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糖酵解能力,习惯上以运动中血乳酸的浓度来表示。一般认为,运动中血乳酸浓 度愈高,糖酵解能力愈强。据研究,在固定自行车功率计上定量负荷时,儿童少年血乳酸浓 度较成人低(图2-2-7),这表明儿童少年的糖酵解能力低于青年、成人。

在有氧代谢能力方面,儿童少年的最大摄氧量低于成人,运动时每分心输出量和每搏 输出量均比成人低。儿童少年的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氧合能力也较低,加之能源贮备少, 所以有氧代谢能力也比青年、成人差些。图片11

应该指出,儿童少年供能能力还存在年龄、性别差别。一般来讲,年龄愈小,其无氧、有 氧能力愈差;同年龄不同性别中,男孩的无氧、有氧能力均大于女孩。因此,在训练中应考 虑到上述特点,不同对象应区别对待,循序渐进。

内分泌的特点:儿童少年的内分泌系统随年龄增长逐步发育成熟,因而其激素分 泌水平较青年、成人低,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这是儿童少年运动能力低于青年、成人的重 要原因之一。

12岁之前的儿童,胰岛素分泌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儿童肝糖元含量相对较少,可能 与胰岛素分泌水平低有关。

10岁之前的儿童,生长激素的分泌水平与年龄相关。10岁以后,尤其是生长发育突进 期,分泌水平明显增加,到青年期有所下降,直至成人期稳定在一定水平。因此,儿童在生 长突进期时,骨骼生长较快,肌肉生长较慢,体脂减少,身体表现为瘦长型,肌力与耐力相 对较低。这一时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少年,除适当控制运动量外,还应增加营养,供给充 足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10岁之前的男女儿童,由于性腺还处于发育阶段,雄性激素分泌水平差别不大,故 男、女儿童运动能力无多大差别。但到青春发育期间,男孩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猛增,表现出 肌肉和骨骼生长明显加快,瘦体重、肌肉力量明显增加,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女孩由于雌性 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体脂贮存而显得丰满,而瘦体重与肌力的增长不如男孩,因而运动能 力的增长不及男孩,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在青年、成人男女之间也较明显

(二)武术训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训练对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运动训练对儿童少年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具有一定 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与儿童少年正常生长发育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儿童少年处于骨骼生 长时期,运动训练的应激作用可促进骨骼发育,使骨骼变得坚固,有利于抵抗应激时产生 的压力,但是过量的负荷如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可损伤骨生长的骨甑区,甚至能引起骨骼弯 曲变形。因此童不宜进行负重过大的力量性训练。

与成人相比,儿童少年的肌纤维较细,肌肉蛋白质少,糖元等能源物质贮备低,肌力 弱,耐力差,易疲劳,所以不宜进行长时间的大运动量训练,或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而以灵 敏性、柔软性、协调性活动及全面身体素质锻炼为宜。

不同的训练方式,可使儿童少年骨骼肌发生不同的生化变化,如系统的耐力训练,可 使肌糖元增多,有氧代谢酶类活性增强。系统的无氧能力训练,则可引起无氧代谢酶活性、 尿肌酊排出量和尿肌酊系数均有提高(表2-2-7)o

有必要指出的是,雄性激素是促进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激素,男孩在体内雄性激素尚未 达到男性成人水平时,任何训练均不能达到骨骼肌最高水平的发育和最大肌力。

少年儿童在武术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安排全面训练和专项训练。提倡少儿武术运动员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避免早期训练专项化,这符合少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不会推迟出成绩的年龄和增加专项化 训练到出成绩的训练年限。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可与全面的技术训练相结合。在掌握武术各 种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技术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专项身体素质,不要过早分项。由于武术 比赛对动作规格要求高,占分值的五分之三,故在少儿武术运动员全面技术训练的阶段,

需重视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规格,待少儿发育成熟到一定的阶段,再强调动作的劲力和 协调等。

(2) 根据各发育阶段的特点发展技术能力。根据少儿不同年龄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安排技术训练,可有效地发展某些技能。

一般7岁前骨骼肌生长速度稳定,7 ~ 12岁肌肉生长渐缓慢。14岁左右尤其是男孩迅 速出现肌肉体积增大和力量增加,并持续于整个青春期。在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及男孩体内 雄性激素未达到成年男性水平之前,运动员不能达到最大肌力。对肌肉力量训练的反应, 存在着性别差异。同样的训练,7 ~ 13岁的女孩等长力量的增加比13 ~ 19岁女孩快。男孩 情况正相反,对力量训练的反应,青春期后较青春期前大。少儿时期因骨骼负重能力差,肌 力弱,故不宜过多进行高强度力量性训练,而应根据此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安排灵敏性、柔 韧性、协调性的训练为宜。

协调性等能力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7〜14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此阶段 进行武术基本技术的全面训练,可充分发挥协调的能力。13 ~ 16岁为青春发育期,因内分 泌等因素,协调能力不稳定,可安排身体素质训练。16~19岁发育趋于稳定,运动素质已较 好,表现出极好的协调能力,可安排全面技术和自选套路等技术训练(图2-2-8)。

(3) 科学地安排训练负荷,避免不合理的训练造成损伤。少儿体内各系统组织尚未完 全发育成熟,年龄越小越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织器官的完善程度逐渐接近成 人。此外,少儿依靠有氧氧化的能力较差。所以训练时,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重复次数等 应低于成人,练习间的休息间歇需长些,训练总量少于成人,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

少儿年龄越小,骨组织中水分和有机成分(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比例越高,无机 盐(钙和磷的化合物)比例越小。有机成分决定骨的弹性和韧性,无机盐则决定骨的硬度。

儿童骨骼虽弹性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和负重能力差,故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力量性训练, 以免骨骼弯曲、变形。

少儿骨骼肌含水量较成人高,蛋白质、脂肪、糖元及肌红蛋白等化学成分较成人少,肌 纤维较细,肌力弱,易疲劳。此特点在少儿间无性别差异。年龄小的武术运动员应避免长时 间的大运动量训练。

武术运动员需具备良好的无氧耐力素质。对少儿运动员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应注意 其特点。少儿的最大糖酵解能力低于成人,体内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较青年、成人差,肌肉 耐酸能力较弱。少儿运动时,血pH值降至7. 2时,肌肉即丧失收缩能力,而成人血pH值降 到7. 1时,肌肉才失去收缩能力。而且经训练后,成人的肌肉在血pH值7.0以下时仍能收 缩,少儿经训练虽可提高肌肉耐酸能力,但不能达到成人的水平。少儿运动员乳酸能力训 练时,血乳酸值应低于成人的标准12毫摩尔/升,安排的练习强度和间歇使血乳酸值变化 的幅度较小,训练总量低于成人。

有氧代谢能力对武术训练后的恢复工作起重要的作用。少儿有氧耐力训练时,应以中 枢性心肺供氧和能源能力训练为主,外周性工作肌对氧和能源的利用能力训练为次。不能 过多地引起全身性疲劳,尤其要避免疲劳时仍进行大强度训练。年龄幼小的孩子因肌糖元 和肝糖元贮量少,过长时间的训练会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儿童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应注意在高温高湿环境内运动时防止中暑,寒冷环 境下避免冻伤。

(4)合理重复、注重培养正确的动力定型。运动训练使少儿的机体产生了生物学适应, 使运动能力提高。但这种适应是有限的,甚至是暂时的,需要不断加以巩固,否则已获得的 训练效果会逐渐消退。已发现成人运动员停训后,肌肉内能源储量减少,肌肉力量减弱。

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着重于形成正确的动作规格和技术概念,合理地重复训练,有助于培养少儿运动员正确的动力定型,为今后的技术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少儿在训练期间应注意营养,饮食内有足量的糖、蛋白质、维生素、钙和磷等,休息睡眠要充足。营养和睡眠的保证可提高训练效果以及有利于少儿的生长发育。

小结:

ATP是骨骼肌唯一的直接供能物质。体内可生成ATP的能源物质有CP、糖、脂肪 和蛋白质等。体内的能量供应系统包括无氧代谢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以及 有氧代谢系统。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强度时,各能量系统占的比例不同,发展各能量系统的训练原则也不同。武术长拳类主要是糖酵解供能。太极拳是以有氧代谢供能 为主要代谢特点的拳种。

存在着一些限制或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生化因素。限制武术竞技能力的因素有 能源物质消耗、体内pH值降低、中枢性疲劳等,促进因素是糖、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 质及抗疲劳物质等的合理补充。

少儿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能力比成人低。武术训练可促进少儿骨骼肌肉发育, 提高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能力等。对少儿武术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处理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的发育特点发展某些技能,控制训练总量,避免受伤。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常由于肌肉主动强烈收缩或被动过度拉长所致,以肌腱附着处和肌腱与肌 腹交界处较易发生。武术运动中大腿部肌肉拉伤较多,尤以后群(胴绳肌)和内侧群(内收 肌)多见。大腿后群肌是指半腱、半膜、股二头肌,又称胭绳肌,它们多起自坐骨结节,下行 止于胫腓骨。股内收肌多起自耻骨,止于股骨。

原因和原理:当运动员做“压腿”“劈叉”动作及跳跃时,伸膝屈髓落地,容易被动地 拉伤大腿后组肌群,其损伤部位常在肌肉的起点处。当运动员在跑动或踏跳需用力后蹬 时,该肌群容易因主动用力而引起拉伤,损伤部位以肌腹多见。当两大腿过度外展时(如武 术运动员跃起后成劈叉落地),容易引起内侧肌群拉伤。引起上述肌肉损伤的原因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1)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要的状态,尤其是在气 温较低时容易引起损伤。

(2) 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差,力量薄弱Q也可能因屈肌和伸肌之间、外展 肌与内收肌之间的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以致较弱的一侧容易损伤。

(3) 疲劳或负荷过度,使肌肉的收缩力减弱,协调性下降;或负荷过度,超过了肌肉的 承受能力,均易造成损伤。

(4) 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动作幅度过大,都违背了生物力学的要求,故易致伤。

症状:局部疼痛、肿胀,在坐骨结节或耻骨处(肌肉起点处)或其他损伤部位有压痛, 伤处肌肉紧张或痉挛,触之发硬。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造成大腿 内收或行走困难。肌肉抗阻力试验阳性。如系肌肉完全断裂,受伤当时有撕裂感及闪痛,局 部肿胀明显,皮下淤血严重,触摸时可有凹陷,由于断裂的肌肉收缩,在凹陷附近可摸到膨 大的肌肉断端。

处理: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除用冷敷和加压包扎、包敷新伤药等措施外,应将受 伤肌肉置于放松位置以减轻疼痛。轻者24小时、较重的48小时后可以开始按摩,手法要 轻缓。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伤后训练:肌纤维部分断裂者,伤后可停训2~3天,健肢和其他部位可以继续活 动。2~3天后逐渐进行功能练习,但应避免重复受伤时的动作。一周后,可逐渐增加肌肉 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做伸展练习时,以不加重伤部疼痛为度。大约两周后,症状基本消除, 可逐渐进入正规训练。训练时伤部必须使用保护支持带,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立即停止训练,卧床休息,积极治疗,伤后训练和专项训练 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防: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在训练中应加强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合 理安排运动量,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

(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由股骨、胫骨和旅骨构成,它是全身最大的关节,其关节面浅而宽,主要依靠关 节内外韧带紧密联接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使关节坚强有力。其中侧副韧带有防止关节侧 方移位及旋转的作用。

内侧副韧带呈扁三角形,起于股骨内上躲,止于胫骨内侧骤,在下降过程中,它与内侧 半月板及关节囊紧密融合(图2-3-1),故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可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

外侧副韧带起于股骨外上鳏,止于腓骨小头。在外侧副韧带和外侧半月板之间没有纤 维连接(图2-3-2),因此当外侧副韧带断裂时外侧半月板不易受伤。

武术运动中,膝关节的韧带损伤以内侧副韧带损伤为多见。

原因和原理:内侧副韧带有调节运动和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其紧张度随膝关节角 度的改变而改变。当膝关节完全伸直或完全屈曲时,该韧带基本处于紧张状态,限制了膝 关节外翻和胫骨的旋转活动;当膝关节半屈曲位(130 ~ 150。)时,韧带较为松弛,此时膝关 节稳定性最差,容易造成膝外翻损伤。武术运动中,许多动作都是在膝关节半屈位时完成, 如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和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都会造成膝关节的外翻,导

致内侧副韧带损伤。若力量较小,只限于内侧副韧带纤维的过度牵扯或部分断裂,韧带仍保持原有的连续性;若力量过大,除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外,还可合并内侧半月板的损伤。图片12

症状:

轻度扭伤伤部疼痛、压痛、轻度肿胀,功能无明显障碍。韧带紧张试验阳性(即膝关 节伸直,因韧带紧张,伤部疼痛;膝关节半屈曲韧带松弛,疼痛消失)。

部分断裂 伤部疼痛较重,肿胀明显,膝关节维持在半屈曲位,活动受限,有轻度跛 行。伤处有压痛,尤以股骨内上鳏较明显。膝关节侧扳试验阳性(膝关节伸直固定,外展小 腿,损伤处产生剧烈疼痛,为内侧副韧带损伤)。

完全断裂 伤部剧痛,肿胀,大面积淤斑,跛行,有关节不稳感,功能明显障碍或丧失, 膝关节维持在屈曲位。伤部可触及韧带断裂的凹陷。膝关节侧扳试验除出现疼痛外,还有 明显松动感和异常活动。

处理:

轻度损伤 局部可敷消肿止痛的中药,肿痛减轻后,伤部可进行按摩和股四头肌力量 练习。

部分断裂 早期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膝关节于微屈位1〜3周,内服、 外敷止痛药物;48小时以后可做按摩、理疗,并配合股四头肌力量练习。

完全断裂 一旦确诊,应送医院由医生处理。

伤后训练:

轻度拉伤,三天后即可在支持带保护下进行持重行走练习。

对部分断裂者,只要疼痛缓解,就应在固定下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静 力收缩(绷劲)、直抬腿等。一周后可在固定下站立或扶拐行走,并逐步进行负重活动;两周 后,解除固定,做膝关节伸屈活动,并在胶布支持带或弹力绷带保护下逐渐练习走路、小跑 和力量练习,如此进行10天后如无异常反应,可逐渐参加训练。

对完全断裂手术治疗者,手术后2~3天,即可在固定下做股四头肌“绷劲”“抽动”练 习。一周后可做下肢抬举练习和不持重的扶拐行走;两周后可逐渐加大膝关节活动度和不 扶拐的行走练习;3 ~4周后,可进行一些下肢力量和肌肉柔韧性练习,如蹲起、伸展练习 等,这样进行一周后,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渐进行训练。

预防:加强膝部肌肉力量练习,掌握动作要领,搞好场地卫生,加强保护。

(三)膝关节半月板撕裂

半月板位于股骨与胫骨之间,为半月形的软骨板,有内、外两个。内侧半月板呈“C” 形,边缘与关节囊及内侧副韧带深层相连;外侧半月板呈“0”形,与外侧副韧带是分开的 (图2-3-3)o半月板的主要功能为充填关节间隙,使关节吻合;缓冲股骨与胫骨间的撞 击力;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在运动中,外侧损伤多于内侧。

1.原因和原理:当膝关节伸直时,半月板被股骨醍推挤向前;屈曲时,半月板则向后 移动。膝关节半屈曲做小腿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时,两侧半月板位于一前一后;若动作 突然,半月板来不及滑移,就会使半月板的股骨森和胫骨平台之间发生剧烈的研磨,即可 引起各种类型的损伤。

在武术运动中,完成各种落地动作时,由于重心不稳,往往造成膝关节急剧左右闪动, 并有屈伸扭转动作,易造成内、外半月板撕裂损伤。

2.症状:多数患者有确切的外伤史,伤后以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为三大主要症 状。

疼痛:半月板撕裂时往往合并有滑膜损伤,故常有剧烈的疼痛,尤以伤侧明显和恒 定。

关节肿胀:受伤早期产生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或同时有韧带损伤,引起关节积血所致。

关节响声:膝关节活动时,伤侧可有清脆的响声,并可同时伴有该侧疼痛。

关节交锁:即膝关节突然出现所谓“卡住”现象,不能伸直。这是破裂的半月板突然移 位,卡在股骨骤与胫骨平台之间引起的。

股四头肌萎缩:多出现在慢性期或有症状的病例,以股四头肌内侧头萎缩更为明显。

伤后检查:关节间隙指压痛。在伤侧的关节间隙有压痛,主要是因为半月板周围滑膜 有炎症而引起,如经治疗、休息,炎症消除,可以不痛或明显减轻。

关节间隙处突起。在半月板边缘处,有向外突起物,无囊性感,随关节伸屈活动进出关
节(图 2-3-4)。

半月板摇摆试验。是在关节隙开大缩小时,感到关节隙有鞭条状物进出滑动,感到有 响声并疼痛(图2-3-5)3

膝扭转屈伸试验(麦氏试验"患者仰卧,充分屈膝屈甑。检查者一手握患者踝部,另

一手扶膝上,使小腿内收、外旋,两手协调配合使膝缓缓伸直。在伸直过程中,如感关节内 有响声,并出现疼痛,即表明内侧半月板损伤;如果将以上方法反方向进行,外侧出现疼 痛,即为外侧半月板损伤(图2-3-6)o图片14 图片13

膝扭转屈伸试验(麦氏试验"患者仰卧,充分屈膝屈甑。检查者一手握患者踝部,另一手扶膝上,使小腿内收、外旋,两手协调配合使膝缓缓伸直。在伸直过程中,如感关节内 有响声,并出现疼痛,即表明内侧半月板损伤;如果将以上方法反方向进行,外侧出现疼 痛,即为外侧半月图片15

板损伤(图2-3-6)o
膝提拉研磨试验。此为诊断和鉴别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检查方法。患者俯卧,健 肢伸直,患膝屈90°,检查者一腿将患侧大腿压住,固定不动,两手握住患足向下加压旋转 研磨,疼痛者为半月板损伤;如向上提拉旋转疼痛者,则为关节囊或侧副韧带损伤(图2- 3-7)o

处理:急性期以制动、消肿、止痛为主,适当配合股四头肌“绷劲”练习,防止肌肉萎 缩。关节积血明显者,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出积血,再用石膏或托板将患肢固定,在固定 下进行股四头肌静力练习,做到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同时局部可外敷活血、消肿、止痛的 中药。切忌强制性的被动活动,否则会加重出血和关节积液。

慢性期可根据症状的轻重,逐步增加下肢的负担量,如站桩、负重伸膝等练习,并适当 进行一些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但应严格避免重复受伤动作,以免再次损伤,影响愈合。在 膝关节及其周围可进行按摩、针刺治疗,但切忌做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局部外敷活血生新、 续筋强筋的中药。理疗也可选用。

 

图片17 图片16

如症状严重,肿痛明显,经常交锁妨碍训练者,应手术切除损伤的整个半月板。半月板 切除后对运动没有影响。

如症状不明显、不妨碍训练者,应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处理。对膝关节要求较大的项目, 宜早期切除,否则会导致关节软骨继发损伤,或因动作失调会引起其他意外损伤。对膝关 节负担较小的运动项目,可在严密观察下训练,必要时切除。

半月板切除术后的训练:术后三天疼痛缓解后,即可在膝关节伸直位固定下做股 四头肌“绷劲”“抽动”练习,一周后可做直腿抬高,两周后可扶拐站立和做膝关节轻微伸屈 活动,3~4周后可下地练习行走,并逐渐加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若关节无反应,则可进行 较大强度的股四头肌力量练习,如站桩、负重起蹲等。这样进行三个月左右,如关节无积 液,活动范围正常,则可逐渐进行运动训练,但专项负荷强度从原计划的三分之二水平开 始为宜。

在术后训练期间,仍需继续采用理疗、按摩、中药熏洗等措施,并注意观察膝关节有无 积液出现。如有关节积液,即为运动安排不当,应及时调整或停止练习,待积液基本消退 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预防:注意加强腿部肌肉的力量训练,确保膝关节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加强关节灵 活性和协调性的训练,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训练和比赛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关 节的灵活性。机体在疲劳的情况下训练,应适当减小运动量和难度。在治疗期间禁止过早 参加训练,伤后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免重复受伤。

(四)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膝关节的关节囊可分为深、浅两层,浅层为纤维层,深层为滑膜层。滑膜可分泌滑液, 正常情况下,关节腔内约有5~10毫升滑液,以保持关节面的滑润并为关节软骨提供营 养。武术运动中的急、慢性膝部损伤可引起滑膜的急、慢性炎症。

急性创伤性滑膜炎:

原因和原理 常继发于膝关节的韧带、半月板等急性损伤后。伴随血管的损伤,出现 大量的关节积血。关节内出血一般发展较快,伤后1小时左右,膝已肿胀明显。

症状 伤后关节迅速肿胀,出血越多肿痛也越重。疼痛逐渐加重,随后肌肉痉挛,膝伸 屈受限,浮髅试验阳性,关节穿刺有积血。

浮醺试验 患者平卧,膝伸直平放,肌肉放松。检查者一手放于骸骨上方骸上囊处,略 施压,将积液挤入关节腔内,使旅骨浮起,用另一手指间断地按压髅骨,如髅骨与股骨鳏有 撞击感即为阳性(图2-3-8),表明关节腔内有积液。

图片19 图片18

处理主要是对原发病的治疗。单纯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治疗比较简单,将关节内积 血抽出,疼痛多即刻大部消除,同时以新伤药外敷,加压包扎。

慢性创伤性滑膜炎:

原因和原理由于膝关节劳损或一些急慢性损伤的合并症,如半月板损伤、旅骨软骨 病等所引起。受伤后滑膜充血,产生大量积液,容易引起滑膜增厚,产生粘连,影响关节活 动。

症状

膝关节积液肿胀为其主要症状,积液量多少不一,重者浮骸阳性,轻者往往不易查 出。肿胀的程度,常常和训练量的大小及动作方式相关,运动量大,扭转动作多,较易引起 肿胀。

疼痛及胀满感。疼痛程度因滑膜炎症的部位而异,一般两侧关节间隙部、旅上囊的 软骨边缘部,较易出现疼痛及压痛,有时影响训练。

关节肿胀时间过久,则关节松弛,肌肉萎缩。单纯由于过度劳损引起的膝滑膜炎,常 常下午肿胀,翌日晨即消失。

处理理疗以超短波及微波治疗较好。中药治疗时可以用熏洗药进行局部熏洗。 关节内或局部痛点强的松龙注射,有消炎止痛、减少粘连的作用。

伤后训练 合理制定训练计划,因训练量过大所致者,有的可以逐渐适应,但多数需 减少运动量,或控制扭膝的动作,积液才能消除。此外,还应注意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的练 习,以防肌肉萎缩及关节松弛。

(五)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及距骨组成,关节的外侧有三束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 韧带、距腓后韧带连接于外踝与距骨、跟骨之间(图2-3-9);关节的内侧有一强韧的三 角形韧带,上起内踝,其纤维分别止于距、跟、舟三骨(图2-3-10),形成距胫后韧带、跟胫 韧带和舟胫韧带;在胫腓骨下端有坚强的骨间韧带连结。

原因和原理:根据解剖特点,踝关节的内侧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束韧带坚强;足 的屈肌力量比伸肌大,内翻肌力量比外翻肌大,在足离开地面时,呈轻微内翻跖屈位;加 之距骨的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跖屈时,较窄的部分进入关节凹内,关节校不稳定。此外, 外踝比内踝长,有阻止足过度外翻的作用。因此,踝关节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度要大,是外 侧副韧带较易损伤的潜在因素。

在运动训练的跑跳练习中,运动员的腾空阶段,足自然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 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就会以足的前外侧 着地,使足内翻,导致外侧副韧带损伤,轻者距腓前韧带损伤,重者跟腓韧带相继损伤。

症状: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行走困难或跛行。重者足有内翻畸形, 足背与踝部有皮下淤斑,且局部压痛明显,踝关节被动内翻时疼痛加重。怀疑外侧副韧带 完全断裂者,伤后应立即检查有无关节不稳现象。检查方法有踝关节强迫内翻试验和踝关 节前抽屉试验。前者,一手握住踝关节上方固定小腿,另一手握住足外缘将踝关节内翻(图

3-11),若伤处疼痛加剧,同时有关节不稳现象或异常活动即为完全断裂;后者,患足 稍跖屈,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推行,使距骨向前错动(图2-3-12),如 活动范围大也说明韧带完全断裂。图片20

处理:伤后立即给予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重者将受伤 韧带固定于松弛位,即将踝关节固定于轻度外翻位。伤后两天,可开始进行按摩。若韧带完 全断裂,需固定4~6周,解除固定后配合理疗、按摩、中药熏洗和功能锻炼。必要时可及时 送医院手术修补。

伤后训练:肿痛减轻后,即应在胶布支持带固定下着地行走或扶拐行走如〜2周后 可进行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如负重提踵、踝关节抗阻力活动、足外侧行走和跳跃练习 等,并逐渐进入正规训练。

预防: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足踝部的 肌肉力量和踝关节的稳定性、协调性。对易伤者,训练和比赛时应戴保护支持带。

运动员的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指运动员采用简单易行、对自己可以进行检查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以便了 解和监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身体对运动训练刺激的反应。

自我监督的内容,主要由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两方面组成,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有以 下几种。

主观感觉:

自我感觉。正常时,运动员自我感觉良好,运动时无异常的不适反应或不良感觉, 运动后虽有一定的疲劳、肌肉酸累感,但休息后即可消失,并且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有愉 快感。如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异于寻常的疲劳、精神不振、无力、头晕、头痛、恶心或呕 吐、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腹胀或腹痛、局部关节疼痛、麻木等,则表明自我感觉不良,往 往说明运动量过大,机体不能适应,或运动员体力不佳,或患有疾病。

睡眠。良好的睡眠状态应是入睡快、醒后精神爽快、精力充沛。如果入睡困难、夜间 易惊醒、多梦,甚至失眠,醒后仍感疲乏、无精神、头脑昏沉等,则表明疲劳未消除,甚至是过 度训练的表现,或身体有病。

食欲。由于运动会使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进行得比较完善和快速,能源物质消耗 大,所以运动后会使食欲增加,食量加大。如果运动后食欲降低或厌食,并在一定时期内仍 不能恢复,则表明机体状况不良,胃肠消化与吸收机能下降,这往往与运动量安排不合适、 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有问题有关°

运动心情。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运动员的体力和行为,而且还影响运动 员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正常时,运动员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渴望训练,反之,则心情不佳,对 训练和比赛冷淡,甚至厌烦。

排汗量。运动时排汗量多少与运动量、训练强度、训练水平、气温、湿度、饮水、衣着 情况、神经系统状况、个体特点等因素有关。如在相似情况下排汗量明显增加,则为异常状 态,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如在夜间盗汗,则多为身体极度疲劳,已发生过度训练,也可能是 身体内脏器官患有疾病的征兆。

 

 

浏览5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