“劲感”是因抖肩发力对自身产生的运动感觉。
通背拳发劲以冷弹劲为主,冷似脱鱼,急如雷霆,快似 放箭,有一触即发之威。冷弹劲抖发要求习练者做到劲发于 脚根,贯通于腰背,抖发于指端,能够在瞬息间将全身惊炸 弹抖力集中于身体某一点抖发出去,克敌于举手之间3
体会正确的通背拳“劲感”,对于学习掌握通背拳技法 有“事半功倍”之效。“劲感”体会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不 可少的学习过程,“劲感”的体会方式因师承不同而五花八 门,各有千秋,形式不同,B的却都一样。下面仅列举一个 简单的方式,初习者可举一反三,反复操练体会。
体会正确的通背拳“劲感”首先需要学会放松。放松包 含两层含义:一是精神意识放松,二是身体肌肉、筋腱、关 节放松。即以意识引导肌体进行放松。放松的尺度以呼吸均 勻、肌肉感觉松弛无紧张感为适度。注意放松与软瘫不可混 清,软瘫是无目的的放松,放松则目的明确,旨在使肢体松 活柔软,便于出手迅捷,灵活多变。下面以穿掌为例,对通 背拳的“劲感”体会方式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放松
通过精神意识按顺序依次放松颈、背、肩、大臂、肘关节、 手掌、手指,顺序轻轻抖手臂相应部位,这样反复重复多次。 手臂放松的正确感觉是小臂松沉,手掌、手指略有胀感。
(二)抖发
1.手臂自然放松,以手腕指导小臂上抬,肘关节自然 松沉,肘尖不可向外撑拐,自然下垂。
2.当小臂抬至齐胸位置时突然抖肩向前丟掌如同抽抖 皮鞭一样。丢掌至极限时振臂、抖腕弹指,手掌与肩同高, 掌心朝下。
3.随后松肩、松肘、松腕、松指,按原抖发路线自然 收臂。
整个抖发过程不要停顿断节,手臂抖劲的正确感觉是肩 关节、大小臂及肘关节有脱节拉扯感,手掌、手指有明显麻胀感。
通过手臂这种放松—抖发—放松三个过程,逐步体会正 确的动作感觉,手臂的“劲感”找对之后再体会劲发于腰, 以腰带动四肢,使腰处于拧转伸缩运动中,由大动到小动, 逐步做到以腰发劲不留痕迹。一动即发,全身形成一个整 劲。
上述仅是体会通背拳“劲感”的一种方式,习者可以初 步掌握正确“劲感”之后,再举一反三,无须拘泥一法。由 手臂的“劲感”体会,继而逐一不同方向、不同种类地体会 其它发力感觉,在套路操练中慢慢体会把握,逐步加强功 力,这样便越练越有味道,练拳的兴趣会大大提高,成绩自 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九、通背拳与劈挂拳之间的关系
中国武术门类中有许多拳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形 式上甚至有时会使人混淆,通背拳与劈挂拳就是两种非常接 近的拳种,故有必要加以论述。
首先介绍一下劈挂拳。
劈挂拳,古称披挂拳,是在民间流传历史较为久远的北 方拳种之一,早在明朝中叶民间就广为流传。随后大约在清 朝嘉庆年间,河北一带出现劈挂拳两大支流:一支是河北盐 山县小左庄左安梅(人称左八爷)传授的劈挂拳;另一支是 河北南皮县大石佛咎村郭大发传授的劈挂拳。两个支流的劈 挂拳拳路不同,各具特色。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 馆长张之江广罗人才,一时间名家汇聚,群星璀燦。其中劈 挂拳两大分支的传人均受聘为国术馆教官。盐山一支传人马 英图和南皮一支传人郭长生(人称郭燕子)在馆中意气相 投,交情深厚。二人遂排除传统门户之见,将两支劈挂拳技 法相互交流,对劈挂拳进行了共同研究和整理。并于此期间 创编出倍受后人称道的两个优秀劈挂器械——劈挂刀和疯魔 棍,在劈挂拳发展史上写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篇章,使劈挂 拳无论在拳理上还是技法上都上了一个层次。
接下来,我们将通背拳与劈挂拳加以比较。
劈挂拳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通背拳二十四手精华,有效 地提高了劈挂拳的实战技击水平,由此而在劈挂拳的主要发 源地沧州产生了“沧州劈挂通背劲”的说法。沧州擅通背拳者大都会劈挂,练劈挂拳者也都懂通背拳。
劈挂拳和通背拳在风格上具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劈挂拳 讲究大开大合,猛起硬落,合蓄幵发,刚柔相济。技法上要 求搂臂合腕,拧腰切胯,合膝钻足,要求臂及腰、胯、肘、 肩、腕各关节柔活自然,放松不拘,劲法上与通背拳相同, 都要求使出“鞭打劲”,“鞭杆就是腰,鞭梢就是手,鞭把是 两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通背拳和劈挂拳可以说是姊 妹拳种,两者在拳理拳技上颇为接近,如出一辙。
在风格接近的背景下,通背拳与劈挂拳在拳路结构和劲 法上存在着一定差异。通背拳技术内容较之劈挂拳更为丰富 多彩,劈挂拳拳械相对稀少,最早流传有四路:一路劈挂、 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目前在沧州地区劈挂拳较 为流行的套路有快套劈挂、慢套劈挂、青龙拳、挂拳、炮拳 等;器械套路有劈挂刀、疯魔棍以及后期引进的苗刀(两 路)和其他一些器械。通背拳相比劈挂拳则不仅有众多分 支,而且主要分支的拳械套路比较丰富。通背和劈挂在结构 上比较,两者的早期流传形式相同,均以单操和小组合形式 延续流传下来,随着套路的编创则出现差异,劈挂拳套路均 短小精悍,不如通背拳套路长短倶备,大小兼全。在劲法 上,通背和劈挂在讲究“鞭劲”的共性大前提下存在个性差 异,劈挂拳突出“翻扯劲”和“辘轳劲”,而通背拳则着力 “冷弹”,纵横交错打出“冷、弹、脆、快、急、硬、沉、 长、绵、软、巧”等劲力。
为了有较形象的认识,下面以通背拳劈掌和劈挂拳单劈 手为例,在动作细节上将通背拳与劈挂拳做一比较:通背劈掌和劈挂单劈手在拳势上很接近,都是大开大 合,转腰带臂,借助收腹含胸之力,自上而下轮掌发力,力 达指掌,拳势刚劲猛烈。在动作细节要求上两者有明显不 同,通背劈掌在探背、肩、合肘、直臂下劈时,手臂在运 动中途突然翻掌,力点由掌小指一侧转变为掌背,同时用另 一手掌迎击下劈的小臂做响,而下劈掌继续下行以掌背击响 身体同侧大腿腿面,发声点先是小臂后为腿面,力点由小臂 转变掌背。击拍要求动作轻快,落点准确,声音脆亮。劈挂 单劈手则要求先往后挑臂,小臂贴胯而过由后轮起,增大发 力力度,然后转足合膝,转腰带臂,两臂同时协调运动,立 圆划弧,向上轮掌,轮掌时拧腰切胯/下劈除含胸收腹外, 还要求拧脚尖、摆脚跟,两臂上下交错发力,下劈臂之肘与 身体异侧腿的膝部外侧贴紧,另一手上挂至身体异侧耳旁, 两臂抱紧。下劈时手腕里合,边搂边劈,力点在小臂和掌小 指侧,充分体现出劈挂拳“拧腰切胯、搂臂合腕”的技术特 色。
通背拳与劈挂拳都是单式和套路结合,体用兼备,注重 实战效果的优秀武术拳种。比较两拳种的目的在于开阔眼 界,取长补短,彼此借鉴。正如沧州流传的那句老话一样: “通背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十、通背拳论摘要
通背拳精义108字
观察策略,窥详视览,引诱诓诈,聚神惊吓,抖搠摔炸,抽撤转还,摧搓拍踏,搂扒缠掳,穿攉崩挑,习掠锁 扣,劈擂击捉,翻展挺裂,弹钻挤刺,捋挂带领,捧掩接 擎,滚沉揉榥,冲推搡送,拱拥闯扑,承支补靠,撬撩点 撞,棚框搬拦,圈揽勾劫,削摩拨捕,进退激绞,伸缩往 来,起落收放,晓悟思慎。
论虚实
胜败全凭虚实,实则易破,虚则难攻,若彼虚我实则性 贪,贪则性猛,猛则出手无虚,遇敌一变束手矣。
八忽论
忽进忽退,忽曲忽直,忽高忽低,忽如大鹏展翅,忽如 猿猴入洞。
五行掌论
摔掌如炸弹,劲由腕发,抖搠摔炸,抽撤转带。拍掌如 迅电,劲由肩发。摧搓拍塌,搂扒缠掳。穿掌如星窜,劲由 指发,穿攉崩挑,刁掠锁扣。钻掌如放箭,劲由腰发,弹钻 挤刺,捋挂带领。劈掌如霹雷,劲由背发,劈擂击捉,翻展 挺裂。
气法论
习武先练气。用气之法,身动气莫浮,浮则足下无根。 宜平其气,则气自然下沉,不可强沉,强沉则伤及内体。
九工劲论
急、硬、冷、抖、涵、虚、移、缩、脆。
豸手论
头顶项领,前空后丰,虚胸凹肚,探背松肩,臂长腕 活。琵琶骨,活如扇,两手相连似星转。肩肘腕胯膝,心力气血胆。
手背如铁腕如绵,两只胳膊如皮鞭。肩似风轮胸如洞, 两腕发动活如电。
应敌论
见敌动手如拔草,似提婴儿一般同,拳法不离中平正, 输赢全在灵机动。欲退来敌稳准狠,沾衣发劲冷急硬。两手 灵活巧连环,脚踏中门往里钻。发招变化猛如浪,闪展交错
招如电。
张。出手心莫善,发招先打脸,出手不打两太阳,耳根脑后命亡.

浏览7,9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